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6


   日期:2010/8/3 9: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05/7/26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06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理智在能判断轻重缓急。要学习理智必须好学,所谓「好学近乎智」,好学才了解到什么是值得学的东西。假如他学错了方向,那不叫好学,那叫追求、追逐。曾经我也接触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也常常参加演讲,课程也非常的多,在这些课程上完之后,很多的人他遇到人就问「哪一个课程你上过没有,我已经上过了」。上了课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断恶修善,而不是到处炫耀说哪些课我上过了,甚至於还有证书。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只没有好处,还有坏处。要为了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而好学,不是为了追逐名、追逐利,这样的动机不叫好学。而且当我们为了名利去学习的话,很有可能会遇到错误的老师指引,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十个人讲课,可能有七、八个人讲的是错误的思想。

  我们早上也提到本末不可倒置,一个人人生的经营要从自我的智慧、自我的德行扎根,「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样才是正确的道路。现在很多的说法刚好颠倒,「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一开始就引领大众往名利的追逐路上去走。像很多年轻人,一、二十岁卷入了这种名利追逐,去从事一些事业去拉人头,自己还没有正式进入社会,很多社会的信用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被误导了,觉得赚到钱就叫成功。他们把所谓成功、所谓受人尊重就是有钱,先入为主,年轻人假如被误导了,再要把他拉回来就不容易。

  我们曾经跟大学里的老师做过交流,我去讲了三堂课,每一堂课是三个小时,题目是「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如何透过传统文化的教诲建立和谐的社会。当然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道德。在课程当中我们也跟孩子讲到孝道,讲到如何恭敬待人,学生的反应非常的好。虽然他们也算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但我们也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有好的缘分出现,都能点燃他内心的善良。记得我在讲到孝道的时候,也看到底下很多大学生留下感恩的眼泪。

  三堂课上下来,他们学校的领导人也来听,深刻感觉德行重要,找我再去上第四堂课,上完课之后学校发了一个聘书给我,聘我在他们学校担任客座讲师三年。当学校有这样的需求,我们也觉得很安慰,因为这些大学生正值要面对社会,是否有健康的思想会直接影响他往后进入社会的整个状态。学校的老师就跟我提到,他说我们真的是在保护学生,假如让学生听到不正确的言论,将可能误导他的人生方向。

  就提到有请一些在社会当中生意做得还不错的人士回学校讲课,其中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士上台来就对底下的大学生说到,假如今天你想要有所成就,事业要有成,你就要了解绝对不能重视道德,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不犯法,什么事都可以干。当台上的人这么讲,台下的学生响起一片掌声,这位老师在底下坐得很不安稳,如坐针毡。他告诉我,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刻不容缓,因为现在太多的言论是错误的。而许多错误的言论,很有可能他讲了一百句话,有九十句是对的,十句是错的。而往往这样的错误思想特别容易让人接受,除非他有学到经典的教诲,他已经了解人生的是非善恶,不然纵使他是大学毕业,甚至有更高的学历,都很难不被错误的思想所误导,所以推行《弟子规》就显得格外的迫切。

  我在大陆期间遇到很多人学过邪法,上完课以后他都非常感慨,「假如我早学《弟子规》,我绝对不会陷入邪法的污染之中」,在邪法污染的时候六亲不认,伤透了父母的心。假如他学过「入则孝」,又怎么可能会被误导?在这个时代建立理智重要,必须先好学。好学的方向,在《大学》里说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我们时时想著要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就不会陷入一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追逐当中。

  我有一个朋友,他很喜欢看书,他看的书量远远在我之上好几倍,他在小时候就大部大部的心理学在看,那时候我还在那里打弹珠,还在那里焢土窑,现在想想还有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我真正开始读书,下定决心好学,就是接触圣贤的经典,在短时间几年当中,对於做人处事的纲领,时时都能提起来观照,不会混乱。而我这个朋友接触的书籍太多了,每个人写的角度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愈看愈模糊,往往面对一件事情,这样讲好像对,那样讲好像也对,常常在那里犹豫不决,就来找我讨论。我马上举几句圣贤经句、圣贤的理智对他说明,一讲就解决了。你这理智提起来就没问题。他对我讲,他说:「礼旭,我的脑袋可不可以跟你换一下?」他在那里也常常想得我们闽南语说滞塞不通,明明不想这么钻牛角尖,但是又止不住自己的念头,太复杂了。

  诸位朋友,一个心理学家四十岁写了一本书,然后六十岁又写一本书,有关教育小孩的书,你要看哪一本?四十岁的?六十岁的,为什么要看六十岁的?活到六十岁比较有经验,那四十岁的人?四十岁比较没受过污染,假如这么讲那人都白活了。两个讲的都好像有道理,有没有?四十岁比较没受污染,没错,六十岁好像比较有经验,也没错,但没受污染不代表有智慧,只是比较单纯,但是「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六十岁活得比较有经验。

  那我们要思考一下,人假如没有开智慧,活得愈老执著愈深,愈顽固,有没有?对!纵使你看了他六十岁的,他也确实满努力在积累经验,那也只是他一个人的经验,他一个人的经验可以把教育孩子方方面面的事理都掌握到吗?在心理学的范畴当中,有很多的作者他六十岁出一本,很可能八十岁又出一本,那你要看哪一本?八十岁,更有经验,讲起话来还可以「这个问题在我的看法…」。然后八十岁写的里面有一句话说「我六十岁的看法错了,诸位朋友,你一定要看我八十岁的」,然后你走到他面前,说「老兄,二十年前我用你教我的方法教我的儿子,现在你告诉我错了,我情何以堪,我教孩子能重来吗?」而孩子的思想不只影响他一生,还影响他往后的子孙。假如你的儿子又去当小学老师,那不就断人慧命了吗?那就很严重了。

  我们抉择要有智慧,抉择要看的书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所谓纲举目张,要读的就是做人做事的纲领所在,这样的书要赶快看,你就会判断,一会判断,面对知识你才懂得取舍,懂得谁是谁非,不然会搞得头脑乱七八糟。就好像我们早上提到,让孩子做家事还给他钱对不对?这本书是畅销书,人要有理智判断。当初有一位官员遇到老子,他有两个儿子,他就对老子说了,我有两个儿子,不知道以后要靠谁,您可不可以帮我判断判断?老子说好,他从身上拿了一把钱放在桌上,开始对两个儿子说,先对大儿子;大儿子比较憨厚,头脑比较没有很灵活,二儿子聪明伶俐,有时候还会讲很多好听的话,让父母很欢喜。诸位朋友,你假如有两个这样的儿子,你会疼哪一个?很有可能疼小的。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连续剧,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从小很会读书,最后还出国留学,老三成绩不好,只读到高中毕业,诸位朋友,这个母亲最后靠谁养?老三,你们怎么这么有经验?

  当老子对著这个大儿子说:「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这所有的钱都是你的」。这个大儿子虽然脑子不灵活,但是很憨厚,「做人怎么可以打父亲!」怎么样的利诱之下,死都不肯。老子看无法动摇他的决心,接著就看著二儿子,然后对他说:「你只要轻轻打你父亲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二儿子看看父亲,看看钱,走过去打父亲一下,马上把钱收起来,然后笑得很开心,因为赚到钱。老子对著他父亲讲:「你知不知道要靠谁了?」靠谁?靠老大。

  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孩子自私自利,时时想到自己,不教他憨厚,觉得憨厚出去会被人家欺负,有没有?都教他利害,都教他只想自己,不要替别人著想,人家打你,你就把他打回去。这种教法我还听了不少。我对这样的家长说到,我说你教他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他慢慢暴力倾向就很严重,当他暴力倾向形成了,请问那个拳头最有可能打到谁?离他最近的人,当然是近水楼台怎么样?拳头一定打到他,不然打到谁?要冷静!

  果不其然,他的小儿子很聪明,后来去做生意,早就离他几千里远,是大儿子侍奉他到终老。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二儿子的耳中,二儿子想了一下,我这么来回还要十多天的路程,又要让我少赚多少钱,二儿子连最后帮父亲送终都不肯。我们有时候看到这样的例子会觉得这个二儿子很过分,但是当我们理智不清楚,往往二儿子就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要会判断这些书籍的教诲是否正确。我们《弟子规》有没有教人要自私自利?「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能够掌握《弟子规》的纲领,那才是具备判断正邪的能力所在。

  在人生当中我们有很多的抉择,包含择友。诸位朋友,你们有没有教过孩子如何选择朋友?有没有?这个要不要教?小孩子从初中以后,影响他最大的人很有可能是朋友,你看五、六岁的时候都是「我爸爸说」,小学的时候都是「我们老师说」,上了初高中以后「我哪一个朋友、哪一个同学说」,受到同侪的影响,就要懂得择友。很多父母也常常会担心我的孩子以后出去会不会被带坏?会不会被坏朋友影响?有这个担心的举手,好,请放下。来,担心的状态理不理智?你看我们在担心的时候谁得到利益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利益,这种事要不要干?但这种事我们常干。而当你在忧虑当中,你说我都自己在想,自己在担心而已,我都不影响别人。有没有可能?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妈妈心情不好你知不知道?不讲都知道,家里每个人的心情状态、情绪状态都可以互相感受得到。当一个母亲不开朗,常常烦恼事情,她孩子的个性也很难乐观,你们注意去观察,当母亲常常烦恼孩子出去可能会被人家带坏,她的孩子也同样会担忧,同样会感受母亲的这个烦恼,搞得家里面紧张兮兮的。

  也有家长,我们在教这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他又有另外一个烦恼出现了,他说:「蔡老师,像我们这种方式教孩子,孩子出去社会会不会被人家欺负?」有这个担心的举手,「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告诉你,这句话绝对不在经典当中,经典绝对没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你要会判断,不然脑子都会搞糊涂。人善被人欺,能欺多少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而且人生很多的事都不是偶然的,当我们面临逆境,就当作是还债想,学到一次经验,往后不再重蹈覆辙,他是不可能再受第二次骗的,因为当他学习了这些经教之后,他自然而然懂得什么样的人可以亲近。我们《弟子规》有一章「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他会懂得选择什么样的人值得亲近,什么样的人应该敬而远之,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

  从我个人的人生来思考,我毕业至今已经十一年了,到目前为止,在十多年的社会经验当中,我还没有被人家欺负过,很多家长的烦恼是多余的。不能随顺自己的想法,要用理智、要用经典来观照,经典告诉我们,「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所以你儿子是好人,他会跟谁在一起?跟好的朋友。而且诸位朋友你自己冷静去思考一下,当你的人生在某段时期提升得特别快,你的朋友也会跟著境界不同,当我们的水平比较低,在那一个时期的朋友就是狐群狗党多。确实很多的境界都是我们自己引过来的,你的心善,引来就是善人为伴,心贪婪,引来的都是牛鬼蛇神。要根据经典来思考才理智。

  而我从我的外甥身上也体会到一个道理,他的母亲二、三岁就开始教他学《弟子规》,而且不止读,还一句一句讲解给他听,提醒他要落实、要实践。有一天他跟著母亲一起到社区里跟其他的小朋友互动,一起玩耍,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口骂人,动手打人,他会马上拉拉他妈妈的手,说:「妈妈,他不可以乱骂人,他不可以乱打人」。他为什么会判断?因为当你教他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知不知道?没有这么难,你们不要被我吓了,虽然我实在太狡猾,不孝是恶。当你教导他尊敬长辈,待人恭谦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悌就是恶。当他知道爱护他人是善,他也同时了解不爱护他人、欺负他人是恶。你明白告诉他什么是善,他同时能判断恶,这叫达到善恶分明。

  我们身旁有没有恶人?有没有作恶之人?你身旁有没有?都没有?你们已经契入大同世界了,恭喜恭喜,好现象。难免还是有一些作恶之人,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受他影响?因为你会判断,你会敬而远之,你善恶分明。所以善恶分明的人,纵使遇到不好的缘,他也懂得避开,他不受影响。你要去期望你的孩子身旁连一个恶人都没有,那不可能。我们要了解宇宙间一个真相,任何的道理都不离这三个字,万法因缘所生,「因、缘、果」。一颗榕树的种子是因,要加上什么缘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开花结果?什么缘?这个假如叫学生来答一定答得很好,阳光、空气、水、土壤,生命三元素。他只用在生物考试上,他很难用在人生待人处事的分辨上。有这样的缘,而且这个缘还要都具足,才能达到结果。

  那我们看到,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不好的缘,恶缘来了,也不会结恶果,因为要有恶因、恶缘才结恶果,有因无缘不结果,有缘无因,你所有的条件都存在,有阳光、空气、水,但是你却没有种子,也不结果。我们的心中没有恶的念头,纵使身旁有很多恶人,也不会招来恶果。我曾经看到一幕,有一个母亲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她的儿子犯了很大的罪行,请她到派出所来关心一下。她接到这个消息很不能接受,她说这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我儿子不会干这种事。当她走到警察局推开笔录室的门,看到坐在桌子前的人就是她的儿子,本来是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突然改口,都是被那些朋友带坏的。诸位朋友,假如你看到这一幕你体会到什么?第一个,孩子变成这样她了无所知。我们深思一下,您的孩子现在在想什么你知道吗?你的孩子每天在做什么你了解吗?第二个深思是真正遇到这么重大的事件,这位母亲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推给谁?都是被那群朋友带坏的,从这个动作来看,她能不能教出很有责任感、很勇於认错的孩子?不可能,她时时都示范推卸责任给孩子看。

  我们教孩子最重要的一点,要教导他善恶分明,当他善恶不分明,他有可能是社会的负担。我在接触很多家长的过程,有时候高学历的家长不一定重视孩子的德行,有时候他学历很高,他不觉得老师懂的教育比他多。反而是很多劳工阶级的家长,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对老师很尊重,常常会说:「老师,你尽量教训我儿子没关系,玉不琢,不成器,好好多教育他、多处罚他,没关系。而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个孩子成为社会的负担,我不希望他能给我赚多少钱,我只希望我这个做父亲的不要让这个社会增加一个负担就好了」。我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很感动,你看这位父亲还时时会想到不能造成社会的遗憾,应该造成社会的利益才对。

  我们从刚刚这位母亲的事例来深入思考一下,不好的朋友是缘,真正结这个恶果的因在善恶无法分辨,善恶不分这才是根源所在。当他学会《弟子规》了,他就懂得选朋友,懂得善恶判断。这个朋友《弟子规》能够做到几成就值得交了?诸位朋友,你觉得做到几成就可以交?三成,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来,你做到几成?有一个朋友他回去认真把《弟子规》从第一句看到最后一句,看完以后他对我们说到,我《弟子规》才做到一条,哪一条?「便溺回,辄净手」,这一条真的落实好了。我听到这位朋友讲这样的话我很佩服他,你看到他有什么特质?严以律己,他不会站在模糊地带,好像做到,好像没做到,他要求自己很彻底,没完全做到就不算。这样的态度他学《弟子规》相信会学的比别人成长得快多了,因为他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要看到他的优点所在。

  现在这个时代失教太多了,好几代了,只要这个朋友有希圣希贤之心,只要他时时发现过错,都懂得改过迁善,就相当不容易。而且当你送他《弟子规》,他能欢喜接受,他能依教奉行,这样的朋友就很难得。这本《弟子规》可以说是照妖镜,不只选朋友,还可以选什么?老婆,你怎么想这么快?顺序搞清楚,他会选择朋友也会选择老婆,因为在异性朋友当中他就懂得去判断。再来选择合伙人,选择你往后的企业同伴,不然你跟他合作,到最后他卷款潜逃,你几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你事业的合伙伙伴也要会选。再来选配偶。这些都要透过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清楚,《弟子规》就是照妖镜。

  你们不要以后每天拿著一本《弟子规》,然后这样照,要照别人以前先把自己照干净。其实人假如有悟性,你每天接触人事物都会开悟。我就记得有一次看一个电视广告,卖飞利浦刮胡刀,有一个新的军官上任,抬头挺胸,雄纠纠气昂昂,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走进厕所,刚好另外一位老军官正在刮胡子,这位新的军官上完厕所,与这位老军官同时站在洗手台的镜子前面,他就对这个年轻的军官说到,「要刮别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刮干净」,这句话很有味道。《论语》里面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领导者自己先做好了,上行下效,你不命令属下,他感你的榜样、感你的德行,他很欢喜的跟著你做,你孝顺父母,他也孝顺父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都做不好,要求他,虽然你用威势压他,他不服气,迟早会阳奉阴违。要求别人以前首先要求自己。而非常奇妙,当你首先严以律己,你不只不会很难受,你会觉得「德日进,过日少」,常常有法喜。

  一个人修学学问会痛苦,那是不愿意改过,有改过的话,就好像你本来背了很多的垃圾背在肩上,现在慢慢丢掉一些丢掉一些,身体愈来愈轻松,那才是圣贤君子的日子,这包垃圾就好比我们几十年所积累的坏习惯。人为什么背著垃圾还不愿意把它丢掉?因为他没有清楚认知这些是垃圾,很臭,在染著我们的生命,他还没有懂,真正懂了,下一刻想把它扔到九霄云外去了。假如我们没有认识清楚,就好比认贼作父一般,谁是贼?烦恼是贼,坏习惯是贼,还没认识清楚,每天跟它相依为命,对别人还说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拿我怎么办?劝都劝不听。突然有一天把道理搞清楚了,下一刻绝对不愿再认贼作父了。有没有人背了一包垃圾,三十年之后有一个智者老者告诉他,这包垃圾是致癌物,很臭,你一看,真的很臭,然后突然又想,这包垃圾已经跟了我三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跟了我三十年,跟我也颇有感情,舍不得扔,有没有人干这种事?有,不要干了。好,要懂得先从自己开始修正起。理得心安,人真正道理明白了,该舍的东西他会义无反顾放下,心里很安心,人生愈走愈自在,愈充满法喜。

  当我们拥有了理智,就能够去辨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个入错行不只是选择一个行业,它还直接可以思考到你跟对了领导人才会有长远的发展。那你也要懂得选择好的公司领导人去跟随,同时要会看人,俗话说「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不识人很可能一辈子都遭殃。「女怕嫁错郎」也是同样懂得判断人的好坏。诸位朋友,你有教过你的孩子如何选择配偶的举手,好,这么少人。假如你的女儿嫁错了,能不能怪她?不能怪她,她没判断力怎么选对?假如你的儿子娶错老婆了,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因为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男孩子选老婆第一个标准是什么?你看他从小接触电视影集里面每个女主角长得怎么样?都长得身材很好,脸蛋很漂亮,那就变成他潜移默化,找对象就是找这样的,都不用人教他,他就往这个方向走。

  一个男人只要好色,这辈子能不能有成就?太难了,你看我们历史上所有亡国之君,一定有一个特色,是什么?好色。现在社会当中很多的价值判断都有所偏颇,我们为人父母要警觉得到。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六年级写文章,什么题目我也忘了,里面刚好写到一段如何找太太,我在上面写了好几行,写到「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很节俭,一定要很勤劳,一定要…」,反正写了很长,我也忘记了。结果我的老师拿著我的作文本走过来跟我讲,他说你假如这样找老婆可能以后都找不到。我那时候才小学,为什么有这些标准?谁的影响?母亲。有一个好母亲,儿子找对象不会偏差太大。

  假如母亲常常不在家,常常穿的漂漂亮亮每天出去玩,你看你孩子找对象会找什么对象?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跟他父母要出游,他的妈妈妆上得很浓,突然他的孩子对他母亲说:「妻妾切忌艳妆」。因为《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话说「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太太化妆不要化得太浓。他们夫妻两个相视而笑,然后妈妈走进房间去把妆化淡一点。这样的父母代表有智慧,只要孩子说的是对的,纵使他年纪小,我们也应该接受,应该反思。

  中国重要的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经典,第一本《诗经》,孔老夫子非常赞叹《诗经》,能够把《诗经》里的义理领受来,这个人为人处事温柔敦厚。而《诗经》第一篇文章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段文章其实它的深意是在描述周文王与太姒之间的夫妇情谊。为什么把「关雎」(是提到一种鸟类)这篇文章放在首篇?一定有它很深的含义。儒家的教诲首重伦常大道,而五伦关系最重要的是哪一伦?是夫妇,它是五伦的根本所在,有夫妇关系才会延伸出父子、兄弟,选择对象就显得格外重要。

  「窈窕淑女」,窈窕是选择太太的标准,什么叫窈窕?我在一个初中演讲,有一位女同学举手「身材姣好的女性叫窈窕」,整个意思被扭曲掉了。不是外貌,窈窕是指有贤德、有德行的女性。现在很多圣贤的意思我们要赶快把它导正,追本溯源。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