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


   日期:2016/10/31 14: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

  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不料正赶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乱,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师求学之志未能如愿。当时有一佛门大德释道安,在太行恒山上建刹立寺,于像法时代弘扬佛法,声名远扬。大师有一胞弟,出家后法名慧持,从小沉默寡言,而胸襟远大,那年他18岁。于是兄弟二人改南下的志愿为北上,到受都寺,进入了道安法师的门墙。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解《般若经》之后,大师豁然开悟,感叹道:“九流门派不同,学说众多,今日方知都是糠皮和秕子。”于是大师和胞弟,取下发簪,削发为僧,在道安法师座下,归命于佛门。”

  既然有幸得闻大道,大师严肃认真的学风与众不同。常常想着,以弘扬大法为已任,因而精勤思维、读诵、受持,夜以继日。因为家穷,出门所带的钱财有限,山中又供养不足,常常缺被少衣,而兄弟二人谨慎恭敬,从不懈怠。有一僧人昙翼,经常资助他们。道安法师赞叹说:“昙翼确是知人善助。”

  大师借听《般若经》所开发的智慧,生发旷劫修道、旷劫度生的大菩提心,所以神明卓越超群,认识远大深刻。道安法师常赞叹说:“能使佛道大兴于中国的,必是慧远。”

  24岁时,大师就开始讲经说法。曾经有一位居士,在听讲时,提出对“实相”的疑义。大师与他反复讨论,不能明白。大师于是引用庄子的学说相比类,使那个疑惑的人顿时晓然。从此以后,道安法师特地允许大师读世俗的书。道安法师另有弟子法遇和昙微,作风才干光照四方,志愿言行清沏敏捷,对于大师都非常佩服。

  当时正是东晋时期,中原动乱,如水沸腾。大师随从道安法师不得已迁流于他方。到新野时,为躲避乱兵,道安法师让大家疏散,各自找寻修行场所。临上路前,道安法师对各位弟子都谆谆教诲,唯独对大师没有一句赠言。大师跑请于师前说:“师父对他们都有训诲唯独对我没有训导、勉励,莫非是弟子不堪教训吗?”道安法师说:“对你,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于是道安法师与弟子道立等人上长安,大师及慧持、昙邕去荆州,在上明寺留居5年。因想起与慧永同往罗浮的约定,大师又沿着扬子江南下。经过浔阳,见庐山幽雅清净,正可安心修道,谁想却与慧永不期而遇。

  原来在太元年间,慧永路过浔阳,被善信陶范留住,并为他在庐山上建造西林寺。他听说大师也到了庐山,极力挽留,邀请同住庐山,共修道业。大师看了山形地势,走到庐山东麓,用锡杖拄在地上说:“如果此处可以居住,当从土中喷出泉水”。山泉果然应手而出,涌流直下而成为小溪。大师便砍伐茅竹,建庵居住,命名为龙泉寺。这年正是东晋太元9年,大师51岁。

  大师德业馨香,流布四方,追随大师的人也日益众多。大师为众人开讲《涅槃经》,感应山神显灵,不但捐助建寺木材,还动请雷雨平整山地。当时慧永对前来礼拜的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正当弘扬大道,如今徒属众多,而四方闻名而来的仍然不断。贫僧所居住的西林寺,地方太小,住不下这许多人,怎么办呢?”桓伊听说山神的事后,对大师产生敬仰之心,上书朝廷批准建造了东林寺,命名大殿为神运殿。这年大53岁。于是造西方三圣像,开凿水池,种植莲华,并在水面上造立十二叶莲华钟,指针随波而转,指示时刻,方便修道。四方息歇狂心的出家僧侣,超尘绝俗的在家善信,闻风而至的共计123人。大家选定斋日,共结莲社,又令刘遗民作《发愿文》,刻石立碑。从此昼夜六时,念佛行道,一意西方净土。

  当时王乔之等几人,作《念佛三昧诗》以明志。大师为此作序如下: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kui音魁,掌管、道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证-正+永】而已哉!”

  大师自从进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从不出山。凡送客都以虎溪为界。

  虎溪源于上方峰顶。大师与莲社道友经常在峰顶上游憩,只是苦于水源太远。一天,有人看见老虎在山顶上跑石,从此就水流不断。人们因而把它叫虎跑泉、虎溪。大师曾亲送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因时遇知已,话语相投,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后世因而有一幅名画,叫虎溪三笑图。

  大师神情严肃而恭敬,仪容方正有威严,凡是头一次见到大师的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曾经有一位僧人,手持一个竹制如意,想要奉献于大师。进山住了一夜,竟然不敢呈献,悄悄地留在大师座角而去。还有一位慧义法师,性情刚强,从不知惧怕。在拜访大师临上山前,对弟子慧宝说:“以前那些拜见远公的人都不过是庸才罢了,所以才望风推服,你们今天看我的。”上山后,正逢大师讲《妙法莲花经》,慧义师几次想质问,都战战兢兢,汗流浃背,竟然问不出口。出山后他对慧宝说:“远公真令人惊讶,他降伏万法、卓超大众,原来是这样的。”

  当世大文豪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上任时路过庐山,专程上山礼敬,与大师一同到庐山北涧迎客松下,二人共谈《易经》,探求大道,整整一天,不知疲倦。殷仲堪感叹地说:“大师智慧深明,实在是难以比量!”大师也对他说:“使君的才辩,就好比山中的流泉。”后人因而把这个地方叫做聪明泉。后来桓玄征讨殷仲堪,大军路过庐山,桓玄邀请大师出虎溪相见,大师以老病为由拒绝了,桓玄只得亲自进山。他手下的人说:“以前殷仲堪进山礼敬远公,您就别礼敬他了。”桓玄答道:“岂有不礼敬之理,殷仲堪不过是个死人罢了。”等到见到大师,桓玄不自觉地屈膝礼敬。桓玄请问大师:“圣人说,父母遗赐的身体不应毁伤,为何您却削去头发?”大师答道:“为的是立身行道。”桓玄只得说对。桓玄本来还有几个问题想质问大师,却不敢再开口,只得说说征讨之事,大师不作回答。桓玄又问大师有何心愿,大师说:“愿施主安稳,愿殷仲堪也安稳无事。”桓玄出山后对手下人说:“远公真是平生所未见。”

  桓玄后来以挟天子以令诸候时威势,苦苦逼请大师出山入朝,致信于大师,劝令作官。大师回信言辞正大坚定,志向牢不可拔,超逾丹石,桓玄终究没有请动大师。接着桓玄又欲淘汰众僧,教令还俗。他对手下官僚说:“出家人如果能够讲解经文、阐述义理的,能够遵循戒律、有秩序的,能够宣扬荷担大法的,可以留下。与此相违背的,全部还俗。唯有庐山是道德之人所居,不在搜减之列。”大师为此专门致书于桓玄,讲述我佛玄妙的戒律条文,及如何遵照执行,桓玄都一一听从。

  成帝年幼的时候,由庾冰辅政,认为出家人应当礼拜帝王,而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等,向皇帝报告不应礼拜。朝廷大臣都赞同何充的意见、可是门下省却按照庾冰的指令予以驳回。议论纷纷,难以决定。等到桓玄到姑苏后,与庾冰的意见一样,欲令出家人礼拜帝王,并致书于大师。大师回信说:“袈裟并非朝堂之衣服,钵盂也不是庙廊的器物,出家是尘外之客,不应礼拜帝王。”于是著《出家人应礼拜帝王论》5篇。桓玄开始时非常固执,读了大师的书信后,就改变了主意。后来桓玄篡位为帝,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向西逃奔,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从江陵回驾京师,路过庐山。辅国大臣何无忌劝大师迎接皇帝车驾,大师仍以老病为由不下山。安帝派遣使臣慰问大师,大师上书致谢并申明老病,安帝又下诏慰问作答。

  庐循占据江州城时,进山拜访大师。大师因与他的父亲少年时同为书生,所以见到庐循后,十分高兴地谈论往事,从早晨到傍晚。有的僧人提醒大师说:“庐循是国家的贼寇,和他交往友好,不怕别人起疑心吗?”大师说:“我佛法中,无取无舍。有智之人自然能觉察到这一点,不值得害怕。”等到宋武征讨庐循时,他手下有人说:“远公一直在庐山,与庐循相交很厚。”宋武说:“远公是一世楷模,肯定是对谁都不分彼此。”因而派遣使者,驰马送书向大师致敬,并留下银钱米面。至此,大家方才叹服大师的高明远见。

  大师因为江东经藏极缺,便派遣弟子翻越葱岭,购清梵文原本,并广传关中。此后经律出自庐山将近百卷。大师曾著《法性论》14篇,发明佛陀泥洹常住之旨。与大师同时代的汉传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见到文章后感叹他说,“远方边地,没有见过佛陀大经,却能如此与经文暗合道妙。佛经说,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正是这位值得尊敬的仁者啊!”所以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

  大师自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足迹不入尘世。专志于西方净土,以澄净之心,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境。开始11年间,共有三次见到阿弥陀佛,而深沉厚道,不与人言。到义熙12年7月30日傍晚,大师在般若台东龛,刚刚出定,就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对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莲社中先已往生的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遣民等,都在佛的两侧,上前与大师作揖,对大师说:“师父发愿在我们之前,来西方却为何这么迟。”

  大师对弟子法净、慧宝说:“我从开始居住在庐山,前11年中三见佛相。今天又见到,我往生西方必定无疑了。”又说:“七日为期不算急迫。”于是卧床示现疾病,并亲自起草遣嘱如下:

  “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远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到,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今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还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

  弟子们恸哭不停,犹如父母过世。大师知道他们世情难以割舍,只得允许七日致哀,到期将随缘入灭。年岁大的弟子,请大师用豆豉酒治病,大师说:“戒律没有明文可以通融”,不同意。又请大师饮用米汁,大师说:“日已过午”,也不同意。最后用蜜水请大师饮用,大师就让他们查阅律文。没到一半,大师就溘然而逝。留下遗嘱,让弟子们将尸骨暴露存放于松林树下,以岭为坟。就象树木倒下一样,自然风化为土。弟子们不忍心如此,未能遵照大师的遗命。而与浔阳太守阮侃一道,将大师遗体葬于西岭,并砌石为塔。这年大师83岁。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宗       慧远大师)(五明学佛网:净土宗       慧远大师)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与白人岩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山西遗迹考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与白仁岩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