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日期:2010/8/23 8: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7/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4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展翅高飞翱翔於天地之间,很羡慕,看老鹰非常自在。所以它们成群结队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吃完了早饭就去跟老鹰学飞。也非常认真,一天从早上六点学到晚上六点,总共学了十二个小时,也是非常勇猛精进。学完一天之后,这群鸭子就跟老鹰道谢,谢谢这一天的教导。说完之后就对著老鹰说,「我们要走回去了」,所以学了一天飞翔之后,还是走回去了。我们遇到师长的教诲,遇到诸位法师的教诲,这个都是希有难逢的机会,我们学完之后当下就要用。所谓历事炼心,不是听完经之后还在那里等著,赶快有人来让我历事炼心;历事炼心是在听的当下就转变自己的心境。

  师父常说什么人最傻?最傻的人就是将他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这样的人最傻。当我们听完师父这一句话,当下还要不要做傻人?听完之后很高兴,走出了讲堂之后,继续做傻人,还是走回去了;当下听明白了,我们就放下。我们不愿糟蹋自己纯净纯善的本性,我们也不愿糟蹋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栽培,所以历事炼心就在当下当中转过去。我们也想起昨天悟威法师跟我们的开示当中说到,哪个地方是道场?何处都是道场!当我们在处大众之中,能把自私自利放下,能把贪瞋痴慢放下,念念能观照自己放下分别执著,那当下都是道场;绝对不是拿起经本的时候才是修道。这段教诲是真正让我们把执著、把分别给放下来,也唯有我们时时能够从根本起心动念去修,我们才能真正请善知识住世。

  昨天悟威法师也提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师长能久住世间。假如今天我们是在听经的时候有点明白,离开了讲堂还是随顺我们的习气,这个时候善知识他就不可能久住。因为假如我们听了以后没有去力行,看到善知识会不好意思;因为依教奉行之后,会法喜充满。没有依教奉行,看到善知识我们头都会低低的,慢慢的善知识觉得不要恼害我们,那他这个缘就有可能会走了。所以我们请善知识住世,绝对不是跪在面前痛哭流涕:「要多住世间!」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当下放下我们的习气,放下我们的执著,我们不能提起情执,要提起理智。理智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舍什么人?不舍依教奉行之人。所以,善知识不能住世,那是我们所有修学弟子的耻辱。

  记得很多年前,师父说到要离开这个世间,后来城隍菩萨来启请。这个事情我们都知道,这个对我们四众同修来说,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城隍菩萨说到:「人道假如不认真学,但是我们鬼道众生非常认真。」所以,我们是因为鬼道众生的认真精进,让善知识久住,我们要感恩这些菩萨们的启请。更不能因为我们是人道,而去轻慢了其他空间的这些众生、这些修行人。以至於我们修学念佛法门,是可以当生成就的机会,我们非常欢喜、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但是却不能因为我们遇到当生成就的法门,而对其他的宗派产生任何的轻慢心。很可能人家处世做人这些做人的态度都做得很好,我们还比不上别人。但是我们心上常常想「我是当生成就」,反而对人有个高下见,这样会让其他宗派甚至其他宗教的人,感觉我们的态度并不够谦卑。

  当我们的态度不谦卑,不只不能弘扬佛法,弘扬念佛法门,在这个心念当中,很可能已经在破坏佛法的形象。所以,修道人非常重要,要不自欺,修道人要时时勘验自己的功夫。为什么印光大师在老人家的教诲当中,最常提的一句话「敦伦尽分」?人道成,佛道才能成。所以「敦伦尽分」是让我们在每一时、每一刻,都不忘记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角色,能在当下实践「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精神。我们感受到老人家讲的「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这段教诲,短短的一段开示而已,但是这段开示却含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在其中了。

  而「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时时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这段话是在一切与大众相处当中,我们都要能够提得起来,不只是在道场同修之间提起来,以至於在我们的家庭当中,我们的公司、我们的单位当中,一定要提起来。假如我们是到道场的时候上敬下和,我们到自己的公司单位,对我们的同仁、上司并没有能上敬下和,那我们其实在修道的过程已经愈学愈执著。这个时候才用,那个时候不用,那我们的心境是分别心,我们的心境是虚伪的心。为什么?面对同修我们才有上敬下和,那是贪爱,那不是觉悟,那是活在好恶当中。所以我们修道人勘验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一辈子几十年修行,没有勘验的功夫,很可能一辈子到头来徒劳无功。之后我们修行假如不得力,还怪佛菩萨,那就很冤枉佛菩萨的教诲。师长常说「一真一切真」,这些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精神,要在我们的当下随时要提得起来,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提起佛菩萨的这些风范,这些榜样。

  我们从世界各地来到净宗学院,很可能很多同修之间第一次见面,住在同一个寝室里面,这个时候也是历事炼心。这个时候我们想起「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句教诲是让我们从心地上,时时能够洞察得到要给人方便。慎终,所有处大众当中的用品,我们用完之后都把它放回原位,这是对东西的礼敬,这个当下就是礼敬诸佛。这个当下给人方便,让后面来用的人都能够很轻松的能够找到这些东西。其实给人方便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的自私,给人方便的时候我们就是不杀戒,不恼害后面的众生。所以不只是放东西要放回原位,我们用过任何的一个地方,我们都把它回归到原来的样子。比方我们用了厕所,用完厕所之后,很可能头发,很可能地上很湿,这时候可能会恼害后面的众生。我们能够想到后面的众生,这也是时时在提起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绝对不是我们在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读《普门品》的时候才提起来,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为他人著想当中我们提起来。

  我记得在五年前,那个时候我跟一位长者卢叔叔住在一起。诸位同修对卢叔叔应该都很熟了,熟在哪里?是不是看到卢叔叔很高兴,然后拉著他的手:我认识你好久了。这样卢叔叔会不会很高兴?真正让这些善知识最欣慰的事情,并不是大家看到他就很高兴、很热情。善知识最希望看到的,是他们给予我们的教诲我们时时在奉行当中,这是最实质的。每个故事,我们是要吸收当下这些圣贤人的心境。我们都听过佛陀从忉利天讲经说法完之后,回到人间来,有一位比丘尼跑在最前面,然后告诉大众说「我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假如那个时候有照相机的话,很可能她还会说「佛陀,我们拍一张照!」拍了照片以后干什么?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你看我跟佛陀拍过照。

  我们也曾经接到有位同修跟师父拍照,拍完照洗出来,拿著到处送。我拿到这张照片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人家很热情送给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要摆在哪,他跟师父拍照也要送给大家。这个时候我们在修道当中,有没有观照我们当下的心念,是在觉、还是在迷?当我们拿著跟师父拍的照片到处给人看,这个时候是觉、还是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不要染这些名闻利养,真正实质的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纵使没有见到师父,天涯也咫尺。我们都记得师长曾经说,他的好学生很可能就是在地球的那一端都有可能,很有可能正在电视机前面,在至诚恭敬听著他老人家的教诲。很可能这个学生他这一生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却把法承传下去,他却让他的家庭成为佛化家庭。我们在听师长教诲当中,常常听到「重实质不重形式」,这句话对我们修学相当的关键。

  当下佛陀听完这位比丘尼的这段话之后,对著她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须菩提他已经见到了诸法实相,他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人。」这些故事我们都不能白听,都要随文入观,当下转变我们自己的心境,提起圣贤人立身处世的心态。在五年前卢叔叔,我现在谈起来的时候,真的就像昨天一样。我们用真诚的心、用感恩的心来走我们人生的每一天,真的一回想起,虽然是三年五年的事情,就好像昨天一样。当我洗完澡走出来,卢叔叔走进去,过没有多久,长者走了出来对著我说:「你想学,我才教你!」当下我们频频点头「是、是、是」。接著长者把我带进厕所里面去,他说:「你看今天厕所湿的,假如后面老者进来了,一滑倒,老人家最怕摔!」你看当我们随顺自己习气的时候,就完全想不到后面的人;当我们随顺习气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感受不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著我们的后代子孙。所以我们随顺习气,我们的慈悲心提不起来。

  「还有你看这些头发,假如后面来的人是比较爱干净的人,那他不就生大烦恼!所以应该把浴室弄干净,就像你刚进来的一样。」这也是「置冠服,有定位」,能够慎终,把一件事情做好,让后面来接续的人都能生欢喜。这个慎终的心境,真是放在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当中随时都可以受用的。包含我们到道场里面,以至於在公司里面,我们做一份工作、一个执事,当我们做完这件事,刚好因缘变化了,要换另外一个执事,或者是要先离开道场,会有人来接。这个时候,我们把所有累积的经验统统告诉后面来接的这个同修,这是对这件事的负责,这是慎终。这也是「置冠服,有定位」,让后面来的人很好办事。《弟子规》假如都从每一句的存心去体会,那每一句都有无穷的受用。我们学这些经句,那都是圣贤、佛菩萨的心境,我们要契入到那个心境当中。

  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时时对父母有恭敬的心。当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是真的,那对一切人都能时时提起恭敬,甚至一切事物,我们这颗心已经提起来,对一切事、一切物依然恭敬。假如我们对父母恭敬,对其他的人提不起这分恭敬,那对父母的恭敬也不是真实的。所以一真一切真,一真就是心境真正契入恭敬。「冬则温,夏则凊」,这虽然是两个动作,但是从心地上去契入的时候,那它是一切的言行举止。「冬则温,夏则凊」,那是时时体恤到父母的需要,体恤到他人的需要。这句经句真正契入了,那在处世待人当中,在单位以至於在共修的道场里面,都能时时看到别人的需要,这句经句我们就学到了。这句经句也是时时让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提起慈悲,提起关爱他人。

  我们真正深入每一句经句,看到我们的心地,真的这一句经句对我们修身,以至於对我们齐家都是最重要的关键。以至於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这一生事业能有成,假如没有契入「冬则温,夏则凊」,那他事业不可能有成。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而服务大众的事业要能成功,就是能时时替别人著想。我们愈研究《弟子规》,愈感觉到这本经典确实是世出世间学问也好、事业也好,成败的根本所在。我们今天这么殊胜的法缘,从世界各地我们聚会到净宗学院,最重要的是在当下我们透过法师们的教诲,我们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透过处大众当中,勘验自己的功夫。在师长的教诲当中,我们听师长说到,一部《华严经》,一句话把它涵盖在其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多位长者他们给我们做风范,杨老师、卢叔叔,还有我生命当中很多的贵人,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不疲不厌的榜样,只要为大众,他们都不累。

  像那一次卢叔叔教诲我,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把它弄整洁。隔天一出门的时候,我就跟卢叔叔讲到:「叔叔,我这个人习气很重,我以后一定常常会犯错,请您一定要马上给我指出来。」当下叔叔一句话没说,笑得很开心。我们冷静来观照,当我们听到师长,当我们听到诸位法师们,他们在讲解这些经句,刚好讲到我们的习气,我们当下是脸色不好看,还是当下露出灿烂的微笑?假如我们是露出感恩、灿烂的微笑,这个善知识会接著讲。假如一点出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脸就摆得很严肃、很不欢喜,这个时候善知识不跟我们结恶缘,第一句讲下去马上转弯:你修得不错!下一句就不敢讲了。为什么?不跟我们结恶缘。所以当下,确实我们念经念出欢喜,都是我的问题,那佛菩萨一直加持;当我们念经的时候看到我们的缺点,不高兴、不舒服,佛菩萨加持就不见了,感应都是一念之间。我们记得师长的教诲,时时都是行为世范。

  我们今天在道场里面,我们上车排队的时候就是行为世范。我们时时想到,如何让整个团体的运作能够比较顺畅,时时都礼让、诚敬、谦和,这个时候都是行为世范。以至於我们面对每一位付出的义工菩萨们,我们恭恭敬敬给他们道谢,更不可能有抱怨。因为就像我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我们每次办一个活动,都是要前三个礼拜、甚至於一个月以前开始筹划。我们净宗学院这个活动更大,将近千人,而且是来自世界各地,光是接机交通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至诚付出在其中。我们在这样的因缘里面时时感恩、知恩,这个都是行为世范。我们今天吃饭排队都规规矩矩的,心里面都想著:人家多吃点。假如我们心里面想是不是快没有了?我等一下没吃到怎么办?这个时候贪念起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能吃到菜里面最后剩下的菜根,那是我们的福气。是!我们吃,欢欢喜喜;别人吃,他可能老人家牙齿不好,我们吃掉了,我们年轻多好!时时都能为人著想就是行为世范。

  在前几天,悟全法师的教诲当中提到,不能盗常住物,就像《弟子规》讲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不只不能盗常住物,也不能糟蹋常住物。因为我们人与人重在交心,用真诚的心交往,我们在道场里面跟无数的人在交心,很可能我们连见都没有见过他们。因为在这每一罐蕃茄汁的背后,就是有一位菩萨的发心,每一块饼干的背后都是一个菩萨的发心。他们欢欢喜喜来供养大众,我们又要用什么心境去面对这些常住物?我们一定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所以我们用著这些大众的供养,我们时时是提醒自己,这一生一定要有成就。这样对於这些至诚来成就我们、供养我们,没见过的菩萨们,是最好的一个回报。

  我们就更不可能喝到一半,再把它放在旁边,接著就忘记了。确实,忘记了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有意要浪费的,但是从这里我们要更观照到,我们忘记了,是因为我们这颗感念的心、感恩的心不够强,才会忘记。假如我们这颗感恩的心很强,我们没有喝完,一定会把它拿回房间,到时候再把它喝完。昨天悟威法师说到的,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都在勘验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常说,修行两字信条「真干」,这个干就是没有自恕,没有宽恕自己,不随顺习气。我们没有做好,马上惭愧,马上反省;绝对没有一句「不过,是因为怎么,所以我才没怎么样」。你看我们下一个念头又是解释,那真的,这个就属於自我宽恕,这也属於自我欺骗。

  所以「真干」二字含义深远,真则不夹杂,这个觉悟的心,这个佛号不间断、不夹杂,时时心上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不能提起我们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真则不自欺,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时时能观照我们的起心动念,有没有放下师长说的十六个字。师长说这十六个字很重要,入道的根本,这十六个字不放下,我们这一生要有成就也不容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我们都耳熟能详。很可能师父讲第一句的时候,我们马上在电视机前面把后面都给它讲完,我们很会接话,但是重点在我们有没有回光返照我们的心地?

  达摩祖师当初传法的时候,他几个弟子,祖师说你们把修学的心得,讲来给我听一听。讲到最后,好几个人都发表了他的感受,慧可大师一句话没有讲,站到达摩祖师面前深深三鞠躬,坐回去了。达摩祖师说慧可大师得到他的精髓。重点在内心的感悟,而不单只是言辞上的表达而已,这十六个字要印在我们的心上时时观照。我们常讲要真干真干,我们有没有时时观照不夹杂、不自欺、不懈怠、不自我宽恕?提到这个不自我宽恕,我就想起卢叔叔曾经告诉我的,「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对他人要厚道三分」。我们看到师父的大自在、大清净,我们非常的羡慕,怎么样契入?就是依教奉行。师长最欢喜的一定是我们得到法喜;师长最欢喜的,绝对不是我们飞了几万里来看看他,他就欢喜了。

  我们昨天提到整个文化,以至於正法、佛法的弘传都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之上,而师道基础是我们知恩报恩,记住祖师大德的教诲。我们昨天提到章嘉大师给我们的教诲,「看得破、放得下」,确实看破很重要,而现在世间很多的事情真的都在帮助我们看破。我们看到了现在很多的大官,他能当到这么大的官,过去生都是佛门中人,不然修不到这么大的福。但是却在这么好的机缘当了大官的机会,却搞名闻利养,却贪污腐败,当下那个不知道会堕落到哪里去!我们看到了这些现象,要了解到修道人假如没有真实的智慧,没有了脱六道轮回,这所有的修行最后变成福报,这个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当大官去了;第三世就堕到三恶道,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弄权的人、看到贪官,不只不能跟他们生气,还要对他们生起的是一种怜悯心,因为他们不懂因果。我们生起瞋恨心,那跟他对立了,我们自己也堕落。他们教给我们看破,看破什么?修行人绝对不能求福报,统统要舍掉,只求智慧,生活中的需要够用就好,绝对不贪著。再来不能求善缘,要求法缘,因为善缘假如没有智慧,善缘之后非常相爱,爱恨一念之间,没有智慧了,爱到深处反为仇。因为没有智慧会贪,所以爱缘之后,很可能对方他的人生他有他的抉择,会跟我们的方向有点不一样。这个时候对方不能配合我们,我们生烦恼,还责怪他,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就不跟我走。我们看到多少情侣,爱得缠绵悱恻,之后还互相伤害,这样的事情很多。这个我们都要看破,不能贪情缘,不能贪福报。

  当我们这些都看明白,人生过得很轻松简单,放下所有的执著,提起觉悟,提起一句佛号。而这一句佛号就含摄了六度总持在其中,这一句佛号也含摄普贤十愿在其中。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礼敬自己,礼敬他人;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称赞如来,称赞弥陀的悲愿,称赞弥陀的风范、行持;当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也是对大众的广修供养;念这一句弥陀,也是忏悔我们迷失自性太久。我们慢慢从义理去体会的时候,真正就感受到万德洪名,一句佛号里面含摄著万德在其中。

  蕅益大师跟我们说到一段很重要的教诲,「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你看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什么是最大的布施?财物的布施都还是身外之物,我们能把身心都放下,身心放下以后,时时为大众著想,为大众服务,这是大布施。在念佛当中能放下身心世界,我们在处大众服务当中,也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的时候放不下,怎么可能说在处大众的时候放得下?所以,心不能有情执,要放得下,不能有分别。我们在念佛当中,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不分别,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任何的人来了,我们服务他的时候都是平等的心。

  有一次有一群同修他们坐了差不多十个小时的车,赶到我们中心来,因为他们耳闻师父到中心来了。他们一听到消息,马上「包袱款款」,包袱马上拿起来一拎就冲!二、三十人就冲过来了,其实师父没有到。你看他们一冲十个小时到了,我们的工作人员说师长不在,他们不相信,马上安营扎寨,就在我们门口坐下来,那个态势就好像帐棚要把它搭起来。我们都要冷静,当我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是情执,还是觉悟?是!当我们给师父磕头的时候,是觉悟,还是情执?你看师长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去?在上海下飞机的时候,几千个人在机场,师父走出去,全部跪下去顶礼。其他没有学佛的人看到:这一群人在干啥?

  那个当下,三个人拉他他还坚持要顶礼,真是入无人之境,那是情执入无人之境。我们要给大众当榜样,你看现在人群一聚起来,很多大陆的同胞一想:是不是法轮功来了?对!我们要能顾及到整个社会的状况,这个都不得不时时提起觉照。我们文化中心是推广中国文化,因为在大陆现在还不是很完全理解佛教是教育,所以传统教育跟佛法宗教教育是分开的,我们能体谅整个政策的问题,我们是弘扬文化。假如我们这个态势都摆出来,那很可能又让当地的人误解原来这是个佛寺,这样会让所有接触我们的大众心里有罣碍。因为他还没了解的时候,我们先让他接受传统文化,等到他有这个做人的根基,《弟子规》的根基了,那真的要接受佛法非常的自然。

  我看他们好像坐下来不走了,我们就出去跟这一群同修们说:「同修好!」接著我们说到:「你们吃饭没有?」好几个同修异口同声(因为那时候已经傍晚),他说我们还没吃饭,连中餐都没吃。你看他们觉得中餐没吃叫勇猛精进。我说中餐还没吃,接著我跟他们分享:「诸位同修,师父告诉我们,《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落实。」大家马上说对对对,师父讲很多次了。「但是我们没做到《弟子规》!」我这么一说,大家眼睛都瞪得很大:「我哪里没做到?」「《弟子规》说到「身有伤,贻亲忧」,你看你们连中餐都没吃,身有伤,贻亲忧。」他们说对对对。接著我跟他们分享: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弟子规》?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个执著,哪个执著?一定要见师父,你看这一念执著,饭都没吃。不只饭没吃!

  我请这些同修们进到中心来坐,接下来我就跟他们分享,跟他们沟通。我说:「诸位同修,你们出来的时候家里人知不知道?」他们说不知道,接到电话马上就冲出来了。我说对!你看有一念执著,完全感受不到身旁人的感受。真的欲令智迷,欲望很厉害,连见师父的情执都会障我们的法眼。有一位幼儿园园长,这个幼儿园老师、学生也有几百人,但是他常常不在园里面,不在教导这些老师们、这些孩子们,常常跑佛寺,他跟人说到古佛寺去做事情有功德。这段话是一个教育局长告诉我们,我们听了捏把冷汗。这个教育局长跟我们讲这段话,请问这个过程已经多少的人把这个话传过来,这个教育局长绝对不是第一个听到的。这段话传过来,所有没有学佛的人对我们佛教徒是什么看法?真的不能有执著。佛陀的教诲是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圆成佛道,以至於是个家庭主妇都能圆成佛道。还有什么好执著,一定要怎么样才能修!

  师长还特别要破我们的执著,有一段重要的开示,就是家庭主妇如何圆成佛道,对待我们的家人都是「礼敬诸佛」。相夫教子当中,称赞如来,把先生的德行、把孩子的德行统统给他引发起来,为社会民族培养出好的人才,这「称赞如来」。每天恭恭敬敬的把家里打理好,三餐弄好,「广修供养」。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不如法的地方,马上反省改过,给孩子当好榜样,「忏悔业障」。跟邻里乡党相处当中,随喜圣贤人的这些风范,随喜邻里乡党的这些好的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落实普贤十愿。所以什么时候是道场?把分别执著放下的时候就是道场。所以跟同修们又讲到,你看你现在过来了,你的先生、你的公公婆婆一进门,家里怎么变成空城?先生回来肚子饿了,我们家太太去哪了?学佛学成这样,连家都不顾,那麻烦了。

  假如这个抱怨又传出去,我太太不知道会不会学到邪教去了?真的,我们都要敏锐得到,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到底带给家人、带给大众什么样的印象。《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到,要形像鲜明,要行为世范,为人演说才对。我们今天在修学的过程,为什么不能得到家人、不能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因为我们没有演好,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真正把孝道演出来了,哪有人不欢喜的道理!真正把六度、十愿落实在生活当中,谁不欢喜来随喜我们修行!很多太太学完之后很认真,之后上课时间都是先生主动提醒:今天要上课了,要记得。因为太太学完之后改变很多,先生很欢喜。

  后来我跟同修们就交流到,我们这一辈子要放下执著,这一辈子跟往生无关的事都别干了,每天就是敦伦尽分,尽好我们家庭工作的本分。有其他的时间,不打妄想,一定是念佛,一定是听经,一定是读经,这样的人生变得很单纯。我们要记住,跟往生无关的事都别干,这样才能勇猛精进不打闲岔。说完之后,有一位同修就说了:「对,蔡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是凡夫,所以你还是跟我们拍张照!」因为他们听完跟往生无关的别做了,拍照跟往生有没有关?你看当下「我们还是凡夫」!这一念就没有随顺佛菩萨教诲,这一念就是我们的执著,当下就要把它打掉。好,今天的学习就先到这边。今天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