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6)


   日期:2010/9/14 1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27282930,敬老怀31

译文:遇见无父无母的孤儿,要尽力教养他,成就他终身事业,遇见无所依靠的寡妇,要怜悯同情她,时常给予周济。尊敬老的人,爱护儿童。

分析:

沦落为孤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吃穿住都要幼小的孩子独自面对。有亲属暂时收养的,处境也悲惨者居多。一个专门收养孤儿的慈善组织,在几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几个特点,凡是在姑姑和姨家收养的孩子,不管衣服多破,还可遮体。凡是在叔叔家,后母等家的孩子,瘦弱矮小,衣服破烂不堪,鞋是歪的,连手脚都是黑的,甚至不敢上桌吃饭。所以,对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幼小孤儿,我们尤其要怜悯他们,尽力布施钱财。自己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品牌时装,少美一次发,少买一个数码相机,把钱集中起来,就可以使他们得到相应的生活环境,就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或者有机会学有一技之长,长大后可以立足于社会。所以,一心行善的仁慈之人,见到孤儿,一定会把他们作为优先救助的对象,千方百计使其成就终身的事业。

鳏寡之人的境界是凄惨的,就如庄稼一样,到了秋天又逢霜打一般,经不住生活的困苦。他们也美丽过,也身强力壮过,现在无儿无女,又失去劳动能力,独身一个,无依无靠,此时,他们最需要社会的帮助。善人在此时,会善加保护这些鳏寡的老人。要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我们的父母,活着的正在年老,这些鳏寡之人就如我们的父母一般,现在他们老了,贫穷疾病,苦不堪言,我们如何忍心坐视不管?所以,必定要尽自己的心,量力而行,如果有财力,就应当扎扎实实做些事情,使当老有所养,幼有所抚。

事例一

释常辉法师是河北慈善功德会副会长,他从事慈善事业,多年来,他带领居士们到贫穷山区走访,把200多个贫困的孤儿从山村领出来,在弘德家园生活,并送他们上学读书。这些孩子身世悲惨,到弘德家园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学习相当刻苦,成绩都在所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常辉师父的主持下,许多善心人士自发定期捐款捐物,还有的居士走向大街募捐,供给孤儿生活,读书。北京的夏日莲居士还请孤儿代表到北京,看天安门广场,游玩,与居士们交流。天津的居士特意赶到弘德家园,送去钱物,这是十方人士共成的一项善举,受到社会的关注。

事例二

曹伟是一个孤儿,他长大后,靠自己经营粮店,生活富裕起来了。就在他经营粮店不到一年,他突然遇到一个哑巴,这个人六十多岁了,住在野地的窝棚里,白天到市区乞讨过日,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在垃圾桶里找吃的。曹伟打听后得知,这个哑巴在这里已经十多年了,没有谋生能力,有时在楼道里过夜,冬天受冻,夏天蚊虫咬,生存状况十分可怜。曹伟自号“傻子”,他想,“傻子”帮哑巴岂不正好?从那时开始,曹伟就供哑巴一日三餐,哑巴每天到时候就来拿。在曹伟家,大人孩子都知道,只要哑巴来,赶紧到厨房去拿吃的。转眼三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有时候哑巴病了,不能来,或者赶上雨雪天气,曹伟不是自己送去,就派人送去。并且春夏秋冬天都给买新衣服,病了还领着看病,送药、打针,都他们两口子张罗。本来曹伟想让哑巴到自己的粮店去过夜,但哑巴不肯。他每次来取吃的从来不进屋,不与曹家人过多接触,每次拿到吃的,一定要作揖鞠躬感谢才走。人们都说曹伟捡个爹,白养人家三年,曹伟却乐此不彼,一再保证,只要有他在,就有哑巴吃的。

事例三

辽宁绥中县前卫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学生聂峰,他的父亲高位截瘫,十几岁的聂峰与父亲相依为命,在一起艰难度日。他的事情经过媒体报道后,葫芦岛市净宗图书馆员工知道后,他们自发地捐资、捐物,并在200694日来到聂峰的家,把1200元钱送到聂峰手中,瘫痪在床的聂志臣痛哭失声,他作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人帮助他,泣不成声地感谢这些好心人。净宗图书馆是非盈利性图书馆,它的所有书都免费借给读者,员工也是义工。市慈善总会还在他们那里设立了唯一个经常性捐赠点,逢年过节,这些员工就向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送去慰问品,给贫困学生和农民送去财物。到2006年秋天,他们在三年中助学、助残、捐款捐物已经几万元,受到一方群众的称赞。

再析

对老人要尊敬,对儿童要爱护。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但人心却日见冷漠,人们彼此之间表面上热情,也多是为了个人利益,有些人甚至连举手之劳也不愿意帮人一下,何况是对老人和孤儿呢?有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何况是别人的父母呢?他们内心世界其极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只要不幸没有降临到自身和亲友的身上,他人的事就与己无关。他们也想长寿,也想幸福快乐,但他们只想自己,不想他人,更不管弱势群体中的老人和孤儿。所以,爱老、敬老是我们当今社会应当大力提倡的良好品德。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这是人们挂在嘴上的话,但是别人的孩子也是有父母的,那个父母也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由已及人,关爱所有的幼儿,正是善人所为。

事例四

一个小女孩,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再婚,她的日子很难过,不得不辍学回家打工挣钱。200611月的一天,她将辛苦积攒的一百元钱带在身上,准备买一件向往已久的衣服,但在公交车上丢了钱,急得她在公路上痛哭起来。因为父亲脾气不好,丢了钱衣服买不成,还得招来父亲的一顿拳脚。一个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免费拉小女孩追公交车,去问谁捡到了钱,人人否认捡到钱。这个小女孩下车后蹲在地放声痛哭起来。这一幕正巧被路过的刘女士看到了,她可怜孩子的身世,虽然自己和丈夫月收入只有1400元钱,每月还要偿还500元的房子贷款,但是,她还是把女孩领回家中,拿出一百元钱送给女孩。女孩再三表示感谢,感动得再次痛哭,她问刘女士的姓名,表示以后挣钱会来还钱。刘女士对女孩说,钱不用还了,以后想办法学门技术,好自己养自己,不再看别人脸色过日子,要想办法自立。

事例五

今年六十二岁的幺洪成是北宁市公路管理段的一个退休工人,从1980年开始,他默默地挑起了照顾敬老院三十二位老人的责任,后来又把八个特贫生的学费揽在自己身上。他在2006年获得辽宁省“雷锋奖章”。

幺洪成是孤儿,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童年的经历使他懂得什么是被爱,现要他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从1980年起,幺洪成认五保户裴玉芹老人做妈妈,每月给老人20元零花钱,逢年过节还把她带回家去住。1985年起,他给敬老院的32位老人送米、面、肉、菜等生活品,每年九月九日给老人零花钱,长年为老人理发,二十六年推子用坏了七把。从1993年起,幺洪成又当起了八个孩子的代理家长,他们是县里的贫困户的孩子,如果他不资助,他们就会失学。从2004年开始,他又受邀请到各地给学生做“如何回报社会”的演讲,从此,他又多一项义务工作。几年来,他骑车1700多公里,先后跑遍了东北三省,他的演讲非常受欢迎,并鼓励人们向善。

事例六

200364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区的李桂芳把三岁的女儿李思怡锁在家,然后自己去金堂县“找点钱”。她在金堂县红旗超市偷盗两瓶洗发水时,被保安抓获。随后被派出所警察带回派出所。在确认李桂芳吸毒之后,派出所决定对李桂芳依法实施强制戒毒。

在此期间,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岁女儿被锁在家中,要求先将她女儿安顿好,再接受强制戒毒,但无人理睬。她曾跪在地上,哭着哀求办案警察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寻死觅活用头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车车门的情况下,警察终于按照她提供的号码给她的姐姐打电话,在没有打通的情况下,警察也没有再打电话。押解李桂芳的警车两次经过她的家门,但是没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强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锁在家里的青白区某派出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遗忘在房门紧锁的家中。2003621日晚,17天后,在李桂芳的家中发现了小女孩的尸体。小思怡在饥饿中慢慢死去,匆匆走过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没有在世间留下一张照片。事后,办案警察,和直接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事例七

乌鲁木齐精神病福利院从1996年至1999年四年间,为了截留安置费,这个病院负责人多次指令该院职工乘火车或者汽车,将被收容的精神病人带出乌鲁木齐,遗弃在沿途的火车站、汽车站甚至野外。在被遗弃的数十人中,既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多岁的孩子。该院院长在事情暴露后,态度强硬地说:“我这样是为了减轻福利院的负担,无可非议。”他们的行为曝光后,受到公众舆论的遣责,院长和有关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事例八

杨永芬家住辽宁建昌县,2006年已经六十岁了,他的儿子在十年前因为一桩案件被判刑十二年。当时老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了生活,老人拖着病身,借来钱摆地摊维持生计。为了多赚钱,多次累得昏倒在地。两个月后,老人孤零零的身影引起了当时十九岁的邓雪松的注意,为此,他每次都到老人的摊点买东西,而且多给钱。后来干脆什么都不买,将钱白送给老人。一次,他下班经过那里,老人正艰难地推车,他帮老人推车送回家,和老人谈起来,才知道老人的境遇。为了让老人接受帮助,他对老人说,我与你儿子是好朋友,以后我就代替他照顾你吧。思念儿子的杨永芬一把抱住他痛哭起来,如见到亲人一样。从那时起,邓雪松担起了义务照顾老人的担子,这一照顾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对老人一如既往的照顾,一点都没有改变。妻子与他一起照顾老人,在雪松工作忙的时候,他妻子就担起了照顾老人的担子。在她怀孕时,也是坚持每天到老人家看望。一天下雪,她打电话问安,想第二天再去看望,老人一接电话,她就听出老人生病了,顾不上风雪,她冒雨来到老人家,把老人送到医院看病,一直忙活到半夜才回家。第二天又到老人家看望。逢年过节他们先操办老人的用品,再办自己家的,并将老人接回家过年节。2003年老人受了伤,雪松的妻子请假侍候了一周,白天陪老人说话,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扫院子,所有的活计全包了。后来老人不能出摊了,他的生活费用就由雪松全包了。他们的同事不解的问,你们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呢?老人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到市里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当她打电话告诉雪松夫妻的时候,他们正到处找她。在他们的劝说下,杨永芬回到了建昌,仍然由雪松夫妻供养着。2005年,杨永芬的儿子出狱回到了家,老人对他说,如果没有邓雪松夫妻,你的母亲早就死去了。老人的儿子泪如雨下,在邓雪松面前长跪不起。现在他们仍然快乐在生活在一起,如母子般互相关爱。

事例九

王玉杰出生就是一个盲人,九年前她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开了负债累累的家,将当时三岁的她和六岁的哥哥留给了爷爷和奶奶。两个老人因为无力养活两个孩子,把她的哥哥寄养在姑姑家,而王玉杰则跟着爷爷奶奶过上了清苦的日子。她到了上学年令,但是她是盲人,村里没有特殊的教育,爷爷和奶奶又无力送她外出求学。奶奶为安慰孙女的心,常领她到学校门口走走,给她讲学校的事情。虽是盲人,王玉学会家务,会纳鞋底、鞋垫,学会了唱歌,会编门帘。2004年,爷爷患病去世了,奶奶患有哮喘病,民政部门把王玉杰列为五保对象,每月可拿100元钱生活补助。王玉杰最大心愿是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挣钱养活年老体衰的奶奶。她的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一位赵先生通过关系和沈阳特教学校取得了联系,王玉杰20079月正式入学,接受文化教育和学习按摩技术。有个好心人答应等她手艺学成后,为其安排工作。还有许多善心人士为其捐款,捐物。王玉杰的奶奶感动地说,你有救了,奶奶就是死也放心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