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李白、白居易等人关于极乐净土的唐诗著作


   日期:2016/8/13 1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导大师弘扬的念佛法门,对当时及后世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一时间,阿弥陀佛那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救度,众生念佛即可往生这种法门的殊胜简易,风传教界内外,在当时几乎可达到人尽皆知的程度,净土宗的思想已然深入民心。

  唐朝是诗歌的王朝,诗人们亦不免受净土宗思想的感染。从他们留下的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善导大师的教化是多么深入人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雄奇奔放,清新悠远,艺术成就极高,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人称“诗仙”。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佛教、道教都有着很深缘分的李白,曾写过一首《净土咏》:

  向西日落处,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

  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常睹玉毫光。

  李白在诗中描述阿弥陀佛佛身庄严微妙,“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说佛的眼睛绀蓝广大,如四大海水,身上光明如紫磨真金山一般;赞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极乐世界到处是像蜘蛛网一样的宝网,放光弥覆,七宝行树交杂其间,随时有奇妙的曼陀罗花从天而降,落在宝楼宝阁之上;赞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众生久远劫的生死之罪,只要称名念佛,乘佛愿力,就如大风扫轻霜一般,自然消散无余,这一句读来真是让人觉得痛快酣畅,把净土法门弥陀救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只要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诗人由此表达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愿托彼道场”,希望自己托生到彼极乐世界。那么,靠什么去往生呢?就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功德海。所以说“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李白最后说,我要常亲常近阿弥陀佛,常观常看阿弥陀佛,常在弥陀的光中,永不分离:“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诗中,“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一句,犹显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精髓。“勤念必往生”,很多佛门大德都不敢这样讲;李白,作为一个文人却说得如此肯定,确凿不移,这不得不说是时代使然,善导大师的教化使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曾捐舍三万两俸银,请人按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极乐世界变相图、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佛祖统纪》中记载他临终正念念佛,往生净土。

  白居易有一首《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我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此诗文字浅白易懂而又意蕴丰富。从诗文可以明显看出,白居易所选择修行的,正是善导大师的教法。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语,把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展露无疑,如:大师常常强调的机深信——“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法深信——“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一向专念之相状——“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全诗表达了白居易晚年放下尘俗万缘,一心求愿往生西方之心,令人敬佩。

  此外,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作过一篇《东海若》。东海若,东海之神,游于陆上,得到两个瓠,他挖空后把海水杂以粪土、蛔虫装满了,臭不可当,以石头堵住口,扔入海中。后来又路过,只听其中一个瓠大喊“我大海也”,另一个则哭号求救。东海若把求救者捞上岸来,抉石破瓠,瓠扔在陆上,粪水倒到大荒之岛,水则复归于海;自以为大海者,则最终与臭腐相处而不变。

  柳宗元以为,那些大谈性空、自称是佛的人便是不肯上岸的那个瓠,而另一个呼救之瓠则是求解脱者。他说:

  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

  于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

  乃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

  意思是说,为求解脱者陈述西方净土之优胜,使他修念佛三昧,把什么“空”和“有”都泯灭如一了。因为他念佛的原故,阿弥陀佛以慈悲弘愿,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此一来,他累世一切罪恶,悉皆消除,具备了万善万德,智慧见解与佛一样了。

  这是一篇批评狂禅、赞扬净土之文。它以寓言的形式,劝学净土之人,不可奢谈心性不二之玄理而执理废事,应该认清自己罪恶生死之本质,仰靠弥陀救度,朴实专一地称名念佛,求愿往生。这篇广受推赞的千古杰作,其内涵显然与善导大师笃实平易、不倡玄谈的化风相应。

  此外,唐代诗人们,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皆喜以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种种景象为意境,如李商隐的“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卢伦的“似到西方诸佛国,莲花影里数楼台”等等,这不得不说是善导大师所开阐的净土教法在那个时代深入人心的结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诗人       净土)(五明学佛网:诗人       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果煜法师: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