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惭愧心是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


   日期:2016/8/29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又说:“行之而不着焉”,大家的生命,本来都在道中,“习矣而不察焉”,因为被行为习惯所蒙蔽了,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子思在《中庸》上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在道中行,不知:“道”在哪里。试想想看,我们能不能知道,早晨一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无从自知。念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都不知道。可是每天的言行举止,念头都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搅扰,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心性”本来清净的真相了。大家被无始以来的习气所左右,烦恼就来了,可怜得很。因此“终身由之而不知,众也”,所以一个人的生命本身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这样就叫做平常人,也叫做凡夫、众生。

  从这里我们看到,如果不这样深入去研究,而又随意批评孔孟只是教条,那只能说是自己没有彻底了解其中的内涵罢了。

  上面这几段,如引各家的学说,来作详细的阐述,可以写成一部有关性命之学几百万言的专书了。但“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记问不是学问,只是知识的传播而已。例如韩愈所说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就比较接近人师的榜样了。所谓“授业”,也不是传授技艺之业,而是立德、立命的基业。《孟子》中的这一段,内容广泛得很,为真学问之所在,我只是扼要地提出来一点点,大家须要再做深入的研究。

  孟子接着说的,还是修养的道理。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这“无耻”两个字,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好像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不大好听,不容易被人们接受。所谓“耻”,换一个名词来说,就是惭愧心。我们常常会对人说:惭愧!惭愧!这就是“耻”,就是知耻;那件使你惭愧的事,往往是无耻之事。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那是“无耻之耻”,那就真正叫做“无耻矣”,也就是根本无惭无愧了。

  孟子再说“耻之于人大矣”,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机变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滑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简单地来解释这句话,就是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总可到达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一个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见同学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这个同学。其实深刻进一步来说,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所谓“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惭愧心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惭愧心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宽运法师:惭愧心与七圣财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