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2


   日期:2010/8/7 9: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5/8/1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7-02

  诸位朋友,大家好!看到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的同修、同学能共聚一堂,内心无比的欢喜。又看到这么多年轻的学子,有的跟我也有差十岁了,突然想到自己也有这么一把年纪了,他们那么年轻就能闻圣教,这是我们社会的幸事、好事,我们要一起成就他,因为「江山代有贤人出」,下一代有人才是我们的责任。下一代可以凡指晚辈,差十岁就相当於一代人。如何成就他?是不是跑过去跟他说:这么年轻就闻圣教,真了不起!真了不得!我还要跟你学习。这样好不好?你称赞他半天,他只觉得自己了不起,也不知道了不起在哪。年轻人不能乱夸。

  不要说年轻人不能乱夸,所有的人都不能乱夸,夸错了好心会行恶事,夸错了贪瞋痴慢那个慢就起来了,那个贪也起来了,因为你称赞他,他起贪心。你看现在的小孩子,你称赞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你讲他一句缺点,他摆个臭脸给你看,才几岁?才七、八岁,批评的话、指正的话听不下去,他贪人家的肯定,贪名,财色名食睡这个名已经染上去了。又生慢,傲慢,很了不起,瞧不起人,你看现在很多孩子背了几句经句拿来教训父母:下一句怎么接你知不知道?妈妈说:我哪知道。连这都不会,真笨!慢都起来了。

  人要活在智慧当中才不会说错话、做错事,因为我都犯过这样的过失才会有这个体会。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很年轻的学长,比我的年纪应该少个六、七岁跑不掉,我一看到他这么年轻就开始学习圣教,我很高兴,劈里啪啦就给他称赞了半天。相处了一个多礼拜,因为住在一起,我看到他有某个缺点,我们有时候还是会一厢情愿,想说大家是同参道友,我又虚长他几岁,就很自然的把他的一个缺点要告诉他。是告诉他,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你们也都看得出来我这个人很不善於指责别人。好像很多人不认同?蔡老师骂人都不带脏字。但是我们确实在个性上是比较柔和,绝对没有那种要去批评、要去指责的意思,只是很自然的把他当弟弟一样,提醒他一下。

  我这句话出去以后,第二句都还没讲,才开个头他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不好看。我还有点察言观色的能力,马上就踩刹车,因为不要跟人家结恶缘,当下我的话就止住,没再继续讲。我突然就想起来,一个多礼拜前我那个称赞是错误的;称赞不能称赞他的才华、他的知识,要随著他的性德去称赞。而且称赞要具体,这个具体当中是他做到孝,做到悌,做到谨,做到信,做到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做到性德里面的行为,你要顺著这个标准去称赞。假如只是他多背一些英文,他长得很漂亮,他买的衣服很好看,你称赞这些方面都很可能有副作用,因为这个慢,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一遇到缘就起现行。

  有一个三岁多的晚辈到我们家来,她的外婆带她来,她对著我父母还有我,她的外婆就说到:来,我们念念英文给这些长辈听。诸位朋友,你有没有经验带著你的小孩还是你的晚辈到处表演?「对尊长,勿现能」。一开始说:来,念英文,「苹果」怎么讲?apple,「雨伞」怎么讲?umbrella。诸位朋友,你们有没有了解到我的英文还不错?就问了好几个,这个小女孩是对答如流,突然小女孩对著她外婆讲:外婆,书本怎么讲?她奶奶说:我怎么会知道?三岁多的小女孩对著她外婆说:外婆,你怎么这么白痴!你看你一直肯定、称赞她的知识、能力,她就恃才傲物,还觉得自己很了不得。而好话听多了,不好的话就听不进去。

  爱护人要有智慧,生涯规划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开智慧,这个轻重缓急要摆出来。人生要下对抉择要先有判断能力。每一个人都在下抉择,不是每天,是时时刻刻,我下一刻是要专注听,还是要打瞌睡,是不是抉择?是!有没有感受到,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诸位朋友,有时候打一下瞌睡是为最好做准备,因为最累的时候给它眯个三分钟很有效果,之后你就会很有精神。所以你们打瞌睡尽量,没有关系,我是很善解人意的。

  这个善解人意不是我自己封的,我记得在念国中的时候,那时候都很在意异性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班女同学也很有创意,就写了一张长长的纸,上面写著「一个完美的男人需要哪些条件」,其中就有「要有谁的脸蛋」,那一定没有我的份,「要有谁的身高」,那也没有我的份,列了好几条都没有我的份,最后列了一条是我的,我那时候的感觉是怕她们伤了我的心,真的,我的感觉是怕她们伤了我的心,所有的条件都排不上名,最后一条写什么?「要有礼旭的善解人意」。那时候听不懂,后来会慢慢觉得要珍惜自己的优点,要看得起自己,人最怕自己看不起自己,自贱而后人贱之,人家就轻视你。

  我在念书的过程,常常会看到很多其他的同学在座位上看书,有没有?然后都觉得老师没看到,有时候打瞌睡就找一下位子,觉得老师没看到就开始打瞌睡。当我第一天当老师站上了讲台,突然觉得以前那些行为是自欺欺人,老师是看得一清二楚。真的不骗你。我们有时候一些中心的老师我讲完课会跟他们讨论,我说:某某最后一排第二个那个位子的那位朋友听得特别专心。他们就很惊讶说:老师,你怎么知道?都看得很清楚。而且那种看不是刻意去看,因为当一个人很好学、很专注的时候,它就好像一道光芒一样射到你的眼前来。所以我现在觉得有万道光芒。

  所以人生抉择很重要,抉择的前提要有判断的能力。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错误的思想在泛滥,错误的思考,我们一来要判断这句话的真实性、正确性,因为现在的知识、思想的积累速度,那是空前的快速。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思想、知识、技能,现在是每五年倍增一倍,你就知道现在这些思想快速增加。增加是好事吗?我们要会判断,当思想、知识如此泛滥,将有非常多错误的思想、知识充斥在这个世间,我们无法判断清楚就很容易随波逐流。

  像年轻人常谈的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句话我们自己来讲讲看,我不是说你是这样的人,我们在讲这句话的当中心里舒不舒服?「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讲起来就感觉自己的心在放纵、在情绪化,才会讲这种言语出来。可是这样的话却一直在影响年轻人,甚至於当成年人,上了年纪的人,情绪一来,说不定这句话自己也跳出来,「只要我喜欢」。请问他喜欢的事对他一定有利益吗?对他一定快乐吗?非也!后悔、后悔,都是做了以后后面才来懊悔。而且年轻人会说:这我自己决定的,我喜欢就好,我自己负责任。有没有这种话?多得很。

  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带著一个二年级的女孩,(一个十一岁,一个九岁),到妇产科医院去堕胎。妇产科医师跟这位男孩讲:去把你的爸爸、妈妈叫过来。这个男孩对著医生讲到:我可以负责任。你看看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应该深思多少问题!人没有智慧现在是被问题追著打,而这些追著我们打的问题都很有可能是在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下错的决定,现在在收成;下错了种子,当然恶果会结。孩子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孩子被社会污染成什么样子,而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就有生育能力,所吃的食物当中又含了多少荷尔蒙、抗生素。

  「放於利而行」,这个世间假如都是为了利在做事,利提起来人生的道义就不见了,义可以生利!人随时依循道义而行,看起来好像吃亏,处处帮人,那一份真诚点燃了每个人的真诚心,助人者人恒什么?当然,经句里面没有这一句,我们要活学活用,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你时时助人者人恒助之;有了道义,世间所有的利你不求自然而然都来了,这是真理。人不相信真理,宁可随顺执著、随顺烦恼,搞得一生痛苦不堪。

  曾经在听师长讲一片VCD,那一片VCD我相信很多朋友有看过,片名叫「五十年学佛心得精论」。有看过的举手?好,请放下,不多。那是在香港讲的,对香港的同修做新春开示,刚好躬逢过新年。老人家一开始就说了,「过年了,看起来喜气洋洋,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想,我们的寿命又减了一岁,又离死亡…」,这个时代讲实话不大好听。在这一片「五十年学佛心得精论」当中有很多老人家的心境,契入的境界,大家要好好听。其中师长讲了一句话,他说:当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可以舍,都可以帮助别人,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你就什么都得到了。什么都不要是念念为众生,道义!有这份道义,感来众人的爱戴,所以什么都得到了。当师长讲完这句话以后笑得很开心,然后他说:给你们讲你们也听不懂!那时候我人在海口,听到这句「你什么都不要你什么都得到了」,虽然没有像师长笑得这么灿烂,这么称性,我还有这么一点点感觉,体会到真是如此。

  当你有一份道义,念念只想著如何成就别人,我到了海口去,什么也没多想,踏到这一片土地上,我记得我坐在车上看著这片大地,我心里想著,这片土地生五谷,养我的生命,这一群人的努力,让社会运作正常,成就我的生活,我人生地不熟来到这里,这么多人支持、帮忙,如何对得起这些恩德?唯有全力付出。我有一位朋友他曾经到过很多国家,他每到一个国家下了飞机就抓一把土然后收起来。他这个举动我很感动,踏到每一片土地上,这一片土地都有承载之恩,都有滋养我们、侍奉我们的恩德,人有处处念恩之心,人生会活得很踏实,人生也会活得很实在、很坦然。

  一开始讲课有十多个人来听,我们也是尽心尽力来讲。一开始自己住,煮饭、洗衣服、整理家里都是我一个人做,差不多过了一个多月我就没有再煮过饭,下完课走进厨房,一堆蔬菜、水果放在那里,我也不知道是谁拿来的。你只依循道义在做,可是一大堆的利益统统都来了,你挡都挡不住。你心量扩宽了,利益无量;心量那么狭窄,只想自己一个家,你当然所感的相当有限,只为了一个家就忙得焦头烂额。

  我在那个当下突然想到新加坡许哲女士谈的一段话,她提到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兄弟姐妹,记者跟她说:你花那么多时间帮助别人。她马上跟记者讲:我哪有帮助别人?你看这句话有味道!记者有分别,她有没有分别?她完全没分别,宇宙就是她的家,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家人,你看心胸多么宽广。老人家,不能叫她老人家,要叫她年轻人,她是一百零六岁的年轻人。记者又问她,你看记者在问很有味道,把人的执著都表现出来。记者就问她:你都照顾人,谁照顾你?人都不敢舍,都怕自己没有,不相信真理,还是相信自己的分别、执著,相信自己的烦恼。你看她不假思索马上就回答,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你看这一句回答,她每天都睡得多甜!老天爷是谁?诸位朋友,我们常常讲「阿弥陀佛会照顾我」,阿弥陀佛是谁?你真的相信阿弥陀佛会照顾你吗?谁是老天爷?谁是阿弥陀佛?每一个人的自性,当每个人自性起用了,人人都是弥陀佛。

  每个人的自性如何起用?要遇缘分,遇到好的缘他自性就被点燃了。许哲女士是好的缘,她把无私,她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演出来,也把众生那一份宽广的心唤醒。每个人不用吩咐,看著许哲女士不在,赶快把蔬菜、水果放到她的冰箱里面去,谁是阿弥陀佛?这些放菜的人都是阿弥陀佛。他为什么不让许哲女士知道是他放的?佛菩萨照顾你还求回馈吗?不求,你还想个我必须回馈,让你生烦恼、有负担,佛菩萨不肯,慈悲到极处!不会让你有负担。因为许哲女士不让一切众生有负担,她照顾他完全不求回馈,点燃了每一个人的本性,他回馈回来不愿意让许哲女士知道是他送的,怕许哲女士知道了心里还有负担,「哦!某某人送的,我又欠人家一个人情」,他不愿意这么做,你看多可爱!

  人生所有的人事境缘、物质环境好比是一面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景象也笑,我们哭,镜子里的景象也是哭,我们无求,所有人事环境回馈回来也对我们一无所求,万法由心生。像我们送人家东西,拿到人家家里怕朋友没看到,还要拿得高高的:这是我特别到南投鹿谷,高山茶,特别给你买的,放在桌上。「特别给你买的」这句话说出去对方的心里怎么想?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然后你又用眼神告诉他,「那件事情就拜托你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我们在付出当中对对方都有要求,对方有没有压力?有,你自己有没有压力?有。你每天活在期待当中,活在要求当中,活在患得患失之中,当你回馈回来不如你的要求,你又开始怨天尤人。

  你看像许哲女士这样的人生多么的痛快!要不要学?只有一个人要学。你看这么好的缘分,大乘菩萨表演给你看你又不肯学,这不能怪佛菩萨,是吧?很有意思,我把这个片子放给海口的老师看,有人边看笑得很开心,有人边看哭得稀里哗啦,有人边看皱著眉头看,有没有意思?儒家浓缩在两个字可以用「道德」含摄,浓缩在三个字可以用「君亲师」来含摄,浓缩在一段话当中可以用君子九思来抓住修学的纲领。

  君子九思第一句叫「视思明,听思聪」。我现在也要「视思明」,因为我现在讲出来,每一个人的眼神是「我不知道」,所以我要写黑板,这个就叫「视思明」,看了之后明白别人的状况。九思,这个思就是观照、思考,观照自己的学问、思想观念。「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个叫君子九思。

  反思、观照什么时候做?有些人是每天做,有些人是每一个念头做,方法不同效果也会差很多,很多人是二、三个月之后再来反省,您要用哪一个方法?每个言语行为起心动念就要观照,这叫从根本修,这个态度一确立,你的道业半年、一年就会有明显的增长,你会法喜充满。我们学了二年、三年为什么没有法喜充满?用功不够真切,我们没有时时观照,就很有可能得过且过。《了凡四训》说的,圣贤豪杰不少,皆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是放纵自己的错误。

  我们来看「视思明」,你所见到的事情要明明白白,为什么许哲女士能成为国宝,能受到世界人的爱戴,我们看明白了没有?还是你在看当中有很多怀疑,然后又说:她能做到,我不能做。那就又生分别、执著。看到他人人际关系良好,我们只是羡慕,有时候还嫉妒,却不知他人缘好的因在哪。曾经就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说:很奇怪,我们共同有一群朋友,我常常跟他们在一起,又跟他们打电话,你一二个月、二三个月才给他们一通电话,这个次数比我少那么多,可是为什么他们见到你都笑哈哈,见到我都没有这么亲热?

  他觉得他付出那么多,应该收获多,我付出的少,所以应该收获少,但是人跟人的互动交往你不要著相,不要只是看到你花多少钱、你花多少时间。人与人贵在交心,念念有对方,一见面三五句都是至诚的关怀,给予对方人生的一种共鸣、一种动力就很强。虽然每天耗在一起,都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在对方的生命当中也无法有很重的分量。所谓要重质,不是只有重量,是要看得明白,贵在交心。我们真正把一份真诚打开了,将近二年的岁月,我到海口是九月五号,再过一个月左右就满二年;二年所接触的人没有一个是老朋友。我跟杨老师到大陆就两个台湾的同胞,往后二年来接触的统统是大陆的朋友、同胞,但是现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坐下来都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好像已经经过几十年了,那种亲切,那种向心力,那种彼此的感恩,因为一起筚路蓝缕(没有那么苦),一起走过这一段开创的事业。

  那时候我到海口去,我说人生常常幽默幽默,这个幽默很多人都用错了,幽默绝对不是去取笑别人,那是把你的随便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幽默是含有对人生的豁达,对人生的明白,幽默是能拿著自己去开玩笑,去让人欢喜。我对著这群老师说,我说:很高兴在海口这个地方,在古代被视为蛮荒之地。古代你看那个被皇上讨厌得半死的都发配到哪里去?海口,那叫蛮夷之邦。在历史上几乎没有海口的记录,有没有?以前楚国,在湖南、广东一带那已经算是最底部了,几乎没有海口的记录。海口有一个名人去过,苏东坡先生,他在那里很有贡献。

  所以真正的读书人能够「素富贵,行乎富贵」,在富贵当中他不会沉溺,不会挥霍;「素贫贱,行乎贫贱」,纵使日子没有很丰裕,他还是精神层次很高,也知道要财布施才能得财富,他不求,不去妄求;「素夷狄,行乎夷狄」,纵使在夷狄之邦,也可以欢欢喜喜在那里付出,在那里成就当地的人民,不会因为环境而影响到他那一片利国利民的心。

  我对著所有的老师讲,我说在这个古代蛮夷的地方现在能见到大家,我实在觉得很高兴,也觉得很光荣。他们都有点不了解为什么会很光荣?我接著跟他们说到,假如前世不是忠臣一定发配不到蛮夷之邦来,是不是?一定都是进谏皇帝,皇帝无能,不肯接受,然后把你踢得远远的,所以能在海口相见,你以前是当官的读书人,你应该引以为豪。很多老师听到都笑了,他没发配到边疆来,没有海口这个缘,我们都接不上。所以世间有没有好坏?看你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运用?任何逆境、任何逆缘,只要你智慧开了都能把它转成殊胜的法缘。有这种能力好不好?好,痛不痛快?痛快。那要学。

  所有圣贤人都把最好的榜样告诉我们,方法也告诉我们,我们做不到那是自己的问题,都已经做到极处了,我们举两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当初修行的过程当了忍辱仙人,那时有一个国王很暴戾,叫歌利王。歌利王是梵语,就是暴君的意思。他带了一些妃子到大自然当中,这些妃子刚好看到忍辱仙人在那里修行,很自然的那一份德光感召,过来听忍辱仙人讲经说法。忍辱仙人是佛陀的前身。歌利王找不到这些妃子,突然看到妃子在听一个人讲话,内心嫉妒心起来了、瞋恨心起来了,就说:好,我来考验看看你到底有多大能耐?拿著刀将忍辱仙人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叫凌迟处死。这算是遇到最厉害的冤亲债主,好事、坏事?好。这一个「好」的声音我非常的熟悉,这个朋友已经回答好几次,都是他一个人回答,来,我们给他掌声鼓励一下。你看他的念头里面有很强的依教奉行。

  一般世间人觉得这个境界是最坏的,一定是受不了,但忍辱仙人没有著相,他看一切人皆是菩萨,这个人要来成就我,欢喜接受。在这个过程不起瞋恚心,忍辱波罗蜜成就了,不起报复的心,持戒波罗蜜成就了,在这个逆境当中成就了他的六度波罗蜜行。忍辱仙人告诉这个暴君说,我成佛以后第一个度你,因为你成就了我的道德学问。转冤亲债主成法眷属。诸位朋友,不是等到下一世才度歌利王。

  歌利王做了这么恶劣的行为,他的良心知不知道错了?他清楚得很,是他的瞋恨心、他的习性一下子让他失控了,他无法压得住,才会作出这么残暴的行为,他还是有良心。当他遇到一个这么有德行的人,不只没怪他,还告诉他,我成佛以后第一个度你。这一个真诚的心在他的心田里面牢牢的种下去,难怪在不久的将来,这位暴君一遇到佛陀,佛陀第一会还没讲完他就开悟了。这位暴君就是未来的憍陈如尊者,他是第一个得度。你看佛陀这一份德行在他的八识田中牢牢的扎下去,跟他结了一个坚固的法缘,下一辈子一遇到他,印象深刻,马上信任他,就得度了。有智慧的话,再大的逆境都可以转烦恼成菩提,这样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

  诸位朋友,什么时候过圣贤、佛菩萨的生活?当下!我们有一份当下的心,这叫会学,这叫随文入观。我们在听忍辱仙人的故事,当下去体会忍辱仙人的胸襟、气度,体会他的大慈大悲,体会他的怨亲平等,你在当下绝对契入他的心境。假如你一边听一边又想「那是忍辱仙人,那是佛陀才做得到,那是圣贤人才做得到,我不可能!」这个就是分别心。人之所以不能智慧彰显被什么障住了?妄想分别执著。你一边听经又当场生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轮回心,轮回心又造轮回业,这么好的机会你又当面错过。要完全去领受这些榜样、这些教诲;自己不能突破,开始观照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赶快去力行,赶快君子九思。放下错误的心态,人的心境就能提升。佛家如是,儒家亦如是。

  我们看大舜,遇到的父母是要把他逼上绝路,要他的命。你的父母要你的命的举手?不要,这个问题也太敏感了。遇到这样的父母他没生烦恼,他念念想著如何孝顺父母,如何让父母欢喜。这么大的逆缘成就了他一生的学问,不只成就了他的学问,他的德行还感化了天下,创造了尧舜的盛世,以为我们五千年的炎黄子孙效法。你看这种人生痛快!

  我们要「视思明」,看到许哲女士的这些经历,我们如何效法要看得明白。后来我在海口上完课这些朋友拿菜来,我就明白到为什么人家拿菜来不跟她讲的道理我就体会到了。这样的人生多舒服,你付出不求回馈,他付出也不求回馈,生活起来和谐、欢喜、自在。第二个是「听思聪」,听别人讲话要会听,听出他的需要在哪里。你能听出别人的需要,不等人家开口,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他直接告诉你好像对你有所要求,他又有点过意不去,你听到了又有能力要尽力去协助。像妈妈打电话回来,你工作比较忙,二、三个礼拜没回去了,你母亲说:儿子,最近工作忙不忙?是不是真的要问你工作?你要听出来「儿子,妈妈很想你!」这叫「听思聪」,听出别人的需要。听出别人存心,我们在人与人相处当中,你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看出他的厚道,处处给人台阶下,你也可以听出一个人的刻薄,处处给人难堪,所以听话可以听出智慧。「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你看我时时都在学「视思明」,因为这句话念下去大家又听不大懂,赶快来写一下,「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我们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