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教育的根本:长善救失


   日期:2010/9/12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而这个“悲智双运”当中,首先,我们要抓到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长善救失。而这个“长善”当中,这个善最重要就是善心,就是这一颗心。救他的过失。

    而这个长善心就让我们了解到,成就孩子的这一颗善心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跟目的。因为,父母、老师假如没有认知到这一点,可能会觉得,孩子身体长大、孩子成绩不错,都是看到表面而已,没有看到他心地的发展如何。

    所以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到了一个大家族去偷金子,他也挺有天份的,好像能够感觉得到金子放在哪,真的去给人家偷。拿到金子很高兴,就要走了,可是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个大家族这么多口人,当场就把他给抓住了,然后把他拉到衙门去。这个县太爷就很不能理解,他说:这大白天,你去偷人家的金子,你难道没有看到旁边有很多人吗?结果这个小偷说:有吗?有人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啊。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大家细细去感受,“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啊,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某种追求的时候,他整个精神统统被它给控制住了,其他的感受能力会越来越弱。所以这个欲,很厉害啊。

    你比方说,虚荣心上来了,只希望孩子成绩给我好,给我得奖,到底孩子痛不痛苦,顾不上了。真的哦,我们不能体恤到身边人的心啊,一定是我们的虚荣心越来越重。因为柔软的心、感同身受的心是本有的,怎么现在不能用出来?它有障碍。
包含夫妻相处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虚荣心起来了,常常:哎呀,你穿这衣服,让我很没面子。就开始先生可能拿着太太去跟人家比来比去的,也感受不到太太在这种情况也是很难过的。你说,“你看人家身材这么苗条,你赶紧去减肥吧”,“你看人家都是双眼皮,你否赶快去割双眼皮吧”,不断地去要求另一半,虚荣心在作祟,那太太就很累啦。假如太太常常拿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赚多少钱了,你才赚这么一点点儿”,“人家都买房了”——真的,就是有一个大学的教授,而且他是那个领域顶尖的哦。顶尖的不代表赚很多钱。结果太太每天在那里唠叨:你看人家又赚多少了,你还在这里干嘛。结果,她的先生最后受不了,跳楼自杀。太太有没有感觉先生这么痛苦?感觉不到。为什么?被虚荣心障住了。这个东西害死人啊。

    今天我们能够保持那一份耐心跟爱心,迟早人的潜力会发挥出来的。不要去比较。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整个成长、发展,他是不同的嘛。所以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个态度非常地重要。

    好,刚刚跟大家举到的,不能只看到一个人,“哎,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成绩很稳定”,还要看到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这么分析呢?假如一个人从小的成绩统统都是名列前茅,其实这样的人很可能得失心是非常重,他输不起。所以父母、老师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要去引导他的心态:成绩好了,不能对人骄傲;成绩不好了,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气馁,要“见人善,即思齐”。成绩好了,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觉得自己高,别人低,要懂得去付出,去帮人,“己有能,勿自私”。假如老师、家长没有这些心理的引导,那在这种这么重视成绩的社会风气,坦白讲,所有的孩子全病了。成绩好的傲慢,成绩不好的自甘堕落。全部都生病了,然后在这个成绩当中患得患失,太严重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是(有)健康的人格啊,而不是只有看到那个成绩啊。

    请问大家,哪一个成功人士说“我今天成功,就是因为小学三年级我的数学考了九十八分”?有没有?人生啊,什么是根本?孰轻孰重啊?是这一个健康的人格最重要。他在成绩当中都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学人之长,他一定有出息的,不用担心啊。所以一直逼,逼到最后,一定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什么是“小利”?眼前的分数就是小利。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灵是不是健康、正确地成长。

    我常常看到那个大学联考考完了,高中毕业生从三楼、从四楼就把书包、课本,“欻”,丢下来,“砰”。记者也没学《弟子规》,尽照这些镜头,这些镜头不要照了。可是我们当老师的比较敏感,每一个动作的背后,我们在想,孩子是什么心理状况?他对读书厌恶成那个样子,请问他考上大学了,人生一帆风顺了吗?考上大学正是他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结果他已经对学习这么样地厌恶了,那他以后能学到什么东西?所以这么多大学生去读大学,这四年都是玩。他们有一个说法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是啊,他的心坏了,那一些曾经拿到的奖状、奖杯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而且,我们还要想到的,孩子不是拿个大学毕业生的证书而已,请问:他的人格能不能事业有成?他的心灵能不能组织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悲智双运”啊,这个智慧要看根本,要看得很深远啊。所以我们冷静去观察一个现象,这一代的孩子读书要逼呀逼呀,上一代的孩子不用逼呀。上一代的孩子不只读书不用逼,以后他工作,以后他组织家庭不用让父母操心。而现在的状况是读书操心到工作,工作操心到以后组织家庭,都提心吊胆。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就是这一颗责任心、这一颗孝心、这一颗善心,这个才是根本,它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一个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有责任心了,他的工作跟家庭你也不用担心。所以我们从这里感觉到,经典《礼记·学记》讲的“长善救失”,很高的智慧啊。一句话就把教育的根找到,教育孩子、教育学生、还有教育我们的员工,都要从这个根本开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教育       弟子规)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