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义》【四集卷六】


   日期:2010/7/27 17: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集卷六 《二十四义》 

  
  义篇
  
  一、【殖母遣子】
  杞殖之母。遣子力行。生而有义。死而有名。
  【原文】
  周齐杞殖之母。慷慨明大义。殖在齐以勇闻。齐侯将伐卫。为车五乘之宾。殖与华旋。皆不得与焉。殖深以为耻。归家不食。母曰。汝生而无义。死而无名。则虽与五乘。人孰不汝笑也。汝若生而有义。死而有名。则五乘之宾。皆为汝之下矣。趣之食而遣之。及战。殖与华旋先入卫军。齐师从之。乃取卫之朝歌。
  
  殖之妻深明于礼。而殖之母更明于义。其勉子以生而有义。死而有名为言。是即孟子所谓舍生取义也。夫义、路也。礼、门也。不出入此门。焉能由此路。则殖母明义、且明礼焉。有是母、宜有是妻矣。
  
  【白话解释】
  周朝齐国勇士杞殖的母亲。他的行为很慷慨。并且明白大义。他的儿子在齐国。是有力气闻了名的。有一次、齐侯想去攻打卫国。就设定了有五辆车子的宾客。这个意思。就是表示着这班宾客。都是很勇敢的。可是杞殖和另外一个勇士名叫华旋的。都不在这班宾客的里面。杞殖心里觉得这是平生的大羞耻。于是回到了家里。就不肯吃东西了。他的母亲见了他这个样子。就说道。你假使活着在世界上。没有行义的行为。死了没有好的名誉。那末就是给你排在有五辆车子的宾客里面。人家那一个不来笑你呢。假若你活着有了行义的行为。死了又有那好的名誉。那末有了五辆车子的宾客。都在你的下面了。就赶紧叫他吃着饭。又依旧叫他跟了齐国的军队去攻打卫国。等到两国开战的时候。杞殖同华旋两个人。首先攻进敌军里。齐国的军队。也在后面跟着进去。于是把卫国朝歌的地方夺了来。
  
  二、【义姑退兵】
  鲁义姑姊。遇军走山。弃子抱侄。齐兵遂还。
  【原文】
  周齐攻鲁。至郊。见一妇人。携一子。抱一子。众逐之。乃弃抱者。与携者奔。众追问之。曰。携者兄之子。弃者己子也。不能两存。宁弃己子耳。齐将曰。兄子与己子孰亲。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齐将按兵而止。曰。鲁之妇人。尚知行义。其可伐乎。遂返。己子亦全。鲁侯闻之。赐以束帛。号曰义姑姊。
  
  李文耕谓义姑于流离颠沛中。势不两全。忍舍己子以存兄之子。笃志深情。处义直到尽处。是诚烈丈夫识义理者之所难。而一妇人办此。百世下犹钦服焉。况齐将目及者乎。号之曰义。洵无愧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齐国去攻打鲁国。到了郊外地方。看见有一个妇人。一只手携了一个孩子。一只手抱了一个孩子。这样的走着。齐国的兵士们就去追他。那个妇人。就把手里抱着的小孩子丢掉了。跟了携着的孩子一同跑了。兵士们把那个妇人追到了。就问他、你丢了手里抱着的孩子。却带着携着的孩子一同逃走。这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妇人就说道。刚纔带着走的。是我哥哥的儿子。把他抛弃了的。是我自己的儿子。我看着这个情势。是不能两存的。所以宁可把我自己的儿子丢了。齐国的将官听了。就说、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是那一个比较得亲些呢。那妇人说。对于自己的儿子。是一种私爱。对于哥哥的儿子。是一种公义。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心里肉痛。可是从公义上说。还是这样做的为是。齐国的将官就把自己的军队约束住了。不再去攻打鲁国。并且说。鲁国的一个女子。还晓得行义。这般仁义的国家。那里可以去攻打他们呢。于是就带了兵回去。那先前丢掉的自己的儿子也得保全。鲁公得知了这一回事。就送给那个妇人许多礼物。并且送他一个名号。叫做义姑姊。
  
  三、【赵氏摩笄】
  代君夫人。赵襄之姊。义无二夫。摩笄以死。
  【原文】
  周代君夫人赵氏。晋赵简子之女。襄子之姊也。简子卒。襄子未除服。请代君会饮。使厨人操铜枓进食。乘间击杀之。遂举兵平代地。而迎其姊。赵氏叹曰。吾闻妇人执义无二夫。吾岂有二夫哉。以弟慢夫。非义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归。乃登山呼天。摩笄自刺而死。代人皆怜之。名其所死之山曰摩笄。
  
  赵夫人之处境。与季儿适成反比例。彼则夫杀其兄。而义不可留。又无所往。遂自经。此则弟杀其夫。而义不可归。亦不敢怨。遂自刺。然季儿不死。即归亦无妨。赵夫人则义不可归。此所以不得不死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代国国君的夫人赵氏。就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女儿。赵襄子的姊姊。这时候赵简子死了。赵襄子还没有除了丧服。就去请了代国的国君来。一同饮酒。一方面差了厨子。拿了铜杓子进菜。趁这个当儿就把代君打死了。一方面又派了兵、把代国的地方都打平了。再去迎接他的姊姊回来。赵氏叹口气说。我晓得做妇人的。从义气的上面讲。是不可以有两个丈夫的。照这样说来。我那里可以去嫁两个丈夫呢。为了弟弟的缘故。就怠慢了丈夫。这不是有义气的人所应做的。为了丈夫。去怨着弟弟。这也不是有仁心的人所应出的。我现在既然不敢怨弟弟。但是也不回到赵国去的了。于是走到了高山上。口里叫着天。拔下了簪。摩擦了一回。竟自己刺死了。代国的人。都很可怜他。就把他死在那儿的一座山。叫做了摩笄山。表示纪念他的意思。
  
  四、【严妪数子】
  严母就腊。数子都亭。仁义教化。岂可严刑。
  【原文】
  汉严延年为尹。甚酷。河南号为屠伯。其母至洛阳。欲就延年度腊。见报囚。大惊。止都亭。不入府。延年出谒。母乃数之曰。幸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义教化以安民。顾多刑杀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谢。自为母御归府舍。毕腊。谓延年曰。吾不忍见子被刑。归东海为汝扫除墓地耳。遂去。后延年果弃市。
  
  严妪生子五人。皆官二千石。故有万石严妪之美称。其以不闻仁义教化数语。责子于都亭。复以天道神明。不可独杀等言。诀子于府舍。可谓仁至义尽。非第为万石之母。实不啻万民之父母矣。
  
  【白话解释】
  汉朝严延年做了官。手段非常惨酷。河南人因为他喜欢杀人。所以给他起了一个别号。叫做屠伯。有一回。他的母亲到了洛阳地方。要想到严延年的衙门里去过年。看见那个地方。正在点着犯死罪的犯人。他母亲吃了一惊。就在都亭里住下了。不到衙门里去。严延年晓得母亲到了。就出来迎接。他的母亲就责备他说。你很徼幸的做了太守官。所管理的地方。有一千多里的大。不听到你用了仁义的政教。去教化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反而多用了刑罚杀戮。去表示你的威严。这那里是做了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呢。严延年听了这一番话。就对母亲认了罪谢着。亲自给母亲驾了车、回到衙门里去。过了年以后。他母亲就对着严延年说。我不忍心看着自己儿子犯了罪。受着刑罚。我现在要回到东海去。替你扫除了坟地等着你罢。说完了话就去了。后来严延年果然犯了死罪。
  
  五、【媛姜代夜】
  媛姜多义。中夜告夫。携子远遁。甘代受诛。
  【原文】
  汉盛道妻赵媛姜。犍为人。益部乱。道聚众起兵。事败。夫妇并执系。媛姜中夜谓道曰。法有常刑。必无生望。君可速逃。建立门户。妾自留狱。代君塞咎。道犹豫未决。媛姜便解道桎梏。为赍粮货。以五岁子翔付道。携持而走。媛姜代道持夜不失。度道已远。乃以实告。即时见杀。后道父子会赦得归。感妻之义。终身不娶。
  
  从来处变之时。最足验人真情真义。媛姜于囹圄桎梏之间。兢兢焉告其夫。解其夫。代其夫。卒以保其夫。兼保其子。且保盛氏之门户。设非舍生取义。曷克至此。夫亦终身不娶。非特妻义。其夫亦义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盛道的妻子姓赵名媛姜。是犍为地方的人。这时候、益部发生了乱事。盛道聚会了许多人起了事。后来事情没有成功。败了。夫妻两个人都被官兵捉去关着牢狱里。赵媛姜就在半夜里对着丈夫说。照着现在的法律讲。你是一定没有生命的希望了。你可快快地逃了去。做份好好的人家。我独自留在牢狱里。替你担当了一切的责任。盛道听了妻子的话。还有点迟疑不决的样子。赵媛姜就给丈夫解去了手上足上的刑具。又给他预备了食粮和盘川。又把五岁的儿子名叫盛翔的。交给了丈夫。叫他带了儿子逃走。于是盛道就逃了去。赵媛姜代了丈夫打着更。一点也没有错误。心里计算这时候。丈夫已经走到很远了。才把实在情形告诉了官厅里。于是立刻就把赵媛姜杀了。后来盛道父子两个人。遇了朝廷里大赦。把他们免了罪。父子两个人才得回到家里。盛道很感激他妻子的恩义。所以终身不再娶妻了。
  
  六、【平阳义师】
  平阳公主。大举义师。以应高祖。娘子名驰。
  【原文】
  唐平阳公主。高祖女也。嫁柴绍。高祖起义。主居长安。绍曰。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我欲往。不能偕。奈何。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绍行。主发家资。招兵数百人以应父。谕降名贼何潘仁。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威震关中。高祖渡河。绍从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
  
  一女子而大举义兵。统军七万。分定京师。娘子军之名。至今犹脍炙人口也。宜高祖即位。以功给赉不涯。卒谥以昭。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生死皆荣。亦曰惟义所在耳。
  
  【白话解释】
  唐朝的平阳公主。就是高祖皇帝的女儿。嫁给柴绍做妻子。后来高祖起了义兵。这时候、平阳公主住在长安城里。柴绍就对平阳公主说。你的父亲、就快要用了军队去扫清京师。我想到你的父亲那儿去。可是不能够同了你一同去。怎么办呢。平阳公主说。你就去吧。我自己可以想着计划的。柴绍去了以后。平阳公主就散了家财。招了几百个兵。去接应他的父亲。又把那时候有名的大强盗叫何潘仁的。招了来投降。并且立定了军法。对着兵士们立了誓。禁止他们抢夺。于是不论远的近的。都来归附他了。平阳公主的威名、震动了关中的地方。后来高祖带了军队渡过了黄河。柴绍就从南山去迎接他。平阳公主带领了一万精兵。和他的兄弟秦王的军队。在渭北地方会合。柴绍和平阳公主夫妻两个人。对设着两个营盘。分兵平定京师。当时候的人。把平阳公主的军队。称做娘子军。
  
  七、【郑卢冒刃】
  卢氏冒刃。独立卫姑。以有仁义。不畏强徒。
  【原文】
  唐郑义宗妻卢氏。略涉书史。事翁姑以孝闻。尝夜有盗数十劫其家。人皆窜匿。惟姑老不能去。卢氏冒刃立姑侧。为盗捽捶几死。盗去。家人问其何独不惧。对曰。人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仁义也。邻里有急。尚相赴救。况姑也。而可委弃乎。若万一危祸。岂宜独生。姑感而叹曰。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吾今乃见妇之心。
  
  郭燮熙谓孟子七篇。多言仁义。即人禽之辨。亦屡及之。学圣真际。实在于此。卢氏以一妇人。不过略涉书史。而能参透书旨。以行其所知。斯难能矣。其姑亦引岁寒知松柏之言。是又善读论语者。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郑义宗的妻子卢氏。对于经史书籍。都大略看过。服侍公公和婆婆。很有孝顺的名誉。有一个晚上。有几十个强盗到了他的家里来打劫。家里的人。都四散躲了起来。只有婆婆年纪老了。不能逃去。卢氏见了婆婆不能逃走。于是自己冒着白刃。立在婆婆的旁边。给强盗打得几几乎要死。后来强盗去了。家里的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怕呢。卢氏回答道。一个人所以和飞禽走兽不同的地方。就是因为有了仁义的心。若是邻舍人家有了危急。还要赶过去相救。何况现在是自己的婆婆。那里可以把他遗弃了。假使万一有个不幸。发生了危险。那里可以独自生活在世上呢。他的婆婆很感激他。叹着说。从前圣人说过。天气冷了。然后才晓得松柏的叶子。是最后落下来的。吾现在经过了危难。才晓得我媳妇的孝心。
  
  八、【奉天二窦】
  窦氏二女。被掠相偕。义不受辱。接踵投崖。
  【原文】
  唐奉天窦氏二女。长者年十九。幼者年十六。少有志操。皆美姿容。永泰中。群盗数千人。剽掠其村。二女匿岩穴间。盗曳出之。驱迫以前。临壑谷。深数百尺。其姊曰。吾宁就死。义不受辱。即投崖而死。盗方惊骇。其妹继之。折足破面流血。群盗舍之而去。京兆尹第五琦嘉其义烈。奏于朝。诏旌表门闾。永免其家丁役。
  
  吕坤谓奉天二窦。烨烨载籍间。古今称义烈矣。而考史志诸书。如福州二石。南丰二乐。龙泉二汤。浙江二张。萧县二郑。皆遇盗不辱。节义成双。嗟夫。乱离妇女。诚可悲矣。尧舜在上。宁有是哉。
  
  【白话解释】
  唐朝奉天地方。窦家有两个女儿。大的年纪十九岁了。小的十六岁了。两个人幼小就有一种高尚的操守。并且相貌都生得很美丽。在永泰年间。有好几千个强盗。到了他们住着的乡村里打劫。两个女儿都躲在山洞里。可是给强盗们搜着了。把他们拉了出来。赶着他们向前走。到了一个很深的山谷里。差不多有几百尺的深。大的女儿就说道。我宁可死。无论如何是不受他们的污辱的。说完话。就跳到那个深谷里死了。一班强盗正在惊异的时候。他的妹妹也继续着跳了下去。虽然没有死。可是跌断了脚。跌破了面孔。流着很多的血。强盗们舍了他去了。这时候、在京兆做官的人。双姓第五名琦的。见了他们姊妹两个人。这样的义烈。非常佩服。就把这件事、奏上到皇帝那儿。后来皇帝下诏。叫把这种义烈的行为。在他们的门口旌表了。并且又免去了他家里人的丁役。
  
  九、【李杨保城】
  李妻杨氏。昭著义声。责夫死守。竟保项城。
  【原文】
  唐李侃妻杨氏。知大义。侃为项城令。李希烈攻之。侃以兵少财乏欲逃。杨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府库仓廪皆其积。百姓皆其战士。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谓吏民曰。令虽主也。岁满则去。吏民生斯土也。坟墓在焉。宜相死守。众泣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赏万钱。得数百人。竟保城退贼。
  
  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奉命守土。贼至而逃。谁守其土者。李侃不知而杨氏言之。卒使侃得率众乘城。杨氏复躬执爨以享众。至侃中矢归。犹曰君不在。人谁肯固守。死于城犹愈于床。义声千古矣。
  
  【白话解释】
  唐朝李侃的妻子杨氏。很懂得大义。他的丈夫李侃在项城地方做了县官。那时候、反贼李希烈去攻打他。李侃以为城里面的兵士既少。钱财又缺乏。就想弃了城逃走。杨氏说。假使你把这座城放弃了不守。那末这个地方。就是贼子的地方了。库房谷仓。也都是贼子的积蓄了。百姓们也就是贼子的军队了。我的意思你还是出了重赏。去募了不怕死的人来。或者还有挽救的余地。李侃听了他妻子的话。觉得很不错。于是就出去对着他的下属。和一般百姓们说。我做县官的。虽然好像是这座城里的主人翁。但是年限一满。就去的。你们生在这个地方。祖上的坟墓也在这个地方。应当死守了这座城才好。于是大家都流着眼泪答应了。李侃就下了一个命令。说、凡是用了瓦石击着了强盗的人。就赏一千个大钱。用了刀或者用了箭把强盗杀死的人。就赏他一万个钱。于是募到了几百个人。终于保全了城池。打退了贼人。
  
  十、【迪妻卖肉】
  迪妻求售。救姑与夫。孝义兼尽。甘死市屠。
  【原文】
  唐周迪妻。尝从迪贾。往来广陵。会毕师铎乱。劫掠已尽。军士乏食。市肆杀人卖肉。迪饥将绝。妻谓迪曰。穷蹙如此。势不两全。君有亲在。不可不归。请卖妾以备行资。迪不忍。妻强与诣屠肆。卖得数千钱。以奉迪。迪行至城门。门者诘之。迪告其故。门者疑其绐。偕至屠肆问状。见妻首已在枅矣。迪大恸。裹余体。归葬之。
  
  吕坤曰。劝夫归以养母。杀其身以资夫。义哉迪之妻也。设有余策。宁至是乎。乱世人情。可为痛哭。谁为君相。而使赤子遭祸如此之惨哉。有天下者。可以深长思矣。
  
  【白话解释】
  唐朝周迪的妻子。常常跟了他的丈夫、到外边去做生意。往来于广陵地方。这时候、正逢着毕师铎造反。把广陵地方的吃食。都抢完了。兵士们都没有粮食好吃。市上的店家。把人杀死了卖着人肉。周迪也饥饿得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对他说。我们穷迫到这般田地。在形势上看来。我们两个人。总不能够全活的了。你有父母在家里。这是不可不回家去的。你可卖了我。把得来的钱做了川资。周迪不忍心这样的做。他的妻子强迫他同到了卖肉的店里。卖得几千个钱给了丈夫。周迪拿了钱走到城门口。守城门的人就盘问他。周迪把卖妻的原委、都告诉给他们听。守城门的人。疑心他所说的话。或者是假的。于是就同周迪到了肉店里去问。果然他妻子的头。已经在横木上挂着了。周迪见了。大哭了一场。就裹了他妻子残余的肢体。带回家去安葬。
  
  十一、【包崔尺组】
  崔氏早寡。义重如山。尺组为誓。送母复还。
  【原文】
  宋包繶妻崔氏早寡。子幼。誓死守义。及子殇。其母自荆州来。欲嫁之。谓曰。丧夫守子。子死谁守。崔氏曰。女之留。非以子。以翁姑也。今翁殁姑老。将舍而去乎。母怒曰。我此来决不独归。崔氏曰。母远来。义不当使母独还。然至荆州。倘以不义见迫。必死于尺组之下。愿以尸还包。遂偕母去。母见其不可夺。乃听还。
  
  包崔氏深明乎义矣。夫死而别嫁。非义也。子幼而弃之。非义也。孤子既亡而舍姑去。非义也。母氏远来而使独还。亦非义也。不得已以尺组相誓。不为非义。卒送母去。复得听还。崔氏固权之熟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包繶的妻子崔氏。年纪很轻就守了寡。儿子又很小。他发了咒。守义不再嫁人。后来他的儿子又死了。崔氏的母亲得知了。于是就从荆州地方赶了过来。要给女儿改嫁。并且对女儿说。丈夫死了。守着儿子。现在儿子也死了。你又去守那一个呢。崔氏答道。女儿的所以守着。并不是为了儿子。是为了公公和婆婆的缘故。现在公公死了。婆婆还活着。年纪又老了。我难道忍心丢了他去么。他母亲听了就生了气。说、我既然来了。无论如何、是不肯独自一个回去的。崔氏道。母亲从很远的地方来。当然从情理上说。也不叫母亲独自一个回去的。但是我同母亲到了荆州以后。倘若用了不义的手段来强迫我。那末我就一定死在一条绳的下面了。请你把尸首送还包家吧。于是就跟了母亲去。后来他母亲看他的立志。非常坚决。也就听他回去了。
  
  十二、【吴谢笞贺】
  吴母谢氏。教子义方。道人之短。百笞何妨。
  【原文】
  宋进士吴贺母谢氏。教子有义方。每贺与宾客语。母辄于屏间窃听之。一日。贺偶言人之短。母闻之大怒。客退。笞贺一百。所亲解之曰。臧否、士之常。当有何过。而笞之若是。母太息曰。吾闻爱其女者。必取三复白圭之士妻之。今独产一子。使知义命。而出语忘亲。岂可久之道哉。因泣不食。贺繇是恐惧自敕。卒为名人。
  
  吕坤曰。亡身之祸。言居其九。正使义所当言。杀身何恤。而平居谈短论长。直讦丑诋。自求切齿腐心之恨。祸将焉逃。吴母教子。可谓知所重矣。滂母有遗恨哉。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进士姓吴名贺。他的母亲谢氏。教训儿子很有义方。每遇着儿子和客人说话的时候。谢氏常是立在屏风后面。去听他们说的是什么话。有一天、吴贺偶然对客人、说着人家不好的地方。他的母亲听了。就很生了气。等到客人出去了以后。就把吴贺打了一百下。有个亲戚去劝谢氏道。谈论人家的长短。这也是读书人通常的毛病。有什么重大的过失。你要把他打到这个样子呢。谢氏就叹了口气说。我听得爱护女儿的人。一定选择了说话很谨慎的读书人来做女婿。我只有一个儿子。要叫他明白了义和命的大道理。现在他说话这样的不谨慎。这就是忘了母亲了。这个样子。那里是处世久长的道理呢。于是谢氏就流着眼泪。不肯饮食。吴贺从此以后。心里就很有了恐惧心。竭力的警戒着自己。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名誉的人物。
  
  十三、【张高义妇】
  义妇高氏。尚未成婚。夫瞽不弃。竟归张门。
  【原文】
  宋张某妻高氏。余姚烛湖人。未婚而张瞽。乃使媒告高氏父母曰。吾不幸而瞽。爱女听别嫁。父母将诺之。高氏涕泣曰。男女通名。祸福无改。今既字而瞽。我命也。我犹弃之。谁复为之妻者。使彼因我而受冻馁。我何面目立人世耶。父母感其言。许张婚。高氏遂归于张。勤力以养。终身晏如。乡里贤之。号曰义妇。
  
  守义于已婚。易。守义于未婚。难。因尚未成为妇也。况别嫁之语。出自其夫乎。且也在家从父。父母将诺之矣。乃毅然数语。竟挽亲心。卒归张氏。勤力奉养。终身晏如。彼李康侯妻者。殆效法斯人哉。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一个姓张的人。他的妻子高氏。是余姚烛湖地方的人。还没有嫁过去。姓张的眼睛瞎了。于是就差了媒人到高家去。对他的父母说。我很不幸瞎了眼眼。再不想仰攀你们了。你们的令爱。叫他另外嫁人吧。高家的父亲和母亲。就要答应他。女儿流着眼泪鼻涕说。凡是男女两家订了婚以后。不论是祸是福。彼此就不可以更改的。现在我许给了人家以后。人家才瞎了眼睛。这是我的命理。应当嫁一个瞎眼丈夫的缘故。假使我尚且抛弃他。那末还有那一个再肯嫁给他做妻子呢。若是他为了我不嫁给他。使他受了冻饿。那末我还有什么面孔。在世界上活着呢。他的父母。也就给女儿一番话感动了。答应仍就和姓张的结婚。高氏嫁到了张家以后。勤勤俭俭地做了工作。养着丈夫。终身好像很安然的样子。乡村里的人。都称美他的贤德。就给他起了一个别号。叫做有义气的妇人。
  
  十四、【陈林义母】
  义母林氏。从守延平。人子己子。一样恩情。
  【原文】
  宋陈韡妻林氏。知书能文。寇扰汀邵延平诸邑。韡起复。守延平兼招捕使。林氏与韡同赴官所。曰。死则俱死。郡人见林至。感激相谓曰。太守携家。为死守计。我辈何畏。有从奔走王事。而妻子无依者。林氏皆延之州宅。日与游处。使其子与己子同学。由是人皆效死。及寇平。郡人怀其德。呼曰义母。事闻。诰封清源夫人。
  
  齐宣王时。有义母。善视前妻之子。陈林氏则善视奔走王事、眷属无依者之子。且一一延至州宅。日与游处。并使与己子同学。推其义气之所至。真可天下一家矣。岂仅为一郡之义母已哉。
  
  【白话解释】
  宋朝陈韡的妻子林氏。曾读经书。并且能够做文章。这时候、强盗时时来打劫汀邵延平几个地方。陈韡同时也满了丧服。就在延平地方做着太守官。并且兼管了招捕叛反的官衔。林氏就跟了丈夫一同去上任。并且说。要死就一同死。那地方的人。见了太守的家小也同来。于是就很感激地大家讲着。我们看太守带了家小来。就表示着死守城池的计划。这样看来。我们还怕什么呢。延平地方。有的丈夫为了国事奔走。妻子没有依靠的人。林氏就请他们到衙门里来住着。自己同他们一同做了队伴。叫他们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同在一块儿读书。因此这个地方上的人。个个肯尽了死力。等到强盗平了以后。地方上的人纪念林氏的恩德。就个个叫他义母。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朝廷里。皇帝就下诏。封他叫清源夫人。
  
  十五、【郭氏鬻子】
  郭氏馈狱。鬻子得缗。绐夫投水。尽义洁身。
  【原文】
  元戍卒妻郭氏。有殊色。千夫长李悦之。时至其家。戍卒怒。欲杀李。李逃诉县。论戍卒死罪。郭日馈狱中。狱吏亦悦之。遇戍卒甚厚。嘱戍卒以妻与之。当力保其子女。戍卒喜。以告郭。郭曰。我旣以色误君。尚忍二事乎。归鬻子女。得三十缗。与戍卒。绐以他往作佣。自投水死。见者以白县。乃释戍卒。戍卒感其义。不再娶。
  
  尤物、即祸水也。非闺房福也。一见于卖饼之妇。再见于戍卒之妻。乃不谓贫贱家妇人之义不可夺如是也。贫者若此。富者当如何。贱者若此。贵者当如何。虽然。天盖以贫贱显其妇之节义耳。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个守边关的兵士。他的妻子郭氏。生得非常美丽。有个姓李的千夫长。就喜欢他。常常到他的家里来。兵士很生气。想把姓李的杀死。姓李的得知了。就逃到县里去告。于是县里把兵士定了死刑。郭氏天天到监牢里去送饭。狱官看了他的相貌。也欢喜了。就待得兵士很好。叫兵士把他的妻子给了他。那末可以竭力保护兵士的儿女们。兵士也很欢喜。就去告诉了妻子郭氏。郭氏说。我旣为了相貌害了你。难道还忍心去嫁两个丈夫吗。因此回到家里。把自己生的儿女都卖去了。得到了三十千身价钱。都拿来给了丈夫。对丈夫说了假话。说是要到别地方去做工。自己回去。就投在水里死了。看见了的人。就去禀告县里。于是把兵士放了出去。兵士出了监牢以后。很感念他的情义。终身不再娶妻。
  
  十六、【李张誓冰】
  李妇觅骨。卧冰积诚。感魂指示。葬处乃明。
  【原文】
  元李伍戍福宁死。妻张氏卧积冰上。自誓曰。天若许妾取夫骨。当得不死。踰月无恙。乡人异之。相率赠钱。大书其事于衣。行至福宁。问夫葬地。则榛莽四塞。不可识。哀恸欲绝。夫忽降附于童。言动无异。指骨所。张如言发得之。持骨祝曰。信妾夫耶。入口当如冰雪。黏如胶。果然。官义之。使护丧还。给钱使葬。复旌其门。
  
  许止净谓张氏孝义艰贞。故令人无间言。惟竟感其夫魂。附童身。叙死事。示葬所。不亦异乎。倘妻有不良。更复何颜相对。呜呼。世风不古。道德沦亡。有夫之妇。且以放荡为平权。更何问夫死后事耶。
  
  【白话解释】
  元朝的李伍。充军到福宁地方。竟死了。他的妻子张氏。得知了这个消息。把身子睡在冰的上面。发了个咒道。上天若是答应我、去寻了丈夫的尸骨回来。那末这回我是冻不死的。果然这样的过了一个多月。并没有死。地方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就大家送他银钱。给他做着路费。把这件事情的原委。大大的写在衣服外面。这样的走到了福宁。去寻问丈夫葬着的地方。只看见荆棘野草很高的长着。遮蔽了一切。寻不到他丈夫埋葬的所在。他就哀哀地的哭。差不多哭到要死去的样子。忽然他丈夫的灵魂。附在一个小孩子的身上。一切说话和行动的态度。都像活的时候一式一样。把埋葬尸骨的地方指点给他看。张氏依了他所说的话。在泥土里发掘开来。果然得到了一副尸骨。张氏就拿了尸骨祝告着说。你真是我丈夫的骨头。那末嚼在口里。一定像冰雪一样的冷。像胶漆一样的黏。等到嚼在口里。果然是这样的。官厅里的人。也很钦佩他的义烈。因此就叫他搬了丧回去。给了钱叫他去做安葬的费用。并且再在他的门前旌表着。
  
  十七、【汀妻复仇】
  何氏得梦。夫告游园。池蛙示状。杀子伸冤。
  【原文】
  元罗汀妻何氏。美而艳。陈威密杀汀。百计以得何。生二子。何梦汀曰。汝游园见蛙。我冤可雪矣。越日。威邀何游园。有蛙攀岸欲上。威以竹格之。蛙仰坠。威笑曰。回思十八年前事。宛似虾蟆落水时。何询得其实。乘夜杀二子。出诉冤。收威置极刑。官以威产给何。何曰。妾忘夫事仇。辱身丧义。生且不愿。何以产为。遂自杀。
  
  何氏、一卖饼者妇耳。相隔已十八年。中计已生二子。乃彼义气所感。神鬼钦之。梦魂兆之。池蛙状之。仇且自道之。观其自杀时怀中之十六字曰。夫出不幸。妾亦相随。曰节曰义。庶几匪亏。能无感乎。
  
  【白话解释】
  元朝罗汀的妻子何氏。生得非常美丽。有个姓陈名威的人。见了他。就欢喜他。因此用很秘密的手段把罗汀杀死。一方面又用了许多计策。把何氏娶了过去。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了。有一天的晚上。何氏做梦。看见丈夫罗汀来对他说。你这次到了园里去游玩。看见了青蛙的时候。那末我的冤仇。也就可以明白了。过了一天。陈威邀了何氏去游玩花园。果然有一只青蛙。在池沿里攀着。要跳到岸上来。陈威就用竹棒阻了一下。于是这只青蛙。就仰天跌在水里了。陈威见了。就笑着说。回想起十八年前的一件事。真像这只虾蟆落水的时候呵。何氏就要寻根究底的问他。陈威以为和何氏已经做了十八年的夫妻。就是对他说了也无妨害。于是就老老实实地对他说了。何氏就在这天的晚上。把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杀死。又到了官厅里去诉冤。才把陈威办了最重的刑罚。官厅里又把陈威的产业断给何氏。何氏说。我忘了丈夫。和仇人做着夫妻。污辱了身子。丧失了义气。活在世上、尚且不愿意。还要财产做什么呢。就自杀了。
  
  十八、【黎女矢死】
  黎女既字。矢死守身。辞婚不背。由义居仁。
  【原文】
  明黎女许字陈氏子濂。南海钟姓者。兴巨狱以构陈氏。濂挺身就逮。誓不以难蒙父兄。自分不得出。使辞黎氏之婚。黎氏父母然其辞。欲为女谋别选所归。黎女矢死自决曰。以身许人。当其有难而背之。不义。出不出未可知。不冀其出。而先以不出绝之。不仁。吾惟有俟之而已。濂既出。黎女遂归濂焉。
  
  黎女仁义矣。其未婚夫、亦仁义也。挺身而就逮。不以难蒙父兄。非义乎。自分不得出。乃以婚辞黎女。非仁乎。以仁同仁。以义配义。舍陈濂实不足婚黎女。非黎女亦不可配陈濂。吾因录黎女而并及之。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黎家的女儿。是许给陈家的儿子名濂的做妻子。这时候、南海地方有个姓钟的人。用了一件重大的案件。去诬害陈家的人。陈濂就挺身而出。给捕班们捉了去。把一切事情都承认了。这样才可使得这种罪名。不至于再加到父兄们的身上来。可是自己思量着。捕去了以后。是不能再出来的了。就差了家里的人。去辞了黎家的婚约。黎家的父母。觉得这样的办法也不差。就要给女儿另外拣了人家。黎家的女儿。立了一个另嫁人家就死的咒。并且说道。已经把身体许给了人家。当着人家有危难的时候。就违背了他们。这是不义的行为。并且陈家的儿子。将来能不能放出来。都是不可预料的。勿去希望他出来。反而先料他是永远不会出来的样子。把他们回绝了。这是不仁的举动。这不义不仁的行为。我是都不肯做的。我只有等候着吧了。后来陈濂竟出来了。于是黎家的女儿。就嫁了过去。
  
  十九、【义颛祷侄】
  万姑义颛。哭天拜祷。得赐一男。忠胤以保。
  【原文】
  明万义姑、名义颛。父钟。兄文武。皆战死。家惟继母曹氏。二嫂陈氏吴氏。吴遗腹六月。姑旦暮拜天曰。万氏将绝。愿赐一男。续忠臣后。我矢不嫁。共抚之。寻生男。名曰全。姑与诸嫠共守。名阀来聘。皆谢绝。训全读书。嗣世职。姑年七十余卒。姑之祖彬及父兄。皆死王事。母嫂守贞。姑更义著。乡人称为四忠三节一义之门。
  
  抚孤守节、已难矣。况抚侄守贞乎。况未有侄可抚乎。所处者惟一老母。二寡嫂。三代忠臣。行将绝后。以嫂有六月之遗腹。乃旦暮向天哭拜。求得一男。拒媒抚侄。教养兼施。足与鲁之义姑齐名矣。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万义姑。名叫义颛。他的父亲名万钟。两个哥哥大的名叫万文。小的名叫万武。都是替国家尽了力。在战场上死的。家里的人。除了万义颛以外。只有一个后母曹氏。和两个嫂嫂。一叫陈氏。一叫吴氏。吴氏嫂嫂怀孕已经有六个月了。万义颛很想给嫂嫂生一个儿子。替万家继续了香火。就日夜拜着天地。祷告着说。万家快要绝了。还望上天送给他一个男孩子。可以传了忠臣的后代。倘若真的生了男孩子。那末我立了咒不去嫁人。大家一同抚养着这个小孩子。后来吴氏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子。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万全。义颛就和一班寡妇们大家守着。有许多有名的人家向他来求婚。都谢绝了。亲自教着侄儿万全读书。后来侄儿长大了。袭了祖父的官职。万义姑到了七十多岁才死。万义姑的祖父名万彬的。和他的父亲两个哥哥。都为了国家大事死的。母亲和两个嫂嫂。都守着节。义姑更是义气出了名。所以那地方上的人。都称他们叫做四忠三节一义的人家。
  
  二十、【沈张伏阙】
  束妻苦志。妾亦安居。代夫请罪。伏阙上书。
  【原文】
  明给事中沈束妻张氏。未有子。为置妾潘氏。偕诣京师。适束以抗疏下狱。张谓潘曰。汝年少。且与主君未识面。盍择所便。潘泣曰。主君抗节。夫人又苦志。婢子独非人乎。誓死不去。束故家贫。有田十余亩。岁入不足以养束父。张潘日夜勤女红。备橐饘。又自伏阙上书。愿以身代束。以全夫妇之义。书奏不报。久之。赦出。
  
  义矣哉、张氏之书曰。舅当垂死之年。夫无再生之日。愿以身代夫繋狱。俾夫送父终年。仍赴狱待罪。庶臣夫得复见其父。少伸父子之情。臣以舅付托于夫。亦得全夫妇之义。闻斯言者。能无动于中乎。
  
  【白话解释】
  明朝沈束做了给事中的官。他的妻子张氏。因为没有儿子。就给丈夫备了一个姨太太潘氏。同着他到京城里去。恰巧沈束因为上到皇帝里去的奏章。里面说着很刚直的话。于是皇帝生了气。把他关到牢狱里去了。张氏就对潘氏说。你年纪很轻。并且和丈夫还没有见过面。不必在这里吃苦的。最好依着心里喜欢的去做吧。潘氏就流着眼泪说。老爷尽了忠。去劝谏皇上。夫人又苦苦地守着节。难道我不是人么。死也不肯去。沈束的家里。原来是很贫苦的。只有十多亩田。一年的收获。还养不了他的父亲。于是张氏潘氏两个人。日夜勤勤俭俭地做着女工。才得吃着粥。过了很辛苦的日子。后来张氏又跪在皇帝殿下上了书。书里面说。情愿自己代替了丈夫。以顾全夫妇的恩义。可是皇上并没有回答他。过了许多时候。沈束就赦罪出来了。
  
  二十一、【张女抚辉】
  张女兄殁。侄幼家贫。嫂氏改适。抚孤终身。
  【原文】
  明张氏女、桂林人。年十五。父母与兄俱亡。惟遗一侄名辉。年甫六岁。家无遗业。四壁萧条。嫂刘氏不能安。女察刘氏难守。乃谓之曰。兄不幸。遗孤惟辉。吾父母血胤系之也。吾为张氏之女。义当为父母存孤。使胤毋绝。敢复累嫂长居贫哉。刘氏遂改适。女抚辉成立。不嫁以终。后辉之子孙。立女主于别室。而世祀焉。
  
  张女之处境苦矣。年仅十五。父母俱丧。兄又亡。侄又稚。家又贫。嫂又不安。危哉张氏之胤也。设非女之毅然决然。俾嫂改适。矢志不嫁。仗义存孤。安保其侄之不无或失耶。张女义且智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张家的女子。是桂林地方的人。年纪十五岁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已去世。只遗下了一个侄儿名叫张辉的。年纪只有六岁。家里没有一些儿产业。所以很呈现了萧条的景象。他的嫂嫂刘氏。过不惯这样的苦日子。想去嫁人。张女觉察到刘氏是难以守节的了。就对刘氏说。哥哥不幸死了。只遗下了一个侄子。我父亲母亲的血统。完全在侄儿的身上。我是张家的女儿。照道理讲。是应当替了父母。抚养着孤苦伶仃的侄儿。才可使得张家血统不致于断绝。这都是我所应该负担的事。那里敢连累了嫂子。也一同过着贫苦的日子呢。于是刘氏就嫁了人。张女竟把侄儿张辉抚养了成人。终身不出嫁。后来张辉的子孙。就在另外一间的房子里。立了张女的牌位。世世代代祭祀着。
  
  二十二【翠梅甘虐】
  翠梅主虐。甘受不辞。终身以义。卒复葬之。
  【原文】
  明陆陈氏之婢翠梅。既嫁。敬事陈。依恋不去。陈早寡。性严重。翠梅候颜色惟谨。应对稍失节。陈辄手批其颊。后翠梅且老。而陈之虐性弗改。翠梅亦卒无愠色。或怪而问之。翠梅曰。吾自幼受彼家养育。贫而弃之。如不义何。或曰。彼虐如此。汝尚何恋。翠梅曰。彼自行彼法。吾自尽吾心。闻者惭服。陈亡。殓葬皆翠梅营之。
  
  翠梅有夫且有子。非穷无所归也。年三十七。其夫若子谓之曰。吾等安事此茕茕者。翠梅不忍。夫弃翠梅而别室。子亦自去。独翠梅以义故。终身甘之事之。卒复殓之葬之。其义尤足多矣。
  
  【白话解释】
  明朝陆陈氏有个丫环。名叫翠梅。翠梅嫁了人以后。仍然很恭敬地服侍陈氏。依恋着不肯去。陈氏早年就没有了丈夫。生性非常严厉。翠梅很小心地、去伺候他脸上的喜怒。有时候应对迟慢了一点。陈氏就常常用手打他的耳光。后来翠梅的年纪老了。可是陈氏不好的脾气。依旧没有改。翠梅也从来没有一点怨恨的颜色。有人觉得他非常奇怪。就去问他道。你也有丈夫。也有儿子。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反而情愿受着虐待呢。翠梅回答道。我幼小就受了他家里养育的恩典。现在见了他家里穷了。就丢了他去。这是不义的行为呵。也有人对翠梅说。他这样的虐待你。你对他还有什么留恋呢。翠梅说。他行他的法子。我尽我的心肠。劝他的人。听了这种说话。也觉得很惭愧。心里也就非常的佩服他。后来陈氏死了。入殓安葬种种事务。都是翠梅替他经营的。
  
  二十三、【张霍守堡】
  霍氏守堡。奋勇当先。僮仆力助。宗族获全。
  【原文】
  明张铨妻霍氏。冀南人。流贼犯境。众议弃堡而去。霍氏语其少子曰。避贼而出。家先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免。等死耳。死于家。不犹愈死于野乎。且我果坚守。则贼必不得志。乃躬率僮仆。助守御。贼至。环攻之。堡中矢石并发。贼不能克。旋即引去。避山谷者多被YIN掠。惟张氏宗族获全。副使王肇生表之。曰夫人堡。
  
  襄阳有夫人城。而冀南乃有夫人堡。要皆忠义之气。集以守之耳。世之所以丧地失城者。虽未必尽出于自馁。而出于自馁者实多。彼避山谷者。卒被YIN掠矣。独守堡者且全宗族。非集义所生者而何。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张铨的妻子霍氏。是冀南人。流贼来攻打那个地方。一班人商议预备放弃了这个城堡。大家逃了去。霍氏就对他的小儿子说。假使我们为了避着强盗出去。那末我的家先不保了。出走的时候。不幸遇见了流贼。那末性命也保不了。既然同是一个死。死在家里。比了死在郊野里。不是好着许多么。并且我们能够很坚固地守着。流贼也攻不破我们的呵。于是就亲自带领了童仆。帮着守了这个小城。流贼来了。在堡的四面攻打着。忽然堡里面发出了许多的箭和石子来。流贼攻打不下。就去了。这时候、躲在深山野谷里的人。很多给流贼奸YIN的。抢掠的。只有张家族里的人。都很安全。按察司副使王肇生。就把那个堡称做了夫人堡。表扬着霍氏的功劳。
  
  二十四、【薛门全义】
  薛氏全家。王事倥偬。彼侍婢兮。亦为义动。
  【原文】
  明永历帝奔缅甸。昆明诸生薛大观叹息。顾其子之翰曰。吾不惜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汝其勉之。之翰曰。大人死忠。儿当死孝。大观曰。汝有母在。时其母适在旁。顾之翰妻曰。彼父子死忠孝。而吾两人独不死节义耶。其侍女方抱幼子。问曰。主人皆死。何以处我。大观曰。尔能死亦善。于是五人偕赴城北黑龙潭死。
  
  忠孝节义。萃于一门。要之皆死义耳。父死子从。夫死妻从。姑死妇从。主死婢从。最奇者。次日诸尸浮水上。幼子在侍女怀中。两手坚抱如故。而其次女适人。避兵山中。亦同日赴火尽节。其母死女从乎。
  
  【白话解释】
  明朝末年。永历皇帝逃到了缅甸去。这时候、昆明地方有个秀才。姓薛名大观的。觉得明朝的天下。是保不住的了。因此就对着他的儿子薛之翰说。我不惜牺牲七尺的身体。尽了忠去为天下明着大义。你应当自己勉励着自己呵。薛之翰说。父亲尽忠死了。那末儿子也当尽了孝死。薛大观说。你还有母亲在着呢。这时候、薛之翰的母亲正在旁边。就对薛之翰的妻子道。他们父子两个。有的为了忠死。有的为了孝死。难道我们两个。独不肯为了节义死吗。这时候有个丫头。正抱着薛大观的小儿子在旁边立着。听了主人们都要去死了。就问着道。主人们都死。叫我怎么样呢。薛大观说。你能够跟了我们同死。也是很好的。于是五个人。一同投在城北的黑龙潭里死了。
  
  【绪余】
  女子之义。当以名分所在。各尽其责。尽其责所当尽。即为尽义。本乎自然之性。而出乎相感之情。其志也洁以贞。其行也勤以固。刀锯在前。虎狼在后。一若无所闻知。悍然而无所虑。恬然而无所疑。百折不挠之概。直足以慑鬼神而破金石。皎乎若日星之炳而不可及。巍乎若山岳之峻而不可登。浩乎若江海之渊而不可穷。懔乎若宗庙之严而不可渎。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至若命之不榖。时与愿违。朱颜无自免之方。白刃岂甘心之地。然而一死之外。更无他图。则舍生取义。亦足多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了解缘起性空,才能了解如来真 

 圣轮法师:直心是道场 当下即是禅─ 浅释「禅」的真义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禅修对现代的意义 

 其它:浅论出家的真实意义(源军)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 

 其它: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 

 其它: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姚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