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


   日期:2010/7/27 17: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集卷二 《二十四悌》 

  
  悌篇
  
  一、【周公祝代】
  周公兄病。为告三王。愿以身代。祝册深藏。
  【原文】
  周公姬旦、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二年。有疾弗豫。周公为坛。植璧秉珪。告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身代。武王疾旋瘳。其祝册纳于金縢。后遭流言。居东。成王感风雷之变。与大夫冠弁朝服。启金縢。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书。成王执书以泣。遂亲迎周公而归。
  
  李文耕曰。周公之孝弟。其大处在相成王制礼作乐。使文武之志事。到几微无遗憾处。然即其告三王。身代兄死。至诚激发。足以感泣风雷。则周官周礼。岂非字字从血性中流出乎。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周公。姓姬名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平商朝天下的第二年。忽然生了病。古时候的人。看了玉是很贵重的。又对皇上或天地祖宗面前。有禀告的事情。一定是执了珪的。于是周公就到太庙里设起祭坛。在神位前供了玉。手里执了珪。去禀告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情愿把自己的身子去代哥哥。果然后来武王的病就好了。周公这篇祝文。就藏在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柜子里。后来武王死了。儿子成王即了位。有人在成王那儿说周公的坏话。于是周公就离开了京城。住到东都洛邑去了。正在秋天收获的时候。天上忽然有了大风大雷的变化。成王也有点感触了。因此就同了大夫们着了礼服礼帽。把那个金锁锁着的柜子打开来。才看到了从前周公情愿把自己身子代武王的那篇祝文。成王心中大大的觉悟了。拿了祝文。流着眼泪。于是亲自去把周公迎接回来。
  
  二、【伋寿争死】
  伋寿二子。异母弟兄。先后争死。至性至情。
  【原文】
  周卫公子伋。宣公之嫡子也。后宣公夺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与朔。朔与宣姜愬伋于宣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赋二子乘舟之诗。
  
  李文耕谓人道至宣公绝矣。乃伋寿弟兄。于君父之命。挽之不能。逃之不忍。一则先兄以死。而冀兄之万一不死。一则继弟而死。而不忍弟之独为己死。至性至情。一往不回。千载下犹足令人陨涕。
  
  【白话解释】
  周朝卫国的公子名伋。是宣公正妻生的长子。后来宣公看了公子伋的聘妻相貌很好。就夺了来做自己的妻子。这就叫宣姜了。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寿。小的名叫朔。他们两兄弟虽是一母所生的。可是品行却大大的不相同了。朔同了母亲宣姜。在宣公面前说伋的不好。宣公就叫伋到齐国去。又预先差了个刺客。在半路上险要的地方等着。等到伋来的时候。就把伋杀死。寿得知了这回事。就去对伋说了。伋说。这是君上的命令。那里可以为了性命就逃掉呢。寿见他的哥哥不肯逃命。就把伋到齐国去做凭信的符节。暗暗地把他拿了来跑了。那末刺客。看见了符节。以为就是伋了。于是把寿杀了。伋不见了符节。也就赶了上来。看见寿死了。就说。君王叫你来杀我的。寿有什么罪。你把他杀了呢。那末刺客。才晓得他是真的伋了。因此又把他杀死。卫国的人。都替他们悲伤。就做了二子乘舟的诗。去哀悼他们兄弟两个人。
  
  三、【伯鱼十往】
  汉第五伦。友爱无两。兄子病时。一夜十往。
  【原文】
  汉第五伦、字伯鱼。峭直无私。自郡守以清节著。擢为司空。或问伦曰。公亦有私乎。对曰。昔有人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李文耕曰。按第五公之私。是何等省察法。而又讼言之。不稍匿讳。是何等克治法。世之待弟兄子姪者。苟以第五公为比。有一时一处非私者耶。人能如第五公之自省自责。何患不到圣贤地位。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双姓第五名伦的。表字伯鱼。他的为人正直无私。做太守的时候。就清正廉洁出了名。后来做到了司空官。有人问他说。先生这样的正直无私。有时候也有私心的事么。伯鱼回答道。那里敢说没有呢。从前有一个人。送了一匹千里马给我。我虽然谢却了不受。但是每每朝廷里的三公有选举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不能忘怀这个人。不过终于不用他吧了。有一次、 我哥哥的儿子有了病。我在一个晚上。去看望他有十次。回到寝室里的时候。就很安然地睡着了。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看他。可是镇个夜里。终是睡不着。照这样看起来。我怎么可以说是没有私的呢。
  
  四、【郑均悟兄】
  郑均为佣。爱兄真切。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原文】
  汉郑均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不听。乃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备至。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东巡过均舍。赐尚书禄终其身。人号为白衣尚书。
  
  李文耕谓凡化骨肉。虽曰至诚。岂不贵有术哉。郑均之谏兄。善矣。要其得力处。却在脱身为佣。得值与兄。以身作则。所以感悟者至切也。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若郑均之于兄。其术善。其心苦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郑均的哥哥在县衙门里当了小官。常常收受了人家送来的礼物。郑均去劝了哥哥好几次。可是他的哥哥老是不肯听。郑均就出去到别人家去做工。过了一年多些的时候。才回来了。把做工得来的金钱布帛都给了哥哥。并且说。物品完了的时候。是可以再用劳力去换来的。若是做官犯了受贿的罪。那是一生的名誉都完了。他的哥哥听了这话。才感悟了。就很廉洁了。郑均平生为人。很有义气。又很信实。养他的寡居嫂嫂和侄儿。又有恩。又有礼。后来他做了尚书官。时常把忠直的话去谏皇上。那时候的肃宗皇帝很敬重他。在皇帝东巡的时候。就到了郑均的家里。赐他终身吃着尚书的俸禄。人家都叫他白衣尚书。
  
  五、【薛包析产】
  薛包亲没。侄欲分居。推美取恶。不受名誉。
  【原文】
  汉薛包至孝。父娶后妻而憎包。屡逐之。庐于里门。晨昏不废。亲没。弟子求分异。包不能止。乃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败其产。辄复赈给。
  
  李文耕曰。包于财产。让美取恶。视世之重财产。轻骨肉者。何啻霄壤。要其所难得者。尤在两被父逐。恋恋不去。卒以积诚感格父母。此种至性人。心目中岂复知有财产乎。惟孝友于兄弟。其包之谓欤。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姓薛名包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对薛包的感情很不好。屡次把他赶出家门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他在早上晚上的时候。仍旧到爹娘的面前来请安的。后来父亲和母亲都死了。他的弟弟和侄儿们都要求分家。薛包劝不住他们。于是把家里的财产都分开了。他就把老的用人分给自己。他说。这班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许多年代。你们恐怕使唤不便的。又把荒芜的田地。破旧的房屋。分给了自己。他说。这些都是我幼小时候所治理过的。在我的心里。是有一种特别感情的。又把破旧的日用器具。分给了自己。他说。这都是我从前用惯了的。吃惯了的。这些给了我。那末我的身体口嘴。是很安然的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给了弟弟侄儿。后来弟侄们把家产化完了。薛包又时常去救济他们。
  
  六、【邓攸弃子】
  邓攸避乱。保其侄儿。宁弃己子。人皆哀之。
  【原文】
  晋邓攸、字伯道。石勒兵起。攸挈家而逃。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侄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妻曰。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绝。应自弃我儿。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系其子于树而去。卒不育。时人义而哀之。其侄绥、服攸丧三年。奉祀如所生。
  李文耕曰。按邓仆射事、与鲁义姑同。皆于流离颠沛中。不失其本心者。虽卒以无子。为气数之偶差。然人人义而哀之。固百世不没矣。况其弟子绥之感义服丧。俎豆不祧者乎。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邓攸。表字叫伯道。这时候、胡人石勒带了兵来攻打中国。邓攸就带了家小逃难。路上遇见了强盗。把他们驾车的牛马都抢了去。他们只好步行了。一边肩着儿子。一边肩着侄儿名叫邓绥的。邓攸心里想。这两个小孩子带着。怎么可以逃难。看来只能保全一个了。于是就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很早。只留存了这点骨肉。照理不可以给他断绝的。应该把我自己的儿子丢弃了。假使徼幸我们两人能够保全了性命。那末我将来应当仍旧有儿子的。他的妻子听了。没有法子。也就流着眼泪。依了丈夫的话。把自己的儿子绑在树上。邓攸两夫妇带着侄儿去了。可是后来。邓攸终究没有儿子。当时的人。很佩服他的义气。又很可怜他没有儿子。后来邓攸死了。他的侄儿邓绥。替伯父服了三年丧。并且对于一切祭祀。都像自己父亲的一样看待。
  
  七、【颜含侍疾】
  颜含兄疾。侍养诚虔。足不出户。一十三年。
  【原文】
  晋颜含、字宏都。兄畿得疾。死复活。累月犹不能语。含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医方须蚦蛇胆。徧求不获。含忧叹累日。尝昼独坐。忽有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出户。化青鸟飞去。嫂病得愈。含后拜侍中。
  
  颜畿棺开复活。气息甚微。将护累月。犹不能语。饮食所须。托之于梦。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母妻不能无倦。独含乃侍养不离。十三年之久。事父母无以过矣。宜其累叶后。有杲卿真卿之劲节精忠也。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姓颜名含的人。表字宏都。他的哥哥就叫颜畿。生了病。已经死去了。忽然又活转来。有好几个月不能说话。颜含就屏绝了一切人事。亲自侍养着哥哥。连门外也不走出去。这样的足足有十三年。他的第二个嫂嫂樊氏。生了病。眼睛瞎了。请了医生来给他开了一张方。要蚦蛇的胆来做药。寻来寻去。总是寻不到蚦蛇的胆。颜含的心里非常忧闷。这样忧闷了好许多日子。在有一天白天里。他独自一个人坐着。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童子。把一只青袋给了他。他把青袋打开来一看。原来正是访求不着的蚦蛇胆了。那个青衣童子走出门口。就变化了一只青鸟飞去了。他嫂嫂的眼睛才得亮了。颜含后来做了侍中的官。
  
  八、【彦霄析箸】
  彦霄析箸。兄产荡然。置酒焚券。迎兄归焉。
  【原文】
  晋赵彦霄与兄彦云。亲丧。同爨十二年。彦云浪游废业。彦霄谏不听。遂求分析。越五年。兄产荡然。逋负盈门。渐欲逃亡。彦霄因置酒迎兄嫂饮。告曰。弟初无分爨意。以兄不节用。敬为守先业之半。今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券、火之。出所蓄。偿诸负。兄惭。遂改过焉。
  
  彦霄谏兄不听。遂求分析。迨兄荡产。迎归主家。如此苦心。兄能不改过乎。史玉涵曰。此等处全要纯是一片恻怛至诚。才得泯然无迹。两两相忘。若有纤毫介介。便触人心目。兄嫂受之。亦决不能安矣。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父母死了以后。两兄弟同镬吃饭的有十二年。后来赵彦云喜欢游荡。废弃了正当的职业。赵彦霄去劝他。可是他哥哥总是不肯听。于是赵彦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两兄弟分了家以后。过了五年。他哥哥的家产都用光了。欠债很多。来向他讨债的人。差不多把门槛也踏断了。他哥哥因为没有法子归还债务。就想逃走了事。赵彦霄就办了酒。迎接了哥哥和嫂嫂过来吃着酒。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不过因为哥哥的用度。太不节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给先人遗下来的产业、保存了一半的意思呵。现在就把我所保存的归还了。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话。就把分书拿出来。用火烧掉了。又拿出了积蓄下的钱。给哥哥偿还债务。赵彦云看了他弟弟这样的行为。不知不觉也惭愧起来了。因此改了过。不再像以前的放荡了。
  
   九、【蔡廓奉兄】
  蔡廓事兄。咨而后行。起造二宅。东宅先成。
  【原文】
  南宋蔡廓。济阳考城人。言行以礼。母丧三年。不栉不沐。奉其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咨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于轨。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兄轨居之。后廓卒。轨致仕归。送钱五十万。以补宅值。廓之少子兴宗甫十岁。亦能体父意。白其母却之。
  
  谚云。长兄如父。然能事兄如事父。家事大小。悉咨而后行。公禄赏赐。尽入于兄。殊不多觏。至起二宅。先成东宅以居兄。是爱敬之心。无处不然也。德教所及。少子年虽十龄。亦能以悌继悌矣。
  
  【白话解释】
  南宋朝时候的蔡廓。是济阳考城地方的人。他的说话和行为。处处都用礼法。他的母亲死了。他守了三年的丧。不梳头。不沐发。蔡廓事奉他的哥哥叫蔡轨的。像待父亲一样的恭谨。家里一切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告诉了哥哥以后。才敢做。做官得来的俸禄。和皇上赏赐他的。都交给哥哥。从来没有自己私下藏着一些儿的。后来蔡廓做了豫章的太守回来。就造下两座房子。把东边的一座房子先造好了。给哥哥蔡轨居住。后来蔡廓死了。蔡轨也告老回来。送给他的侄儿五十万的钱。算是房子的价值。这时候、蔡廓的小儿子名叫蔡兴宗。年纪才十岁。也能继续他父亲的志向。对母亲说了以后。就把五十万的钱。如数还了他伯父。
  
  十、【崔挺世悌】
  崔挺爱弟。让宅推田。全家行悌。启后承先。
  【原文】
  北魏崔挺三世同居。岁饥。始析。与弟振推让田宅。仅守墓田。挺有六子。共敦悌道。长孝芬。诸弟孝暐等奉如父。诸妇亦相亲爱。有无共之。孝演孝政先卒。孝芬与弟恸哭。绝肉蔬食。初、振亡。孝芬等奉叔母。若所生。家事悉咨决。财物尺寸皆归库。四时分赉。叔母主之。
  崔氏全家。皆敦悌道。挺爱其弟。让宅推田。其诸子效之。则敬事叔母如母。芬丧其弟。恸哭蔬食。诸弟化之。则奉事长兄如父。夫行妇效。兄友弟恭。孝芬有子八人。半皆显贵。盖一门和气所酝酿耳。
  
  【白话解释】
  北魏时候。崔挺的家里。本来是三代同住的。有一年。年成很荒。才分了家产。崔挺和弟弟叫崔振的。把良好的田和房屋。都推让不要。两兄弟只守着祖宗坟墓前面的几亩田。一同耕着。崔挺有六个儿子。儿子们也大家都很友爱。大儿子叫崔孝芬。他的弟弟崔孝暐等。看待孝芬像父亲一样的尊敬。一班媳妇也都相亲相爱。你有的给我。我有的给你。一些儿也不存私见。崔孝演崔孝政先死了。崔孝芬和他的弟弟们哭得非常悲伤。并且断绝了肉食。吃着素菜。在以前的时候。他们的叔父崔振死了。崔孝芬等一班兄弟。奉养叔母。像奉养母亲一个样子的尊敬。家里的事务。都要禀告过叔母。才可以决定。一切财物。就是连很琐小的东西。也一定归到库房里去。到了四季分赏的时候。就请叔母作主分派着。
  
  十一、【杨播厅堂】
  杨播昆季。寝息厅堂。终日相对。不入内房。
  【原文】
  北魏杨播、字元休。弟椿津并敦义让。昆季相事如父子。播性刚毅。椿津恭谦。兄弟聚于堂。终日相对。未尝入内。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厅堂间往往帷幔隔障。为寝息之所。时就休偃。还共谈笑。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闲言。兄弟三人。为官皆以忠谨称。
  
  昆季终日相对不入内。甚且以厅堂为寝息之所。不啻姜被同温矣。李文耕谓兄弟以天合。如播与椿津。形影不离。坐立不苟。每食必集。见物必思。真时时见其天矣。世之人乃独以人汩其天。何哉。
  
  【白话解释】
  北魏时候。有个姓杨名播的人。表字元休。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名叫杨椿。一个名叫杨津。他们兄弟三个人。都很有义气。很肯谦让。兄弟们大家看待着。好像父子一样。杨播的性子很刚正。他两个弟弟的性子。很恭谨谦虚。兄弟三个人。镇天的在厅堂上。一块儿住着。很少回到内房里去的。好吃的东西。兄弟三个人。有一个不到。就不吃的。厅堂上挂着门幕和帐子。兄弟们就在那儿做睡卧的地方。时时在那儿休息着。或者大家谈谈笑笑。杨家一家里。男男女女一共有一百多个人。五服以内的。大家还同镬吃饭。家庭里没有一丝儿的口角的。他们兄弟三个人。做了官都有忠直谨慎的名声。
  
  十二、【杨津敬长】
  杨津老年。犹尽弟职。假寝阁前。物不先食。
  【原文】
  北魏杨津年过六十。与兄椿并登台鼎。津犹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出未归。津不先食。食则亲授匙箸。味皆先尝。椿命食始食。椿或他处醉归。津扶持还室。仍假寝阁前。承候安否。初、津为州守。椿在京。每四时佳味。辄遣使寄。未寄不先食。
  
  观于杨津之敬兄。恭至极点。无以复加。上下数千年间悌弟。当推杨津为第一。四时果物之微。必先寄后食。非但不寄则不食。且未寄尚不食焉。而椿亦每得所寄。辄对之泣下。宜兄宜弟。其斯之谓欤。
  
  【白话解释】
  北魏的杨津。年纪已经过了六十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叫杨椿的。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可是杨津在每天的早上晚上。还到哥哥的那儿去问安。阶下立满了儿子和侄儿。哥哥不叫他坐。杨津就不敢坐。有时候、杨椿到外边去了。还没有回家来。杨津就不敢先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亲自拿了调羹筷子送给哥哥。菜蔬先自己尝了。然后再端上去。等到哥哥叫他吃。他才敢吃。有时候杨椿从外面回来。酒吃醉了。杨津就扶持哥哥到了寝室里。自己就在阁子里打着盹。因为这样可以晓得哥哥酒醉之后。究竟是安适不安适的。当初时候。杨津在外边做太守。杨椿在京城里做官。每逢四时有好吃的东西。杨津一定差了人去送给哥哥。没有寄给哥哥以前。他总不肯先吃的。
  
  
  十三、【苏琼释争】
  苏琼听讼。激发天良。普明兄弟。和好如常。
  【原文】
  北齐苏琼累官清和太守。郡多盗贼。及琼至。奸盗止息。民有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琼召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诸证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
  
  李文耕谓普明兄弟。汩其天性久矣。苏琼提出良心真处。恳款悟之。而普明兄弟一朝顿悔。正孟子所谓紾兄之臂。教之以孝弟者。而天性之良之不能终绝。于此可见矣。立教者亦急正其本可耳。
  
  【白话解释】
  北齐时候。苏琼升官到清河去做太守。那个地方的盗贼很多。等到苏琼上任了以后。盗贼和一班作奸犯科的人。便渐渐的没有了。清河地方上百姓。有个人叫乙普明的。和他的弟弟为了争夺田产。打起官司来。有好几年了。这桩讼事还没有判决。他们各各援引做见证人的。一共有一百个人。苏琼就把乙普明兄弟两个人和一班证人。都叫了来。对他们说。天下所最难得的是兄弟。最容易求到的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失去了兄弟。你们想心里觉得怎么样呢。说完话。眼泪就吊了下来。一班证人也都感动了。大家流着眼泪。乙普明兄弟两个。叩了头。请求到外面去和解了。于是分开了十年的兄弟。仍旧一同住着了。
  
  十四、【元规避水】
  元规避水。引妹与侄。子女三人。不遑保恤。
  【原文】
  陈王元规年十二。土豪刘填资财巨万。以女妻之。母以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曰。因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可婚非类。母感而止。时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惟一小船。仓卒引母妹并孤侄入船。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人皆称其至行。
  
  许止净曰。婚姻之道。所贵择贤尚德。而世之尚财帛。求攀援者比比。然而强宗之女。性多骄恣。甚至陵辱其夫。及其舅姑。此时悔之晚矣。董叔系援。可为殷鉴。元规幼年能见及此。可谓大雅不群矣。
  
  【白话解释】
  陈朝时候。有个姓王名元规的人。当他十二岁的时候。那地方有个土豪。名叫刘填。家里很有钱。要把女儿许给他做妻子。王元规的母亲。因为儿子的年纪很小。就想扳份有势力的亲戚。大家帮助着。预备答应刘家的亲事了。王元规说。从前圣人说过。可以亲近的人。才可以去依靠他。可见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那里可以对性格不合的人家、去结了婚呢。他的母亲觉得儿子的话。说得有理。就把刘家的婚事回绝了。有一回。那个地方骤然地涨了水。把房屋也漂流了去。死的人也就不可计数了。这时候、王元规只有一只小小的船。他很匆忙地领了母亲同妹妹、和一个没有了父母的侄儿。上了小船。划了去。把自己的三个儿女。放在大树的上面。等到水退了。三个小孩子。仍然好好地在着树梢里。人家都说他有这样的品行。所以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十五、【君良出妻】
  刘君良氏。四世同居。其妻离间。痛恨驱除。
  【原文】
  隋刘君良四世同居。斗粟尺帛无所私。大业末。荒馑。妻劝其异居。因易置庭树鸟雏。令斗且鸣。家人怪之。妻曰。天下乱。禽鸟不相容。况人耶。君良即与兄别处。月余。密知其计。因斥去妻。曰、尔破吾家。召兄弟。流涕以告。更复同居。都人共依之。众筑为堡。因号义成堡。
  
  考何椒邱为太守。有兄弟因析居相讼。何公察之为内谗。以诗判云。只因花底莺声巧。致使天边雁影分。泣随笔下。兄弟俱悟。乃不谓竟有令鸟斗以求分者。是巧之又巧矣。宜君良之几堕其计中也。
  
  【白话解释】
  隋朝刘君良的家里。是四代同住的。就是一斗粟、一尺布、也都归公。没有私下藏着了的。在大业末年的时候。年成很荒。刘君良的妻子。劝丈夫把家产分了。就暗地里把庭前两株树上鸟窠里的小鸟。互相掉换了一下。母鸟回到窠里。认得不是自己的雏儿了。因此两边的鸟斗着叫着。家里的人见了鸟这样又斗又叫。觉得是很奇怪的。刘君良的妻子就说。天下乱了。就是禽鸟也不能相容了。何况我们的人呢。于是刘君良听了妻子的话。就和哥哥分了家产。过了一个多月。刘君良晓得一切都是妻子的反间计。就把妻子赶出去。说、你破了我的家。一方面又去叫了兄弟来。哭着对他们说明一切。于是仍旧一同居住。县里的人都到他那儿去住。大家筑了一个小的城堡。就叫做义成堡。
  
  十六、【嗣立自捶】
  嗣立兄笞。求代以己。其母不从。遣奴自捶。
  【原文】
  唐韦嗣立、字延构。与其兄承庆异母。性友悌。母每笞承庆。嗣立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为感悟。人比之为晋时王览焉。及嗣立为莱芜令。太后召见曰。卿父常言有两儿堪事陛下。卿兄弟在官。诚如卿父言。朕以卿代兄。更不用他人。即日拜凤阁舍人。
  
  李文耕谓韦母之虐前子。以非己所生耳。然母子之天固在也。延构认真同气之爱。恳切缠绵。母之介介者。遂无所用。延构之感其母。谓动之以天可也。要之骨肉之间。除自责外。亦更无别法矣。
  
  【白话解释】
  唐朝的时候有个韦嗣立。表字延构。和他的哥哥叫韦承庆的。是两个母亲生的。韦嗣立生性友爱。当他母亲打韦承庆的时候。韦嗣立老是解开了衣服。代着哥哥叫母亲打。母亲不去理他。他就叫了底下人来打着自己。他的母亲见了儿子年纪虽小。竟有这样的友爱。也就觉悟了。当时的人。说他和晋朝时候的王览一样的友爱。后来韦嗣立在莱芜地方做县官。太后把他叫到朝里。对韦嗣立说。你的父亲常常说着。有两个儿子可以服事皇上。现在你们两兄弟做了官。品行很好。果然你父亲所说的话是不错的。现在我就叫你代了你哥哥的官职。不再用别人了。于是马上叫他做了凤阁舍人的官。
  
  十七、【崔沔慈爱】
  崔沔母卒。敬姊爱兄。倍慈其侄。厚待诸甥。
  【原文】
  唐崔沔有至性。母失明。不脱衣而侍者三十年。当美景良辰。必扶持宴笑。令母忘其苦。母卒。爱兄姊几于母。慈甥侄甚于子。所得俸。悉以分惠。曰、风木既悲。无由展我孝思。计亲所垂念者。惟此四五人。吾厚待之。庶九泉稍慰也。后官至中书侍郎。子祐甫。复为贤相。
  
  李文耕谓事亲之道。不在志上体贴。便都成皮肤事。盖老年人有多少说不出苦恼。有多少说不尽心事。为子者不能体其志之所欲然。而会其情之所必至。使之愉怡和平。忘苦释虑。何贵乎有子哉。
  
  【白话解释】
  唐朝崔沔。生性非常孝友。他的母亲瞎了眼睛。崔沔就不脱衣服地侍奉着、有三十年。每逢天气清明的时候。他就扶持了母亲。吃着酒。大家谈谈笑笑地。叫母亲忘记了他的痛苦。后来他的母亲死了。他看待哥哥姊姊像母亲一样。对外甥和侄儿。比较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加倍的爱护。他所得来的俸禄。就都分给他们了。他说。父亲母亲既然死了。没有地方可以尽我的一点心。计算起来。父母所记挂着的人。就是这四五个人了。我待他们好。那么似乎可以稍慰我父母在泉下的心呵。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叫崔祐甫。也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宰相。
  
  十八、【德秀乳孤】
  德秀嫂亡。遗孤期月。抱乳湩生。能食湩竭。
  【原文】
  唐元德秀、字紫芝。少孤。事母孝。母亡庐墓。兄嫂亡。遗孤期月。德秀昼夜哀号。抱其子。而以己乳含之。涉旬日。乳湩流。至其子能自食时。乳湩乃止。天宝中、任鲁山令。天下重其行。称曰元鲁山。房琯每见德秀。叹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卒谥文行先生。
  
  李文耕曰。哀遗孤而遂有乳。至诚之所感。殊不可以常情测。许止净谓德秀刺血写经以尽孝。为贫而仕以成慈。至见其眉宇。能使人名利心都尽。可见粹面盎背气象。宜天下高其行而不名也。
  
  【白话解释】
  唐朝的元德秀。表字紫芝。幼小就没有了父亲。服事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死了。他就在坟旁边搭起茅房子住着。后来他的哥哥和嫂嫂都死了。遗下了一个侄儿。才是周岁的孩子。元德秀没有法子想了。日夜很悲哀地哭着。抱了侄儿。把自己的乳头给他含着。过了差不多十天的时候。他的乳头里竟流出了乳汁来。等到侄儿自己能够吃饭的时候。他的乳汁才没有了。天宝年间。在鲁山地方做了县官。天下的人敬重他的品行。都叫他元鲁山。那时候的宰相房琯见了元德秀。就叹着说。一看见紫芝的眉宇。使人争名夺利的心都没有了。元德秀死了以后。他的谥法。就叫做文行先生。
  
  十九、【杜衍避剑】
  杜衍少时。兄剑砍之。既封公爵。恩礼无亏。
  【原文】
  宋杜衍、字世昌。母改适钱氏。年十五。二兄遇之无状。至引剑砍之。伤脑。出血数升。其姑匿之。仅得免。乃诣其母。继父不容。往来孟洛间。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乃封祁国公。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子孙。受其荫补者数人。
  
  李文耕曰。祁公遭历艰危。天玉成之。而将降以大任者也。然亦殆极矣。非祁公其孰承之。世人小有忤。辄藏怒宿怨。思藉手一快意。以此遇恒人且不可。 况骨肉乎。然君子固有以知其所成就树立矣。
  
  【白话解释】
  宋朝杜衍。表字世昌。他的母亲改嫁到钱家去了。当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哥哥待他没有人道。有一次、用剑把他砍了一下。伤了脑子。流出了好几升的血。他的祖母给他躲了起来。才得免了。于是杜衍就到了母亲的那儿去。但是他的继父不肯收容他。只得在孟洛等地方漂流着。没有归宿。这时候、有个富人相里氏。看中了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从此以后。用度才得宽裕了。后来中了进士。等到杜衍封了祁国公的时候。他的长兄还活着。他待长兄很有礼貌。后来他的两个哥哥以及钱家的子孙。靠着他做官的人有好几个。
  
  二十、【九思留弟】
  九思留弟。不与乡人。命妻易乳。攸叙彝伦
  【原文】
  宋陆九思、字子疆。举进士。其幼弟九渊之始生也。乡人有求抱养为子者。父母以子多。欲许之。子疆力以为不可。是年。子疆适生子涣之。乃谓其妻曰。我子付田妇乳之。尔可乳小叔。其妻忻然从之。九渊既长。事兄嫂如事父母。及守荆门。尝往迎之以侍奉焉。
  
  曹桂妻杜氏。以己女讬乳于族母。九思则以己子寄乳于田妇。且杜氏不哺其夫弟。则曹祀绝。而九思则其弟甚多。乡人求之。父母欲许之矣。乃竟命其妻易乳以留之。宜九渊之事兄嫂如父母焉。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陆九思。表字子疆。中了进士。当他最小的弟弟陆九渊初生下来的时候。乡里的人。有要想领他去做螟蛉子的。他的父亲和母亲。因为自己的儿子太多了。就要答应他们。陆子疆竭力以为是不可以的。才把父亲母亲的念头打消了。在陆九渊生的那一年。刚巧陆子疆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陆涣之。于是陆子疆就对妻子说。我们的儿子。可把他寄到种田人家去。你可自己给小叔吃着奶。他的妻子也就很欢喜的答应了。陆九渊长大了。服事哥哥嫂嫂。像服事父亲母亲一样的尊敬。后来在荆门地方做官。把哥哥嫂嫂都迎接了去。并且侍奉他们。
  
  二十一、【德珪代毙】
  德珪代死。夜半潜逃。弟为归葬。庐墓悲号。
  【原文】
  宋郑德珪、与弟德璋。友爱性成。德璋为仇家陷以死罪。会逮扬州。德珪哀弟被诬。佯谓曰。我往则奸状白。即治行。德璋追之。道中相持顿足。争就死。德珪夜半逸去。德璋复追至广陵。则德珪已毙于狱。德璋恸绝数四。负骨归葬。庐墓。每一悲号。乌鸟皆翔集不食。
  
  庐父母墓者宜矣。庐兄墓者似乎过情。庐墓而禽鸟献瑞者多矣。庐墓而乌鸟闻其悲号。皆翔集不食。千古一人而已。然德珪乃代德璋之死者也。是德璋庐其墓。不为过矣。德珪至性。德璋亦至情也。
  
  【白话解释】
  宋朝的时候。郑德珪和他的弟弟郑德璋。非常友爱。有一次、有个仇人把一件犯死罪的事、去诬害郑德璋。官厅里就要把郑德璋捉到扬州去。郑德珪很可怜他的弟弟受了人家的陷害。就假对弟弟说。还不如我代了你去吧。我去了以后。这件冤枉的事、就可以明白了的。于是郑德珪就马上去了。郑德璋那里肯叫哥哥代罪呢。就追了上去。在半路追着了。兄弟两个人抱住了顿着足。大家争着去死。在半夜里的时候。郑德珪就去了。郑德璋醒来不见了哥哥。马上追到扬州去。到了扬州。他的哥哥已经死在监牢里面了。郑德璋哭死了好几次。就背了他哥哥的尸首。回去安葬。自己在坟旁边盖了一间茅屋住着。他每次向他哥哥坟前悲哭的时候。半空中的乌鸟儿。都飞起来旋转着。并停住了不去找食物吃。好像替他悲伤的样子。
  
  二十二、【扈铎祈斗】
  扈铎事伯。如事所生。从弟有病。祈代心诚。
  【原文】
  元扈铎早孤。育于伯父。及壮。事伯父如所生。伯父年老而无子。铎为买妾。产一女。妾不慧。熟寐压女死。伯父卒。妾遗腹生一男。铎惩前失。尝自抱哺。同其卧起。弟偶有疾。铎乃于夜间稽颡星斗。哀祷曰。铎父子间可去一人。勿丧我弟。使伯父无后。明旦、弟愈。
  
  周公兄疾。告三王。愿以己身代之。而兄瘳。卜胜荣兄病。礼北辰。乞减己年延之。而兄痊。扈铎且愿以己身代其弟。元代去周已远。而竟有卜扈二人。效法周公。谓非宋儒学说。深入人心。所涵濡者厚耶。
  
  【白话解释】
  元朝的扈铎。幼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所以扈铎是在他的伯父那里养大了的。到了壮年。服事伯父。像父亲一样。他的伯父年纪老了。还没有儿子。扈铎就给伯父买了一个小老婆。果然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孩子。可是小老婆生性很笨。在一个晚上睡熟了的时候。把女孩子压死了。后来伯父死了。遗腹生了一个男孩子。扈铎恐怕他的母亲又把他压死了。所以亲自抱着他。哺东西给他吃。同了他一同睡倒。一同起来。有一回、弟弟偶然有了病。扈铎在夜里向星斗叩着头。哀哀地祷告着说。铎父子二个里头可以死一个的。不要死了我的弟弟。叫我伯父断绝了后代。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弟弟的病果然好了。
  
  二十三、【郑湜争狱】
  郑湜兄老。愿自服辜。与濂争狱。太祖知诬。
  【原文】
  明郑湜、濂之弟也。其家十世不异爨。被人妄讦。谓其家与胡惟庸交通。湜兄弟六人。湜独诣吏请行。濂先在京。湜至。濂迎谓曰。吾家长。当任罪。湜曰。兄老。吾当服辜。二人争赴狱。太祖闻之曰。我知郑门无是。人诬之耳。俱召入。劳而宥之。诏赐酒食。擢湜为福建参议。
  
  李文耕曰。按惟庸之狱。株连者多不免。诬及郑氏。危矣。乃湜濂弟兄。争任罪不少避。岂非知有骨肉而不知有祸患哉。世之弟兄。于小利害。遂私意避就。抑独何也。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姓郑名湜的人。就是郑濂的弟弟。他们的家里有十代了。还没有分过家。有一回、被人家诬害了。说他们家里。是和叛逆的胡惟庸有来往的。郑湜一共有六个兄弟。只有郑湜独自到了官厅里。请求把自己解到京城里去。这时候、郑濂本来先住在京里。郑湜来了。郑濂就去迎接他。并且对他说。我是一家之长。那当然是由我去任罪的。郑湜说。哥哥年纪老了。应当由我去服罪的。两个人夺着到监牢里去。后来他们这样的情形。给太祖皇帝晓得了。就说。我晓得郑家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人家诬告他们的。把他们兄弟两人都召了来。慰劳了一番。免了罪。送酒食给他们。并且命郑湜做了福建参议官。
  
  二十四、【黄玺寻兄】
  黄玺寻兄。万里远行。梦中得句。伞柄留名。
  【原文】
  明黄玺兄伯震。商十年不归。玺求之。行万里不得。祷南岳庙。梦神授以缠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二句。一书生曰。此杜甫舂陵行诗也。舂陵即今道州。盍寻之。从其言。一日入厕。置伞道旁。伯震过之。曰、吾乡伞也。视其柄。有余姚黄玺字。方疑骇。玺出问讯。则兄也。
  
  万里寻亲者。且不多觏。况万里寻兄乎。梦中所得之诗。幸遇人而示其地。伞柄所镌之字。因入厕而现于途。其兄却于此时经过其地。不先不后。种种适逢其会。巧合机缘。间不容发。谓非神明提挈乎。
  
  【白话解释】
  明朝余姚地方。有个姓黄名玺的人。他的哥哥叫黄伯震。到外边去做生意。有十年了。还没有回到家里。黄玺就去访求哥哥。走了有一万多里的路了。可是仍旧寻不到哥哥。于是黄玺就到南岳庙里去祷告。做梦的时候。看见神人给了他两句诗。说、缠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他醒来以后。仍然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个读书人。对他说。这两句就是杜甫舂陵行的诗呵。舂陵就是现在的道州地方。你不妨到那边去寻吧。于是黄玺就依了他的话。到道州地方去寻访哥哥。有一天。他走进厕所里去大便。把伞子放在外面。刚巧黄伯震走过来。看见了伞子。就说。这是我们故乡地方的伞子呵。再去看伞子的柄上。有余姚黄玺四个字写着。他心里正在疑惑惊骇的时候。黄玺恰巧从厕所里走出来。看见他这种情形。就问他姓名。原来就是自家的哥哥。
  
  【绪余】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又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夫子之教弟子。孝之外即在于弟。故责原壤以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是悌也者。在家则谓善于事兄。出外则谓善于事长。举凡年长于我。分长于我。职长于我者。固无论已。推之德行长于我。学问长于我。皆长也。悌道实包括师傅及长官言之。故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蔡礼旭老师:落实悌的精神 

 蔡礼旭老师:悌也可以权变 

 蔡礼旭老师:孝悌为传家之本 

 蔡礼旭老师:力行孝悌仁义唤醒心中的本善 

 蔡礼旭老师:夫子把孝悌给我们做了榜样 

 蔡礼旭老师:孝悌精神在企业经营的应用 

 贤崇·贤宗法师:树信念 依净仪 知孝悌 求和谐 

 《感应篇直讲》:友悌 

 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德育故事:竹马儿童与贤能太守的信义约定 

 德育故事:人的福气有多大,取决于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德育故事:一棵老树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