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信》【四集卷四】


   日期:2010/7/27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集卷四 《二十四信》 

  信篇
  
  一、【邓曼抚民】
  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原文】
  周楚子熊通夫人邓曼。有伟识。楚子使莫敖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屈瑕果大败。
  
  莫敖之败。伯比见其趾高而知之。邓曼仅闻其心不固而知之。其谏君抚小民以信一言。尤为识见过人处。民无信不立。莫敖不自知。而伯比知之。楚子不及知。而邓曼言之。非伟识而何。楚子愧之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楚国国君熊通的夫人。名叫邓曼。邓曼有很广大的见识。楚君差了他的将军莫敖屈瑕去讨伐罗国。斗伯比去送行。回来的时候。斗伯比就对他驾车的人说。我看莫敖屈瑕这次出去。一定是打败仗的。因为他走路的时候。把脚尖举得很高。这样就可晓得他的气是很盛的。可是心上却欠些固定了。于是斗伯比就去见楚君。对楚君说。这次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我以为应当再帮助他的军队才好。楚君听了、以为楚国的军队。差不多都跟了莫敖屈瑕去的。并且觉得莫敖屈瑕可以取胜。也有相当的把握。于是说、你太过虑了。这是不必的。楚君回到了宫里。就把这番话告诉了邓曼。邓曼就说道。我觉得斗伯比所说的话。里面是含有一层意思的。他并不是真正要国君增加军队。给莫敖屈瑕去攻打罗国。他的意思。是要国君用恩信去抚养小百姓。又要用刑罚必信的态度去对待莫敖屈瑕。因为莫敖屈瑕。从前在蒲骚地方打了胜仗。他一定是很自大的。假使不是这样的话。那末难道斗伯比真个不晓得楚国的军队。完全跟了莫敖屈瑕去打罗国么。楚君听了、忽然大悟。就差了人去追莫敖屈瑕回来。可是已经追不着了。果然莫敖屈瑕后来打了一个大大的败仗。
  
  二、【卫姬信行】
  齐桓卫姬。信而有行。望色脱簪。下拜请命。
  【原文】
  周卫姬。齐桓公夫人也。公与管仲谋伐卫。朝入。姬脱簪解佩。下堂拜请卫之罪。公曰。无故。姬曰。人君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今君趾高色厉声扬。见妾而沮。意在卫也。公诺。明日临朝。管仲趋进曰。君之临朝也。气下言徐。其释卫乎。公曰。善哉。夫人治内。仲父治外。寡人足以立于世矣。君子谓卫姬信而有行。
  
  齐桓公好YIN乐。卫姬为之不听郑卫之音。刘向颂其忠款诚信。吕坤谓其明哲至矣。世之愚妇人。征色发声而不悟。自纳其身于罟擭陷阱之中。死而不悔者。读卫姬传。可以悟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卫姬。就是齐桓公的夫人。有一回。桓公和他的臣子管仲。大家筹划着。预备去讨伐卫国。等到退了朝。桓公回到了后宫里。卫姬见了桓公的神色不对。就脱了簪珥。解了环佩。走到堂下去拜着。请问卫国的罪名。桓公就说道。你不要这样。我并没有什么。卫姬说。做君上的面上充满了忿怒的颜色。手足发现出自大的举动。是就要攻伐人家的表现呵。并且君上初初走进来的时候。举起脚步来很高。气色很严厉。声音很清扬。现在一见了我。一切都中止了。这就晓得君上的意思。是在攻打卫国。桓公也就答应他。不去攻打卫国了。第二天、桓公到朝廷里去。接见群臣。管仲就对桓公说。今天君上到了朝堂里。气色很温和。说话很迟缓。想来一定是饶了卫国。不去伐他吗。桓公听了。笑着说。这真好呵。宫里有个夫人。替我治理着里面的事。外面有个仲父。替我治理着外边的事。这样看来。我在世界上可以立足得住了。君子称美卫姬既有信用。又有品行。
  
  三、【敫女保国】
  敫女当国。信与诸侯。玉环试智。椎解不留。
  【原文】
  周齐侯法章夫人太史氏。莒太史敫女也。法章卒。子建立。夫人当国事。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秦君尝遣使至齐。遗夫人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能解此环否。夫人以示廷臣。廷臣莫知所解。夫人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夫人卒后。建左右多受秦间珠玉。劝朝秦。不修战攻之备。卒以亡国。
  
  当战国之际。能十年不受兵已难。乃建立四十余年。得不受兵。其所以者何。盖由夫人当国事。事秦谨。与诸侯信也。不然。夫人卒后。齐国即亡于建手。故当国事者。固宜修战攻之备。而必以信为本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齐侯法章的夫人太史氏。就是莒的地方姓太史官名叫敫的女儿。齐侯法章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名建的代了位。太史氏就代他的儿子治理国事。这时候的秦国非常强大。太史氏对待秦国。非常恭敬。对待各国的诸侯。也很有信用。所以建做了四十多年的齐国诸侯。一些也没有受到战争的痛苦。有一回。秦国国君差了人到齐国来。送给太史氏夫人一个玉做成的连环。并且说。听见齐国聪明的人很多。看你们能够不能够解了这个连环。太史氏就拿了给朝堂上的臣子看。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出去解这个连环的法子。太史氏就拿了一个铁锤。把玉连环敲破了。对着秦国的来人说。谨遵台命。把这个连环解开了。后来太史氏死了以后。建左右的人。个个受了秦国间谍的珠玉。劝了建用见皇帝的礼去朝见秦国。自己的国里。对于军事的布置。一点儿也不预备。终于齐国给秦国吞并了去。
  
  四、【罗静自誓】
  罗静自誓。矢志不移。祚劫弟妹。以死告之。
  【原文】
  汉朱旷聘妻罗静。未嫁而父病疫殁。邻比断绝往来。旷立赴静家经营。竣事而归。亦病亡。静感之。誓不更嫁。与弟妹共居。求者十余。志无倾移。杨祚将人众自往纳币。静逃匿。祚劫其弟妹。静恐为所害。乃出见之。曰。实见朱旷为妾父而死。故托身死者。自誓不二。辛苦之人。愿哀而舍之。如不然。请守之以死。祚乃弃去。
  
  信近于义。有子言之。朱旷冒疫。为聘妻葬父而死。义也。罗静感之。自誓不嫁。求者十余。志无倾移。义而信矣。至弟妹被劫。出告杨祚。愿守以死。信之至矣。惟自信而后人信之。不然。杨祚岂肯弃去乎。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姓朱名旷的人。他聘定了一个妻子。姓罗名静。罗静还没有嫁到朱家去。他的父亲就生了疫病死了。人家恐怕传染了疫病。所以虽是附近的邻居。也不肯到罗家里来。这时候、因为家里没有人料理。所以朱旷马上到了罗家去理值一切。事情完了。回到家里。也就得病死了。罗静很感激他。所以立了誓。不肯再去嫁第二个人。和弟弟妹妹一同住着。向他来求婚的有十多个人。可是他坚决的志向。并不因此动了一动。这时有个姓杨名祚的。要想他做妻子。自己带领了许多人。亲自去行聘礼。罗静就逃去躲了起来。杨祚就抢劫他的弟弟妹妹。罗静恐怕弟妹给他杀害了。就出来见杨祚。并且说道。我实在看见朱旷、因为我父亲的缘故丧了性命。所以我一定要替他守着节。发了誓、不再去嫁第二个人。像我这样困苦伶仃的人。还望你可怜我。饶了我吧。假使你不肯的话。那末我只有死了。于是杨祚也就打断了这个念头。放下他们去了。
  
  五、【叔先梦期】
  叔先女雄。投江托梦。六日为期。言必有中。
  【原文】
  汉叔先泥和为县功曹。县长遣迎郡守。渡江舟覆。堕水死。尸不获。其女雄昼夜号泣。尝为自沉计。所生男女并数岁。雄各作囊。盛珠环。系其臂以为诀。家人等闲之。不得间。后百余日。家人稍懈。雄乃至父堕处恸哭自投。其夜、梦告弟贤曰。后六日当共父出。届期伺之。果与父相持。浮于江上。郡县表其事。为图象立碑。
  
  曹娥求父十七日。而孝念不衰。叔先雄求父百余日。而孝思不匮。曹娥投江五日。负尸以出。叔先雄且梦告其弟。约以六日。当共父出。梦中竟可约期。死后犹不失信。而其父尸亦经久不坏。奇哉。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双姓叔先名叫泥和的人。在县衙门里当着功曹官。有一天。县长差了他去、迎接太守。在渡江的时候。一个不小心。船就翻转了。叔先泥和就跌在水里丧了性命。并且尸首也打捞不着。他的女儿名叫叔先雄。得知了父亲死在江里的消息。就日夜啼哭。并且自己也打算投到江里去。他所生的儿女。都只有几岁的年纪。叔先雄就替儿女们每一个人。都做了一只袋。袋里盛了珠子首饰。吊在他们的手臂上。算是永远诀别的意思。家里的人看守着他。没有空隙。可以使他实行投江寻父的志愿。后来过了有一百多天。看守着他的人觉得他没有什么。就稍稍大意了一点。叔先雄就到了父亲堕水的地方。痛哭着投了下去。就在这一天的夜里。梦里告诉他的弟弟叔先贤说。在六天以后。我就同了父亲出来。到了这一天。叔先贤就在江边等候。果然叔先雄和父亲的尸首抱持了。在江面上浮着。太守和县官见了这回事。都非常感叹。就给他画了像。立了碑。去表扬他孝顺的行为。
  
  六、【昌蒲慎言】
  张氏被毒。出言犹慎。平时与人。虽贱必信。
  【原文】
  魏钟会母张昌蒲。平时与人言。虽鄙贱必以信。妊会时。妾孙氏妒甚。置毒食中。张觉而吐食。瞑眩数日。或劝诉之。张曰。嫡庶相害。破家危国。倘不见信。谁能明之。彼谓我必诉。固将先我。事由彼发。顾不快耶。遂称疾。孙果谓会父曰。妾欲其得男。故饮以药。反谓毒之。会父曰。暗置食中。非人情也。讯侍者具服。遂出孙氏。
  
  钟会母言必有信。虽与鄙贱人言。不肯失信。惟其慎于言。故能言必有信耳。至受毒不言。犹恐不足以信之也。妻不妒妾。妾反妒妻。盖由会父先有贵妾攝嫡专家耳。张氏不言。益见其言之慎矣。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魏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在平常时候。对人家说话。就是对下等人说的。也一定是很有信用。当他正妊着钟会娠的时候。钟会的父亲有个小老婆孙氏。心里很是妒忌他。暗地里把毒药放在吃食里面。给张氏去吃。张氏起先吃了一口。后来晓得了。就把吃的食物吐出来。可是受了毒的影响。他是昏乱了好几天。有人劝张氏去告诉丈夫。张氏说。凡是一份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和小老婆大家相害。这是破家亡国有余的。倘若我去对丈夫说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末又有谁来、替我表明白这件事呢。况且孙氏以为我是一定告诉丈夫的。他一定要先发制人。先去告诉他。这件事、由他先去发动。那里是不痛快的事呵。于是张氏就称着有病。果然孙氏先对钟会的父亲说。我因为要想夫人生一个男孩。所以给他暗地里吃了药。现在他反说我是用毒药去毒他了。钟会的父亲听了。心里思量着。把药暗地里放在吃食里面。这不是人情上所应有的事。把底下人叫来。询问了一番。那个人就把实在情形告诉了。于是把孙氏逐了出去。
  
  七、【丰妻裙带】
  平原公主。誓死守贞。心存段氏。裙带自明。
  【原文】
  晋南燕慕容德之女。善书史。能鼓琴。德僭位。署为平原公主。年十四。适段丰为妻。丰为人所谮被杀。德以改适余炽。慕容氏谓侍婢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主上不顾礼义逼我失节。我若不从。则违严君之命矣。及婚。辞以疾。炽不敢近。越三日。托浴还第。至夕。密书裙带曰。死后葬我段氏墓侧。遂自缢浴室。
  
  斯可媲美阴瑜之妻矣。然荀氏临死。匆遽粉书扉上。阴字未成而毕命。慕容氏适余三日。从容密书裙带。言笑自若而全贞。荀氏尚遗尸于郭家。慕容氏且先归于己第。较之荀采。更胜一筹矣。
  
  【白话解释】
  晋朝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南燕国慕容德的女儿。读书明理。能弹琴。后来慕容德僭了国君的位子。就把女儿封做了平原公主。十四岁的时候。把他嫁给段丰做妻子。后来有人在慕容德的面前。说段丰的坏处。于是就把段丰杀死了。慕容德又把女儿改嫁了余炽。慕容氏就对着他身边的丫头说。凡是忠臣。不肯服事两姓的君主。凡是烈女。不肯嫁两个丈夫。现在皇上不顾到礼义。逼着我失节改嫁。假若我不听他的话。那就是违背了父亲的命令了。等到结了婚以后。就推辞着说有疾病。余炽才不敢去亲近他。过了三天以后。就说着要去洗浴。回到了家里。到了晚上。很秘密地在裙带上写着道。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的尸首。葬在段家坟墓的旁边。就在浴室里吊死了。
  
  八、【柳妃同穴】
  恪妃柳氏。生死相偕。誓与同穴。不得别埋。
  【原文】
  隋循州刺史柳旦之女。为襄城王恪妃。未几。恪被废。柳氏修妇道。事恪愈敬。炀帝即位。徙恪于边。复使人中道杀恪。恪与柳氏诀。柳氏曰。若王死。妾誓不独生。于是相对痛哭。恪既死。棺殓讫。柳氏谓使者曰。妾誓与王同穴。若身死之后。得不别埋。君之惠也。遂抚棺恸哭。自经而卒。见者莫不为之流涕。
  
  王风有同穴之诗。而柳妃有同穴之誓。竟告使者而自经。以实践其誓。女子贞信自持。固如是也。然苟有可以缓死之道。则迟早均可同穴。亦何必尔尔。而处柳妃之境。则不得不然耳。
  
  【白话解释】
  隋朝循州地方的刺史官柳旦。他有一个女儿。就是襄城王名恪的妻子。过了没有多大时候。恪废除了王位。柳氏反而格外尽心。做着妇人应尽的道理。并且服侍恪。也格外的尊敬。炀帝登了皇位以后。把恪迁移到边界去。一方面又差了人在半路里去杀恪。恪就同柳氏诀别。柳氏说道。假使王死了。那我无论如何。不肯独自生存着的。于是夫妻两个对着痛哭了一番。恪既死以后。用棺木把他盛敛好了。柳氏就对着炀帝的差人道。我发了誓、一定要同着王合葬的。若是我死了以后。能够同了王合葬。不埋到别处地方去。这是你的大恩惠了。说完了话。抚了恪的棺木。痛哭了一番。就自己吊死了。看见他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替他流下了眼泪的。
  
  九、【淑英守志】
  淑英夫徙。父奏离婚。诀别久守。卒归李门。
  【原文】
  隋李德武妻裴淑英。尚书矩女也。德武以父罪从坐。徙岭表。矩奏离婚。炀帝听之。德武与裴诀。裴泣曰。妇无再醮。夫者天也。天可贰乎。因操刀欲割耳自誓。保母夺刀不遂。乃毁容。不御膏沐。累年。夫姑姊妹在都邑者。岁时命左右省焉。久之、德武音问断绝。矩欲夺其志。淑英乃断发绝粒。后十余年。德武还。复为夫妇。
  
  女子出嫁从夫。固不必再从父也。而淑英之父。以德武远徙。奏请离婚。炀帝且听之矣。乃淑英以不贰天为誓。始终从夫。君父之命。亦不从焉。是女子之善择所从者。十余年后。破镜重圆。报施不爽矣。
  
  【白话解释】
  隋朝时候。有个李德武。他的妻子裴淑英。是尚书裴矩的女儿。因为李德武的父亲得了罪。所以德武也跟着有了罪。贬到岭南去。裴矩以为德武是有罪的人了。于是就上了奏章到皇帝那儿。要求和李家离婚。炀帝就应许他了。德武得知了这回事。就去和他的未婚妻淑英诀别。淑英就流着眼泪说。妇人没有再嫁的道理。丈夫就象天一样。世界上那里有两个天呢。说完话。就拿了一把刀要去割耳朵。表示自己坚决的意志。他的保母硬把刀夺去了。总算耳朵没有割掉。淑英又毁坏了自己的容颜。一切化妆品也都不用了。过了好几年。他丈夫的姑母姊妹等亲戚。住在京城里的。他在四时八节的时候。一定差了底下人去问候他们。过了许多时候。德武的信息也断绝了。裴矩又想给他改嫁。淑英就割断了头发。饿着不肯吃饭。后来一直到了十几年以后。李德武回来了。两个人遂依旧成了夫妇。
  
  十、【璘女截耳】
  赵璘之女。盐院直陈。截耳示信。得保父身。
  【原文】
  唐赵璘女。山阳人。咸通六年。璘以盗贩私盐。坐罪论死。女乃怀刃。自赴盐院以诉曰。妾父迫于饥寒。不得已而盗。聊以救死耳。其情有可原也。公能原之否。妾七岁母亡。蒙父以私盐微利。得以衣食至今。若妾父不得原。请相随以死。因出怀中刃。截耳以示信。院官嘉其志。据以上闻。诏减璘罪免死。女遂侍璘不嫁。
  
  盗贩私盐。律论死罪。固不可逭也。母亡女幼。迫于饥寒而为之者。亦比比矣。安得一直言不讳。截耳示信之璘女乎。璘女之言。天理国法人情皆备焉。信誓旦旦。得以上闻。诏书特许免死。璘亦幸矣。
  
  【白话解释】
  唐朝赵璘的女儿。是山阳地方的人。在咸通六年的时候。赵璘为了贩卖私盐。给官厅捉去。论了死罪。他的女儿就在怀里藏了一把刀。到了盐官那儿。对他诉说道。我的父亲。为了家里贫穷得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不得已才去贩卖私盐。犯了国法。不过这是为了救死的缘故。这里面情节。有可以原谅的地方。不晓得你能够不能够原谅他。我在七岁的时候。母亲就死了。完全靠着父亲贩卖私盐。博点微利。所以我能够养活到现在。假使我父亲的罪名。是没有法子可想的。那末我就请求跟着我的父亲同死好了。说完话。就拿出先前怀中藏着的刀。把耳朵割去了。表示他这番话的诚信。那个盐官很称美他的孝心。就把这件事奏到皇帝里。皇帝就下诏免了赵璘的死罪。于是他女儿终身侍奉了父亲。不去嫁人。
  
  十一、【张女不诬】
  张女诀母。不可自诬。天地震动。得免无辜。
  【原文】
  宋张杨氏率女赴婚会。其典库雍乙从行。乙先归。死于库。提刑疑杨有私。严刑鞫治。终不服。女谓母曰。母以清洁闻。奈何受此污辱。宁死棰楚。不可自诬。女今死。将诉冤于天。遂号哭死。地大震三日。天雨雪。勘官疑焉。祷于神。梦有猿坠前。因执馈食者袁大讯之。曰。适盗库金。会乙归。惧泄。遂杀之。官乃赦杨而旌其门。
  
  张女受坑缚火逼水沃之严刑。不肯自诬。临终且告母以宁死棰楚。不可自诬。死后尚欲讼冤。竟至惊天动地。使勘官自疑其狱。诚祷于天。坠猿入梦。冤狱以明。诚信之所感。其效验不可思议也。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妇人张杨氏。领了女儿。到亲戚的家里去吃喜酒。他家里管库房的人雍乙。同了他们去。雍乙先回到了家里。忽然在库房里死了。于是就发生了人命的案件。那时司法官疑心张杨氏和别人有私情。所以把雍乙谋死了的。用了很厉害的刑罚去询问他。可是张杨氏终于不招。张杨氏的女儿就对母亲说。母亲素来是以清白出名的。那里可以受了这种的污辱呢。宁可死在官厅里的刑具下面。不可因为受不住痛苦。自己诬服了。现在做女儿的就要死了。要去把这种冤屈。向天上去诉告。于是就号哭着、竟死了。忽然那个地方。大大的地动了三天。天上下着雪花。法官疑心这件事。或者是有冤枉的。就到了神明面前去祷告。法官做梦看见有一只猿猴跌在面前。他醒来想着。这案件里的凶手。或者是姓袁的人。于是就把张家送牢饭来的人袁大。捉了起来。询问了一番。袁大说。这时候、我正在偷盗库房里的银子。不凑巧雍乙回来了。恐怕他对主人说了。因此就把他杀死。凶手已经得到。于是法官把张杨氏放出。并且在张家的门前旌表着。
  
  十二、【秦柴遵嘱】
  元秦柴氏。遵嘱不忘。诣官乞代。信德弥彰。
  【原文】
  元秦闰夫继妻柴氏。甫生子而闰夫病。将死。以前妻子为托。柴遵遗嘱。鞠如己出。厥后前妻子坐法当诛。柴引己子诣官诉。愿以代。其己子亦前请曰。我之罪也。岂可加于我兄乎。鞫至濒死。不易其词。吏疑次子非柴出。讯他囚知之。乃太息曰。嗟夫。妇不忘夫命。信也。子赴死、成母志。仁也。上其事。两释之。而旌其门。
  
  秦柴氏遵夫遗嘱。愿以己子代前妻子之死。其守信固无论矣。最难得者。其子亦甘代死于无形。引为己罪。鞫至濒死。不易其词。卒得两释。并耀门闾。以母之守信故。而其子之孝悌仁义弥彰矣。
  
  【白话解释】
  元朝秦闰夫的后妻柴氏。刚生下了一个儿子。丈夫就生了病。秦闰夫快要死的时候。就把前妻所生的儿子托付柴氏。叫他加意照管。柴氏遵守了丈夫的遗嘱。看待前妻生的儿子。和自己生的一式一样。后来前妻的儿子犯了法。定了死罪。柴氏就领了自己的儿子到宫里去诉告。情愿叫自己的儿子去代他死。柴氏的儿子也赶前了一步。请求着说。这是我的罪名。那里可以加在我哥哥的身上。问官就用刑具去询问。他抵死也不肯改换一个字的口供。问官又疑心第二个儿子。恐怕不是柴氏所亲生的。后来去问了别的犯人。才晓得是这样的情节。就叹口气说。呵。做妻子的。不忘记丈夫的命令。这是信。做儿子的。情愿代死、去成全母亲的志愿。这是仁。于是就把这件事奏了上去。最后把他两个儿子都释放了。又在他们的门上旌表着。
  
  十三、【八娘守誓】
  八娘守誓。抚弟终身。铅华屏去。绩纴供亲。
  【原文】
  明吴缗女八娘。生十余年而缗卒。母石氏方妊。泣语之曰。若生男则可不死。顾奈家贫何。八娘慨然曰。倘天祐我父。使有弟。愿抚之终身。后石氏果生男。遂坚守前誓。及八娘笄。石氏欲为赘婿。八娘曰。有婿即有外心。竟不听。嗣是屏去铅华。勤绩纴以供母弟衣食。至年七十六卒。葬铜坑陈家坞。人呼为小娘子冢云。
  
  男不婚。女不嫁。君子不以为然。然八娘有不能嫁者。父殁家贫。母氏形单影只。难以抚弟。一也。既已许母。若有弟则抚之终身。不可失信。二也。至于赘婿即有外心一言。益可见其信守之坚矣。
  
  【白话解释】
  明朝吴缗的女儿八娘。生下来不过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的母亲石氏。这时候正怀着孕。哭着对女儿说。假若幸而遗腹生了一个男孩。那我就可以不死。不过家里贫穷到这般样子。又有什么办法想呢。吴八娘听了。就很慷慨坚决地说。倘若皇天保祐我的父亲。得生了一个弟弟。那末我情愿终身抚养着他。后来石氏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子。于是吴八娘就很坚决地守着从前的信誓。等到吴八娘年纪长大了。石氏要给他招赘一个女婿。八娘说。有了丈夫。就是有了外心。终于不肯答应。从此以后。连脂粉也不用了。很勤勤俭俭地纺纱织布。并且替人缝纴。这样的赚了钱来。供养母亲和弟弟的衣食。一直活到七十六岁才去世。葬在铜坑陈家坞地方。人家把他叫做小娘子的坟。
  
  十四、【妙清剺面】
  妙清慰父。抚弟长成。截发剺面。全信守贞。
  【原文】
  明叶荣女妙清。幼丧母。荣官右卫千户。临殁。谓妙清曰。吾赴战阵。出万死。得一官。今中道死。子震幼且弱。族人利吾官者。行将不利于震。汝以女子从一少年。后母将奈何。妙清曰。愿弗嫁。侍母。抚弟长成袭父职。不贻父忧。荣乃瞑。后荣兄子果欲夺震官。百计诱妙清嫁。妙清截发剺面。勤女红。给衣食资。震赖以成立。
  
  奉事其后母。孝也。抚其异母弟。悌也。保其父之荫。忠也。不食其前言。信也。不为从兄诱。礼也。剺面以守志。义也。勤女红。自给衣食。不累戚族。不贻亲羞。廉耻备矣。如此完人而出于女子。于戏。可以风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叶荣有个女儿。名叫妙清。幼小就没有了母亲。叶荣做了右卫千户的官。因为右卫千户是世袭的。父亲可以传给子孙。所以当叶荣临死的时候。对女儿叶妙清说。我在战场里进进出出。拼着死得了这个官职。现在中途里死去。儿子震又很年轻。并且软弱。我们族里想贪我官职的人。他们对付震的手段。一定是对于震不利的。你又是个女子。将来一旦嫁了一个年纪轻的人去了。叫你的后娘又去依靠那一个呢。叶妙清道。我情愿不去嫁人。在家里服事母亲。抚养弟弟长大了。传袭了父亲的官职。不使父亲有一些儿的忧愁。叶荣听了他女儿的这一番话。于是闭了眼就死了。后来叶荣的侄儿。果然想夺叶震的官爵。用尽了方法。想骗诱了叶妙清嫁人。叶妙清就割去了头发。划破了面孔。表示他坚决不肯嫁人。很勤俭地做着女工。供给一家的衣食费用。于是他的弟弟叶震。才得靠了他长大成人。荫袭了父亲的官职。
  
  十五、【冬梅践言】
  冬梅受托。偕植登舆。诉于主友。汪宅同居。
  【原文】
  明许世达婢冬梅。年十三。世达殁。子植未周。其妻病笃。曰。吾夫妇仅此儿。无可托。奈何。冬梅泣曰。万一不幸。婢愿留抚不嫁。妻卒。冬梅含哺鞠植。家人利其资。欲嫁冬梅而杀植。冬梅请与植偕。乃登舆。途经汪家。绐舁者向索寄饰。下舆。入诉于汪。汪乃留于家。而让迫嫁者。及植长。为娶妇育子。寿至八十二。以处子终。
  
  许植幼年所处境界。与汉李续同其艰险。而冬梅以十三岁女子。能任托孤之重。则较李善为难矣。士君子见之。当望尘而拜。敢谓婢女中无伟大人物耶。至宗人高其行。事以主妇礼而固辞。尤贤矣。
  
  【白话解释】
  明朝许世达的家里。有个丫环。名叫冬梅。十三岁的时候。许世达死了。这时候、他的儿子名许植的。年龄还不到一周岁。许世达的妻子。病也非常的重了。将死的时候。说道。我们夫妻两人留下了这个孩子。现在没有可以托付儿子的人。怎么样办呢。冬梅听了主母这一番话。就哭着说。万一不幸。主母死了。我冬梅情愿留在此地。抚养小主人。不去嫁人。许世达的妻子死了。冬梅就尽心抚养。把吃的东西在自己的口里嚼过。才去哺给许植吃。家里的人很贪他这一份的财产。要把冬梅出嫁了。再去杀许植。冬梅要求带了许植同去。于是一同上了轿。路过姓汪的人家。冬梅就骗着抬轿的人说。我从前在这家人家里。寄存了几种首饰。现在要向他去索还。于是就下了轿。到了姓汪的那儿去告诉。姓汪的就把他留在家里。又去责问逼着冬梅嫁人的人。后来等到小主人许植长大了。又给他娶了亲。养了儿子。冬梅年纪活到八十二岁。到老还是个不嫁人的处子。
  
  十六、【张台红帨】
  台氏许殉。三日为期。红帨自缢。婢救恨之。
  【原文】
  明诸生张云鹏妻台氏。夫病。单衣蔬食。祷天愿代。割臂为糜以进。夫病危。许以身殉。订期三日。夫付红帨为诀。号泣受之。夫卒。越三日。结所受红帨以就缢。侍婢救之。不死。恨曰。何物奴。败我事。令我负三日之约。自是水浆不入口。举声一哭。热血迸流。至七日。顿足曰。迟矣。郎得毋疑我乎。母偶出。自栉沐。扃户。而缢死。
  
  自杀殉夫。烈则烈矣。而贤者所不取。不可以为法。若张台氏则不得不死矣。夫病革时。许以自殉。订期三日。夫不止之。而反付以红帨为诀。夫固乐其死也。妻亦必践其言也。迟以三日。特粗具丧葬耳。
  
  【白话解释】
  明朝秀才张云鹏的妻子台氏。当他的丈夫生病的时候。台氏穿的是单衣。吃的是蔬菜。祈祷天上的神明。情愿自己死了去替代丈夫。割了一块手臂上的肉。做了粥去给丈夫吃。可是他丈夫的病。终究没有好。等到丈夫病得非常危险的时候。台氏就答应了丈夫。在丈夫死后三天。自己也寻死。张云鹏就给了他一块红手帕。算是永久诀别的纪念。这时候台氏大哭着、受了这块手帕。丈夫死了。过了三天。就把丈夫给他的那块红手帕打了结。预备吊死。给他身边的丫环看见了。救了下来。没有死。台氏就恨恨地说。你这个可恶的奴才。打破了我的计划。叫我对于三天的期约、失了信了。从此以后。水浆也没有入口。放声一哭。就有热血喷了出来。到了他丈夫死后的第七天。他顿着脚说。迟了迟了。郎君要疑惑我失信了。等着母亲偶然走开的时候。他就自己梳洗了头面。关了门户吊死了。
  
  十七、【项女不负】
  项女未嫁。既许于夫。一剑不负。而况身乎。
  【原文】
  明项道亨女。字吴江周应祁。年十九。闻周病。持斋默祝。一日。谓乳妪曰。未嫁而夫亡。当奈何。曰。未成妇。改字无害。女正容曰。昔贤以一剑许人。犹不肯负。况身乎。及讣闻。父母秘其事。然传言吴江人来。女已喻。夜俟诸婢熟睡。独起。以素丝约发。内外悉衣以缟。而纫其下裳。大书几上而自缢。两家父母。从其志。合葬焉。
  
  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此士君子之信行也。若项女未嫁而夫亡。夫非有心负之也。未妇而改字。女亦不为负夫也。乃曰。昔贤以一剑许人。犹不肯负。况身乎。其重信轻生若此。吾惟敬其心。而悲其遇矣。
  
  【白话解释】
  明朝项道亨的女儿。许给吴江人周应祁做妻子。十九岁的时候。得知周应祁生了病。他就吃着素。暗暗地祝告。有一天。问他的乳母道。假使做女子的。虽然还没有嫁过去。可是他的未婚夫死了。那末应当怎么样办呢。乳母回答道。既然是没有嫁。那末再许给人家。是没有妨害的。项女听了就正色道。这那里可以呢。古时候的圣贤人。有把一柄宝剑答应了人家的。还不肯失去了信用。何况是许给人家的身体呢。等到后来周应祁死了。男家报丧的讣文也到了。项家父母就把这件事守了秘密。可是有人传说吴江差了人来。项女的心里已经明白了。在夜里等丫头们都睡熟了。独自起来。用了白丝扎了头发。内外的衣服都换了白色。又把下身的衣服。用线缝好。在几上大大的写着几个字。竟自己吊死了。两家的父母。也就顺从了他的志向。给他们两个未婚夫妻合葬了。
  
  十八、【张洪誓茔】
  洪氏立誓。同穴结茔。逼嫁欲缢。造墓辞行。
  【原文】
  明张友妻洪氏。歙人。友久患阴溃。洪氏竭力调养。不以为秽。以口舐之。友卒。既葬。洪豫结茔。誓同穴。辛勤养姑。姑怜其早寡无子。欲夺其志。洪不听。后有富者求为配。族人与姑阴纳聘。至期。逼嫁。洪佯语曰。嫁不辞。当与夫别。乃具酒馔。造夫墓。哭而归。诣姑。从容告别。入室。闭门自缢死。士大夫咸伤悼。作诗歌挽之。
  
  张洪氏豫结茔而誓同穴。其信守已昭明显著矣。乃一迫于其姑之夺志。再迫于富者之求婚。三迫于族人之纳聘。卒以自缢全贞。而其姑不怜其守节之心。徒怜其无子之寡。误用姑息之爱矣。噫。
  
  【白话解释】
  明朝张友的妻子洪氏。是安徽歙县人氏。张友的下身有了溃烂。经过许多的日子。洪氏总是竭力调养。并且一点也不怕他的污秽。用口去舐他溃烂的地方。后来张友死了。安葬以后。洪氏就预先造了坟穴。立了誓。夫妻两个人要同葬一个穴。并且很辛辛苦苦勤勤俭俭地奉养婆婆。他的婆婆可怜他年青就守了寡。况且又没有儿子。就想要给他改嫁。洪氏不肯答应。后来本地有个有钱的人。要娶他去做妻子。族里的人和他的婆婆。瞒了他收受了聘金。吉期到了。就逼着他去嫁人。洪氏虚伪的对他们说。要我改嫁。我也肯的。不过要让我到丈夫的坟前去告别。就办了酒饭菜蔬。到了丈夫的坟前。痛哭了一番。回到家里。见了婆婆。神气很从容的向他告别。到了自己的房里。关了门。吊死了。当时的读书人。个个都替他悲伤。就大家做了许多诗歌去哀挽他。
  
  十九、【卢女慰父】
  卢文烈女。一语慰亲。网巾自给。信守终身。
  【原文】
  明卢文烈女。幼时。文烈与讲古节孝事。颇省大要。年十六。文烈病革。谓曰。汝母年尚少。二弟幼。汝嫁。母弟将安依。女曰。儿愿与母弟相守终身。文烈卒。母曰。吾力不能保汝二弟。况能及汝乎。女曰。儿可自食其力。乃制网巾售之。以给衣食。稍给。节口体。祭卢氏先。二弟长。为娶妇。妇或忤姑。女即不食自责。久之妇化焉。
  
  卢女于父病革之时。一言慰父。终身践言。其于母及卢氏之祖先。尽其孝。于二弟及二弟之妇。尽其悌。于既殁之父。尽其忠且尽其信。盖惟幼时文烈与讲古节孝事。固已立其基矣。而谓幼女可忽乎。
  
  【白话解释】
  明朝卢文烈的女儿。在幼小的时候。卢文烈对他讲古人节孝的故事。他就能领会大义了。十六岁的时候。卢文烈病得非常厉害。就对女儿说。你的母亲年龄还不大。两个弟弟又小。将来你若嫁了人。那末你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又去依靠那一个呢。卢女说。女儿愿意和母亲弟弟终身住在一块儿的。卢文烈死了以后。他的母亲说道。照我的力量。尚且保不住你的两个弟弟。那里还有余力来管你呢。卢女对他母亲说。那末我做女儿的。可以用了自己的劳力去换饭吃。于是做了裹发的网巾。卖了钱以作吃的穿的用途。等到衣食稍稍可以敷衍了。就在吃的穿的上面。节省下来。去祭着卢家的祖先。后来两个弟弟年纪长大了。就都给他们娶了新妇。有时候、媳妇偶然对了婆婆有忤逆的行为。那末卢女就不吃东西了。并且自己责罚着。久而久之。他的弟妇们。也都被他的至诚所感化。大家都很孝顺婆婆了。
  
  二十、【王陈抱子】
  陈氏一语。生死以之。其身被杀。子尚抱持。
  【原文】
  明泾阳王生妻陈氏。有子方晬。生病笃将死。以遗孩嘱陈氏。陈氏曰。吾当生死以之。流贼至。陈氏抱子避楼上。贼焚楼。陈氏从楼檐跃下。不得死。贼以其美丽。挟之马上。陈氏跃身坠地者再。最后以索缚之。行数里。陈氏力断所系索。并鞍坠焉。贼知不可夺。乃杀之。贼退。家人收其尸。子呱呱怀中。两手犹坚抱如故。
  
  谭赵氏抱子而死。以义也。王陈氏抱子而死。则以信。谭赵氏甘死而已。王陈氏则自死三次。均不得死。天盖历试其心矣。妇人之于夫。固不仅一死可以塞责也。至不得已而死。乃所谓虽死犹生耳。
  
  【白话解释】
  明朝泾阳县地方。有个姓王的读书人。他的妻子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刚刚一周岁。姓王的书生。就生了重病。将要死的时候。把儿子嘱咐陈氏。陈氏说。那是当然的。我一定不管死活地保着他。这时候、正在明朝的末年。流贼到来了。陈氏抱了儿子躲在楼上。流贼放了一把火。把座楼屋烧了起来。陈氏就从楼檐上面跳了下来。恰好没有跌死。流贼见他生得很美丽。就把他挟到了马背上。陈氏把身子用力一跳。就跌到地上来。这样的有两次。流贼就用绳子把他缚住了。走了好几里路。陈氏用了力。把缚着的绳子弄断了。他的人就同了马鞍一并跌在地上。流贼晓得这个人。是不可以夺志的。于是就把他杀了。等到流贼退出了泾阳县以后。他家里的人。去收陈氏的尸首。他的儿子还在他怀抱里面呱呱的哭着。陈氏的两只手。依然牢牢地把他抱着。
  
  二十一、【汪孙先决】
  孙氏贞信。良人未知。病不兴矣。死以先之。
  【原文】
  明汪永锡妻孙氏。歙县人也。永锡家故贫。佣工卖饼为业。娶孙氏。颜甚庄。居数年。永锡病瘵。及疾革。蒲伏据床。语孙氏曰。吾病久。赖子以迄于今。愿天授嘉耦。以答子劳。吾不能报子矣。孙氏痛哭曰。君即不讳。窃计必大事毕。而后从君。嗟乎。君言贰妾矣。妾宁早决以信君心。无问后事。遂饮药。先永锡十日而死。
  
  汪孙氏先决以信夫心。论者谓其不从夫命。非也。妇人从一不从二。所谓从夫者。乃从夫之正。不正则不从。其言曰、窃计必大事毕而后从君。固早已计所从矣。不得信乎夫。则先决以明之。哀哉。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汪永锡的妻子孙氏。是歙县松明山的人。汪永锡的家里。一向是很贫苦的。他的职业。是卖着大饼。或者是替人家做短工。后来娶了孙氏。他的相貌很端庄。一同居住了好几年。汪永锡生了肺痨病。等到病势重了。匍伏在床上对着妻子说。我生病生得很长久了。幸亏了你的服侍。才得到了现在。我祝告着皇天。愿你将来有一个很好的丈夫。来报答你的辛苦。看来我在今生。是不能报答你的了。孙氏听了丈夫的这一番话。就痛哭着说。你就是有个不长不短。我也原本预备完了丧葬的大事。然后跟了你到泉下去呀。现在你说了这种话。就是疑心我有贰心了。我宁可早点自尽了。来安了你的心。不再去管身后的事了。于是就吃了毒药。果然比汪永锡早十天死了。
  
  二十二、【宙姐六日】
  宙姐矢信。六日相迟。结发纳指。属纩如期。
  【原文】
  明黄一卿妻陈宙姐。婚六年。一卿病不起。与诀。嘱依母以自爱。陈曰。君倘不测。直杀身相从。宁能有腼旋反。遂擢发。结于一卿发。纳指于一卿口。令啮为信。约六日。迟我地下。一卿卒。治匠事。陈求再具一棺。哀恸绝粒。屡经救免。至六日。忽太息曰。鸡鸣矣。正我夫属纩辰也。整容而逝。颜色如生。事闻。表其门曰贞烈。
  
  王卢氏秋以为期。张台氏订以三日。而陈宙姐则六日为约。竟各如期而死。然王卢氏张台氏。均自杀也。若陈宙姐从容不迫。太息一声。屬纩一语。整容而逝。颜色如生。家人犹意其复苏也。呜呼、烈矣。
  
  【白话解释】
  明朝黄一卿的妻子陈宙姐。他们两夫妻结婚了六年。黄一卿生了病。看来不会好了。于是就和妻子永诀。并且嘱咐他。回到娘家去依靠母亲。保重身体。陈氏说。倘若你真的有个不测。那末我就自杀了。跟着你到地下去。那里肯惭愧地回到娘家去呢。说完了话。就拔了一把头发。和黄一卿的头发结在一块儿。又把自己的手指。放在黄一卿的口子里。呌他咬了一下。算是做了信记。约定了六天以后。叫黄一卿在九泉下等他。过了不多时。黄一卿死了。家里叫了工匠来做棺木。陈氏要木匠再做一具棺木。哭的悲哀了不得。并且绝了食。家里的人。屡次把他救免了。到了黄一卿死后的第六天。陈氏忽然叹口气说。雄鸡叫了。这正是我丈夫断气的时候了。于是整了容死了。死了以后。脸色一点儿也不改变。和活着一样。这件事、奏到了朝廷里。就在黄家的门口。立了一块贞烈两个字的匾去旌表他。
  
  二十三、【王卢俟秋】
  卢氏葬夫。曰秋从死。闻者疑之。及期信矣。
  【原文】
  明王瀚妻卢氏。颍州人。家贫。舂织终岁。崇祯十四年。大饥。夫患疫。卢语夫曰。君死我当从。及夫死。时当溽暑。卢氏求亲戚敛钱以葬。曰。我当死。但酷热无衣棺。恐更为亲戚累。迟之秋爽耳。闻者咍之。及秋。尽粜其新谷。置粗布衣。余买酒蔬。亲祀夫墓。归至家。市梨数十以进姑。并贻妯娌。语人曰。我可死矣。夜半自缢。
  
  王卢氏有姑在。似未可死也。且有谷。亦不至死也。乃既作当从之语。夫无止死之言。儿女俱无。妯娌具在。岂可失信于死者。至因天暑无棺。恐更累于亲戚。乃以秋为期。是其仁心。且及于死后矣。
  
  【白话解释】
  明朝王瀚的妻子卢氏。是颍州地方的人。家里很贫苦。终年替人家舂着米。织着布。以维持生活。在崇祯十四年的时候。颍州地方。非常饥荒。他的丈夫又染了疫病。卢氏对着丈夫说。你死了以后。我一定跟了你死。等到他的丈夫死了。这时候天气很热。卢氏请求了亲戚人家帮助了钱。才得安葬了。卢氏就说道。照着我和丈夫、约定的话。那我现在是应该死的了。但是天气太热。又没有葬衣和棺木。恐怕更替亲戚们增加了累。且等到秋凉再死。听了他话的人。都笑了。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把田里收来的新谷。都出卖了。然后把这个钱去置办了粗布衣。余多的钱。买了酒食菜蔬。亲自到了丈夫的坟墓前去祭拜。回到了家里。买了几十个梨头。送给婆婆和姆姆婶婶们。并且对人说。我现在真可以死了。就在这一天的半夜里吊死了。
  
  二十四、【张邵受托】
  张妻邵氏。受托于夫。挺身护妾。骂贼忘躯。
  【原文】
  明张一桂妻邵氏。邹县人。一桂临终。以其妾李氏托付邵氏。后李氏为寇所迫。邵氏骂曰。亡夫以妾托我。岂令受辱。寇怒。杀之。李氏知不免。绐寇曰。我有簪珥埋后园井旁。寇随李氏往发之。至则曰。主母为我死。我岂独生。即投井。寇临井。欲挽之起。李氏扭其衣骂曰。贼奴。欲与我并死井底耶。寇解之不得脱。遂刃之。
  
  托孤而能不忘遗嘱。已属可敬。乃托妾而能谨遵夫命。尤为难得。盖妇人每不乐妾之有。夫在且然。况夫没乎。邵氏以受夫所托。乃于其妾为寇所迫之时。挺身骂贼。舍生护妾。浩然之气。充塞两间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张一桂的妻子邵氏。是邹县地方的人。张一桂临终的时候。就把他的小老婆李氏。托付邵氏。叫他看理。后来李氏被强盗迫住了。邵氏就骂着强盗道。我死去的丈夫。把李氏托付了我。我那里肯叫他受了你们狗强盗的羞辱呢。强盗听了。非常生气。就把邵氏杀了。李氏晓得这是不免的了。就骗着强盗说。我有许多首饰。埋在后园井旁边的地下。于是强盗就跟了李氏去发掘。到了井旁。李氏就说。主母为了我死了。我那里肯独自一个活在世界上呢。说完话。就跳进井里去了。强盗到了井边。要挽他起来。李氏把强盗的衣服扭住。骂着说。贼奴才、难道你要同我死在井底么。强盗想要解去他扭住的衣服。可是解不脱。于是就把李氏用刀杀了。
  
  【绪余】
  女子之信。不惟从一而永终。抑且刚方而正始。所谓守贞也。如持玉巵。如捧盈水。心不欲为耳目所变。迹不欲为中外所疑。然后可以成清洁之身。全坚贞之信。何则、男子事业在六合。苟非嬻伦。小节犹足自赎。女子名节在一身。稍有微玷。万善不能掩瑕。然居常处顺。十女九贞。惟当困苦颠连之际。金久炼而愈精。滓泥污秽之中。莲含香而自洁。则守节死节者。亦什九也。然皆为妇德。能死者未必不能守。能守者未必不能死。或死或守。亦各全其信耳。碎玉一朝。与茹荼百岁。无所轩轾。苟非势迫无奈。固无庸强践旧迹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 

 其它:在正信的基础上 发菩提心 学三大尊(吴信如) 

 其它:增上信学(杨郁文)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惟觉法师:智慧的信仰─正信 

 惟觉法师:正信的佛法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净界法师:信愿是智慧的观照力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 

 净界法师:信愿具足判定的标准 

 净界法师:他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