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大处难处看境界,小处细处看修养


   日期:2016/9/27 18: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关键的转折点上,应对人生困局方面,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他的成就,因为境界高低由他的品行、眼光与知识决定。

  人生除了大江大河,还有涓涓溪流,在人生的小处、细节处看一个人,则看他的修养。

  人的修养在小处、

  细节处主要有三方面:

  话在口中滚三滚

  《礼记》上说,“不失口于人”,意思是说话谈吐要谨慎,不要出口伤人,应考虑听者的感受,话出口前,在口中滚三滚,考虑一下再说出去,不要说话不经过大脑。

  在古人看来,人生有四件事是无法挽回的:说出去的话、射出去的箭、过去的时光、错过的机会。而其中,说出去的话是居于首位的。

  当人处于压力下,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一时情绪宣泄,对别人使用了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我们的压力虽然得到一定的释放,却伤害了对方,让听话者尴尬、伤心、反感,甚至愤怒。如果对方再对伤害进行反唇相讥,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对话氛围就毁在了一时的口不择言上。

  怒在脸上遮一遮

  《礼记》上说,“不失色于人”,意思是喜怒克制于心,不常外露在脸上。

  在面对关系较远的人,我们还注意控制情绪,而对亲近的人,越是亲近,越容易肆无忌惮,越容易发脾气,容易任性与冲动,也就在不经意间造成了互相的伤害。

  然而可悲的是,有时我们总是花大力气,费大心思去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类人际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如何善待最亲近的人。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因此也就造成了对待至亲时无所顾忌的态度。

  有些时候,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将自己的情绪与脸色不加节制地丢给了家人与知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能理解,必须去包容,却往往忽略了情绪承受者的心情。

  孔子说孝敬尊亲最难做到的是“色难”。“色难”难在何处?难在虽有一颗恭敬的心,却难有一个谦和的态度。如今的我们,虽无法做到事事和颜悦色的恭敬之态,但在对待至亲与知己时,懂得控制情绪,不要失态,才是真正的爱亲敬友。

  行在足上顿一顿

  《礼记》上说,“不失足于人”,意思是在人前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仪表端庄,举手投足要有分寸,不要有失态的表现。

  无论是在家庭中亦或是在挚友前,每个人的思想状态都是最放松的,也就是在最为自然状态下显露的行为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所以在亲人和好友面前可以放松,但是不能放肆。

  为人父母者,在生活中应起到的是榜样作用,孩子在成长中会潜移默化学习父母或长辈的言谈举止,正是在生活中的细微行为给予下一代的是不可估计的影响,这往往比有声教育来得重要、来得深远。

  人全部的烦恼都缘起一个“俗”,被功名利禄、人情关系、酒肉情色……太多世俗的东西遮盖了生活本来的面目,困扰着自己难以自拔,也让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丢弃了自我。

  唯有不断突破自我,加强品德修养,达到高的精神境界者,才找寻到生活之真谛,在污世中得一片世外桃源。

  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更加丰盈和强大,让生命更有价值,让生活更有意义,让人生更加精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境界       修养)(五明学佛网:境界       修养)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王雷泉教授: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悟后修养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走出闭关中的境界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