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何将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


   日期:2010/7/20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万行法师念佛开示

开示一

   我们之所以要用功,念佛、诵经、观想,无非是为了把这些信息录进第六识,再传递到第七识,进一步贮存到第八识。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八识”里。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而收藏在“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能受用。毛病习气也都是收藏在“八识”里。现在拼命地念佛、诵经,就是为了往“八识”中收藏更多好信息。如何使念佛的种子,源源不断地收藏到八识里呢?现在学佛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能把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里,也就是无法种入八识心田。这就说明了一个可怕的道理:目前学佛的方式,根本无法将学佛的种子录进八识中去。既然种子没种进八识,那生前学佛也都是种点福报。甚至连学佛的“因”都很难种下去。你认为是种入“八识”了,实际上是在第六识,甚至连第六识都没有。因为第六识有了,慢慢可以渗透到第七识,一进入“七识”,也就可以慢慢进入“八识”。为什么听了开示,还不懂得用功?那就说明连“六识”也没有录进去。
    过去听过的经文、道理根本回忆不起来。这就说明过去所学的道理没有录进去。尤其是现在非常流行“念佛”,大家的时间没少投入,佛号确实没少念,根本没效果。都是用嘴念,头脑没有介入,口里念佛,头脑还在考虑问题。单凭口念,怎么能留下印象。临终时,前五识逐渐死掉,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口不能讲、身不能动。只有意识还在微细地活动,明白一点点道理。如果第六意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还有点学佛的影子。接着第六意识死掉,这点印象还有吗?如果学佛深入到“七识”,别人看你已经死掉,但从学佛而言,第七识还在活动。再接下来第七识也会死掉,如果你学佛的渗透力不够,就到此为止了。由于平时的力量不够,未渗入八识,这时就会随着平时的习气走。比如平时的习气是“善斗”,就会投胎去做阿修罗;平时的习气是“贪”,就会投胎到鬼道。
    如果遇到明师,指导你学佛,力量会渗透到第八识(前七识全部会死掉,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一旦学佛的力量渗透到第八识,临终被佛的力量牵着走,这时才是佛接引我们。说句真实的话,根本不需要佛接引我们,我们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净土。根据永明延寿禅师说的:如何知道念佛深入到第六、七、八识中呢?真正深入八识中的人,平时做梦,都是与学佛有关的梦。不会是杀、盗、YIN、妄的梦。每个人都可以答出自己现在学佛的深度。
    既然学佛要渗入“八识”,那么我们怎样学佛,才能使力量渗入八识呢?不要以为多念佛、多诵经就有用。就目前大家这样,没办法往生。磕十万个头、念十万声佛号、诵十万遍经、烧再多的香,都没有用。如果所做的一切,是拿心来参与的,那就都有用。何为心呢?在这里我们把话题转一下,当一心不乱地念佛,就是“心”参与了。当烧香的时候是一心烧香,没有惦记别的事情,就是心参与了。只有一心不乱地念佛、礼佛、烧香、诵经,才能不断地把学佛的种子,收入八识心田。临终时就会受用。
    在念佛时,不仅仅把心专注在佛号上,而且当我们起一个妄念的时候,更要能觉察到这个妄念。如果口里念佛,心随着妄念跑掉了,根本没办法将佛号收入六识,再进入七识,最后收入八识。(现代科学证明,人不仅仅有第六意识,还可能有更深层的意识,总有一天会证明佛教所讲的第八识。)人的肉体死掉,精神不灭;生前熏染,死后浮现。
    为什么礼佛时要右手按在莆团中间,左手一步到位,双手翻掌,头要下去停留几秒钟?有的人礼佛不标准。即使标准,也是样子学得很象,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翻掌的时候,一定要观想3~5秒钟。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足,佛光照在我们身上,甘露洒在身上。一定要有观想,否则八识里输送不进去。为什么“净土宗”讲:念佛、忆佛,将来才能见佛?好比我们念自己的父母,嘴巴在念心没念,是否是真念呢?反之口不念心念,这种念力有多大?真正念佛是用心,而不是用嘴。现在人念佛,都是用嘴,不是用心。因为所遇见的师父都是让张嘴念,偶尔有个师父告诉用心,又不习惯了,还是张着嘴念。
    刚学佛时,心的力量发动不起来,只能用嘴念。可有的人,时间久了误以为就是用嘴念,不知道怎样转入用心念。真正的念佛,必须要念念觉知。念每一句佛号时,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自己此时此地在念佛。如果念出声,耳根听得很清楚,如没念出声,整个身心都在念。实际上真正念佛,“听”和“念”没办法分开。能念、能听的是一个!当这个“能”一旦出现,就是不念自念。一旦“自念”出现,就会二六时中,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念佛,你的心、眼都是在念佛,都是佛的形象。就好比一个人戴着墨镜看事物,万事万物都会变成墨色。戴着红色的眼镜,万事万物都变成了红色。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佛”,看万事万物都是佛。当我们内心充满了“爱”,看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当我们内心充满了“是非”,看每个人都是是非之人。
    我们平时在念佛时,是否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呢?根本无法做到。但是足以做到“一念的纯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一念纯真”。当有了这一念纯真,完全可以渗透到八识心田中。今世学佛,护持三宝,就说明过去的“一念纯真”的种子种入了八识心田。然而,因为这一粒种子的力量太微弱了,还是被业力牵着走。什么叫业力?业力就是习气。实际上学佛也是为了形成习气,临终的时候,哪方面的习气重,就被哪方面的业力牵着走。正是因为古人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才让我们多念佛,多拜佛。可一旦形成形式上的念佛,拜佛,就把内心无形的念佛丢掉了。你看他这样念,我看你也这样念。就像禅堂里不教人调姿势、调呼吸、调心态,一代传一代地死坐。你以为我会,我以为你会,其实都不会。等有会了的,又不说话了,后进禅堂的跟着先进禅堂的,每天稀里糊涂地坐下去。就像大学里从来不教横、竖、撇、捺。好多居士到了庙里,见师傅坐禅,也学着坐。偶尔问一个师傅怎么坐?就告诉你什么也不要想。可是对于一个刚学坐禅的人做得到吗?
    如果能够念念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换句话讲,念十万亿佛号,如果不能念念觉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有什么用呢?看住自己的心,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看不住自己的心,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开示二


    现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写法,“心”字上边一个“今”字,就是说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话,又怎么能把净念的功夫,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呢?之所以要“净念相续”,就是为了要贮存到阿赖耶识中。何谓“净念”?没有夹杂的“念”。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即净念不断),当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临终。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如果“心”发动起来,就不用嘴念那么现在心未发动起来的时候,最好要发出声音念。通过舌根发出声音→耳根将声音录进→再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嘴不出声,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干扰。就像录音机录音时,环境太乱,就录进了杂音。如果没有杂音,就是一种单纯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闻、心受”?如果这三方面没办法结合,我可以老实告诉你,你念佛的方法没用。必须要“口念、耳闻、心受”,才能贮存在阿赖耶识中。把过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味道的杯子,我们不断地往杯子里兑糖水,最后杯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结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也就没办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实际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适合各类根器的众生,三根普被。可现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念佛十万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虑问题。十万佛号念完了,问题也考虑成熟了。两不耽误,哈哈,念佛真好。
    “不夹杂”、“不间断”,并非永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是前面的杂念已断,后面的的杂念未起,中间的空灵明了的状态,即是“净念”、即是“不夹杂”。如果这个“净念”相续,即是“不间断”。正因为这种“净念相续”不出现,才杂念不断。祖师们出于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们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否则杂念不断出现。一个杂念、二个杂念、三个杂念……杂念不断出现。祖师们见到众生的弊病所在,才开创了现在这种“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
    不论是哪个法门,包括天台止观等,实际上也都是为把“净念相续”的境界修出来,或者说为了“觉照”出现,(觉照出现,也即是净念相续)乃至包括庄子讲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脉通了,处在大光明藏里”,也都是这种境界。实际上大家如果不会修“净土法门”,其它法门应该很容易修,因为最高的是净土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基础,尤其“密”更是基础。但现在大家都认为,密宗是最高的法门,密宗出现的最晚,最后出现的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实际上整个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为法。很少有人通过修密、修道,而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因为他依赖惯了“有为法”这个拐杖,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无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让他念,他会感到很空虚。必须有个抓得着的。念佛的抓住个“阿弥陀佛”;密宗抓住个摇铃铛,结手印,摇头晃脑;禅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几分钟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这一大片妄念,把原来产生的一点点清醒觉知的境界又冲散掉了。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家所修的一点点清静的境界是在清净的环境中修出来的,一旦环境改变,这一点清净的功夫就会慢慢消失,在静中修出来的清静定力,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也就是说在闭关、住山洞修出来的定力还不够。为什么祖师们住一段洞以后,又赶快出来?就是为了借助于洞中修出来的这一点点清静,去红尘中继续磨炼。这就是:“烦恼修在烦恼中,定力修在红尘中,智慧显在烦恼中。”

开示三


    怎么念佛呢?通常最好把你所念佛的形象观出来。比如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最好把阿弥陀佛想象出来。就像别人一提到你的母亲,你的脑子里会马上出现你母亲的形象。念佛的人必须做到,一提到佛,脑子里马上呈现出佛的形象。必须做到这样,才能和佛有感应。如果突然问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说明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忆佛才能见佛。
    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灵明的觉知。但是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讲,必须要记得阿弥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弥陀佛,形象马上出现,根本不需要想好久。在过去,念佛法门通常都是观、念同时下手。即在念佛的同时,就观想得非常清晰。刹那间心、眼都非常清楚,包括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足,佛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佛菩萨将甘露洒在了我们身上。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临终才能蒙佛接引。
  观佛与念佛哪个更重要呢?“观”是初步的,“念”就很高了,只有头脑里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与佛沟通。当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连佛的形象也没有了。通常在念佛的同时必须要观佛。
    学习“念佛”,不像学其它的法门复杂,只须深信不疑、念不间断,就能成就。而其它的方法,则要通达许多教理。实际上念佛的方法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里不断地加糖水,一直将苦水置换成甜水的道理一样,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使它没有能力现前了。尤其是业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修行不怕慢、笨,就怕你停下来。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念佛,几十年中收集了社会上的许多事物,再念佛,就很难贮存进去。怎么办呢?只需身心放松,提起佛号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声音、相貌录进去。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以后,不需要再念,每一个念头都是:念佛、念佛、念佛。其它的念头都被同化了。
    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念佛感应特别多。有了感应,不要跟着感应跑,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弃念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会没有了。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那真的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可达成。“一心不乱”,就是和佛沟通。
    有的居士,如果在家里烧香、念佛不方便,在自己心里念佛就可以了。城市里住房紧张,设佛堂不太方便,那就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永久的佛堂,点燃一支永久不熄的心香!实际上古时候念佛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永不枯落,每天鲜艳茂盛。如果喜欢烧香,就观想头脑中有一支点燃着的香。不论干什么,走路、干活、睡觉、吃饭……,这支香永远点燃着。
  有的人念佛,家里人不支持,你在自己心中念,谁能知道呢?只要念头不间断,佛、菩萨一样知道,不需要我们喊出声来。
    在过去有很多学佛的人,条件很不具备,看不到师父,见不到佛经、佛像。但在他们内心天天想着佛,也很容易和佛、菩萨沟通,每天处在道里面。我们通常看到一些烧香的人,一边拜佛、一边求,嘴里不停地念叨,实际上你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说出来。

开示四


   《弥陀经》上有一句话讲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才能接引我们。那么大家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通常大家都是“以文解义”,把它理解为“人到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们”。因为经上写的是“临命终时”!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许多人都把它理解错了。
    佛法真正的精神是注重“当下”!也就是说注重活着的时候,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死后。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解脱不了,指望临终解脱,把握性是太小、太小了!
《弥陀经》上讲到“五浊恶世”,“五浊”也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是一种顺序排列,为什么把“命浊”放在最后,而把“劫浊”摆在第一位呢?前面四浊我们不讲它,讲最后一浊——命浊。
  何为命浊?也就是我们通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妄念的“根”断绝了,烦恼降伏了,四相超越了。一个超越了四相的人,他已经没有烦恼了,他生死的根已经没有了,他也就超越了“命浊”。真正的临命终时的含义,就是超越了“命浊”!绝对不是指临死咽气的时候。
  超越了命浊的人,弥陀自然现前,那也就没有生与死、来与去。若有来、去的不是佛,更不是道!佛与道是无名无相、无来无去。如果一个人“命浊”结束了,他已经跳出了三界。
    大家把《弥陀经》都已经背得很熟很熟了,如果我们在念佛时能够达到一心不乱,而且能够保持七天的话,还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干什么呢?我们自己就去了,就解脱了。而我们现在是连七分钟的一心不乱都达不到!这么说来佛是不是给我们出难题呢?他明明知道我们七分钟都不能达到一心不乱,可是他偏偏说:如果有人念佛能够达到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净土!
  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在一念之间达到一心不乱的话,必然还会出现第二个一心不乱;能够出现第二个一心不乱,就会出现第三个……大家可能会说“一念”不乱,还不容易吗?难道我们连一秒钟的一心不乱都达不到吗?达不到。根本达不到!所以《地藏经》上面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就是说阎浮众生念念都处在散乱当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