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五》


   日期:2010/10/26 15: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种子翻腾与座下观照、见性与保任
  175
  问:修心中心法当种子翻腾猛厉,忍无可忍时,怎么办?
  答:不要怕,只须出声持咒,即能化去种子。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便可证入不动。

  176
  问:座上有时种子翻腾剧烈;有时一座却十分空净;有时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闷、难受。这是为何?
  答:种子不是一下子即能消光的,要不断在事境中锻炼,所以不可大意、骄傲。功夫没有到落堂的地步,总不免有反复,所以你要努力上进,不可懈怠呀!

  177
  问:一直修第四印,是否可以把种子翻光?
  答:不可以,还须在事上磨炼。不过打坐修法可以帮助你在事上透过去。打坐是修定,事上磨炼是修慧,要定慧双修才好。

  178
  问:修法至一阶段后,反复出现心似刀割,心情烦躁,着急之状况,该如何对治?
  答:八识种子在翻动,故有此感受。修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耐心闯过这波涛起伏的难关,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又,难过时,出声持咒,容易度过难关。

  179
  问:我在修行中时常因身虚心烦而进进退退,是不是应坚持加坐?
  答:免不了的。功夫未到不动地,总是要发生进进退退的烦恼现象,因八识田种子被般若火薰起,翻腾而使然。种子翻腾起来很难受,觉得退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睡也不是。此时要顶得住,不被吓倒,要透得过,其实这是进步。可加修第三印,出声念咒。但如实在感到身体不支,也须稍放松,减少打坐的时间。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抓紧用功啊!

  180
  问:每次月经前几天明显感到心力不够,不像平时能观照住,想往外面跑。这次竟然想说是非,明明觉得不该这样,可控制不住自己,反被外境所转。实在惭愧,有负师父的教诲。
  答:这是生理的反映,不要紧,就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好了。女人到了更年期,生理反映特别强。尤其用功人种子翻腾厉害,就更不能作主了,过了这一阶段就不妨事了。观照要松紧适度,不可过紧。
  
  181
  问:打坐后觉得睡眠不太好,还会做梦。
  答:觉不要睡得很死,做梦是在翻种子,是好事。

  182
  问:种子翻腾如何调伏?
  答:修学佛法不是一帆风顺的,功夫没有到彻底的时候,会有反复,就是这样一浪一浪的。要督促自己不要跟种子翻动的妄念跑。所以过去的大禅师都念楞严咒心,用楞严咒心来调伏这个种子。最坏的种子是YIN欲心,这是最深的生死根本,这个根子断了就好了。如种子翻腾得厉害,不打坐,只念咒,也可出去散散心,过去了就再来打坐。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太多了,所以明心见性后还不能了生死。很多明心见性的人还要犯错误,因为种子埋伏在里面,碰到缘就起现行,翻出来了。因此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事上磨炼,将种子磨光才行。

  183
  问:至今修法已有六个月,有些问题祈请师父开示:打坐一段时间就出现烦躁情绪。心烦意乱,爱发脾气,不由自主,但过后自己又很后悔。烦躁出现过好几次,导致停坐两次,共五天,好像这个台阶总是越不过去。近一两座,座上也有些烦躁。该如何对治?
  答:这是你心神不稳,种子翻腾所致。此时可出声持咒,度过此关,千万不可停坐不修。

  184
  问:虽然加坐,烦恼似乎并未因此减少多少,而且经常心头发闷,厌人恨己,是否由于坐得太久了?
  答:打坐应该是一种享受,无半点烦恼,你倒烦闷欲绝,走到反面去了。似应调剂一下,去外面游山玩水,再来打坐吧。多和知友谈谈,交心也不失为一种调剂的好办法。应病与药,法无定法。总之打坐用功,应该是心态平静,安稳、舒适,而无烦恼。纵然种子翻腾,有进退失据之感,只要出声持咒一番,即能安然无恙。“厌人恨己”是你心量小的旧习翻出来之故,赶快呵斥自己,放下这一切不应有的恶习。

  185
  问:近来碰到点逆缘,一直子气得我妄念纷飞,腻透了,想尽快搬家去净土。虽明白诸法皆幻,却仍有所希惧。
  答:唉!要成佛,不是图舒服快乐,而是不怕吃苦。因为佛是入世度众生的,不是厌世逃避的。佛是二足尊,你不吃苦,福德从何积聚?!没有福德你怎么成佛,更如何出离六道?!所以要出苦就要不怕吃苦。在苦难中锻炼,才能将执着消光,而恢复本性光明。

  186
  问:有次因一点小事和人家顶撞起来,当时我自知不好,但按捺不住。这都是我心量小,爱面子的结果。这又是修法的大忌,该怎么办?
  答:这是观照不得力之故。人人都有爱面子的习气,其实这是最愚蠢的,就是为这莫须有的面子,把自己拉到生死之中去。要问怎么办?就是赶快放下。

  187
  问:除习气是否不能太着急,着急本身也是习气。
  答:对!不能着急,你心空了,还有不好的行为吗?讲对治就落下乘了。当心动时,只“呸!”一声就完了。

  188
  问:只要时时心空净,做到“念起不随”就行了,其实也没有什么“习气”,是吗?
  答:习气就是着境,随境转。能不随境转,则习气自除矣。

  189
  问:证悟本来后,最难的就是除习气,我一直以为自己能放下名利,可一听说可免费考读研究生,心就动了。好几天一上座就被“去,还是不去”的念头困扰着。
  答:这叫做“当断不断,反遭其乱”也。一切境界皆如空花水月,不可得。我们只游戏其间,不执不废。不做亦得,有什么放不下的?学佛就要潇洒自在,要坐就坐,要行就行,毫无拘束,方无碍也。
  
  190
  问:有时忍不住发怒怎么办?
  答:发怒时持咒,念起不住,念起不执。

  191
  问:弟子修法已有百座左右,因自己业习深重,定力仍然很差。但我感觉还是有进步,内心比以前安稳多了,平静了。
  答:那也不错呀,用功功不唐捐,不会白费的。何况是修这样的法,怎么会一点没进步呢?做功夫不能性急,须耐心坚持下去,始有成就。因我们多生历劫的习气深重,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而亲证佛道的。努力用功吧!

  192
  问:若精诚修法,待智慧开启,是否业障即除?然修法以发心为首,不得不为之虑,敬乞赐教。
  答:果然精诚修法,化空妄念,心且不有,又何有障?!所谓障者皆妄心作祟也。你如真发心学佛,即能精诚修法,切忌空谈,贡高我慢。

  193
  问:愚现在修法,以稳妥前进为原则,下座后注意饮食及休息充足,以为助力。此是否属身执?
  答:修法本应注意保养色身,所谓借假修真,何有身执之嫌?

  194
  问:我这星期觉得障重,天天在修第二印,准备修一至二星期,可以吗?
  答:可以。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什么叫障重?“障”没有个东西,你把它拿出来看看。所以说障是虚幻的,还是心啊,是心著相了。还是心没死透,心死透了就有力量了。所以,月藏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死本空,为什么我偏偏受生死流转呢?”文殊菩萨说:“其力未充。”力量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心必须死透。如果真知道这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那自然就有力量。但是如心不清净,没死透,没有真正知道这本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则不行。所以还是理性认识不够。禅宗讲:大死之后才能大活。你死得不透,或半死半活,不行啊!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着相啊!

  195
  问:如何保护?
  答:开悟并不难,但要保护它却不易。不保护它就会跟着念头跑,杂念纷飞,乱七八糟的事全来了。所以必须绵密保护,才能将妄习消光。但护念不可死,更不可执着。只一觉,拉回来即可。这就是念起不随。外面的事情都是空花水月。《圆觉经》说:“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缘起性空,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不跟妄念跑。一切随缘,因缘是这样,我们就这样做。尽管做事,一点不动心,为了众生做一切事而心不粘着。能时时这样做,不须几年,即“皮肤脱落尽,唯露一真实”,就能大放光明,神通显现了,但也不能执着神通。识得本来后,还没有归宗,跟念头跑时,要像牧牛一样,用鞭子打它。哪个祖师不是这样做功夫的?我们修心中心法,打开了,见到本性,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时也没两样。但要亲证一回。噢!原来什么都没有,而了了分明。开悟是方便的,但要绵密保护,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夹山和尚在船子和尚那儿开悟后,赶快到山上去保护十八年。识得本性后打坐与没有识得打坐是两样的,识得后打坐就是保护它了。念头来了不睬它,行住坐卧中,时刻保护,保护自己不要着相。

  196
  问:上座安心修法,下座绵密观照,时时让自性现前,如此用功下去,时节因缘到来,就不愁不开悟了。以上知见正确吗?
  答:知见不错。

  197
  问:心中心法后半部如何修?
  答:观念头起处,不跟念转,差别境当前也不为之心动。这就是禅宗保护本性的修法,这样修下去,就能了生死。

  198
  问:关于“心念耳闻”,我感觉若注意“耳闻”,又注意“心念”,心易乱,究竟如何是好?
  答:耳闻是能闻之性,而不是注意耳朵。所以耳闻心念咒之声,则妄念不起矣。

  199
  问:修法是为了明心见性,见性后就能明了诸法实相,从而不会迷惑颠倒,造业受报了。修法的诀窍在心念耳闻,不管身体上的任何感受。只将咒分分明明地念下去,最后将咒也化去,就孤灵灵地剩下灵知觉性了,但也不可著。对吗?
  答:是的。妄念化空,咒即念不出来了,当下忽然根尘脱落,世界化空,真性即现前矣。

  200
  问:“念起不随”是否属压念?
  答:不是。

  201
  问:刚见上师时,觉得自己本来是佛,因此于一击掌之刹那,便明了自性本空。但时间一长,烦恼又起来了。
  答:可怜,出声持咒以转换吧。

  202
  问:我在起念时,不知不觉就去压它,对吗?
  答:不能压念,尽管起用,但不跟它转,不睬它,这叫做“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坏不是坏在起念上,而是坏在跟念跑。不是压住不起念,而是念念不停留,这才是无念。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比量而现量,比量是知道,有分别,而现量不动。这与镜子照物还有些区别。镜子照物不管好坏,没有区别,而我们知道好坏、美丑,但心不动。功夫做到这里就行了。但非要见性不可,不见性做不到。所以说,活活泼泼地做很难啊。

  203
  问:请师父开示“念起不随”与“毫无分别”?
  答:“念起不随”不是叫你做个呆子,连好坏、是非也不知道,而是了知,但不住着,这是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为“毫无分别”,是指善于分别客观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即知道是非、长短、得失,但心中不动,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与染污。

  204
  问:弟子在下座观照时,有时没有一念,但一会儿就忘记,一忘就随妄想而去。
  答:正观时一念不生,知道这一念不生的灵知即是本性。一会儿就忘了,就赶紧拉回来,不要随念转。

  205
  问:平时知道不要着相,可碰到事情又忘了。
  答:这有什么用?!这是你仅懂一点道理而未真实修炼的缘故。应该赶快改正,精勤修习,多多打坐,绵密观照才是。

  206
  问:请师父谈谈“时时观照。”
  答: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像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207
  问:“安住保护”是不是将此无念而知觉了然的灵明寂寂光景,常常在人事逢缘之境中相应相印,守之护之?或者才有念起,即迅速回光转而空之,与这空性相应呢?
  答:对!在应缘接物时,只有当事的一念,无有第二念。做后毫不留念,如未做过一样。这是无住无著功夫。

  208
  问:若在闻声时,仅闻“闻声者谁?”有时似乎近似无念而空然,但有知觉的光景,可转而又失。是否要承当第一?如何承当?
  答:问“闻声者是谁?”是在未悟时用。如已悟这能闻声者即自己主人公,则不须问。但保护它不住声即得,更不须起念承当,起念承当则是头上安头了。

  209
  问:常于妄念流动时,回光返照“前念已断,后念未起”之中间空明。这样做好吗?
  答:不对,妄念断处即自性空明,不须再起念观照。

  210
  问:因工作忙,有时观照力不足,便采用了大圆满中“断”念法,一天数十次,这样于颠倒中似较前有些把持力。
  答:这种简易禅法于事忙人最适用。你能每天做数十次,日久功深,自然于不知不觉中打成一片,而归家稳坐矣。

  211
  问:座下“断”念法,即于事忙或心念外驰散乱之际喊一声“断”。
  答:不一定喊“断”,一觉即行。

  212
  问:座下很少忘记保任,干活休息也一样。有时一想观音圣号或弥陀圣号,耳边自动响起念佛声,甚至流行歌曲也是一样。怎么办?
  答:这耳边的一切音声,均不可睬它,任它自生自灭。

  213
  问:有时在念头上没觉察,念尾巴上才知道。
  答:这是觉迟了,力量不够。要看话头,念头一来就化空它。如念头转了个圈才看见,那是看的话尾巴。所以禅家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照的好处就是,念头来了就知道,境界来了,有的觉照在前有的觉照在后。顺境不易察觉,而恶境界却易觉察。

  214
  问:《般若正观法门》中讲观的问题,要求从心窝处起观,不取舍之,而避免某些学人因过于集中头部引发高血压之类病症。对吗?
  答:观心是观心念起处,不随之流浪。即念起即觉,一觉即空。既不著在心窝、头部,也不著在丹田或脚下。持咒也只是“心念耳闻”,不著处所,松紧须随时调整,不可过紧或过松。

  215
  问:下座观照,应了了觉知。我起了什么念,应该清楚,是吗?
  答:起念要知道,但不能跟它跑。不能记住这个念,念起即觉,一觉即空,像水上画图一样。

  216
  问:如何观心?
  答:心者即念头,念头来了就化掉它,不跟它跑。起初是通过持咒化掉妄念,看见念头,念头就没有了。定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念头来了不用化,自己就化了,直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了了分明即照,不动就是寂。起妙用时,应缘接物时就起念,不应缘时就没有念,这是最好的禅法。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217
  问:“观自在”就是对事事物物不粘着,也不偏废,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就这样老老实实地随缘度日就行了。这种理解对吗?另外,我与丈夫将在元月27日开始打七。
  答:你的体会非常正确!就这样老老实实地随缘度日是了。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也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的一种绝学无为闲道人的平常心是也。
  你们夫妇真是好样的!既能于理上醒悟,更不废事修。于此苦寒时节,不忘打七用功,将来定能证成大道,圆满菩提。

  218
  问:对下座的观照功夫,其下手处,仍未明白。今观照似有三种下手法,请师开示。(一)直下观照妄念,不取不舍照之。(二)观照心念起处,念起即觉,不随之攀缘流浪。(三)观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皆属无常幻化之物,应远离贪著。
  答:前两种看起来似两种,其实是一种。因能念起即觉,即直下观照妄念,不然不能念起即觉。不随念转即是不取,念来只是不随之转,而不是压它不起,也不是讨厌它而舍离。故二种是一法也。第三种很好,除对妄念调治外,对事境须如此观照。
  
  219
  问:弟子采用上面的第三种方法,这样是否符合上师要求?
  答:只观境,不观心念,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

  220
  问:有人说:念念不停留也是修行中的过程。但按师父的开示,念念不停留是本性的大机大用,请师父再为指点。
  答:“念念不停留”,如还有个念念不停留在,就不究竟,仍要化去。我说的“念念不停留”是用,“当下即是空”,不需用心去化。

  221
  问:“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究竟起念不起念?
  答:照即是用,即是念念不停留。无念之可念,无起之可起,法尔显现,自然应缘。

  222
  问:我们平时保的就是这个灵知吗?
  答:对,就是保这个灵知,而不是保空,不是守住那个空境。念头来了不睬,不睬就是灵知。

  223
  问:我们做事时也要了了分明吗?
  答:对啊!我们念咒时听得清清楚楚,也是了了分明,咒不清楚就不是了。不是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个了了分明。到一定的时候,“啪!”一脱,脱的时候还是了了分明,什么都没有,唯一真性现前。

  224
  问:《六祖坛经》说:“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这两点怎么矛盾了?
  答:“看心观静,不动不起”,这是压念不起,故大错。现在叫你观照,是叫你看着妄念的起处,不跟它跑,而不是压念不起,故不相同,没有矛盾。

  225
  问:平时用功无非是息妄显真,但《圆觉经》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似让人无法把持。所以弟子在平时观照和静坐观心时,总觉得左右不是,不能确定具体方法,又怕念起,又怕犯压念的毛病。
  答:让你观心,不随念去,就是不起妄念。平时不故意起念头,不向外攀缘,而当妄念起时也不执着妄念。念起即觉,不随逐、不压制。只是了了觉知,不起分别。这就是“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的用功方法。

  226
  问:下座后,对境生心,为境界所转,当如何用功?
  答: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位朋友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功夫到后面,观熟了,就不要观了,再观就多事了。所以,先下手要“观”,做到后面就不要“观”了,把这个“观”字忘掉才能进步,功夫才能上上升进。再更进一步,连“忘记”也没有了,那功夫就由有为进入到无为了。功夫就是要由有为渐渐地进入无为。无为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开始一定要有为地观,就是有心地做功夫。到了后来,无心做功夫,什么功夫都没有了,就更进一步了。

  227
  问: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
  答: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于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于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于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YIN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余,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YIN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YIN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228
  问:有人在一些地方说某某人开悟了,他的说法对不对?
  答:理解不是开悟,懂点道理就说他开悟了,不要用功了,那是大错特错。理悟,遇到事情还是透不过去,没用。如苍蝇见血,马上叮上去了,见境就动心了。如是这样的话,临济祖师只要说一句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说三句?禅宗也说法身边事、法身正位、法身向上。从前古人根基厚,一点就知道了,继而又绵密保护不肯放松。现代人保护不住,跟境界跑。他的错误在后边,叫人不要用功了,不要打坐了。应该绵密保护,功夫要上上升进,觉受增长。认识本性是第一步,绵密保护是第二步,离开保护是第三步。因为保护也是执著,忘记保护不容易。要把忘记都忘记,这是第四步。我早就对他说,不要得少为足,要小心谨慎,好好做功夫。我问了他好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来。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上说,证明开悟有十条,第一条就是所有的语录、经文,能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他做不到。

  229
  问:能时时在观照之中,粗的妄念没有。细的妄念生起时,是不是不随之流转,而看得清清楚楚?
  答:观照还是多此一举,讲到做功夫当然可以。但到最后,是无功夫可做的。

  230
  问:打坐念咒,身体不要化空,只要体认这了了分明的觉性,即是见性。
  答:这只是理解,不是亲证。

  
  问:光靠理解,认定这能听能写的算不算见性?
  答:这都是理解,不算亲证本来。

  231
  问:我认为行者在疑团未破之前,或摄心归一,遇大手眼,见机直示心源,“噢”的一声,根尘脱落,入现量境,这是真见性?
  答:果真根尘脱落,了了不昧,当然是真见性。

  232
  问:修法念咒至能所双亡,虚空粉碎,身心化空,了了分明,生灭灭己,寂灭现前,有此境界,才是见性,才知如何保护!
  答:对!

  233
  问:理上明白缘起性空,色空不二,而心境没有消融,是否见性?
  答:没有见性。

  234
  问:不知以哪一种见性为准?
  答:当然是亲证本来为对。

  235
  问:当一个人见性时,是否要完全根尘脱落,都要爆炸吗?
  答:心中心法做到一定时候,就会根尘脱落。但每个人并不完全一样,有的人不是爆炸。其实我们一念断处就是那个境界,只是力量不同,而证悟到的本性是一样的。无念时,身心世界都没有了,但有知觉在,这灵知就是本性。功夫到了,自然就到那个地步。

  236
  问:脱开时,外界的声音听得到吗?
  答:入定与脱开时没有区别。这时没有声音、时间,一切都没有,只有一个绝对的真性。我们有了这功夫,反过来就是神通发现,如天耳通,他方世界下雨的声音都能听到。

  237
  问:是否每个人都要爆炸?爆炸是否有声?
  答:各人体质、根基、习性不同,不是千篇一律的。爆炸不可求,更不可等。有的人爆炸是有声的,有的则不然,只要能所脱落即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元音老人)(五明学佛网: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元音老人)  

 楼宇烈教授:楼宇烈教授为《元音老人》一书作序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元音老人:略论禅宗 

 元音老人:净土指归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八、立证无上正觉道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七、三修门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六、修行的必要性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五、见修行果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四、大手印要中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一、大手印三要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