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陈大惠:年轻人为什么无能?


   日期:2016/9/16 12: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来到你的家庭之中除先天条件之外就如同一张白纸,任家长去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去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同是家长经过多年的书写绘画,其作品却千差万别,各有特色。也就是说,多年辛辛苦苦培育的孩子,我们自己觉得尽了父母的职责,但最终总会觉得自己当初没教好。原因在于你是否掌握传统家庭教育的理理念和原则,是否从孩子出生到孩子考大学之间,都抓住了孩子发展的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去调教孩子。

  《中国教育报》报道,有一个18岁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成绩优秀,被指定为留学预备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他在语文学院学了半年,就休学了。原因竟是他生活不能自理。一想到“马上就要到国外去,离开了父母生活怎么办?”他就失眠。结果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只得休学。家长们,这可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所造成的结果。

  弟子规解译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思是: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反观当下众多家庭,由于溺爱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了“六位大人争宠”的对象,对孩子的关心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对他们是任劳任怨、百般呵护,怕孩子累了、渴了、饿了、冷了、热了、摔了等等,家长处处越俎代庖,事事包办代替,在这种氛围下,许多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独立,体会生活的艰辛,自立能力当然得不到锻炼,慢慢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尊处优的习惯。

  现在很多大学的老师也发现这样的感慨:“许多大学生是大学的学历,中学生的能力,小学生的心态,幼儿园的受挫能力。”试问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担负起未来家庭幸福的使命。我们的传统的“养儿防老”逐渐就会变成了“孩儿养到老”。

  人伦道德

  每天以“爱的名义”剥夺着孩子成长的权利,使孩子完全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由于家长的溺爱,让孩子变成无能儿。

  所以,家庭是教育核心,家庭教育不光是智育教育,而更重要的是道德的教育、身体力行的教育。从小开始,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拿一些小东西、收拾床铺等。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比如:自己吃饭,着衣和穿鞋的能力,洗衣和做饭的能力,保护自己身体的能力等等。

  “子不教,父之过”,作为父母要知道,母亲的怀抱再温暖,也不如给他一双强健的翅膀,这样即使不在他身边,他也能飞翔;父亲的肩膀再结实,也不如给他站立的力量,这样即使老去,他也能独立行走;无论父母多么有智慧,多么有能力,都不如教给他智慧和能力,这样才能让他独立面对世界。

  目的是培养孩子,让他摆脱依赖心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需要的就是锻炼自身的独立性,这也是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的根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