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超生了死的心要


   日期:2016/11/2 9: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位痲疯患者殊帕普达在专心聆听佛陀宣说妙法后,马上领悟佛法。由于心中法喜充满,在听法人群散去后,他跟随佛陀走了一段路才回家。在回家途中,帝释想测试他对三宝的信心,就出现在他面前说:“你是个受尽苦难折磨的贫穷可怜人。现在只要你否定三宝,认为佛陀非佛陀、妙法非妙法、僧团非僧团,并说出三宝对你没任何用处,那我马上就给你巨大财富。”殊帕普达回答道:“你说我是个又穷又受磨难的可怜人,但我现在却拥有七圣财: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闻(能闻正教)、惭(自分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慧(智慧照事理),所以我不再是穷人了。”两人对话后,帝释就到精舍告诉佛陀此事。佛陀向帝释说:“即使现在有千百个帝释给她巨大的财富,也很难改变殊帕普达对三宝的信心,使他远离三宝。”

  有一天,苏帕布达从祇树给孤独园回家途中被牛撞死了,他的死讯传到给孤独园。比丘们就请问佛陀殊帕普达往生何处?佛陀说:“殊帕普达的前世曾经殴打一位圣者,所以今生是痲疯患者,但因为今生已经领悟佛法,涤清一切烦恼,所以往生忉利天了。”

  世间人的多数都在辛苦一生追求身外物质生活的舒适与安乐、追求味蕾的享受、住宅的豪华与否、学历的高等、响亮的名声和丰足的财富等等;在追逐的历程中,太多人都非常辛苦。有的人付出,有所收获;有的人辛苦一辈子却不一定有结果,潦倒一生,很不如意;有的人继承庞大的家族财产,却反受其害,成为他人算计谋害的对象;有的人想尽办法得到权势,却造诬陷成为阶下囚;有的人一生劳碌,想在老年享受清福,却遭遇经济萧条或疾病困扰,乃至家财散尽、孤苦无依儿女离乡成为空巢老人。这就是世间万象的缩影,家家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经历基本苦乐参半。无常的变化,实在让人所求不得。

  世间上的人都不喜欢受苦,可各式各样的痛苦常常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不得不去接受,不得不去面对。数字的游戏规则中必须具备加、减、乘、除,可是世间人对于世间的游戏只喜欢过度的加和乘,这也一定符合自然规律的终极必反,过分的索取和贪求,结果或许只是水中捞月。这就是我们只在乎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及内在财富的颠倒妄想。

  人类过于自私和荒谬的想法,在佛陀对于实相的见道后,把我们这份执着与习气结节归总为“苦大聚积”的成因。佛法的见地与佛陀的教导,是为了让帮助众生终结一切苦而得到永恒之乐,跳脱生死轮回。长久对于一切习惯执着的我们,在于心智低劣的层面时,也因为福报因缘不具足的缘故,当听到佛法说没有任何 东西属于我们时,我们便开始害怕失去,因为这样的实相论对于处于颠倒中的我们会感觉不自在、不舒服。我们太想要去抓住一个可以永恒依靠或是依存的身外之物了。

  通过佛法的修行就是为了让我们去贪、嗔、痴这些精神贫瘠的因素,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烦恼,把我们困在生死轮回中,让我们的心无法止息。这关乎看待世间问题的角度,内心的富足是无法用身外之物去衡量的,而内心的贫穷即便身价荣登福布斯也是无法真正快乐和满足的。通过闻思佛法,是因为我们看出高贵宝藏的价值,那是真正的财富。对于佛法的信受不仅可以平衡内心的残缺,对于三宝坚定不移的信奉,更是可以超生了死的心要秘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心要)(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心要)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阿弥陀心要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50~5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40~4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30~3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0~1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9)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一、我们的心要落妆 

 洪启嵩居士:数息心要 

 洪启嵩居士:参禅心要 

 洪启嵩居士: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