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南怀瑾:每个人内心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


   日期:2016/7/28 15: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

  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作“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

  孔子说“克己复礼”,这个“克”字,就是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譬如我看到他这条领带漂亮,想去把它拿过来,但理智马上就来了:“我为什么这样无聊?有这样下流的思想!”这就是克,就是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在庄子的观念中叫作“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

  我们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这里来的。

  “克念作圣”这个“克”字,我们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

  当年我上峨眉山闭关,我写封信给我的朋友,我说禁语,准备三年不说话。结果,我那个朋友回我一封信,那才妙呢!他说恭喜恭喜!希望你能做到“心声”都不响了。自己内心都不说话了。嘿!这就是禅宗的棒子,他写这一封信就打我一棒。

  嘴巴不说话容易,自己心里还在那里说话。自己还找两三个人说话。有时自己还跟自己谈起恋爱来呢!自己想着自己,另外还想个对象,两个人怎么谈,又想到对方怎么笑。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啊!这是佛经上的话,怎么样去体会“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呢?我现在把我那个朋友送我的棒子再送给你。若做到“心声”都宁静了,那就差不多了,有点希望了。

  所以你要修道,在庄子的观念称为“心兵”,是天理人欲之争。人的欲望非常大,把这个欲望净化了,才走上道业的路。所以佛经有句话,“染缘易就,道业难成”,这个欲望一旦黏染住了,越来越严重,道业就难成。所以修道做工夫,心里头有干戈之相,天理人欲之争;只有人欲平了,那个所谓天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现。

  自己心中对自己不再斗争,在佛家讲是妄念平息。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妄念杂想平静净化了,就达到道的境界。这是把佛道的主旨用孔孟的观念思想--“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个人欲净尽谈何容易!天人合一境界是人欲净尽了,天理才能流行。

  理学家也用道家、佛家、禅宗的方法静坐,从静来入手,可以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境界。不过他们是不盘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这是儒家坐法。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有老师教书,去找老师时一看老师坐在那里,大家不敢动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们是静坐,每天也规定时间。

  那么,“人欲净尽”何以能够做到呢?理学家讲变化气质,这个变化气质也是从佛家、道家里头拿出来的。气质就是这个肉体生命实际的东西,怎么把它变得过来呢?道家所谓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脱胎换骨,整个肉体都转换了,这也就是变化气质。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自身修养要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儿般的柔软境界。这中间第一是讲生理上的阴阳调配,第二是讲心念上的善恶。后来佛经的翻译也借用老子的话,善业善行叫做白业,恶业恶行叫做黑业。由此可以了解,一切都是生理上的变化及心理上的变化。能够无妄想,无分别,就是至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是白业,不起分别。

  “守其黑”,黑业守他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不会去动丝毫恶业的念头。起心动念时的念念至善是菩提道,“为天下式”,是心理行为的标准,是至善无恶。心理的修养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时,起心动念上不会有错,念念起来都是善念,与天心相吻合。中国文化上讲“天心仁慈”,无心是至善,“复归于无极”,最后归到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这个就是所谓无极,是至善了。

  整理自《习禅录影》《原本大学微言》《论语别裁》《我说参同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清净)(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清净)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傅味琴居士:以清净心为人说法,名为法施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5.离欲清净,无心可乱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六、灵性清净即佛心 

 净界法师:怎样才叫作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运用自性清净破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