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学习的心态


   日期:2010/11/19 13: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其实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对了,学习的效果不见得好。我们一翻开《弟子规》,看到弟子两个字,弟子指的是谁?我们可能第一个念头,孩子学的。那麻烦了,我们大人一学《弟子规》,从爸爸就变警察了,从妈妈也变警察了,就盯着孩子,你这个没做《弟子规》,你那个没做《弟子规》。然后孩子学得就很痛苦,很讨厌《弟子规》,因为一看到《弟子规》,就想到父母一大堆要求。所以应该是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家长,看到我,就赶紧把他两个孩子拉过来,然后说“蔡老师,敬礼!敬礼!把头给压下去了。”我在想,佛门说“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假如没有处理好,我就跟这两个孩子结冤仇了。而我们修行,心应该要柔软,哪有说把孩子头这样压下去的,那心都是控制,都不道法自然。勉强的事情一定会有副作用,什么副作用?你勉强他的,你不在的时候,他就不做了,这个叫阳奉阴违。因为我们也没有道法自然,太强迫、太强求,揠苗助长,效果不一定好。结果他压完头以后,紧接着就开始说,我这个儿子哪里不好,就把他两个孩子的缺点全部讲一遍给我听,然后我愈听愈沉重。他讲完以后就说,“蔡老师,你马上给我教教他们。”大家想,我现在教好不好?他铁定说,“蔡老师给我记住。”所以当下说,“这个孩子不错,挺好的、挺乖的,你看他对我挺恭敬的。”先称赞一下孩子,然后赶快把孩子支开。孩子也有他的自尊,你在人前这样批评他,他很难受的。所以我们的心为什么变得不柔软?因为我们有功利,因为我们急于求成,因为我们那个控制的欲望愈来愈强。所以这个心态一起来,孩子会很有压力。

    其实我们能不能回到当初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那个时候才几个月,一岁左右,这个父母有没有说,孩子一岁的时候对着孩子讲,你以后考试都要给我一百分,少一分打一下,不会这样吧,那个时候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有信任。孩子学走路了,全心全意信任孩子,这个父母站在前面,孩子,你一定可以的,来,跨出你人生的第一步。有没有哪一个小孩学走路,第一步就踏成功的?您家的孩子踏第一步成功的举手,那个可能是圣人再来的。都没有。请教大家,你的孩子跌了几次以后,才跨出稳健的第一步,记不记得?不记得。有没有他跨到第一百步的时候,你对着孩子说,孩子,我不信任你了,你走不成了。有没有父亲说,孩子,你已经跌了一百次了,我只给你接下来五十次机会,你五十次走不好,别走了,脚会受伤,我买个轮椅给你坐。你看你有要求了,那个孩子开始走路会发抖,因为他有压力。人有压力的时候,他的潜力发挥不出来,他的压力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所以大家注意,现在小孩子读书,小学就有人自杀,大学、研究所那就更多了。这是变成什么?我们父母没有能感受到孩子的心,都被我们的要求、我们的面子问题,都被我们的控制欲望给障住了,孩子已经痛苦到不想活了,我们感觉不到,我们只专注到他的分数而已。所以“欲令智迷”,人有欲望的时候,很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清身边最亲的人内心的状况,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而我们的本能跟孩子是连心,父母跟子女是连心,我们要恢复这个本能,恢复这个天性才对。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恢复明德,恢复本善。

    父母跟孩子那种天性,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姊姊那时候刚生孩子,小外甥在我们家,他妈妈坐月子,他在我们家待了几个月。结果每一次他哭了,就肚子饿哭了,本来我跟我姊姊、我母亲在吃饭,我姊一下就跳起来了。我母亲跟我都觉得什么事?孩子哭了。很奇怪,孩子哭,我都慢半拍,他妈妈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然后孩子学讲话,牙牙学语,讲了一大堆,我一句都没听懂,然后他妈妈每句都听懂,还做翻译,一句一句翻译给我们听。你说那个是言语在听,还是心在听?那言语我也听到了,怎么听不懂?所以这个是天性。父母就是用这种天性去鼓励孩子,孩子在这种完全的信任当中,他学会走路了,学会很多生活的能力。而孩子对父母的孝也是天性,你看父母,他不对了处罚他了,他不只没有任何责怪,还往父母的怀里钻。而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对父母的那一分天性的爱,终身保持。保持着赤子之心,这个人太快乐了,而且他一定又能够把对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对一切人的爱心。我们在二十四孝看到,多少的孝子随时都能感觉到父母的心,像曾子孝顺的榜样。以前这些长者厚道,他的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看朋友都是走了几天,甚至上把月的路程才到家里来,还让朋友等,老母亲于心不忍,可是曾子又上山去砍柴了。所以情急之下,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马上感觉心里不舒服,赶紧赶回家看到母亲,跪下来,母亲,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曾子的母亲马上很欣慰,没什么事,朋友来了,不要让人家多等。终身保持这个孝心。我们看看,我们现在母亲咬得手指流血了,我们有没有感觉?读德育故事就是效法圣贤人,感觉到我们跟他们的差距非常远,所以德行比于这些圣贤人,人就“知耻近乎勇”,提起勇气效法他们;欲望要跟下阶层的比,那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也没有比人家差。所以天性保持,而这个天性的爱,最能让人他的潜力不断发挥出来。所以纵使孩子现在已经十五、十六岁了,我们还能回到孩子学走路那个时候,父母信任他、鼓励他的那个心境,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能感觉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