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十集)


   日期:2010/7/15 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06/12/20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10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刚刚提到我们要时时记著「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样的心态、这样立身处事的心境,才能走出无怨无悔的人生。因为我们时时想著上报四重恩,才不会做出让人家埋怨的事情,也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我们刚刚讲到口业要非常的谨慎,口业容易破坏团体的和谐。其中提到孔夫子说到「君子有恶」,就是对这四件事要特别的警惕,第一是「恶称人之恶」,第二是「恶居下流而讪上」,我们在劝我们的领导、上司的时候有一个心境,就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批评自己的上司或私底下批评,这都不是很好。「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其实「谏不入,悦复谏」那是无愧於自己的心。

  所以当今天我们一再的劝诫,劝了不听怎么办?臣子应该怎么办?这都很值得我们思考。在经典当中教导我们,「事君数,斯辱矣」,你劝告你的君王、劝告你的领导劝了很多次,他都已经烦了,你可能就会被他羞辱了,所以劝领导人劝三次就好,三次左右。假如领导人的态度是完全不能听劝诫,这时候我们不只不会批评他,我们当下离开这个公司,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今天假如我讲的话你不听,忠言你不听,我继续留下来,那我是尸位素餐,我只是贪这个收入;读书人绝对不是为了钱而效忠於人,他是为了那分责任、职责。所以当他讲的话领导不能接受,代表这个工作上的职责我已经没有办法尽了,所以不贪恋这个官位。

  范纯仁在宋朝是一代的贤宰相,他就曾经讲过「言不用,万钟非所顾也」,假如我的话君王、领导没有听进去,纵使给我万钟的俸禄,我连头都不回一下。你看读书人那种潇洒、气节,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才在这里尽忠职守。所以劝,假如这件事情攸关整个企业,甚至是朝廷政府的安危,劝了三次他还不用,我们要离开,为什么?假如我们不离开,他做的是大坏事,那就跟他一起造共业了,所以明理的人不干这种事情。很多人说老板叫我做假帐,我不做,我辞职,那我没工作了怎么办?所以人真正要相信真理、相信因果不容易。当你面临诱惑你能够断然拒绝,保持你的正直、廉洁,后福无穷。

  我们有位老师,他就是在公司里面,老板要求他做这些手脚,他人非常正直,他就把它辞掉了,虽然收入也不错,他就不干了。后来一辞掉,马上就跟中国文化的因缘、跟推展圣贤教诲的因缘接上了,他就是我们在庐江第一批的种子老师,现在也都出来负责一些部门的工作。反而接上的是圣贤的法缘,当生成就的因缘,还有同参道友都聚集。所以真正能有舍,真正能抵住诱惑,后福无穷,大家别担心。甚至於是你今天离开这个没有德行的领导,往后你就会遇到更有德行的领导,因为你的福愈厚自然你往后的因缘就会愈殊胜。所以真明理的人,只想著但行好事,不会有其他的忧虑、抱怨。

  大家说「言不用,万钟非所顾也」,很潇洒,然后给领导讲了几句他不听,「哼!言不用」,我就走了。这不能乱用,是领导他已经是完全是非颠倒了,那才是这个态度。当我们劝领导,领导态度也很好,但是他是在跟我们分析说你这个看法也不完全对,也抓住这个机会跟我们沟通,甚至於是教导我们一些看事情要有更多的深度跟广度,结果我们还固执己见:你都不听我的。领导有时候道德、学问很有可能比我们还高,当人家有雅量听我们讲,又回馈给我们一些看法,我们应该还是虚心的去体会、去了解。不能只是想著你都不听我的话,就把这段沟通慢慢把它截断掉了,甚至於还出去外面说领导都不能接受别人的雅言,那就会造更多的错误出来。因为不在其位,我们很难体会到在那个位置应该考量的方方面面。所以当上司还是很有雅量的跟我们沟通,这时候我们反而要很冷静看到原来他考虑的角度还是挺多的,这时候可不能执著上司就是不听我们的话。也不能说蔡老师说的,劝三次没有用,我们就走了,那多潇洒,挥挥袖。所以很多情况都要靠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行。不是说今天我们学了一句圣贤的教诲,就拿套子套上去,情况是有差异性、个别性在,都靠自己冷静去观照。

  再来,第三个「勇而无礼」,就是他做事很勇猛但是不照规矩,往往很多人的情绪都被影响。今天其实在团体当中做事情,做得再累都不苦,最主要的就是人与人当中这些沟通、情绪在那里摆不平,那个就特别累人。工作累,躺一下明天又是一条好汉,但是这种人情事理,由於没有分寸、不礼貌造成的情绪化,有时候要搞三天、五天,都还不见情绪退下去,阻碍整个事情很顺利的发展,这就是人不能勇猛但是不懂讲话应对的分寸,这样就不好。所以说话要有几分太和之气,不要很冲,一下子就让人家心跳加快。

  再来,「恶果敢而窒者」,果敢就是看起来好像下一些决定下得很快速,不容易犹豫,但是问题是他下的决定往往都是他自己的认知,而他的认知,这个窒就是他的认知在理上不通,但是他觉得他是对的,所以他就马上下决定,也没跟领导报告,也没跟上司报告,自己就干了,结果影响底下一群人,等领导回来说你说错了,你做错了。领导也很无奈,你也不是不认真,你也很努力,一下子就干下去了。但是组织的思想观念、组织做的事情就好像开火车一样,你这个决定下下去了,它就好像两条车轨,下这个「往右」,好,车轨往右了,结果开了两百公尺,说「错了,倒车!」你看要怎么倒?那台火车那么重,还要慢慢退回来,还要退到交叉口。所以当领导遇到很会下决定但是道理不明白的下属,一个头两个大,常常要帮他收拾残局。帮他收拾又要顾及他在团体的面子,那真的很累,果敢而窒者。所以一个人,当他掌握了权力,当他底下要带人的时候,首先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他的知见一定要正确,不然绝对不轻易让一个人掌权,掌权就是带领整个团队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偏了要再导回来很不容易。这是我们刚刚提到口业的部分。

  所以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度量、还有口业造得多,所以他没有功名。当我们的人生能从自己的心地上去观照的时候,就不会怨自己的命运,就会把问题找出来,从根本转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相信真理之后,我们能时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且在一切的顺逆境界当中能够历事炼心。在顺逆境当中把贪瞋痴慢给放下,历事炼心,感谢每个人来成就我们的道业。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智慧、德能、福分就会早一点现前。所以一切的人都在帮助我们的智慧、德能、福分早一点现前,那看一切人皆是菩萨、皆是老师。

  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告诉我们直截了当的修法。像善财童子这样的修法,就是只有一个学生,其余的人都是老师,都在补我们的不足。所以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在成就我们。《弟子规》也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你看它也在帮助我们提升,「有则改,无加警」。所以诸位朋友,当我们看到一个朋友马上脾气都起来了,那是我们的大贵人,他把我们最严重的问题一下就给点出来了,你马上去改,马上往内调伏自己的习气。真正觉得一切的人真的都是菩萨、老师,从今以后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看诸位朋友的表情好像不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看,有时候我们在听师父讲经,这个道理很好,但是愈听嘴巴愈往下沈,确实耳朵在听,但是都很自然的把它排到外面去。要随文入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办得到,不是办不到,不要又被自己给打败了,自己的信心不足。

  刚刚我们讲到了凡先生,云谷禅师问他,你自己觉得你应该有这些好的果报吗?他开始反求诸己,原来命运不好是我自己造成的。他说他命中无子,他自己就说了,因为「地之秽者多生物」,大地能包容各式各样的生命,甚至於很肮脏的生命大地这个母亲都不嫌弃,甚至还养育他们,「水之清者常无鱼」,你看那个水清清澈澈的,那都养不了鱼。所以这个也延伸到我们,「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对别人很苛刻,挑三拣四的,到最后会众叛亲离,一个朋友都没有,人至察则无徒。而且我们要很冷静的是,圣贤的教诲应该守的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那个严格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我们可不能颠倒成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所以我们常说别人颠倒,我们自己有没有颠倒?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就是修行的方法颠倒了。所以至察应该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我们常常看到祖宗很多的教诲都是从天地万物当中领受到做人处事的道理。你看,我们每天看山川大地、这些花草鸟兽,我们每天也都看到,奇怪,我们都没有感悟到这些做人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祖宗看一切物马上都常生智慧?有没有看到我们跟祖宗的差距?祖宗对天地万物尊重,哪有可能去滥砍滥伐?而且用一颗谦卑的心向万物学习。所以《无量寿经》当中有一句经文提到,「其智宏深,譬如巨海」,你看,那种志向就像海一样辽阔,「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於日月」。你看,我们看到日月的时候有没有在那里「好热!」只是想著好热而己,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心地光明要像日月一样,照耀他人内心的昏暗。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你看这些圣哲人在天地当中时时心领神会。你看,我们到合欢山还是到玉山去爬山,看到雪「我看到雪了」,就这样而已,有没有马上回光返照自己的品德、节操要像雪一样的洁白?「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我们假如想到这一句,脾气就没有了。你看大地,你每天给它踩,它都没有生气,然后养育万物,万物连个感谢都没跟它讲,它还是欢欢喜喜的广修供养。「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我们要像水一样洗去自己的污垢、洗去众人的污垢,让人洁白。所以从这些经句我们要学到圣贤人的心境是谦虚受教,我们往后的人生就会在天地万物当中时时有所感悟。

  了凡先生说到,第一个因为他太爱干净,很多蚂蚁他统统把它赶走,甚至清掉的时候把它给弄死了都有可能,伤害了生命,所以「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天地太和之气,结果他脾气很大,所以「宜无子者二」。他自己「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为人,都是做表面功夫,真正杀身成仁的事,他跑得比谁都快都不敢做,这是「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太爱讲话,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他喜欢喝酒,晚上喝酒,这都是会伤害他的身体,「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在那里打坐,彻夜这样坐,没有能葆元毓神,没有能够保住他的元气,「宜无子者六」。然后就说「其余过恶尚多」,还有很多,我的人生才会有这些不好的果报。当一个人发现问题所在,要解决问题就不困难。所以了凡先生后来痛改前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我们以后都遵遁圣贤人教诲的义理去立身行道,「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一定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当然,对治习气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十年了凡先生做完了三千善,但是第二个三千善没几年就做到了,整个行善就愈来愈澈底。所以后来没儿子变成有儿子,没有考上进士也顺利考上,甚至於本来是五十三岁的寿命,当了凡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后来他还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了二十一年。而且了凡先生现在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在讲课,他一定都在那里看著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够好好的断恶修善,当生成佛,这样也对得起袁了凡先生给我们这么宝贵的表演。这是讲到我们对於真理要坚信。作善必然能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诸位朋友,当我们看这句话「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能不能脑子里在那里想「那个人赶快让他有报应」,能不能去想「那个人行恶,赶快给他恶报」,我们能不能这样存心?不行,作不善降之百殃,那都是要反省自己的。当我们看到别人作恶,也不能在那里想赶快给他坏的果报,这种存心也不是很厚道。

  当看人作恶,我们应该是赶快藉一些机会让他能迷途知返。就好像千年暗室,当他能听进善言,能断恶修善,那就好像千年暗室,一灯才照,千年的暗也可以去除。所以我们绝对没有那种念头希望别人受恶报,没有这种念头。很多人临终一念悔悟得善终的都有,甚至一念悔悟往生西方的都有,时时都是成就别人的心。你看张善和他一辈子没有人劝他,他虽然是造恶杀生,临终的时候恶报现前,牛头统统在他的身旁,用牛角撞他,他在床上非常的惊恐,在那里大吼大叫,他的太太看了很不忍心,想要找人帮忙,结果一出去遇到一个出家人。张善和确实是很有福分,临终的时候刚好这个出家人从他们家门口经过,结果就把他请进来,出家人点一炷香让他拿著,说你不要再继续惊恐,赶快念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的念。结果张善和念一句,这个牛就不撞他了,再念一句,牛的头抬起来了,念第三句,牛退了一、二步,结果他很高兴:它们没有再继续伤害我了。这个法师说你不要想其他的,赶快专注的念这句佛号。结果张善和就这么念,一句接一句,到第九句的时候往生了。这个例子是要告诉我们绝对不可以轻视任何一个人,纵使他现在做很多的恶,都有可能因为一念的觉悟而有当生成就的可能。所以我们对人都是这分期许,这分信任在,因为「本觉本有」,他所造的恶,「不觉本无」,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又跟它产生冲突。

  所以子路讲,夫子你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为什么我们现在七天没饭吃?夫子又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为善的人不是很短的时间他就有好的果报、好的名声,而作恶的人也不是说他明天就被警察抓起来,就被绳之以法,不是这样,都还是有他的时节因缘。这个恶人很可能他前世修大福,现在耀武扬威,但是等到他福享尽了,他的恶果就现前。而且夫子接著又说,我们立身行道也绝对不是要人肯定,也绝对不是要希求好的果报。所以夫子说,「芝兰生於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芝兰的芳香又不是要引诱别人来闻它才香的,它是自自然然它的天性就会散发这个香味出来,芝兰生於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修道立德是我们的本分,绝对不会因为遇到任何境界而改变了我们这个行善的态度。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不会因为现在遇到这些不好的情景而改节,而退了我们这分道心、节气。子路是闻过而喜,夫子把他不对的心态一点出来,马上欢欢喜喜恭恭敬敬就退下去了,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子路的地方,闻过而喜。夫子也把子路这分浩然正气给提起来了。

  接著子贡来了,子贡说夫子,我们是不是道德水平太高了一点?假如我们降低一点,是不是很多的国家君王就能够接受?当我们七天没吃饭,学生过来说我们标准定低一点可能就有饭吃了。诸位朋友,标准要不要降低一点?那就有饭吃了。所以圣贤人都是看千秋万世。假如夫子现在降低一点,然后到了汉朝读书人又降低一点,然后唐朝再降低一点,请问我们现在所学到的圣贤教诲会降到什么程度?很可能降到都不如鸟乎了,是吧?都不如畜生乎了。所以做人的真理是绝对不可能降低的。夫子听到子贡这么讲,也没有直接回答,夫子很会抓住机会教育点启发学生,夫子没有正面回答,反而问了另外一个学生,他跟颜回说道,颜回,你的看法跟子贡一样吗?结果颜回就说了,标准绝对不可以降低,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把圣贤的教诲做出来、讲出来,这样我们无悔无愧於天下的人。这些当政者他不能接受,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假如下降了,我们就对不起天下人,我们也对不起后代的子子孙孙。

  夫子听完以后很欣慰,就对著颜回讲,颜回,以后你假如很有地位、很有财富,当你的管家我都愿意。其实我们要从这个话当中可以听得出来,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假如学生愿意受教,他会竭尽所能去成就这个学生,甚至不惜自己变成垫脚石他都愿意。所以我们在这生能遇到师父他老人家的教诲,师父讲经已经四十八年,这分用心都是在成就我们的因缘,讲的经典都是对治我们不足之处。所以师长强调教我们从《弟子规》开始学起,这跟当初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大声疾呼要从《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这几部书开始做起,把做人的根本要扎好,这分悲心是无二无别的。民国初年的人他做人的伦理观念还没有丧失掉,所以直接学《了凡四训》还学得上去,到几十年之后的我们,连孝顺的道理都不懂了,一定要从《弟子规》这个根本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辜负师长对我们的这分慈悲、这分护念。

  孔夫子跟学生七天的绝粮,后来脱困了,楚国派军队来解围。就在解围之后的路上,子贡就跟夫子讲,夫子,这七天真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不幸,我们真是期望往后的人生绝对不要再有这么倒楣的事情了。夫子马上对著子贡讲,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样,今天遇到陈蔡七天绝粮,真是我跟所有的学生最幸运的一件事。子贡听了都傻了,饿死我了,还是幸事?你看,那个就是历事炼心,有没有真正的道德、学问,在这里真的看得出来了。夫子接著就说,「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我们常说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把自己的道德、学问往上提升,所以夫子说君不困不成王。留名青史的这些圣哲人,哪个不是在艰难当中历练,成就他的道德、学问?所以孟夫子曾经讲「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为什么要这么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增进他还不足的智慧、能力,赶快考验他,让他成就了,他才有能力出来帮助众生。不然空有那个愿心,我想帮助众生,结果能力都没起来,佛菩萨哪敢派工作给我们做?能力、智慧、定力不够,到时候派工作给我们,我们做到一半,然后说:佛菩萨,我不干了!然后就坐下来耍赖皮:不玩了!那怎么行?做到一半,已经带动一群人了,到时候人家何去何从?我们总不能走路走到一半,然后说我不想走了,然后后面一堆人他们说我跟你那么久了怎么办?你们自己看著办。那太不负责任了。所以一定是智慧、德能我们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了,佛菩萨才会派工作给我们,所以在还没有派重要工作给我们以前会有很多的历练,动心忍性。我们假如承受不了挑战,最根本的原因是慈悲心还不足,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提升能力,所以一遇到困难马上退回来。这时候假如我们马上观照,我的慈悲心去哪里了?当下我们又能鼓足勇气再面对困难、挑战。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

  周文王演周易就是在被纣王关起来的那段岁月当中把影响中国最深远的《易经》阐述出来。假如周文王被关的时候在那里怨天尤人,我们中国文化可能就差很多了。因为夫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文王跟周武王),以他们为表率。诸位朋友,我们听故事不能白听,对吧?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禁得起磨难、挑战,这样的精神也将影响你的世世代代,子孙跟我们是一体不可分的。当下我们不能接受挑战,颓废丧志,你的后代就完了。所以这是我们从陈蔡绝粮当中给自己的反思,行善是我们应尽的,绝对不是去希求果报。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让我们冷静的来思考一下。在明朝有一个生意人,他赚了不少钱,后来他临终的时候对著他的儿子讲,儿子,我今天能赚那么多钱的方法我要告诉你,就是我们家那个秤我把它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人家卖货给我,我都是重入,我把东西卖出去都是轻出,所以在这个重入轻出当中我有很多的暴利,所以我才赚那么多钱。结果他的儿子听完,父亲去世以后,他就把这个不公平的秤给毁掉。他的儿子也很有善念。过了没有多久,他的两个儿子都死掉了,他不愿意跟著父亲一样,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两个儿子却死了。诸位朋友,假如是我们的话会不会怨?我都行善了,怎么儿子都死了?所以在境界当中都可以考验我们到底是真信还是假信。

  诸位朋友,我在三年多前准备再重新考进小学任教,我去考试的时候,高雄县、高雄市统统都有考进复试、决赛,甚至於我们家对面那个学校,去考试的有一百九十一个老师,复试录取二十一个人。离我们家才两百公尺,我那个如意算盘都打好了,我这辈子就在那个学校教书,学生毕业以后随时都找得到我,我都已经算好了,然后就去参加复试。我要走进去以前那个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就说我们学校最缺男老师。后来我一走进去面试的时候,三个校长坐在那里,看到我说:这次考试还有男老师进复试!因为二十一个人,只有一个男的,其他二十个都是女老师。我在那里想,十拿九稳。结果考试结果还是备取。也没有很伤心。后来高雄市、高雄县,几千个人考都还是进复试,后来都没有录取。最后高雄市确定没录取,我也没有很难受,只是觉得这段时间为了考试,该送的法宝也没送,所以考完试那天下午我就载著杨淑芬老师写的书法《弟子规》课本,我就到很多净宗学会去送,害我这几天都不能做这些应该做的事。所以人为了求功名很累人,就赶快去送书了。最后确定没考上,我们也很泰然,等著以后因缘的安排。

  我虽然不难受,但是有很多人挺难受的,因为很多朋友非常照顾我,非常祝福我,他们都帮我念佛,希望我能够考上,可能是他们念佛的功力太强了,一下把我打到大陆去了,所以很快的,过没多久我就到大陆海口开始推广中国文化,推展《弟子规》去了。所以在境界当中,我们真的不能不相信真理,你只要好好行善,没有一件事是坏事;但是你有好恶的心,你可能当下就生烦恼。当我们遇到境界,说怎么没有给我好的果报?一生烦恼就是业力身,业力身就随业流转了。但是我们只是行善,不求好的果报,只是想著如何为佛法、为众生,这是愿力身;只要是愿力身,一切都是佛菩萨安排,都没有坏事的。所以一念,整个命运差很多,一个是随业流转,一个是佛菩萨照顾我们、栽培我们。

  所以当下他生了烦恼。而天神也非常慈悲,就托梦给他,看他已经生烦恼,那么难受,托梦给他,然后在梦境当中就告诉他,他说你还是要坚持你人生的信念,好好的行善。你这死去的两个儿子是当初因为你的父亲违背了做生意的公德心,本来他命中就是大富之人,他因为用不正当的手法赚钱,其实他的财富已经折掉一大半,他自己不知道,他还沾沾自喜,不知道。折掉以外还有恶报要现前,所以有两个要来破他的财富的孙子来了,结果因为现在你已经把这个不好的方法把它去掉了,你现在做生意都是凭著良心在做,所以你们家的命运转了,你们家的两个灾星已经走了,接下来会有很多孝子贤孙到你们家来。后来果然他又生了孩子,都挺有成就、挺有出息。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金刚经》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我们上次也提到,我们会怨别人,甚至於别人怨我们,其实说实在的,我们怨人,人一定怨我们。人与人的相处就像一面镜子,你对著镜子哭,他也对著你哭,你对著镜子埋怨,他一定也是埋怨我们。当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错了」,镜子也回应我错了。镜子就好像是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事物的境界,所以能正己就不会去指责别人、埋怨别人,由於自己正己,感化他人,人家无怨,甚至於会起而效法、学习。

  上次我们提到有位幼儿园的园长,她开始从自己做起,夫妻关系改善了,孩子统统都来参加圣贤教诲的讲座,也都变得很乖巧,当然,因为她事父母也很孝顺,所以她的孩子本性就很善良。还有她的整个同仁,对她都很爱戴,甚至於是幼儿园学生的家长,因为她而家庭都改善了。还有她的朋友,本来在企业界做生意的人、做事业的人,他们常跟一些朋友喝酒、应酬,聊一些可能跟自己人生也不是很相关的事情,但是她学了之后,她跟这些朋友聚会不一样了,他们在那里漫天的谈,她也默默不插嘴,朋友谈那些其实都觉得很无聊的话,好行小惠,对人生没什么帮助的,愈谈,她没有回应,他们也就静下来了。结果就问她说你最近在干什么?她说我最近在学中国文化、在学《弟子规》。他们都很惊讶。她说我学了之后觉得我太太没做好、我园长没做好、我妈妈没做好。大家听了都很吃惊,怎么讲这样的话,跟以前谈的都不一样,都反省自己,不批评别人。

  谈完之后,她要回去,这些朋友送她,其中有个朋友,一位男士就跟她讲,他说我好希望下次我们聚会的时候,我把我太太带来介绍给你认识。他也希望假如他的太太跟她一样,他的家庭就有福分了。所以朋友聚会是难得的因缘,要互相成就智慧、成就德行,而不是互相增长贪瞋痴、增长欲望,甚至於吃完之后还损伤了彼此的身体,甚至於在应酬当中还让对方的家人担忧、难受、抱怨。人生不要还让亲朋好友的家人抱怨我们,我们这样做人就太失败了。所以不只是想著朋友,也要顾及到他家人的感受,这也是人应该有的厚道之处。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