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贫穷不是光荣,佛教也鼓励人们富有


   日期:2016/9/11 21: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佛教并不主张贫穷

  佛教主张物质生活是所有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作为基础,就没有作为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的主体生存与存在。当年,佛陀为了寻求解脱人类痛苦之道,六年苦修,骨瘦如柴,身体极为虚弱,犹不得要领,终于意识到极端的苦行无助于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最后他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粥),重新恢复了体力,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才成就圆满的正等正觉。像佛陀这样大雄大力的人,尚且要借助于物质条件后才能集中精力走入精神世界,最终圆证佛果,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获得财富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所以佛教把必要的物质条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贫如洗之人是不会过多地去考虑获得美名、长寿和死后幸福的,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因为贫穷的人饥寒交迫,为生存而奔波,整天与贫困作斗争,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人生的追求是从物质的逐步过渡演变为情感上,进而到精神上的,但不管你有钱没钱,最终每个人还是会面对同一个现实的问题──死亡,所以还有一个死后愿望,才有了今生来世或者进入天国这些话题。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单是人的渴望,也是人真正的需要。

  只有当人们不用为吃和穿担忧,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虑他们的美名、长寿和死后幸福,他们才能逐步走进精神世界。所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一定财富的人比一贫如洗的人更容易讲美德,更容易走进精神的世界。

  佛陀常常说:“在这个世界上,贫困对于人类来说是痛苦,是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大障碍。”发展社会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消除贫困,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需求,把人类的生活水平提到较高的水平,事实上,是为人们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打基础,铺平道路。

  二、佛教也鼓励人们富有

  在佛教的经典中、在敦煌的壁画中,西方极乐世界被描绘成世界上最富有、最堂皇的一个国土,是荣华富贵的象征。为什么呢?人生于世,每个人都向往美好,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这是很自然的想法。

  《阿弥陀经》中西方极乐世界为“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国土!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也是相好光明无等伦,人们一见到佛陀就生恭敬心、欢喜心。所以在短期内皈依佛陀的人不可胜数。如果一个人因缺少营养而面黄肌瘦,人们一见到你便不容易生起恭敬心及欢喜心了。在药师佛十二大愿中,第一是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三是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十是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第十一是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第十二是使贫乏无衣者得妙衣之愿,所以在十二大愿中,就有七个是关于物质方面的。在早晚课诵中,我们每天念诵的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等咒都是祝愿国土庄严、人民丰衣足食。所以佛教不但不主张人们贫穷,恰恰相反,佛教特别重视庄严国土,这样才能利乐有情。

  布施是利乐有情的一种手段,它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又在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居第一位,可见布施是多么重要。然而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一定的财产时,他才有可能布施。当一贫如洗的人看到一个即将饿死的小孩时,他再有慈悲心肠,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饿死!因为他空有布施之心,却无布施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更何况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做什么事,若缺少资金,则困难重重。汽车没有油就不能运行。同样,即使我们都非常热心佛教事业,但若无必要的资金,则寸步难行,也只能是摇头叹息,无可奈何!因此佛教徒应该是华严富贵的象征,而不是贫穷落后的代表。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佛教主张华严富贵,为什么又要讲四大皆空、舍弃一切、离俗出家呢?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空和不空的辩证统一。禅宗在讲修行时,常常强调空,说世间名利皆如过眼之烟云,我们的身体为四大、或五蕴和合而成,是缘生法,无自性,因而是空的,以此来破除我执,放下一切,在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进,以期早证佛果。以上这些都是从道心上讲的。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必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了生死并不等于不让你生活,恰恰相反,我们应在了生死中学会生活。试想一想,不会生活的人怎能了生死?连人尚且做不好,怎能成佛作祖?!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生活,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这是修行的根本。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我们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修行。试想一下,一个病魔缠身的人,想要专心致志地修行是多么困难啊!为了借假修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要的物质条件还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有情众生根本竟离不开物质生活。因此《俱舍论》讲:“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佛教中还有不空的一面。

  如果我们为了强调空的一面,而否定了不空的一面,那么,这种空是偏空、顽空,未能真正理解空之真谛。其结果必然会使人们误以为佛教主张贫穷,终将导致极端苦行。反之,如果我们片面强调不空的一面,拼命地去积聚财富,这只能导致另一极端——纵欲主义。佛陀在《初转*轮经》中早就明确地指出,苦行和纵欲是两个极端,对正常的修持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该抛弃。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中道——八正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空与不空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贫穷       富有)(五明学佛网:贫穷       富有)  

 仁焕法师:贫穷的原因 

 卢志丹居士: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卢志丹居士:贫穷也可以出售 

 卢志丹居士:导致贫穷的第一恶因 

 卢志丹居士:不谄富贵,不嫌贫穷 

 没有福报,才是真正的贫穷 

 用佛教的思维看待财富,发现自己一点不贫穷 

 宽运法师:悭贪贫穷 布施获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I 九、贫穷经 

 传喜法师:找到佛性的人最富有 

 《百业经》:贫穷者——供佛发愿而得授记98 

 星云大师:佛教认可的人生财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