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我们喜欢的真的是她(他)吗?


   日期:2016/10/2 18: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运用佛法来说明人思维运作的过程:

   

  我喜欢这个她(他),我觉得她(他)很美(很帅),我想与她(他)同床共枕,良宵一度,我要得到她(他)......从而产生各种积极与消极情绪。我们产生的大部分意识都与“我”有关,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在意识中所喜欢的她(他),真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她(他)吗?

  假设我们喜欢她(他),如果她(他)不幸病故,火化为骨灰,分解为质子中子电子,我们还是喜欢她(他),可是,她(他)已经灰飞烟灭了,不存在了,我们到底在喜欢什么?我们喜欢的真的是那个已经消失的她(他)吗?

  我们喜欢的只是一个在“我执”的操控下,被第六意识加工过的影像,而且这个影像已经不是“她(他)”这一实体的直接映射,而是加入了主观判断(也即我执)的另一范畴概念。即我们不是在喜欢这个她(他),只是在喜欢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喜欢这一“喜欢她(他)的感觉”,喜欢的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所以,佛教认为这一感性的“喜欢”,或者叫“爱”,是脆弱的,虚妄的,毫无根基的。这便是可以解释“色即是空”。所以色即是空强调的不是色法是空,而是在强调我们无法拥有“非空”的色法。 “我”所拥有的不是色法,而是第六意识的产物。

  所以,佛教倡导的不是感性的爱,而是理性的爱,也即慈悲。慈悲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

  没有修行过佛法、或相关法门的人,是没有办法抑制末那识我执的产生与膨胀的,所以,人会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烦恼,觉得什么事情都与“我”有关,都会影响到“我”。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与“我”有关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我”的,那只是末那识在作祟。削弱末那识,人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转识为智,转烦恼为菩提。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解释,自我意识就是末那识的一种体现,也是末那识的唯一一点优点。

  以上是基于唯识学对意识的产生做的简单介绍,属于唯识学的皮毛,甚至算不上皮毛。而且本人修行尚浅,行文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还请同修指正,以免误导众生,受三途果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北京师范大学 青元)

  注:“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喜欢       理性)(五明学佛网:喜欢       理性)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 

 冯学成居士:棒喝截流 二、棒喝截流——理性和认识的断头台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3 三大理性的统一 三法印 

 麻天祥教授: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八章 理性与实行之归 修证不二论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七章 理性与道德之归一 悲智不二论 

 铃木大拙教授:禅学随笔 四、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 

 李向平教授: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 

 魏德东教授:人本与理性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一、合理性、客观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感性与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