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15


   日期:2010/8/4 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7/28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15

  诸位朋友,大家好!在我们今天看的「孔子传」当中,其中有一幕让我的体会很深,当这么多的学生到夫子的家里接受教育,夫子是弘法,弘法还要加什么?加护法才行,弘护一体。谁是大护法?孔子的夫人。当我看到孔子的夫人端著一锅的饭,在跟子路盛饭,在跟每个学生盛饭,我的内心起了大欢喜,夫子的夫人与夫子的功德,无二无别。功德从哪里来?从心起。夫子的夫人在盛那碗饭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存心?她欢欢喜喜做饭,希望这些学生往后都能成就学问,都能利国利民。一个人的修养最重要的就是心性的提升。我们不要又起了一个分别,夫子的功劳大,其他人的功劳小;端看他的存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相同的,我们每位义工朋友在帮忙我们食衣住行、生活点滴当中,他们那分心都是希望每个人来这里学习完以后,都能回去利益他的家庭,回去利益他的学生、他的公司、他所处的人事环境。当义工朋友都是用这分心在护持大家的学习,那他的心量跟佛菩萨、跟古圣先贤也是无二无别,功德也是无量。福田靠心耕,慧田也是靠心耕,福慧都由心起。

  中国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然有穷有达,这是外在的环境,但是内在的存心有没有因为穷或达而有改变?真正时时想著要利益社会的人,纵使他当下没有机缘马上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情,他也会洞察时局,我现在做什么对社会的长久发展有直接的益处,他那个存心还是想到社会、天下。我们要会看、要会学。「君子不耻身之贱」,他不羞耻自己的身分低微,他所羞耻的是天下的伦常大道不能落实在家庭、社会,「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羞耻的是自己有学到圣贤的大道却不能够影响家庭、社会,这是他最觉得羞耻的事;不忧虑自己的命长短与否,忧的是百姓的穷困,百姓生活能否幸福,百姓生活有什么困难。

  而这个穷不单是经济上的穷,一个人穷的根源在哪?在思想,他有勤奋的态度绝对不可能挨饿受冻,好逸恶劳才有可能搞得穷困潦倒。读书人了解这一点,了解到一个人真正的穷,穷在没有受好的教育。时时要鞭策自己能够移风易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一定要从教学著手。这分存心不会因为他的际遇而有所变动。穷则独善其身,他没有因缘可以干大事的时候,他会好好的把他的孩子教好,会把他有缘的学生教育好,让他们往后能够好好利益社会、国家。这分存心是无量功德,这分存心将深深的印在学生、小孩的心中。

  假如我们起了一个分别,这些事只有谁能做,我不行,那很多好的种子我们就没有播种下去。因为有次听课有个朋友就说到,他说蔡老师,这些事只有你们可以做,我都不行。我跟他说到,你不是小学老师吗?怎么会不行?你看,他的分别就是要弘扬中国文化就必须在哪里弘扬?必须站在讲台上。确实,人的智慧要开显,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里面有哪些分别跟执著。只要我们的心时时保持慈悲、保持真诚、觉悟,那就时时在道中。我对著他讲,你每天全心全意教好你的学生,当你的学生当中出了好几个范仲淹,那对这个社会帮助太大了。我们只要时时有这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胸,不管你现在是穷也好、是达也好,每天都在积累无量的功德,因为你这分心念一定可以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你身旁周遭的人群。「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对人生求个无愧我心,这分气概一定会留在很多人的心中,留在他们的心中它将转化成利国利民的动力所在。

  我们打开第一页,把下一段「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念一遍: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

  从汉武帝至今已经几千年了,这个教育政策都没有变过,代表它是超越时空的真理。这个真理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接著把下面两句话念一下,预备起:

  教我们的是: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天地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自然法则,天体的运行,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都有它的规则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也在万物之内,也应有它自然的轨迹、正道。我们在学习星球的认识,看到九大行星都有它的轨迹在,而且日夜不停遵循著轨迹运行。假如星球不按照本来的轨迹运行,它想要改变轨道,行不行?它今天不高兴了,换九十度,本来是水平的,现在变垂直的,那很有可能就会跟其他的星球相碰撞、相摩擦。星球如此,人与人的关系亦如此。假如五伦关系不愿意循著正道来走,就会发生冲突、摩擦。现在我们五伦的冲突多不多?相当的多,因为不愿遵循正道,人都觉得他比圣贤人聪明,他可以自创一格。

  就像夫妇关系里面提到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这是五伦关系。遵循著这个五伦,不违越的去做人,所流露出来的行为就是德行。我们看到父子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兄弟)、朋友,君臣有义,义就是德,君仁臣忠,仁是君之德,忠是臣之德,父子有亲,亲就是德,父慈子孝,慈是父之德,孝是子之德,再来,夫妇有别,这个别是德,德行是能够牺牲奉献,成就他人,别在哪?别在职责,夫义妇听。

  现在很多伦常关系,很多人在结果当中打转,不愿意遵守。比方当父亲的都不好了,我当儿子的干嘛孝顺?有没有道理?先生都没有尽到职责,那我干嘛尽职责?这种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其实没道理;这叫意气用事,这叫一团混乱。父亲错了难道我就要跟著他错吗?先生错了我就要跟著他错吗?那哪有理智可言!别人对不对、亲人对不对,那是他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做对那是首要要注意的重点。我对了才能唤醒对方的惭愧,我对了才能够引导他走出正确的方向。

  现在大家都是只看对方的错,不检讨自己,所以五伦大乱。又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把人的情绪都激怒了,都激得很沸腾,一沸腾完全没有理智,赢得的是什么?赢到了一时间的意气,输掉了什么?输掉了内心的安详,输掉了良心,输掉了下一代的教育、下一代的幸福,有没有?兄弟也不友爱了,你兄弟都不友爱下一代会兄弟友爱吗?有一位禅师,法昭禅师讲了一段兄弟的言语,提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当我们在处理五伦关系都是意气用事,下一代学得一团混乱,意气之争对任何人都没好处。

  我们来看「夫妇有别」,古代是男主外女主内,而现在都强调男女平等。什么叫男女平等?平等的真义在於尊重他人,在於深刻理解人之初性本善,他跟我是平等的,我没有比他高,没有比他大,这叫平等,从内心恭敬他人,叫平等。甚至於从内心当中时时想著对方的恩德、对方的付出,自然对对方的态度就非常的恭谦、和顺。古代说夫妇之间相敬如宾,那才叫平等。平等不是你有赚钱,我也有赚钱,所以我们一样大。那在争啥?钱你带得走吗?我们接受现在非常混杂的思想观念,一定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夫妇不有别,两个人统统往外跑,有没有家庭气氛?有没有家庭温暖?没有气氛、没有温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人格会健全吗?一个家庭拥有了财富、拥有了社会地位,而把下一代的教育疏忽掉了,下一代的栽培毁掉了,这一生的成就等於什么?这一生的成就等於零。

  说实在的,连孩子的教育都不能够重视的人,他绝对没有智慧利益这个社会,他所做的事业大半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名利而已。我们对於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在於养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往后懂得为社会付出。而当你把你的孩子教好,你也将是你的下属、你所有员工的好榜样。教育才是让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持久动力,要洞察得了。现在夫妇都在外赚钱,把孩子的教育疏忽了。很多人上了中年以后,虽然穿得光鲜亮丽,但是心里面每天在想我儿子今天不知道又会干出什么事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他虽然是大律师、大老板,下一代毁掉了。

  很多人说要当女强人,诸位朋友,什么是女强人?就是能独立生活,不用靠先生,叫女强人,不用依靠先生叫女强人。诸位朋友,你要当一个不依靠任何人的人,你才叫女强人。我请问诸位朋友,谁不用依靠别人?今天菜是你种的吗?米是你种的吗?石油是你生产的吗?社会也好、家庭也好,本来就是一个互助之体,彼此尊重他的付出,感恩他的付出,和乐融融,哪有可能不分工合作的?社会要分工合作,家庭亦如是。该做的事没人做,那这个家庭怎么会发展得好?要很冷静。今天你不靠老公,你在外面得靠谁?得看人脸色,看你上司的脸色。是看外人的脸色辛苦还是看自己老公的轻松一点?为何逞一时的高下把人生搞得这么复杂?

  真正的强在哪?强在最难做的事能做到。哪一件事最难?赚钱不难,我姐姐念到博士,她说念博士不难;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修养,那才是难度,能够把你的下一代教成孟子、孔子,教成圣贤人,那是最强的人。那种强不只利益一代,可以利益世代。你真正强要把这个本事用出来。定位自己是现代的孟母,现在的圣贤母亲。当夫妻可以分工合作,这个家庭很安祥,先生在外工作无后顾之忧,彼此感念彼此的支持、付出,这叫夫妇有别,这个别是德。

  诸位朋友,你不要听完以后回去就把工作辞掉,做很多事不要太冲动,要循序渐进,顺势而为。有很多人看到下一代的教育愈来愈严重,将会有一种行业它的前景会看涨,就是学校老师;尤其是女众,以后会有很多人排队要来娶你,因为她重视教育,然后又可以照顾家庭。小学老师现在还有育婴假,福利不错,可以照顾孩子前几岁的发展。然后孩子上小学,早上送孩子出门,自己去教书,下午从学校回来了,她也回来了,又可以照顾家庭。我为什么这么熟悉?因为我妈妈是小学老师。就可以陪孩子一起成长。

  妈妈常常都在家里,那对孩子内心的稳定、内心的安详有深远的影响。他会有一种感觉,不管我在外面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我踏进这个家门,那分温暖就把这些挫折、这些障碍都扫除掉。我们可以慢慢取舍,不要赚那么多钱,多花点时间陪小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钱愈多愈不容易把孩子教好,有没有道理?假如你的孩子满贤能,基础、根器、根基不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孩子本来还可以成为贤人,但是因为从小很有钱,你还告诉他,儿子,这栋房子以后就是你的,则损其志,他本来还有远大的志向,慢慢的就养尊处优,志气都消磨掉了。假如子孙比较愚昧又有钱,「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拿著钱去为非作歹、吃喝玩乐。所以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思考,有钱了什么事都能解决,这个世间大半很严重的事情钱都不能解决。

  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的上一代有没有钱?没钱。突然想到《朱子治家格言》有一句话,「家门和顺」,家里的人感情很好,「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虽然吃的不是很饱,但是那分天伦之乐不只在当下会欢喜,等他们长大成人,常常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讲:哥哥,小时候我们同吃那碗饭,多香!哥哥,小时候你都把东西让给我,我会记一辈子。我父亲那一辈那个兄弟之情,在我们这一辈几乎很难契入那个境界。你看,困苦的生活却造就了天伦、造就了孝道,困苦的生活却让人活得很有志气。我父亲那一辈读书是不是用推的?不是,念念想著要赶快有学问,可以让父母过好生活。生活比较困窘一点,那是最佳状态,不要太优厚。

  在汉朝时候,萧何脑筋很好,汉朝开国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萧何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三大功臣之一。他自己要了一块地,那块地是比较贫瘠的,都没人跟他抢他要的那块地。假如我们刚好活在那个时代会说萧何的脑子怎么样?有点问题,不去要京城那块黄金地段,居然要郊区那块贫瘠的土地。一百年过去了,汉朝的史学家开始调查这一百多个功臣现在的子孙情况怎么样?结果一百多个功臣大半的子孙统统都已经家族败丧,还有的已经沦落到街头行乞,当乞丐,史学家对这个情况非常的惊讶。而萧何的子孙活得好好的,因为贫瘠的土地不干活就没饭吃,他的子孙依然保持著勤俭的态度生活。而萧何在那时候又有说到,你要的是黄金地段,你要别人也要,每个人都在那里窥窬,都想方设法要陷害你,要拉你出来吃喝玩乐,然后把你的土地就可以拿来还债。这看得很深远。

  卢叔叔在企业界也是颇有成就,他小时候就跟他的孩子讲到,他说父母给你最宝贵的就是家庭教育,就是正确的人格态度,这将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你要读书父亲一定支持你,至於父亲所留下来的钱,统统要回馈社会。他告诉孩子,这些钱不是父亲的,是社会的成就,所谓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当他的孩子三岁、五岁,听到父亲的这一席话,他的内心有什么变化?他能感受到父亲那分大公无私。诸位朋友,你看到大公无私的人会怎么样?会肃然起敬。孩子对他尊敬。假如你的孩子现在已经十八岁了,然后你回去跟他说妈妈的钱一分钱都不留给你,他不会对你肃然起敬,他会对你怎么样?所以你今天回去不要跟你儿子说,你儿子十八岁了,你说我钱都不留给你,因为蔡老师说的。那我刚好走在乡间小道,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跑过来,他说你是不是蔡老师?我会说我不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等他年纪大了,等他都视为这些钱都是我的,你再来劝就不能用这种劝法,要善巧方便。把它拿去布施,把它拿去做有意义的事,然后一点一滴引导他、教导他。很多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看对方能接受的情况去发展才好。

  你看,他的孩子从小就体会到要靠自己的努力,他的能力攀升得非常快。你想不想教出一个孩子去应徵工作,是董事长的助理,在应徵的过程当中,董事长非常惊讶问他这个企划书是你写的吗?还一一就企划书问他,他是对答如流。本来后面还有几个人要面试,董事长说今天面试他就好了,后面的不用再面试了。面试完就问他,薪水要多少,你开。你希不希望你的儿子去应徵的时候董事长问他薪水要多少你开?当然,假如我是董事长,我讲这个话我心里也有数,这个年轻人这么懂事,会不会给你开八万十万?也不可能。但是这种态度就是欣赏,就是肯定他。要有这样的结果就要先种对的因,让孩子活得有志气,要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靠别人。

  不用很多钱就可以把家庭经营好,而且一个家庭的财富也不是说你拼命赚,夫妻两个都一直赚就赚得到钱。太多的人到了中晚年很感慨,明明我就比这个同事、朋友努力的太多了,结果他现在比我有钱,我没剩什么钱。当他不了解真相的时候,他这辈子中晚年会觉得怎么样?郁郁寡欢,很无法释怀,为什么我努力却比别人没财富,而他人只是稍微努力一下,却赚的比我还要多钱。我们要了解到财富的真因在哪?如何保住财富?我们又要回到之前提的一个道理,万法因缘生。一个人如何有财富?来,诸位朋友,您说说看,一个人为什么能拥有财富?你们配合一点,不然我就唱不下去了。一般的认知,他没有遇到圣教,他一定觉得要努力。但是你告诉他,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有好结果。再来,要有机会,当然他也要有专业能力。去工作没有一个专业怎么赚钱?有贵人提拔,等等这些因素,这是缘。因在哪?因在你有财富的种子,布施。布施钱财,财布施,这是真因。

  当然,很多道理要靠你去印证,说了你也不一定相信。我有常常在观察,我有个习惯,每个道理会从生活当中去找线索。我就观察到,有些朋友他的工作并不稳定,有换了几个工作,可是很奇怪,他就是不缺钱,他需要钱的时候他的工作就来了,又赚到了,观察他的人格特质,特别慷慨,有吃的、有用的有剩余的时候,他都拿来请同事吃,因为他都有种财布施的因。中国的财神是范蠡。范蠡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复国完之后,范蠡他视思明、听思聪,他看得出来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就劝文种我们还是离开,因为我们的才华在他之上,他会嫉妒。文种想富贵就在眼前,怎么可以当面错过?就不愿意听范蠡的劝告,范蠡就带著西施到江南一带去了。果不其然,勾践赐文种自杀。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范蠡带著西施到江南一带以后,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做起,没有多久发了大财,又把赚来的钱财再布施给穷困的人,他又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发大财。历史上记载,范蠡是三聚三散。范蠡的行持印证了「大学」里面的一句话,「大学」说到财散人聚。他的钱财散出去了,是没有了吗?人就是太执著,好像握在手中才叫钱,殊不知所散出去的钱统统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分恩情人人时时想著要回报。当你不懂得布施恩德给人,只有你家有钱,旁边的邻居都在挨饿,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突然有一天你们家失火了,邻居统统跑出来看,然后他们会说烧得好,老天有眼!可是假如你懂得广施恩德,处处布施,你们家才起了一点小火苗,他们像百米赛跑,要抢来把这个火扑掉,然后扑完后说是我扑的。感你的恩德,想著要回报。人心纯厚,人心善良,你给他的恩德,他是受人点滴,涌泉相报。

  其实我们读古书的人都很有善根,我们自己想一想,你接受他人真诚的帮助,你有没有想著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帮助他?那是一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范蠡不管开什么商店,比方说他卖菜包,有好几家菜包店,人家纵使走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要来给谁买?他还要来给范蠡买,看一下范蠡他觉得很欢喜。对!有人和你还怕赚不到钱吗?人一聚什么事业就能做得成功,而这分人和根源於广施恩德。财布施才是财富的真因。我的姐姐在怀孕那时候,她跟我常常就教育做沟通,我是很鼓励她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这叫最正确的投资报酬率,你花个六年、八年把孩子的人格建立好,你往后不用操心。不只人格建立好,身体照顾好,他一生身体强壮。才几年的时间,换一辈子的清闲。假如你在该照顾他身体、该教育他的时候没教育,你这一辈子几十年都要担心受怕。这叫会投资。

  我姐姐在那段时间特别喜欢听我讲话,谈得很融洽,我在跟她谈话的过程都怀疑她怎么这么喜欢听我讲正法,是不是胎里那个孩子太聪明?说不定生出来以后比我还会讲话。因为佛陀在世之时,有个智慧第一的弟子,叫舍利弗,舍利弗还在胎中的时候,他的舅舅也很有智慧,也是博学多才,当他妈妈怀他的时候,他的母亲(是他舅舅的姐姐)跟他舅舅讲话,他的舅舅都辩不赢她。所以他的舅舅就想一定是胎中这个孩子在作怪,就拼命读书,舅舅不能输给外甥,太丢脸了,就拼命读书。不过后来还是辩不赢他的外甥舍利弗。因为书到此生读已经嫌晚了。

  当然,你不要听了以后说,算了,我不读了。一个人的智慧、修养是累劫修持,但是只要你拿出的是勇猛精进的心,也有可能在一生当中有很大的成就。跟我姐姐沟通完之后,她还没生孩子就把工作辞掉,什么工作?台北捷运的工作;假如她现在还在,她是台北捷运的开国元老,他们是最早的。我姐姐又读交通管理系,还是辞掉了。辞掉以后孩子都是自己照顾,身体满强壮的,很少看病;看了病也不吃西药,让他多休息、多喝开水,免疫力很好,几天就可以把病毒抵抗掉了。我的姐夫有时候也会拿一些钱给我姐姐,但是在家里也没什么花,她又拿了一些钱给我,她说你帮我拿去印些经书,看哪里比较贫穷,比较需要钱,你就帮我去布施掉。家庭主妇很厚道,布施钱财都用谁的名字?都用先生、都用孩子,你看,母爱多么无私!虽然没有很多闲钱,但是她还是都拿给我去布施。当我姐姐辞完工作以后,我姐夫的收入直线上升。所以该是你的跑不掉。

  后来他们一家人去购物,有一家店叫大润发,有抽奖比赛,第一奖是一台轿车,我姐姐填了一下单子,也没什么注意就把它投下去,过了一段时间,接到一通电话,说你们抽到第一特奖,一台轿车,所以又去把车子开回来。财富的真因在布施,把真因抓到了,你这一生的财源将会很顺利的到来。其实这不只是佛陀这样教导,我们古代圣人也说财是水,水要怎么样?水不流动就变死水,就发臭了,就把你下一代都教坏了。而这个财布施,诸位朋友,你们听完以后说我又没钱,怎么办?财布施分两种,一种是内财,一种是外财。外财是财物、物品、钞票;内财是劳力、是经验、智慧。就像我们现在社会当中有很多义工去服务他人,这都属於内财布施。诸位朋友,内财布施难还是外财布施难?愈难的事功德愈大!在台湾,你来做实验看看,叫他出三千块,跟来做三天义工,三千块的人一窝蜂,三天义工的门可罗雀,找不到几个人。所以难行能行,所积累的内财布施很厚。

  再来,外财布施,也不是你捐的多功德就大。我曾经看过一个报导,有一对农夫夫妻,一生攒了差不多四五十万。刚好他们家乡要盖一个医院,这个医院将可以造福他的乡里。他夫妇把几十万块捐出去,买了一台救护车,他捐四十万左右。企业家钢笔一挥四十万。同样捐四十万,功德一不一样?不一样,这对夫妻是把一生的积蓄付出来,企业家只是把他财产里面的零头捐出来,那是不一样的。难行能行最重要。有一个女士,她到佛寺去,很虔诚的礼佛,刚好身上有两文钱,恭恭敬敬把两文钱拿出来布施。没多久她入宫当妃子,那就很显赫了。后来她又回到这家佛寺,还带了很多的金银财宝。当初她捐两文钱,住持亲自出来帮她回向,这次拿了这么多的财富来,住持没有出来,吩咐他的徒弟帮她回向就好。这位女士很好奇,我这次带那么多东西来,怎么住持反而不帮我回向?当然她也有好学的心,去请教方丈住持。住持跟她讲,你第一次捐了两文钱,是真心真意,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这次你虽然带了这么多钱财来,但是那个心已经不如以前真切。两文钱比这么多的金银财宝还有价值。所以布施的功德大小都在自己的一念心。我们常听说菩萨捐一文钱比我们捐一百两多,因为菩萨的一文钱是希望造福尽虚空遍法界的人,我们的一百两很可能还掺杂要报纸来报导我是乐善好施的人。福田靠心耕,莫向外求。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