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25


   日期:2010/8/11 8: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8/6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7-25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知恩报恩,让孩子了解落实《弟子规》、落实圣贤教诲就是真正在报父母的恩。我们刚刚也提到可以跟生活结合,在这个生活结合当中还可以「相观而善」。这个方法没有一定,太多太多了,也随著您不断去实践、体会,会有更多的方法。比方「冬则温,夏则凊」,它是运用,这一讲都是方法,故事引导,我们可以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像「冬则温,夏则凊」,在汉朝的历史当中有一位读书人叫黄香,他的年纪才九岁,因为母亲比较早过世,父亲身体又不好,他常常照顾他的父亲。冬天的时候天气比较凉、比较冻,他就先自己伸到被窝里面把棉被弄暖,再请父亲去睡;「夏则凊」,夏天天气比较热,他先把床搧凉爽了,再请父亲去睡。

  九岁的孩子时时都能看到父母的需要,父母渴了没有、父母饿了没有、父母有没有在担心什么,他都能用心去感受,进而去尽一分孝心。我们会引导孩子,诸位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父母生活当中有哪些我们帮得上忙,有哪些我们做了以后会让父母减少辛劳、会让父母很欢心的事情,都应该去做。你看父母一天工作这么多个小时,回来还要煮饭,这时候我们要懂得主动去帮忙洗碗、帮忙排碗筷,分担父母的辛劳。

  从一个冬温夏凊延伸到关怀父母一切的生活,你就可以跟生活结合,又可以引故事,又可以相观而善,为什么?因为孩子跟孩子之间是很容易学习,孩子教孩子速度快。我们每个礼拜办一场小孩的课,常常会先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这个礼拜你做了哪些孝行?孩子上来就讲「我帮妈妈洗脚」、「我帮妈妈盛饭」,这些生活的力行。其他孩子听在耳里会觉得别人都有做,我也应该来做,他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

  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听完课以后,回去一进门,兴高采烈就往厕所里跑,可能母子连心,他妈妈因为也有去上课,所以已经了解到他要干什么;他要到浴室里拿个盆子,马上要装水给他妈妈洗脚、泡脚。他母亲跑到孩子的前面去把这个东西收起来,不让他拿,这样做对不对?不对!我跟这位母亲说你这么做错了,你没有成全他的孝心。现在孩子不学孝,学到都是利害的心。结果这位母亲就说了,他待会端水给我端翻了怎么办?我说端翻了更好。他妈妈就很纳闷,为什么翻了更好?我说翻了你不就顺便教他:一、如何端水不翻,二、端水翻了以后如何拖地,把它弄干净。不然你啥时候教他做事?你这些都不让他学,不让他做。

  有一个妈妈她的孩子已经失控了,教不了,她在那里跟这个专家哭诉,哭诉完以后专家就问这个母亲,他说:你儿子小时候洗碗全身都弄湿了,你从此以后就不让他洗了。这个妈妈点点头。专家又说:你的儿子第一次在那里绑鞋带,绑得不好,你从此以后都买不用绑鞋带的,直接黏起来的鞋子给他穿。那个母亲说:是。接著专家又说:你的儿子整理他的房间,被子都叠不好,乱七八糟,从此以后你就帮他叠了。那个妈妈说:是。接著又说道:你的孩子第一份工作是你费了千辛万苦帮他去找的,对不对?这个妈妈站起来说:你怎么知道?她很惊讶!因为从她孩子这么不负责任、这么懒惰的结果,可以推出这些原因所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有非常多的陷阱是母亲亲手挖的、是父亲亲手造的,让孩子「咚」掉下去;他该学的都没学到,你能帮他做到什么时候!

  有一个小孩写了一篇文章,说我有一个懒爸爸,小时候我跌倒了,对著爸爸说「爸爸,我跌倒了」,我爸爸说「自己爬起来」。当我在做一些事情做不好,我找爸爸来帮忙,爸爸都说「你自己做」。鞋带不会绑,爸爸都说「你自己绑」。当家里面的用具坏掉了,我爸爸把一些工具拿过来,然后对我说「你自己修」。我爸爸真懒,什么事都要我自己做。连我要去读大学,都叫我自己坐车去,连我要找工作,都叫我自己找。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一件事,爸爸不会做的事我都学会了。懒爸爸,我终於知道你的用心了。你做得愈少,孩子的历练就愈多。爱之足以害之,要用智慧爱护小孩。这是相观而善,让孩子之间互相学习,在班级里面很好推展,用这几个方法。

  生活结合基本上是讲不完,因为每一句都是生活。《弟子规》哪一句不是生活?我们看「弟」,「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你看「言语忍」,孩子的一天当中多少言语的互动都会发生,生活不离机会,而每一个机会都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其实这个东西都是一体的,机会教育要抓到。有一班小朋友,刚好那天中午吃完饭要吃西瓜,西瓜有没有可能切得一样大?不可能。结果班上的同学有好几个人就吃得特别快,狼吞虎咽,吃完以后,饭都还没嚼完,箭步如飞冲到西瓜的前面,挑了那个最大的西瓜,然后非常得意的咬起他的西瓜,好像在跟所有的同学炫耀我吃的最大。

  机会点出来了,要不要教?要!不然你的学生会觉得这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去抢没得吃。真正教育是无时不在,穿衣、吃饭哪一个不是教育的题材?是老师有没有真正在道中,一个老师在道中,那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老师不动声色,先让他们自由发展,因为有自由发展,每一个人都会有新的感受,内心的感觉。当天下午这位老师一进来就说道「诸位同学,今天中午吃西瓜」,但是在讲的时候不要指出他的名字,指出他的名字,假如他怨恨心比较重,你就跟他结怨;你不指出名字,他会觉得你给他面子。其实有没有指出来影响不大,但是指出来很可能让他怨恨你,就不好,因为我们不希望任何一个孩子没有受到我们宝贵的教诲。

  这边穿插一个事例,有一个学生一开始写考卷,底下拿出英文课本来偷看,老师看到了,怎么办?你要怎么做?这个老师走到这个同学的面前,把他的考卷抽了起来,拿了一张新的考卷放在这个同学的桌上,所有的同学统统目光集中过来看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接著老师不疾不徐的说「诸位同学,你的考卷有看不清楚的,都可以过来换一张」。这一堂课结束,考完试了,老师坐在办公室处理他的工作,那位同学走到办公室来,一进门眼泪就掉下来了,跟老师忏悔。你看,一个机会点转得好,那会有相当大的不同。所以老师开智慧刻不容缓,因为我们早开一天,学生就受益一生。

  这个老师就说道:诸位小朋友,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情景,有人跑过去抢那个最大的西瓜,我们想一想,他要抢这个西瓜以前他吃饭的样子是怎么样?狼吞虎咽,这样吃饭一定把他的胃搞坏了。现在好多小朋友念初中就胃发炎、胃溃疡、胃穿孔、胃出血(讲夸张一点不要紧),躺在医院,痛苦得半死,打好几针,那都是狼吞虎咽的下场。再来,不只把他的身体搞坏了,当他非常贪心的跑过去把那个最大的西瓜抢过来,所有的同学都看到,诸位朋友,你看到他这么做,你有什么想法?你要不要跟他做朋友?要不要?你跟他做朋友,好的东西他都先抢走,谁要跟他做朋友!他到最后一定众叛亲离,没一个好朋友。这是他第二个问题。

  接著他把西瓜吃下去,沾沾自喜,他不知道他的人际关系已经一点一滴在恶化,因为他抢到了大的西瓜,他心里想「下一次我还要抢到最大的」,他很贪心。结果明天又吃西瓜,他往前一冲,有一个同学把那个最大的抢走了,他没有拿到最大的,他不只不会快乐,还会怎样?还会气得半死,「气死我了,今天没抢到最大的」,他哪来的快乐?贪心是不可能有快乐。而这么小就这么贪心,长大了,他要的东西拿不到他会怎么做?他会受不了,他会去欺负别人,他会去抢、他会去偷,这都根源於小时候的贪心一直发展。小时候不贪心的人怎么会去犯法?怎么会去偷、会去抢?你这么样一给他分析下来,他的态度就不一样。

  当然,有反的就要有正的例子。我们就搜集《德育故事》,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张士选,他是一个读书人,从小父母双亡,他的叔叔把他带大,当他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叔叔跟他说:侄子,爷爷留下来的遗产,现在叔叔要把它分成两份,一份给你,一份给叔叔。张士选才十七岁,他对著他叔叔讲:叔叔,不可以这样,你有七个孩子,应该把财产分成八份才公平。「财物轻,怨何生」,本来应该是分成两份,一份是他爸爸的,一份是叔叔的;但是他觉得这样不公平,大家都是一家人,应该平分,在他的坚持之下分成了八份。诸位小朋友,假如是你,你会这么做吗?而且他为什么能长大成人?谁的功劳?叔叔。对!都要念念放心上,不能贪心。

  张士选这么年轻上京赶考,还没考试以前有一个修道人看到他,很惊讶对他讲:年轻人,你年纪轻轻,但是相貌看起来就积累了很多的阴德、福报,你这次考试一定会高中。果不其然,张士选那次考试就考上了,往后就当官,为国效力。舍了不是没有了,舍掉了成全了人和,每个人都喜欢跟你在一起,喜欢帮助你;舍掉了,你的贪心放下,你的学问提起来,你真实的德行成就了,你舍掉了后福无穷!要谦让、要礼让,才会有福分。这么正反比较,学生很好教的,下次吃西瓜发现了一个现象,大的没人拿,小的大家拼命抢,这就是机会教育。

  不只在「弟」方面有机会教育,在「谨」也有机会教育。而这个机会教育还可以透过亲师合作,刚刚我们举的例子,你当父母的要成全孩子的孝心,然后了解老师教的东西,在家庭里面落实,这效果就会非常的好。我们看「谨」当中有「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你就跟学生讲,老师要去做家庭访问,看你们的房间有没有整理好。家长知道老师有这些要求,他跟老师写联络簿、打个电话「我儿子十多年来从来没摺过被子,今天摺了」,老师就在教室里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讲话要加重音),善莫大焉!」今天有一个小朋友,(你也不要说是谁,不然他会骄傲),早上起来就把自己的被子摺得整整齐齐,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小朋友以后一定是总经理、董事长的人才。连个房间都管理不好,还要去管理一个公司,笑死人了,没那种事!真正的总经理都是从房间开始整理。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故事,我有一个长辈叫卢叔叔…。不要再讲,讲下去太长了。你看,这样一引导,他知道这些行为、德行攸关我人生的成败,他的眼光会放得很远。

  我的学生常常会跟我说:老师,你为什么有那么多朋友?我常常都「我有一个朋友」、「我又有一个朋友」,他们觉得很纳闷。但是学生只要听说「老师的朋友,老师的父母,老师的生活」,耳朵都竖起来听,因为很亲切,这就是抓住机会教育,然后亲师合作,又在生活落实,你看这每一条都是息息相关。另外有一个小孩,他要生日了,就开始跟他妈妈在那里谈条件,要买蛋糕,要去干什么。他妈妈不动声色,也没给他答应;打了一通电话给他的幼儿园老师,报告这个情况。

  这个老师隔天到学校就说:诸位小朋友,老师刚刚来上班,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才五、六岁,吵吵闹闹,在那里吵「妈,我的生日快到了,你明天要给我买什么,你要给我做什么」,诸位小朋友,他这样的行为对不对?所有的学生都听过知恩报恩,「不对」,「生日是什么日子?」「是母亲受难日」「诸位小朋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帮妈妈做家事」,很多的小朋友都帮你回答,你都不用讲。相观而善,同侪互相学习。

  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就说「老师,他明天生日」,结果这个老师就走过去说「真的!你明天生日,那你明天应该怎么做?」你看亲师合作很好配合,但是消息不可以走漏。人生如戏,每一场戏不是为自己演,是为了成就生命当中每一个有缘之人,那你演起戏来可以「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这个小朋友最后对他妈妈讲「妈妈,我送你一个礼物,就是我要把做人学好」,你看,差别很大!有教跟没教那个发展是天壤之别。这个孩子就是带著他弟弟在坐捷运的时候让座,这个孩子往后的故事还可以继续编写下去,他从小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在「谨」。

  还有「信」,以至於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都有很多机会点可以抓。像「凡出言,信为先」,孩子说谎也算常见的情况,我们要引导他不可说谎;再来,要引导他「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教育孩子不用太心急,要以缓制急,以宽制褊,以静制动,以沉制浮;这不止对小孩,对一切人都要这样。人就是太急躁,很多事情还没有成熟就曝光,就强求,到最后就惹来恼羞成怒的多,因为强摘的瓜不甜,还没熟你硬把它拉下来就不甜。「以静制动,以缓制急,以宽制褊,以沉制浮」,要沉得住气。你看那个布袋戏,两个高手对招的时候,谁先出招就输了,以沉制浮,以静制动。

  有一个小朋友把一个汤匙摔坏了,是瓷器的,他一摔坏心里会很慌,有点焦急,就赶快拿扫把把它扫好,然后就丢到垃圾桶里。老师听到有什么声响,后来就走出来看了一下,「有什么事吗?」这孩子说「没事」。小孩第一次说谎能不能看出来?能不能?铁定能!可是为什么现在十几岁的孩子说谎都看不出来?因为那个功夫已经练成了,来不及了。一看就知道,结果看地板还有一些瓷器的屑屑在,老师不当面给她拆穿,让她感受一下说谎以后是什么滋味。然后又打一通电话给她妈妈报告这件事,让她在家里好好观察她的动静。

  看了二、三天,这孩子的神情有点魂不守舍,不过还没有自己承认,老师就安排了一出戏上演,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改过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德。像上个礼拜某某同学做错了一件事,很主动的来跟老师承认错误,诸位小朋友,老师有没有骂他?有没有打他?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很勇敢,他承认错误。「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揜饰以后不叫过,叫罪,就犯罪了,而且以后就很可能没有人再会信任他了。这同学承认以后不只可以改过,老师还会教他好的方法不再犯同样的错,所以犯错不要怕,也都是学习的过程。

  讲完以后这小女孩就哭起来,因为她憋很久了,就开始哭了,然后她自己走向前去承认她把那个汤匙摔坏了。接著老师就问她:你这几天日子好不好过?她说:很不好过,只要大人讲话,我的耳朵都竖得很大,是不是他们发现了我做错的事情。她说她这几天每天都很紧张,睡觉都睡不好。你看,孩子第一次错误你能把他纠正好,他一辈子都不会再犯,慎於始。

  这个孩子非常的诚实,这件事情以后很诚实,有一天她的老师说「诸位小朋友,今天是礼拜三,本来你们应该去公园做户外活动,但是课上不完,所以今天早上我们不去了。有没有同学很想去?」所有的同学头都低低的,结果这个小女孩就举手「老师,我很想去,我不敢骗你」。你看,她现在老实到起心动念都不敢骗老师。这个小女孩真是有够老实,前几天讲「称尊长,勿呼名」,这个孩子看到老师的名片把双眼遮住,不敢看,老师说「你干什么?」「我念了老师的名字,这样不恭敬」,因为她看了马上在心里就念了那三个字,所以她就这样,不能看。清澈的心灵很好教,我们不能再错失这些好的时机。这是「信」。

  再来「泛爱众」,每个句子也都可以结合这些来教,「人有短,切莫揭」,刚好有一天老师在讲这一句就说道「诸位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恨过谁?」有一个小朋友举手「有」,「你恨谁?」他说「我恨某一个同学」。他这个答案出来,所有的人都非常惊讶,因为这个同学是最帮助他的,对他最好的,大家都知道。他们两个像兄弟一样,睡觉都盖同一个被子,因为他们听了「姜肱大被」的故事,那三个兄弟都盖同一个被子,结果他们两个听完就要睡在一起,好兄弟。大家很惊讶,怎么会恨他?当事人听了也很诧异,他恨我。这小朋友就说了,因为昨天早上我们下去打太极拳活动,我来不及先上厕所,下去活动没有下课时间,我忍不住了就尿裤子,结果这个同学看到了,上楼以后他就对著我说「你今天尿裤子了」,结果旁边还有同学,害我很没面子,我很恨他。「人有短,切莫揭」!

  你看,这有两个角度可以分析,对於这位付出那么多却引来人家恨他的同学,他印象深刻,你努力了三年、五年,很可能讲错一句话,人家把你的恩情都甩在旁边去了,所以讲话要谨慎,「人有短,切莫揭」。对这个同学也要教育他,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人?「勿以小嫌疏至戚,勿以新怨忘旧恩」,你这些亲人、朋友对你付出情感,你不能因为小小的摩擦就都一笔勾销,你做人就不厚道了。不只他们两个受教育,全班的同学还有老师,都因为这个机会教育点受益了。

  很多各地的老师到深圳、到一些我们上课的场所去看,他们听完第一节课都会很惊讶说「课还可以这么上!」一个《德育故事》可以上二个小时、三个小时,每一句延伸到的生活面都给它开解得很详细。所以那些孩子现在可聪明了,排桌子、主位怎么坐、桌子有条纹不可以对著主位,都比我还清楚。历史记得也很清晰,因为他们的脑袋记忆力很好,他都从德行出发。

  很多心理判断说小朋友的专注力不可能超过三十分钟,所以一堂课,像幼儿园的课都差不多三十分钟而已,小学的课才四十分钟。我们跟这些孩子上课,上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下课,突然老师说「好,吃饭时间到了」,小朋友说「吃饭了,怎么这么快!」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因为你从生活去开解,跟他们是息息相关。你教一堆这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教那么多,他哪来的兴趣!人生的目标错了,读书是志在圣贤,读书不是志在分数、不是志在功利、不是志在赚钱,一开始的动机错了,全盘皆错。只为了金钱而去学习,他会有生活的素养吗?他会懂得如何去经营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吗?人生要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宽广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引路人,不可以盲引盲。这些是方法。

  还有,孩子犯错当下要引导,这个我们前几天有说过。家里面教育的原则要一致,假如不一致,孩子犯错一定晓得躲到谁的背后就没事,你没有办法教小孩。还有,假如婆婆跟你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怎么办?以宽制褊,以缓制急,不要太急躁。当家里的人发生冲突,你不可能教得好你的孩子,因为家庭气氛就不对了,要善巧方便。有一个太太她在一个学校教书,刚好我那一天下午去跟她们演讲,晚上跟她们学校孩子的家长演讲,这个老师的孩子刚好也在她们学校,她晚上把婆婆带来一起听课,听课的时候不要坐在婆婆旁边,因为婆婆会有压力,要处处替她设想。上完课以后,这个婆婆刚好跟我碰上了,她就跟我说,她说:蔡老师,我媳妇教的才对,我教错了,我都宠我的孙子,让他都不怕我,都骑到我的头上去了。她的媳妇站在旁边偷笑。你当媳妇的要不要走过来「妈,我早就跟你讲了,你都不听我的」?这样的错太多人在犯,言语是艺术,太长了不好,要点到为止。那个分寸的拿捏,「人情练达皆文章」,要好好去体会。

  您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比方我们香港那四十片,有几片专门谈小孩教育,你把那二、三片抽出来常常放著看,不要叫你婆婆,边看哈哈笑,「好好笑,很好看,老师讲得真有道理」,你不要看她,自己讲就好了。突然你的婆婆就走过来坐下去,你说「妈,我去煮饭了」,就去煮饭,当她听到「我都教错了」,她会看看你。你看,她也不会觉得没面子,要处处替她著想,要给她台阶下,她就会体会你的用心良苦,慢慢的教育的态度、方法就会一致。

  还有,当先生的也要多注意,因为儿子讲给妈妈听,再怎么样严厉的话妈妈不放心上,是吧?「妈,儿子要怎么教!你这样教孙子不对。」你妈妈不会跟你计较。这个话假如是媳妇讲的那就不同了,那就差很多,所以当儿子的,有很多工作不要视而不见,那叫不负责任。很多为人先生的,遇到婆媳、遇到孩子教育问题,就变缩头乌龟,真是把我们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消耗殆尽。教学原则要一致,要善巧方便。

  再来,建立家庭的共同语言,就好教了。我这边再穿插一段,我们了解到教孩子要「救失」,来,现在的孩子有哪些过失?赶快,我们没时间了。不负责任、懒惰。这个我们之前「责任心」有讲过;其实懒惰跟责任心是一件事,你都没给他做,他哪来的责任心?还有「自私」,从小让孩子做家事,那个好处太多了,这个一讲下去要讲一节课,所以你们自己回去看碟。

  自私、虚荣。我们看这个自私,孩子为什么自私?我常常都会把一个情景说到,你跟你的孩子、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吃饭,你那个菜夹起来先给谁吃?「儿子,多吃一点」,爷爷、奶奶「孙子,多吃一点」,谁的菜最满?从夹菜的先后顺序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地位谁最高,有没有看到?小孩最高,小皇帝出来了,小公主出来了。皇帝的脾气好不好?伴君如伴虎,所以现在十个孩子,八个脾气不好,我讲话比较含蓄,夹菜夹出来的,夹菜重不重要?重要!我一年前在深圳讲了一堂课,一年后另外一个邵老师去讲,「诸位家长,你菜夹对了没有?」家长头低低的偷笑,还是夹错了。人的理智没有确立起来,还是会一错再错。当然,因为他对於经典的深远影响还没有真正了透,不能怪他,怪我们,再多讲几年,不怕真心唤不回。

  有一个妈妈,她是大学老师,那天大家一起吃饭,突然她拿了一个玉米,因为她女儿说「妈,我要吃玉米」,她把玉米掰一半,玉米正要放到她女儿的碗里,突然想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能再夹错了,马上拿给她外公、外婆、舅舅,每一个人都放好了,最后一个放在她女儿的碗上面。她女儿跳起来,拍著桌子说「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对!以前她是皇帝,现在怎么最后一个?她妈妈跟她说「或饮食」,这小女孩说「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她想一下,对。共同的语言她才会服气,你才会好教。

  在故事方面,刚刚有讲到用故事,我们《八德故事》在「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有一百多个,这有名片,有需要的人待会来拿。「孝」的故事可以结合「入则孝」。弟的故事结合「出则弟」。「谨」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力,跟「礼」相应。「信」,刚好八德就有「信」。「泛爱众」跟道义的「义」相应。而「亲仁」,剩一分钟,考验我的智慧。廉、耻都跟《弟子规》相应。廉,「物虽小,勿私藏」、「用人物,须明求」。耻,「过能改,归於无」。其实耻在哪?《弟子规》每一句都是耻,你懂得为人子应该这样,你没做到,要有羞耻心,把它改过来。所以道理是相容的,这《八德故事》我们就可以很好去运用。

  诸位朋友,今天不是结束,新的乐章将要重新谱写。也预祝诸位朋友能够「德日进,过日少」,家庭能够愈来愈和乐,事业能够愈来愈兴隆,道业也能够福慧双修,当生成就。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