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廉》【四集卷七】


   日期:2010/7/27 17: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集卷七 《二十四廉》 

  
   廉篇
  
  一、【叔姬埋羊】
  羊舌叔姬。可以前知。馈羊不食。受而埋之。
  【原文】
  周晋叔姬。大夫羊舌子之妻也。羊舌子好正。不容于晋。去而至三室之邑。邑有攘羊者。遗以羊首。羊舌子不受。叔姬曰。恐又不容。不如受之。羊舌子欲烹与子食。叔姬曰。童子岂可食以不义之肉。不若埋之以自明。后二年。攘羊之事发。都吏至。羊舌子告以故。发而视之。则羊舌尚存。因得免。
  
  叔姬知拒羊必不容。智也。既受羊而不食。义也。不食羊而埋之。廉也。羊舌子虽廉。其智其义。皆不及也。至生叔鱼。即知其贪婪。必以赂死而不见。闻伯硕。即断其野心。必以灭族而不往。尤令人钦佩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晋国有个女子叫叔姬。就是晋国大夫羊舌子的妻子。羊舌子生性方正。给晋国里的人家排挤了出来。就在一个小小的三家村里住下了。那地方的人。偷了一只来历不明的羊。就拿个羊头送给羊舌子。羊舌子不肯收受。叔姬说。你若是不收了这个羊头。恐怕又不容你在这里住了。还不如收了的好。羊舌子就受了那羊头。又想把这羊头煮了。给两个儿子吃。叔姬说。童子们那里可以叫他吃这种不义的羊肉呢。不若把他埋在地里。可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后来过了两年。这件偷羊的事情发作了。官到了羊舌子的家里来。羊舌子就把这件事的原委告诉了他。并且在地里发掘开来。这个羊头里的舌头还在着。因此羊舌子才得免了罪。
  
  二、【乙母让布】
  江乙之母。亡布八寻。指责令尹。不受赐金。
  【原文】
  周楚江乙为郢大夫。有入王宫盗者。令尹以罪乙。请于恭王。绌之。无何。其母亡布八寻。遂见王。言令尹盗之。王不信。母曰。令尹不身盗之也。乃使人盗之。令尹耳目不明。盗贼公行。是故盗得盗妾之布。与使人盗何异。王善其辞。命吏偿布赐金。母曰。妾岂贪货而干大王哉。怨令尹之治也。遂去不受。王召江乙复用之。
  
  孙叔敖之为令尹也。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盗贼自息。盖上不明则下不治。相不贤则国不宁。所谓国无人者。非无人也。无理人者也。善哉江乙母之言乎。今且不特盗布矣。何竟无江乙母之人耶。
  
  【白话解释】
  周朝楚国的江乙。在郢的地方做官。这时候、楚王的王宫里失了窃。楚国宰相以为这是江乙办理地方不善的缘故。在恭王的面前说了一声。就把江乙免了官。过了没有多大的时候。江乙的母亲失去了六丈四尺的布。就亲自去见楚王。说是相国偷了他的布。楚王以为宰相那里会偷他的布呢。就有不相信的样子。江乙的母亲说。不是宰相亲自偷的呵。这是他差了人来偷的。因为宰相的耳目不明。治理不善。以致盗贼公然出现。所以能够偷了我的布去。这样说来。和他差着人来偷我的布。有什么分别呢。楚王很称许他的话、说的不错。就叫官赔了他的布。又把金子赐给他。江乙的母亲说道。我那里是为了贪点小小东西。来和大王闹意见的吗。我不过怨着宰相治国的不善吧了。说完话。就去了。终于不肯收受。后来楚王把江乙召了来。依然叫他做着官。
  
  三、【贞姬辞聘】
  贞姬辞聘。拒绝吴君。黄金白璧。非所愿闻。
  【原文】
  周楚贞姬。白公胜之妻也。早寡。纺绩不嫁。吴王闻其贤。使大夫持黄金千镒。白璧一双。聘为夫人。以辎輧三十乘迎之。贞姬辞曰。白公不幸而死。妾愿守其坟墓。以终天年。今君赐以金璧之聘。辎輧之迎。妾非所愿闻也。夫弃义从欲者。污也。见利忘死者。贪也。贪污之人。君何以为哉。竟辞聘不行。吴王贤之。号曰贞姬。
  
  忠臣不借人以力。贞女不假人以色。岂独事生若此。事死亦然。世人不能从死。又去而嫁。不亦太甚乎。彼贞姬者。且却君王金璧之聘。拒大夫辎輧之迎。可谓富贵不能YIN矣。宜刘向称其廉洁诚信也。
  
  【白话解释】
  周朝楚国的贞姬。就是白公胜的妻子。很早就守了寡。纺着纱。绩着麻。不去嫁人。这时候。吴国的国王晓得他的贤德。就差了大夫拿了二万两的黄金。一双白玉。去聘他做吴国的夫人。又用了妇人的车子三十辆来迎接他。贞姬辞谢着说。我的丈夫白公不幸的死了。我情愿一辈子守着他的坟墓。来了却我自己天然的寿年。今朝君上赐给了黄金白玉做聘礼。用了妇人的车子来迎接我。这都是我所不愿意听见的呵。要晓得抛弃了义理。依了欲望做的。这是污秽的行为。见了厚利。就忘记了死的。这是贪婪的行为。我若是见了君上这样贵重的聘礼。很多的车辆。就答应了君上的请求。我就是贪婪污秽的人了。又贪婪又污秽的人。君上要他做什么用呢。终于辞谢了吴王的聘礼。不肯去。吴王也很佩服他的贤德。就用了贞姬两字的名号。去称呼他。
  
  四、【霸妻清节】
  王霸之妻。不慕荣禄。夫有愧容。进言清淑。
  【原文】
  汉王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其妻亦美志行。霸友令狐子伯相楚。其子为郡功曹。奉子伯书诣霸。霸子方耕。闻客至。负耒而归。见令狐子。惭沮不能仰视。霸亦内愧。令狐子去。卧不起。妻讯知其故。笑曰。君少修清节。不慕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夙志而愧儿女子乎。霸亦爽然自失。遂偕隐终身。
  
  吕坤谓富贵不足荣。亦不为辱。贫贱不足慕。亦不为羞。霸有可行之道。何必慕箕颖以鸣高。霸无仕进之心。何必见赵孟而生愧。总之真识不定。道心未纯耳。其妻清节数语。则确然隐君子之高蹈也。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隐士。姓王名霸。他幼小的时候。就有了很高尚的品节。光武帝的时候。去征召他好几次。他总不肯出去做官。他的妻子。品行和志向也是很好的。有一次。王霸有个朋友。姓令狐名子伯的。在楚国做宰相。他的儿子也在那地方做了功曹的官。奉了令狐子伯的信。送到王霸的家里。这时候、王霸的儿子。正在田里工作。听到有客人来了。就背了锄头回来。到了家里。看见了姓令狐的儿子。是装饰得非常的华美。又看着自己是一个农夫的打扮。就惭愧得来连头也抬不起了。王霸见了儿子这个样子。自己的心里也暗暗地惭愧。等令狐子伯的儿子去了。王霸就睡在床上不肯起来。他的妻子去问了一声。晓得是这个缘故。就笑着说。你幼小时候。就立起高隐的清节。不羡慕爵禄和富贵。现在令狐子伯虽然贵了。可是他的富贵。那里敌得上你的清高呢。为什么为了小儿子的虚荣心。你就忘记了原来的志向。反而惭愧起来呢。王霸听了他妻子的一番话。也就自己觉得错误。于是两夫妻就终身高隐着。
  
  五、【宪英俭约】
  羊辛宪英。勉琇致节。锦被嫌华。反覆较洁。
  【原文】
  魏羊耽妻辛宪英。陇西人。侍中毗之女也。聪明有才鉴。钟会之入蜀也。宪英曰。会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难至吾家矣。谓琇曰。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汝行矣。其戒之。耽有从子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喜华美。乐显荣。此妇人之常情也。而羊辛氏则子为参军。视为家难。侄送锦被。反而覆之。足见其绝无希荣心矣。其勉子致节一言。尤足为千秋不易之明训。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魏国羊耽的妻子。姓辛名宪英。陇西地方的人。就是做侍中官辛毗的女儿。他的为人生性很聪明。并且有才干。有识见。当那钟会攻入蜀国的时候。辛宪英就说。钟会的行为。很放纵自恣。这种人不是长久能够安居在他人底下的人。我恐怕他将来要发生了另外的心思。等到钟会要了羊耽的儿子名羊琇的。去做军务参谋官。辛宪英就很忧愁地说。从前我替国家忧愁着。现在危难到了我自己的家里来了。就对儿子羊琇说。凡是做君子的人。在家的时候。对父母尽了孝。到了外面去。那末就对国家尽了节。这样的才是君子的行为。你去吧。常常自己警诫着才好。羊耽有个堂侄儿名羊祜的。送了他一条锦制的被。辛宪英觉得这条被太华美了。于是把他翻了一个面来盖着。我们看了上面的事。就可以晓得他的识见和俭朴了。
  
  六、【李习求贫】
  李妻习氏。贵而能贫。其夫种橘。密遣家人。
  【原文】
  吴李衡欲治家业。其妻习氏不听。乃密种甘橘千株。临殁。谓子曰。汝母不愿我治生。故穷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亦可足用。子不知所谓。以告母。习曰。此殆甘橘也。汝父尝谓江陵千树橘。当封吾家。吾答曰。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善耳。用此何为。七八年前。家中突失十户客。殆遣去种橘矣。
  
  人每喜治家业。无非悦其妻耳。遗其子耳。李衡初为丹阳太守。后加威远将军。而治家业之心。犹不异普通人士。独其妻、且即此千头甘橘。尚不乐其有也。贵而能贫方为善一语。愿人人三复之。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吴国的李衡。想去治理产业。他的妻子习氏不肯。于是李衡就很秘密地种了一千株的橘子树。等到快要死的时候。就对儿子说。你的母亲。不愿意我去治理生产。所以我们的家里。穷到了这个样子。然而在我们的故里。有了一千头的木奴。那也够了你们的衣食了。儿子听了一些也不懂。不晓得父亲所说的。究竟是什么话。就去对母亲说了。习氏道。大约就是说着橘子呵。你的父亲。从前说过。江陵地方的一千株橘树。当封给我们家里。我当时就回答道。为人在世上。只怕没有了仁义道德。不怕家里不富。若是贵了。家里仍旧贫苦。这才算得好的。要这个做什么呢。在七八年以前。家里忽然间少了十个门下客人。想来就是你父亲。差了他们去种橘子树的了。
  
  七、【姚杨谢姊】
  姚妇敝衣。屡谢其姊。遣车迎之。坚拒不起。
  【原文】
  北魏姚杨氏。阉人符承祖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文明太后所宠。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谓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家贫美服。使人不安。遣车迎之。不起。强舁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及承祖败。执其二姨至殿庭。一致法。姚杨氏衣裳敝陋。免罪。
  
  姚杨氏者。符家内外皆笑。号为痴姨者也。乃以衣裳敝陋。得免罪乎。吕坤谓蝇集腥。蚁附膻。常胥及焉。即承祖不败。而有义有命。彼富贵者。岂吾所宜资哉。杨姨不痴。不必验之成败间矣。
  
  【白话解释】
  十六国时候。北魏国有个女子姚杨氏。是太监符承祖妻子的妹妹。家里贫苦。没有产业。等到文明太后很宠爱符承祖了。亲戚人家都要向他求着资助。只有姚杨氏一个人。独自过了贫苦的生活。不要他们帮助。并且对他的姊姊说。姊姊虽然享受了一时的荣华。不过还不及我有不要忧愁的快乐呵。他的姊姊送姚杨氏衣服。他总是不要。强迫着给他。他就说。我家里贫苦。若是穿了很漂亮的衣裳。倒叫我的心里是很不安的。他的姊姊因为晓得姚家里贫苦。就用车子来迎接他去。同享快乐。车子到了。姚杨氏一定不肯起来。硬硬地把他抬到了车子里。姚杨氏就大哭着说。你们难道要杀我么。等到后来符承祖失败了。把他妻子的两个姊妹。也捉到了殿上来。一个就办了罪。一个就是姚杨氏。因为他穿着的衣裳很破旧。就把他放了。
  
  八、【种母林居】
  种母谷隐。子被干旌。焚其笔砚。不慕时荣。
  【原文】
  宋种放母。洛阳人。性乐道。薄滋味。诸子皆干进。不说也。独放沉默好学。说之。与俱隐终南豹林谷中。放授徒以养。结草为庐。仅蔽风雨。晏如也。放后以荐被征。入告母。母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焉用文为。今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入山矣。放称疾不起。母尽取其笔砚焚弃之。与择人避地者居焉。
  
  种氏母其知道乎。遗教经云。能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韩愈云。与其有乐于其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虽焚笔弃砚。未免太过。然足以愧母之乐子幸进者。
  
  【白话解释】
  宋朝隐士种放的母亲。是洛阳地方的人。生性喜欢学道。对于饮食总用很淡薄的滋味。一点儿也不讲究。许多儿子都要去做官。种放的母亲就不欢喜他们。只有种放的为人。沉静寡默。肯研究学问。他的母亲就很欢喜他。母子两个人。就一同隐在终南山豹林谷里。种放就教授了几个学生。拿修金来奉养母亲过日子。他们住着的房子。是用茅草盖起来的。房间很小。只能够遮蔽了风雨。可是他们母子的心里很安然。一点也不觉得怎么。后来有人说种放的品行很好。于是朝廷里就来征召他了。种放就去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说。我时常叫你不要收了学生讲学。既然把身子隐下了。又还要讲究什么文字呢。现在果然给人家晓得了。不能够平平安安地住着。那末我就要丢了你。独自到了深山里去了。种放就说着生病。不肯出去做官。他的母亲就把儿子的笔砚书籍。烧的烧了。抛弃的抛弃了。同了避世的隐君子们一同住着。
  
  九、【修母荻训】
  欧母画荻。教子显扬。贵不忘俭。变而有常。
  【原文】
  宋欧阳修母郑氏。生修四岁而寡。贫。自力于衣食。亲诲之学。尝大雪夜。以荻拨炉灰画字学书。居恒语修以父为吏时。廉而好施与。俸入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亡后无一钱之积。一垄之植。吾所恃以有待者。知汝父仁孝。必有后也。修感泣。奋力于学。方贫贱时。母治家俭。修举进士。稍显。常不使过之。
  
  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旨哉言乎。厥后修以直谏贬。欧母言笑自若。且曰。汝家固贫贱。吾处之有素矣。汝其安之。修卒为宋贤相。欧母之教子。自始至终。以俭助廉。尤足为天下后世抚孤成立之模范也。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大文学家双姓欧阳名修的人。他的母亲郑氏。生下了欧阳修才四岁。丈夫就死了。家里非常贫苦。自己辛辛苦苦地做了工作。才能够敷衍了衣食等种种的费用。他亲自教着儿子读书。家里又没有纸笔。曾经在下大雪的夜里。还用了荻草的梗。在地下炉灰里划作字。教儿子学着写。郑氏常常对儿子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很廉洁。又喜欢救济人家的贫苦。得到的俸禄虽然很少。可是总不使家里有剩下的钱财。你父亲说、不要把这个钱财累了我呵。所以你的父亲死了以后。没有积下了一个钱、置下了一亩地、给你过着生活。我所以心里觉得还有点希望的。就是晓得你父亲这样仁孝的行为。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呵。欧阳修听了母亲这一番话。心里非常感动的哭了。于是就很用心的读书。当欧阳修还在贫贱的时候。他的母亲料理家务很俭朴。等到欧阳修已经中了进士。渐渐的发达起来。郑氏仍旧照常。不准超过从前的老样子。
  
  十、【曹后止征】
  曹后节俭。种谷亲蚕。谏征燕蓟。止帝贪婪。
  【原文】
  宋仁宗曹后。彬之孙女也。性节俭。喜稼穑。宫中种五谷。亲蚕。元宵。仁宗欲于禁中张灯。后谏止。仁宗崩。英宗冲龄即位。会病。尊为太后。垂帘听政。天下翕然。英宗愈。即归政。神宗立。尊为太皇太后。神宗欲伐燕蓟。后曰。得之不过南面受贺而已。万一不谐。则生灵所系。苟可取之。太祖太宗收复久矣。何待今日。乃止。
  
  曹后平卫士之乱。救灭焚帘。拒幸姬之言。肃清禁掖。张妃请盖出外。允借无难。佾弟进谒宫中。帝留不许。苏轼以诗得罪。原其过微。安石以法疲民。言其怨众。慈圣之德政孔多。吾取其节俭无贪者。
  
  【白话解释】
  宋朝仁宗皇帝的皇后曹氏。就是曹彬的孙女儿。生性节俭。喜欢种田。就在宫里面种了五谷。并且亲自养了蚕。在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那一天。仁宗皇帝要在宫里迎灯。曹后就劝住了。后来仁宗死了。英宗才四岁年纪。做了皇帝。却逢着生病。于是把曹后尊做了皇太后。在殿上挂了帘子。坐着帘子里面办理着国家的政事。这时候、天下是非常太平了。后来英宗的病好了。曹太后就把政权仍然归还了英宗。后来神宗做了皇帝。就尊他做了太皇太后。有一次、神宗皇帝要想去攻打燕蓟的地方。曹太皇太后就说道。倘若就使你攻下了那个地方。也不过你坐在南面受了他的朝贺吧了。万一攻打不下。那末这是关系着百姓的生命。何等重大。那里可以轻易举动的呢。况且那个地方。若是可以取得的。那末在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时候。早已把那地方收复了。何至于等到现在呢。于是神宗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十一、【高后减政】
  高后减政。廉明勤慎。苛敛悉除。女中尧舜。
  【原文】
  宋英宗高后。服用俭质。弟士林将迁官。后曰。毋以妾故乱祖宗法。乃止。神宗即位。尊为太后。哲宗立。尊为太皇太后。与帝御延和殿。垂帘听政。散遣修京城役夫。罢减皇城内觇者。止御前工作。出近侍三十余人。戒敕中外。无敢苛刻暴敛。废导洛司物货。及民所养户马。宽保马限。皆从中出。大臣不与。人称女中尧舜。
  
  高后临朝凡九年。悉更安石新法。以常平旧法改青苗。以嘉祐差役改募役。除市易之法。宽茶盐之禁。诏裁损外家恩四之一。有司请受册文德殿。辞以天子正牙。非女主所当御。其廉德不可胜数也。
  
  【白话解释】
  宋朝英宗的皇后高氏。服用很俭朴。皇帝想把他的弟弟高士林升了官。高后就说。不要为了我的缘故。违背了祖宗的法度。于是就不给他的弟弟升官了。神宗做了皇帝。尊他做皇太后。哲宗做了皇帝。又尊他做太皇太后。那时就同了哲宗在延和殿里。垂了帘子。在帘子里面办理国家的政事。高后所行的政策。都是很好的。像以前把民间叫了来修京城的百姓。一个个都叫他们回去。并且减少了皇城里面所用的侦探。把皇宫里奢侈无益的工作。一概都停止了。宫里的三十多个宫人。都放了他们出去。又去警戒朝廷里面和外边的官吏。不要用苛刻暴虐贪敛的手段。去对付百姓。把导洛司的物品废除了。又把王安石所行的新法。叫百姓按户计着产业、替皇家养战马的事。或者把他废止了。或者宽限了期限。这种完善的政策。都是高后一个人在里面定出来的命令。大臣们并不预闻着。所以百姓称他是女中的尧舜。
  
  十二、【刘梁甘粝】
  刘妻梁氏。父为侍郎。宁归寒士。粝食何妨。
  【原文】
  宋刘宰继妻梁氏。丽水人。父为吏部侍郎。笄而择配。贵胄争委禽焉。母问所愿。梁氏曰。吾视诸贵豪子。怙势以陵物。殖货以自丰。岂能有远志。无宁归寒士耳。父闻而异之。遂以妻宰。宰时调仪真法曹。俸禄皆脱粟。而掾属以上。例责之仓吏。使易精凿。宰不责。斗籴以奉亲。而己与家人粝食。梁氏乍去膏粱。即甘之。
  
  考宰之兄。在外纳妇。生一女二子。遣归宰。梁氏拊如己出。宰前妻陶氏贤。而早卒。梁氏述及之。每为唏嘘流涕。器用有存者。悉谨视之。曰。吾不获与贤者共旦夕。见其物如见其人也。其悌德尤足称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刘宰的后妻梁氏。是丽水地方人。他的父亲是做了吏部侍郎的。梁氏年纪长大了。他的父亲要给他许配人家。有许多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来向梁家求婚。他的母亲就去问他的志愿。梁氏说。我看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个个是依赖了父兄的势力去陵辱人家。积蓄了财物。自己很丰厚的享用。这样的人。那里会有远大的志向呢。富贵人家的子弟是这个样子。还不如嫁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了。他的父亲得知了女儿的话。觉得他很难得。就把女儿嫁了刘宰。这时候、刘宰奉调到仪真地方做法官。所得的俸禄。都是些粗糙的米。但是属官以上。依了旧例。可以把粗糙米向守仓的人去换好米的。可是刘宰并不去换。另外买了一斗好的米去给爹娘吃。自己和家里的人吃着粗糙的米。梁氏在娘家过惯了肥肉美食的日子。到了刘家来。就吃着粗糙的饭。可是他很甘心。并不觉得怎样。
  
  十三、【刘徐怒金】
  徐氏峻洁。富妻不屑。见夫怀金。竟请自绝。
  【原文】
  宋廉靖先生刘愚妻徐氏。未笄。有志操。母欲以嫁姑子之富者。徐氏泣曰。愿得有志行者事之。为富人妻。不愿也。后归于愚。时愚结庐城南以居。颓垣败壁。蓬蒿萧然。著书以自适。徐氏机杼佐之。晏如也。一日。愚怀白金数铢以归。徐氏艴然曰。妾以君为贤而事君。今若此。请自绝。愚出书。则诸生所具束修也。乃止。
  
  刘徐氏其学孟光哉。孟光欲事贤者。适梁鸿有高节。拒势家女以聘之。徐氏欲事有志行者。适刘愚通经学。隐居教授以聘之。至于见夫怀金。竟请自绝。卒得养成其夫廉靖美誉。内助之力。斯为最矣。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廉靖先生。姓刘名愚。他的妻子徐氏。在未成年的时候。就有一种高尚的操守。他的母亲要把他嫁给姑母的儿子。那个人的家里是很有钱的。徐氏不肯。就哭着说。我只要求得一个有品行的人。终身服事他。是很情愿的。假使叫我嫁给有钱的人做妻子。那我无论如何是不情愿的。后来就嫁了刘愚。这时候、刘愚的家里住在城的南边。四面的墙壁都破的了不得。屋里面生着了野草蓬蒿。这份人家的贫苦。也就可想而知了。刘愚每每著着书。意志很愉快自得。他的妻子徐氏跟着织布。两个人很安乐的住着。一些儿也不觉得困苦。有一天。刘愚回家来的时候。在怀里拿出了好几钱的银子来。徐氏见了。面上就生了怒气。说道。我为了你的品行很好。所以嫁到你的家里来。那里知道你是这样的。请从此同你断绝了吧。刘愚就拿出了一封信来。原来这些银子。是他丈夫的学生们。送给先生的修金。于是徐氏也就罢了。
  
  十四、【谢侯沟箧】
  侯氏遇盗。侍姑不离。族妇认箧。慷慨与之。
  【原文】
  宋谢泌妻侯氏。家贫。盗起。姑疾笃。不能出避。侯氏侍姑侧。誓死不去。盗怒斫之。仆沟中。及苏。见沟侧有箧。发之皆金珠。有族妇至。认为己物。侯氏与之。族妇分一酬之。侯氏曰。既是汝物。我何有焉。却不受。后夫与姑俱亡。子幼。父母欲嫁之。侯氏曰。夫家所存者、止此耳。忍去而使夫家无后乎。宁居贫养子。饿死。命也。
  
  谢侯氏之于姑也义而孝。于子也义而慈。于夫也义而忠。且信。其于族妇也。则义而廉。向使族妇不冒认为己物。吾知谢侯氏亦必不愿得此不义之财也。分一酬之其肯受乎。而族妇之贪益显矣。
  
  【白话解释】
  宋朝谢泌的妻子侯氏。家里非常贫苦。有一回。强盗来了。这时候、他的婆婆病得很厉害。不能逃避出去。侯氏就立在婆婆旁边。无论如何死也不肯逃走。强盗生了气、用刀把侯氏斫了一下。侯氏的身子就跌倒阳沟里面了。过了许多时候才苏醒转来。看见阳沟的旁边。有一只小匣子在着。把他打开来一看。里面都是些金银珠宝种种的贵重东西。这时候有个同族的妇人来了。就冒认了这个匣子是他家的。侯氏也不和他计较。就把这个匣子给了同族的妇人。那个同族的妇人。就分了一些给侯氏。算是做了酬谢。侯氏说、既然说是你的东西。我那里有分的呢。终于不肯收受。后来他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儿子的年纪又很幼小。他的父母就要给他改嫁。侯氏说。夫家现在所存在的。只有这点骨肉了。难道我忍心抛弃了他。使丈夫的家里没有后代么。我宁可过了贫苦的日子。抚养着孤儿。就是饿死了。也是命里注定的呵。
  
  十五、【杨罗出俸】
  杨氏年耄。种苎园中。纺绩不懈。散俸惠穷。
  【原文】
  宋杨万里妻罗氏。性清俭。万里官秘阁。子为帅。土阶田舍。处之怡然。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下。躬作粥。召臧获徧食之。始役使焉。年八十余。于郡圃中种苎。躬纺绩不懈。子迁五羊。得月俸奉母。母称疾。尽出之。曰。吾福薄。乃得此。果致疾。悉散之。平居服饰无华丽。生四子三女。毕自乳。曰。饥人之子哺己子。吾不忍为也。
  
  杨罗氏惠以使下。悯及孤穷。俭以治家。勤以励己。年已八秩。纺绩亲劳。子迁五羊。称疾散俸。盖其读书有得。以鲁敬姜言行为法耳。君子谓杨秘阁父子之介也。匪独其性生也。成诸妇道母仪者多也。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杨万里的妻子罗氏。生性又清正。又勤约。杨万里在京城里做掌馆书的官。他的儿子也做了元帅。可是罗氏的家里。仍然是泥土堆成的阶沿。像农人一样卑陋的屋子。他住着是很自得其乐的。在天气很寒冷的时候。罗氏每每天刚亮的时候。他就起来了。到了厨房里。亲自做了粥。叫男女用人们。都吃了粥。然后再叫他们做事。年纪八十多岁了。还在衙门的菜园里种了苎麻。亲自纺绩着不肯懈怠。后来他的儿子到了广东去做官。把一月的薪俸。送给母亲去用。罗氏就说着有病。把薪俸尽数分给了人家。说道。我的福份很薄。得到了这种薪俸。果然就惹出毛病来了。所以我把他都分散了。平常家居时候的服饰。没有一种华丽的东西。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都是吃着自己的奶养大的。他说。饥饿人家的儿子。来哺养我自己的儿子。这种事情。是我所不忍做的。
  
  十六、【昭睿无取】
  元昭睿后。亲执女工。观宝无取。廉洁可风。
  【原文】
  元世祖昭睿后翁吉喇特氏。亲执女工。拘诸旧弓弦练之。缉为紬。以为衣。其韧密比绫绮。宣徽院羊臑皮。置不用。后取之。合缝为地毯。其勤俭有节。无弃物。类如此。帝以宋府库故物。各聚置殿廷上。召后视之。后遍视即去。帝遣宦者追问。欲何所取。后曰。宋人贮蓄以遗子孙。子孙不能守而归于我。我何忍取一物耶。
  
  昭睿后天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济。与有力焉。观其获俘弗喜。观宝不贪。待宋代全太后之仁。责太保刘秉忠之语。载在史册。卓绝群伦。于元代皇后中。不愧首屈一指。
  
  【白话解释】
  元朝世祖的昭睿皇后。姓翁吉喇特氏。他在宫里。亲自做着女工。把旧弓上的废弦线。接续了起来。织成了一种粗绸。做了衣服。他的坚密是和绫缎一样的。宫中宣徽院里有一种羊腿里的皮。放着没有用处。昭睿皇后把他拿了来。一块块的缝起来做了地毯。他的勤俭很有节制。不使有了废弃的东西。差不多件件都是这样的。有一天。世祖皇帝把宋朝库房里的宝贝。一类一类的放在宫殿上面。把皇后叫了来。教他看着。昭睿皇后看完了就走去。世祖皇帝差了一个太监把皇后追回来。问他道。你在这些宝物的里面。看中了那一种。假使你有看中了的。那末就可以拿了去的。昭睿皇后说。宋朝的人。把这些宝物贮藏着。遗留下来给他的子孙。他的子孙保守不住。才归了我们。我那里还忍心去拿他的东西呢。
  
  十七、【马后宝贤】
  马后俭约。惜物尊天。俘玉何贵。所宝惟贤。
  【原文】
  明太祖马后性厌华饰。正位中宫后。尤崇俭约。服浣濯之衣。尝曰。当为天地惜物也。诸将克元都。俘宝玉。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耳。
  
  高皇后衾裯虽敝不忍易。每制一新衣。余帛缉为巾缛。织工治丝有遗弃者。亦缉而织之。暇时且讲求古训。尝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盖其则古为师也。至所宝惟贤。尤善读书经矣。
  
  【白话解释】
  明朝太祖皇帝的马后。生性厌恶华美的服饰。做了中宫皇后以后。格外的俭朴了。身上总穿着洗过的衣服。他说。这是应当为天地爱惜物力呵。当初明朝的将官。把元朝的京城攻下了。把他们的宝贝金玉都拿了来。马后见了就说。元朝皇帝有了宝贝和金玉。但是他不能长做着皇帝。照我的意思想起来。大约做皇帝的。还有另外的宝贝吗。明太祖说。我晓得了。你说做皇帝的得到了贤人。这才是宝贝么。马后拜谢着说。的确我的意思。是和皇上所说的一样。因为我同了皇上。出身都是很贫贱的。到了现在。一个做了皇帝。一个做了皇后。我恐怕骄傲放纵的行为。就生在奢侈里面。危亡的祸患。就发生在微小的事情上。所以但愿皇上得到了贤人。一同治理天下才好。
  
  十八、【中妻诵诰】
  吴中之妻。受封诵诰。终篇无廉。微言劝导。
  【原文】
  明吴中在工部为官。惟知谄事中人。虐使工匠而不恤。工匠之逃亡者动辄以数千计。每赴役。且请械以威之。惟严惮其妻不敢稍忤。一日。领诰命至家。以遗妻。妻既拜受。命左右取吴中诰来。为我诵之。听毕。曰。上自为乎。中曰。翰林代草耳。妻笑曰。翰林诚知人。终篇何尝有一廉字。中面赤。强笑而已。其语至闻禁中。
  
  河东狮吼。此妇人七出之条也。乌乎可。而吴中之惮妻。则非狮吼之故也。盖其妻秉正中闺。故一语可以愧夫。且声闻禁内矣。吾以为吴中幸有此妻耳。不然。以吴中之品格卑陋。更不知伊于胡底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吴中。在工部里做官。吴中的品行很不好。对了有势力的太监。他就竭力去谄媚。对待工匠们。就很虐待。一点也不去可怜他们。所以工匠们每每怕他的虐待。因此逃去的。一动就有几千。算起来实在不少。吴中每每叫工匠去做工的时候。并且带了刑具去威吓他们。可是他在家里。又非常怕他的妻子。不敢稍稍地忤逆他的。有一天。吴中领了封官的诰命。回到了家里给了妻子。妻子拜着受了。又叫左右的人。把吴中的诰命拿出来。读给我听。听完了。就问道。这个是皇上自己做的么。吴中说。这那里是皇上做的。是翰林官代着皇上做的呵。他的妻子就笑着说。翰林的官。确是能够晓得人呵。你看一篇诰命里。从头至尾。那里寻得出一个廉洁的廉字。吴中听了觉得很惭愧。面孔也红了。只好勉强装着笑的样子过去了。后来这回事。一直传闻到皇帝的耳朵里。
  
  十九、【郑鼎还帛】
  严妻郑鼎。家计维艰。丧帛不受。置笥复还。
  【原文】
  明严日权妻郑鼎。母家富而严贫。未尝以贫告父母。父母畀之财。则曰。郑氏固有家法。何以女贫多畀财乎。终不受。父卒。母遗之帛曰。斯若翁丧帛也。今不成服矣。以遗汝。泣曰。父死不忍视其书。以手泽存也。丧帛之存。比书为甚。何忍受之。母密纳诸其笥。归而知之。于次年省母时。复还母。后家愈贫。不受兄弟一钱。
  
  不以夫家贫告父母。已鲜矣。乃父母知之。而故自修饬。不露其贫。尤鲜。父母与之。而申明成法。不受其财。则更鲜。至区区一丧帛。且不肯受。密置其笥。则复还之。愈足征其一介之不苟也。
  
  【白话解释】
  明朝严日权的妻子。姓郑名鼎。他的娘家很有钱。可是夫家很穷苦。但是他没有对父亲母亲说过家里的贫苦。他的父母因为严家贫苦。就多给了女儿一点钱财。他就说。郑家一向有着家法的。那里可以为了女儿贫苦的缘故。多给钱财呢。终于不肯受父母给他的钱财。后来他的父亲死了。他的母亲就送了他一束帛。说道。这是你父亲的丧帛呵。现在不做衣服了。就送给了你吧。郑鼎听了就哭着说。古礼上说。父亲死了。不忍去看他遗传下来的书。这就是为了手迹留着的缘故。至于见了丧帛的感触。那是比较遗书还要厉害。我那里敢忍心受了呢。他的母亲就暗地里把这一束帛。放在女儿的竹箱子里。郑鼎回到了家里。才知道。到了第二年去望母亲的时候。仍旧拿去还了母亲。后来夫家愈加贫苦。终于不受兄弟的一个钱。
  
  二十、【洪蔡安贫】
  洪妻蔡氏。以富嫁贫。安居湫隘。纺绩躬亲。
  【原文】
  明洪朝选妻蔡氏。闽人。其父夙为大贾。甚富。蔡氏自于归朝选后。始知世间有贫苦之事。朝选家居湫隘。淖泥满庭。蛛丝虫茧。网户黏壁。蔡氏安之。每遇客至。或饷田夫。亲与灶妪厨婢。均其劳苦。见妯娌纺绩。心甚悦之。昼夜习焉。不数月。尽精其业。后朝选官至侍郎。蔡氏从居官舍。布衣粝食。力勤纺绩。不异旧时。
  
  孟光之于梁鸿。桓少君之于鲍宣。徐女之于刘愚。皆以富家女而嫁贫儒。克随夫安贫处约。已为难能可贵。而洪蔡氏后为侍郎夫人。从居官舍。布衣粝食。力勤纺绩。不异旧时。更进一层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姓洪名朝选的人。他的妻子蔡氏。是福建地方人。他的父亲是个大商人。家里很有钱。蔡氏自从嫁到洪家来以后。才晓得世间上是有贫苦的事情。洪朝选家里的房子、非常低小。地下又是烂泥地。潮湿难走得很。门户里布满的。墙壁上黏满的。都是些蜘蛛丝和虫的茧。可是蔡氏很安心地在这种地方住着。遇着了客人到来。或者要给种田的人送饭去。蔡氏就跟着厨房里的人一同工作。一样的劳苦。蔡氏又看到了他的婶婶姆姆们。纺着纱。绩着麻。他就很喜欢。日夜去学习。果然不到几个月的工夫。各种女工。就练习得很好了。后来他的丈夫洪朝选做到了侍郎的官。蔡氏跟了丈夫在衙门里住着。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糙的饭米。竭力的纺着纱。绩着麻。他的勤俭。仍旧和从前一样。
  
  二十一、【任琛婚嫁】
  任琛躬纫。以俭佐廉。婚取清白。嫁不丰奁。
  【原文】
  明马森妻任琛。随森仕宦。所至必课僮莳蔬。躬纫丝枲。以俭佐廉。生二子。曰荧。曰夑。有言某尚书欲以女妻荧。任氏谢曰。我家薄宦。何敢逆女高门。后属森之贫交为蹇修。为燮娶世尚书林女。曰。非以其盛。为清白耳。所生四女。为治奁具。皆不及中人家。戒之曰。吾昔嫁书生。今汝辈公子同归。慎勿谓俭。厚汝辈多矣。
  
  当马森举进士时。家召贺客。有请歌舞为欢者。任氏白姑曰。森素约。亦将有所树耳。闻之毋乃不安。姑以为然。遂出止之。任氏处处以俭佐廉。故其夫其子。皆以清廉见重于时尔。
  
  【白话解释】
  明朝马森的妻子。姓任名琛。跟了丈夫上任去。他所到的地方。一定督着僮仆布种菜蔬。自己亲自绩着丝麻。他自己很勤俭地、去帮助他丈夫的廉洁。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马荧。小的名马燮。有人说。某尚书要把女儿许给马荧做妻子。任氏就辞谢了说。我们家里官职很小。家产又没有。那里敢仰攀高门呢。后来请了马森的贫贱时候旧朋友做了媒人。给第二个儿子马燮。娶了世尚书名林的女儿。任氏说。这不是为了世家的门第大。就是因为他们也是清白的人家。任氏又有四个女儿。嫁给女儿的装奁。都还不及中等人家。任氏就对女儿们说。吾从前时候嫁了个书生。现在你们都是嫁给贵家公子了。你们不要以为嫁资太少。若是把我以前的时候、和你们比较起来。已经厚待你们许多了。
  
  二十二、【潘郭诗诫】
  郭氏诫子。诗句遗徽。为官廉德。胜舞斑衣。
  【原文】
  明潘维城妻郭氏。少习文史。尝取古今格言。列诸座隅以自戒。既归维城。夜每伴其读书。子洙官至藩司。郭氏尝示以诗云。愿子为官廉以德。殊胜斑衣舞老莱。又云。人生名利等秋叶。惟许丹心照天地。少从父尚宝卿立彦居京师。当时朝臣。如严相张司马王中丞陆锦衣辈。始终成败。历历记之。时述以诫诸子焉。
  
  潘郭氏事舅孝谨。事妾姑如其姑。事夫兄弟和而敬。固已孝悌兼全矣。盖其最好太上感应篇。深味有得。故列古今格言于座隅以自儆。记当时朝臣之成败以诫子。廉诗四句。尤足录为千秋之仕训。
  
  【白话解释】
  明朝潘维城的妻子郭氏。从小就读过了经史百家的书。他曾经把古今名人的格言写了出来。贴在坐位相近的壁角里。可以常常看见了警诫着自己。嫁给了潘维城以后。夜里每每陪伴着丈夫读书。他的儿子名潘洙的。官做到了管银库的藩司。有一次。郭氏带给儿子几首诗。里面都是警诫儿子要廉洁的话。那首诗说。但愿儿子做官有廉洁的德行。那就胜过老莱子着了斑斓的衣裳。在父母跟前舞着。使得父母心里欢喜的。又一首诗说。人生在世上。名利两件事。要看得轻薄像秋天的树叶。很容易去掉的。只有留得一片丹心。可以照耀天地的。当郭氏幼小的时候。跟了他的父亲。就是做了尚宝卿的官。名叫郭立彦的。一同住在京城里。所以当时朝廷里的官吏。如严相咧。张司马咧。王中丞咧。陆锦衣咧。这一班人的从头至尾成败的情形。他都知道明白。他就很详详细细地记载了起来。时时说着这种事实。去警诫他的儿子们。
  
  二十三、【李林却枋】
  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原文】
  明李廷机致政归。卒之日。所遗宦橐。仅四十四金。语其妻林氏曰。以二十金治木。以二十金治丧。时泉州蔡太守觅上次二副杉枋。以备选用。林氏曰。治木治丧。皆有成命。公岂不知太师生平乎。往复再四。不受。蔡曰。昔门人厚葬颜渊。夫子不能禁。岂吾麾守斯土。而敢以俭薄待吾师乎。林氏不得已。因取其次者。
  
  郭燮熙谓林夫人与文节公。砥砺清苦。穷达始终如一。真贤配也。其得以同有千秋者。乃不在富贵而在名节。天爵之贵于人爵也如是。而蔡太守不薄待其师。亦不愧为文节门人也夫。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宰相姓李名廷机的。告老回来。死的时候。他家里只有四十四两的银子。李廷机没有死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把我遗下了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了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门生姓蔡的。正做着泉州地方的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一等的。预备叫林氏拣了去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晓得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么。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姓蔡的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那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拿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二十四、【申蒋移奁】
  蒋氏廉德。盖世所无。己之奁具。尽遣小姑。
  【原文】
  明申在廷妻蒋氏。祁阳人。父应春为砀山尉。家殷富。蒋氏自幼不识人世穷苦事。及归在廷。卸簪珥。却绮罗。从姑亲井灶。夜篝灯伴作。饥寒不告。小姑嫁期迫。在廷力不能办奁。蒋氏曰。妾嫁未一年。诸所需用皆备。可用以遣妹。在廷曰。非所冀也。蒋氏嗔曰。夫知为妹乎。固妾姑也。敢吝此服器而贻家累乎。在廷叹服。
  
  嫁女之家。闻有小叔姑则戚。而嫂亦厌恶此两人。若不可一日有。何者、为姑耳目。谮愬相虐也。能善事小姑。已为贤妇。况己之奁具。母家物也。肯尽数以与小姑乎。乃曰固妾姑也。其廉德、古今一人耳。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姓申名在廷的人。他的妻子蒋氏。是祁阳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蒋应春。是在砀山县里做尉官的。家里很是有钱。蒋氏从小生长在有钱人的家里。不晓得人世上有穷苦的事。等到他嫁到了申在廷家里来。他就卸去了簪环的首饰。脱下了罗缎的衣服。跟着婆婆亲自在井里汲水。在灶下烧饭。每逢晚上的时候。点了灯伴着婆婆做工作。就是肚子饿了。身上冷了。也不去告诉人。后来他小姑的嫁期近了。申在廷的能力。不能替他妹妹置办妆奁。蒋氏就说道。我嫁过来还不到一年。所有日常要用的东西。都齐备了的。可以给小姑去做嫁妆。申在廷说。这不是我们所敢希望的。蒋氏就生了气。说、丈夫只晓得帮你的妹妹。可是你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呵。那里敢吝惜了这几件器皿和衣服。增加了家累呢。申在廷听了。叹息着佩服他的贤德。
  
  【绪余】
  女子之廉。当其承欢膝下。深处闺中。惟父命之是从。无冶容之为悦。兰姿蕙质。何事铅华。玉洁冰清。不资锦绣。许字则听之天命。莫择富豪。于归祇尽于人伦。奚须妆饰。其为妇也。不在掌夫家之管钥。不计享舅姑之田园。先人若有所遗。尽归娣姒。母家或有所赠。尽献翁姑。井臼勤操。谋生自给。衣食俭约。日用有余。尤宜严闺阃之清操。杜良人之贪念。既生有子女。更须教导于幼稚。以为先入之基。一瓜一果之弗贪。一丝一毫之不苟。庶几达则甘受粗粝之养。不愿为牲鼎之烹。穷则不取非义之财。亦不为非分之事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寿康宝鉴》福善案:心地善良得厚报的程孝廉 

 不讲礼义廉耻的国家,一定会灭亡的(宣化上人) 

 寿康宝鉴福善案十一,心地善良得厚报的程孝廉 

 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德育故事:竹马儿童与贤能太守的信义约定 

 德育故事:人的福气有多大,取决于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德育故事:一棵老树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谊 

 德育故事:家庭出现隔阂,该怎么做? 

 德育故事:汉明帝为何如此礼遇这对兄弟 

 印光大师:邪YIN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 

 因果故事:为官不廉 断子绝孙 

 素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符合廉洁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