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李统亚:走出痛苦的轮回


   日期:2010/11/4 16: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死是佛教思想的核心问题。佛教认为死亡非苦的结束,人们应给予极大关怀的人生根本问题,是如何从人生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佛教不同于多数宗教都将终极关怀的解决托之于对天地神明的绝对信仰,它指出了要依赖人类自身的特长:理性,意志力和进取心。

  、面对死亡

  佛经上讲佛陀还在做太子时曾乘车巡游都城,在城的东、南、西三门分别看到老态龙钟者、重病呻吟者、死亡送葬者三种人,在城北门看到一个出家修道的沙门,深受感触,想到自己将来也难免老、病、死,终日闷闷不乐,唯以生老病死大事为念。这件事称为“四门游观”,是促使佛陀出家求道的一大契机。此后他就以全部生命投入对生死问题的解决。由此,“了生死”也就是佛陀思想及其所创立佛教的核心宗旨。

  佛的弟子舍利弗说:“修道调心,进入涅般,对于肉体的死亡,像毁去毒钵,像是重病得愈。有求的必定有报,有愿的必定有成,临死不变,是以智慧的眼观看世相,出离火宅,实在是无限之美!”从死中看到了“无限之美”,这是佛教对死的特殊理解。在中国,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他们将生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无论是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导人们要不畏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不畏死亡是好,然而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又未免过于忽视死亡。不了解死亡的本质,不在生时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对死的不负责任。从这一点来讲,佛教的生死观更胜一筹。佛教认为人世是充满各种苦难的苦海,人们因为“无明”的缘故而在苦海之中备受折磨。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就可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这样看来,佛教生死观的着眼点不止在于生前,也不止在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宿;它不是一味的重生轻死或者简单的轻生轻死,而是?痰嘉颐侨绾纬缴馈?

  二、诸受皆苦

  佛教教诫人们正视死亡,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人生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佛陀在出家时的誓言将他舍弃一切、精勤求道的目的表达的十分清楚:“我是因为畏惧生老病死,为除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出家,不达目的,誓不还宫!”佛陀在成道后所讲的第一圣谛即为“苦圣谛”,这是他对人生诸苦的反省和确认,具有人生价值批判的意味。

  以人生而论,一般的说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人死后先是受到中阴之形,到二十一天的时候投生入胎。在母胎里,母亲吃热了,胎儿也会觉得热,像被热水浇一样;母亲吃冷了,胎儿也会觉得冷,就像掉进冰窟里;母亲吃饱了,食物压迫胎体,痛不可言;母亲饿,胎儿更觉得饿。等到十月胎满,将要出生的时候,头向产门,就好像两石夹山。快要出生了,母亲身体危险父亲担惊受怕。这是生苦。

  人都靠父母养育,长大了身强体壮,慢慢的生命衰老,齿摇发落,满脸皱纹,耳聋眼花,记忆减退,百病丛生,老态龙钟,举步无力,行卧做起须人扶持看护。这是老苦。

  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其中有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不和谐共处,就能生一百零一种病,四大元素不调和,共能生四百零四种病。地大不调,浑身沉重;水大不调,浑身肿胀;火大不调,浑身蒸热;风大不调,浑身僵硬,百节疼痛。四大不调更是痛楚,亲戚六人昼夜看护,为之担忧,纵然有美食佳肴,入口皆苦。这是病苦。

  人临死的时候,四百多种病同时发作,灵魂不安,风刀解体,没有一个地方不痛。家眷亲属在两旁痛哭流涕。及至断气,遍体僵冷,尸体挺直,失去知觉。过不了几天,血肉坏烂,肿胀烂臭,恐怖至及。这是死苦。

  恩爱别离苦。妻儿兄弟、亲人眷属,相亲相爱,一朝家破人亡,各自分散,无有相见之期,实为大苦。所求不得苦。

  家有钱财,仍然不知足,千方百计谋求钻营,劳神费力。或为官吏,不知足,贪赃枉法以求富贵,被人告发忧苦无量。怨憎相会苦。世人共居爱欲之中,各自争强好胜争权夺利,结成仇人冤家,互相憎恨,甚至拼个你死我活。五取蕴苦也称忧悲恼苦。

  人生在世,难免种种忧愁,家室内外多灾多病忧愁,惟恐财物丧失、经营失败忧愁,亲人远行不归忧愁……种种忧愁使人难得欢乐舒心。良辰佳节本应该是亲朋相聚,笑语欢颜,但是却经常愁颜相对。

  为什么说人生中一切皆苦或诸乐也是苦?佛经中举出来了三条理由:

  第一,苦和乐相互依存而生。有相聚之乐必有离别之苦,有饥寒之苦才有饱暖之乐。《大般涅磐经》卷十三言:“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弃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第二,乐由因缘和合而生,实际上也是苦。乐不会自己平白无故产生,总会依赖足够产生它的各种条件。既然依赖其他条件,则乐属于他,并非完全的自主自在,依他而不自在,这实际上是苦。第三,诸乐无常,本质为苦。依赖一定条件产生的乐,总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消失,不会永远保持不变。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人生一切诸受皆苦。佛教大谈特谈人生一切皆苦,是悲观的全盘否定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我们在理解苦圣谛时必须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二,说一切皆苦,只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如果按照世间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观来说,佛教实际上认为人生是苦乐间半的。而且更坚持人类有许多特别的优点。第二,只要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反省人生就会发现,佛教所揭露的人生诸苦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老、病、死是作为人天生就有的缺陷,超时代、超阶级的存在。至于其他诸苦,仍然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而且佛教主要的着眼点就是人本身存在的缺陷——老、病、苦。

  第三,佛教说法的根本原则是“应药与病”。佛教直接揭露人间的苦难和缺陷,就是要提醒众生应该如实认识自己的境遇,使人们清醒起来重视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解决。佛教盛传苦谛不是教人消极的诅咒厌恶人生,而是唤醒世人对自身地位、人生缺陷的如实认识。鼓励人们起来抗争,征服直至根除各种苦难。第四,说一切皆苦只是佛教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如果持佛教“无常”的观点来看,苦性本空,苦终非苦。这是正确观察诸苦本性,从而彻底消灭诸苦的要诀。

  三、六道轮回了苦无期

  佛经说有受皆苦,并不仅仅只是说人生,他涵盖了整个宇宙有情、有心识的生命形态。形形色色的众生按其生存形态分为三界、六道(五道)、四生、九有、二十五有等类别。

  三界指众生生存的三大种类:

  (1)欲界,这类众生有男女、雌雄、阴阳之别,有饮食、男女、睡眠这三种最基本的需求,人类和动物都属于此类。

  (2)色界,虽然有固定形状的物质身体,但是却没有饮食、男女、睡眠的需要,常住于安乐恬静的禅定中,按禅定的深浅分为四禅十八天。

  (3)无色界,没有固定形态的物质身体,寂定的心常住于甚深禅定之中,按禅定的深浅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重天。三界的划分是依据修禅定者身心由浅至深的变化建立起来的。”

  五道或六道是指众生死后的五或六种去处。“一地狱,地下牢狱,是受恶报最重的苦难深渊。二饿鬼,四处游荡而求食不得,饥渴难忍,苦无休止。三畜生,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弱肉强食,自相残杀。又有人类对它们的奴役,鞭挞,屠杀,受苦很重。四阿修罗,住于海中,是一种大力鬼神,有神通威力却没有德行。五人类。苦乐参半,是六道升沉的枢纽,修善可以得升天道,作恶就会分别堕地狱、畜生、饿鬼三道。六天道,指天界众生。他们纯乐无苦(或少苦)、寿命及长、道德高尚、神通自在。但并没有超脱生死,仍不免堕入恶道。上述六道中,印度佛教有的部派删除阿修罗道只说五道。

  三界众生皆有生死,都在三界六道中升沉流转无休无止。《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4经佛言:众生“身坏命终,还复受身”,人虽死亡,肉体腐烂消失但是心识却随即转生别处。轮回无穷尽,受苦也无穷尽。独生独死,独来独往,受苦无量,没有停息之时,不得自知之明。不论如何,仍然摆脱不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轮回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之一,认为四种姓在生死相续,轮回转世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吸取这个观念并加以改造发展,主张众生在业报之前,一律平等,都是以自身的善德恶行来决定来世的转化。在没有解脱以前,众生都各自依行业的善恶而趣往的世界,有五道或六道之说。六道的群生通称为众生。众生由于未尽之业在六道中受生死轮回无穷流转之苦,称为六道轮回。“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传统,当然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清楚的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它们也都留下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然而尽管这么多宗教的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数人想象这一生就只有这么多了。对于来世,如果没有真正或真诚的信仰,大多数人的生活便缺乏任何终极的意义。

  “人死断灭论的泛滥,使不少人不顾后果,不择手段,在过重的欲望驱使下,疯狂的攫取,沦为贪官、骗子、盗贼、毒枭、毒贩、色狼……。心理承受稍低者,则导致种种心理问题和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缺乏正信者则容易上人魔骗子的当,误入邪教的陷阱。这一问题,有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严重的趋势。追究其最深层的原因,应该说在于生死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人们缺乏以了生死为本而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

  从伦理学看,生死观决定人生观、人生态度,慎重考虑人必死亡的下场,是决定如何积极生活的前提,存在注意哲学家因而主张“先行死”。佛陀直面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将对死亡的无意识焦虑变为有意识,冷静的省视人生,揭示人生缺陷和社会弊病,并力图用清澈的智慧开辟出了生死大道,以次为中心,提供给人足以安身立命的信仰。在今天这个“财富增长、意义丧失”的时代,这种智慧,无论对每一个人,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四、人身难得当度生死

  佛教不同于多数宗教都将终极关怀的解决托之于对天地神明的绝对信仰,它指出了要依赖人类自身的特长才能得以自我解放,最终走出生死痛苦轮回。

  “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大海深处有一只盲龟,寿命久长,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海中随波飘荡着一块浮木,浮木的中央有一圆孔。盲龟的颈要进入浮木的圆孔,这是概率极小的一桩难事。而人身之难得,正如盲龟入彼孔。万千生死轮回中,人身难得。所以,每个人能生到人间,都是极其珍贵和稀有的。尤其是生在佛教流传的社会中,更是极为难得的事情。

  佛陀看重人生,以人间为善处,主要是因为人具有修学佛道得以超越生死的诸般条件。超越生死,一方面必须要受生死之苦的逼迫而激发出超越生死的渴望;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反思自身处境的闲暇、理性、和自强自救的意志力。在三界六道众生中,惟有我们人类,寿命较短,苦乐参半,最容易产生从老病死等诸苦中获得解脱的迫切需求。就此而言,老病死等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值得我们人类庆幸的事情。种种痛苦是滋养智慧花朵,是结出佛果不可或缺的土壤和肥料。正因此,佛陀又称老病死为三位教导世人超出生死苦恼的明师。

  我们人类另外一个值得庆幸的资本是自身禀赋的“勇猛强记”的特性。“勇猛强记”也就是指很强的意志力,进取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了这些能力才得以能够拥有知识和智慧。《长阿含经·起世经》佛言:我等南瞻部洲人在三大方面胜过六欲天、鬼道和其余三大部洲人:“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宰力。并且有很强的自律、自控能力,能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净化心灵。而佛陀出世,是为人类智慧和意志力高度发达的集中表现。人类这些长处都是以“勇猛强记”为前提,也就是说意志力和理性是人类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类得以自我解放,最终走出生死痛苦轮回的根本依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李统亚       轮回)(五明学佛网:李统亚       轮回)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轮回观 

 徐文明教授:轮回的文化渊源与精神意蕴 

 怖畏轮回恶趣苦 皈依三宝求庇护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陈兵教授:“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开愿法师:杂修一气谓世间法,轮回心仍造轮回业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成仙未出轮回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轮回之险 

 妙境法师: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 

 其它:佛家的轮回学说(李润生居士) 

 其它法师:从龙树性空学探究轮回主体(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