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德行是素质的根本


   日期:2010/12/29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人的身体出问题了,为什么?道德有问题,生活不正常。应该是讲一个人,太阳下山,天睡人睡,天起床,人起床。结果现在人都喜欢熬夜,太阳下去了,他愈来愈有精神,这就颠倒了。所以有些人睡白天,晚上精神亢奋,他身体很难不出状况。所以身体的情况,第一,心情违背德行,他不坦荡,身体很容易出状况,心情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会生病。再来睡眠颠倒,还有不运动,很多文明病都出来了。再来就是吃不正常,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我们现在暴饮暴食就不健康。所以说实在的,人有钱,还不见得能健康,得要遵循自然法则生活才能健康。所以人其实不要失衡,钱赚够用就好了。赚了一大堆的钱,身体垮了,不划算;赚了一大堆的钱,忘记经营夫妻相处,忘记教育孩子,中晚年家庭破碎了,那我们看着钱就能快乐吗?很可能一想到孩子不孝顺,就哀声叹气。所以人生得要平衡发展,不能失衡,只有追名逐利,这个人生铁定出问题。而且人一明白,该是你的钱跑不掉,不是你拼命赚,它才能来。所以人想心安,真的要把《了凡四训》读透,理得,心才能安得下来,不然患得患失,不然跟人家比来比去,得失心很重,很难过。

    可是老祖先又告诉我们,人比人会怎么样?气死人。尤其又常常拿孩子去跟人家比,孩子压力很大。幸好我妈妈没有拿我跟别人比,不然我就完蛋了,我的信心就被踩碎了。我的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可是我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拿我跟我姐姐比。所以当父母不能偏心,心一偏,修养就有问题了。《大学》说心正,心不能偏,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这个家才能兴旺。你偏心,爱这个孩子,讨厌这个孩子,你这个家就要败了。不是我讲的,经典讲的,你心不正,家就不能齐。所以说坦白话,大家知不知道,当一个成绩很好的姐姐的弟弟,好不好当?不好当,是吧?有苦难言,是很有压力的,但是父母还是给我们信心。

    有个父亲他教孩子,他有两个孩子,哥哥成绩很好,妹妹成绩很平庸,中等。请问大家,你会比较疼哥哥,还是疼妹妹?这个问题有这么难吗?大家一定会说,妹妹,是吧?这叫标准答案。真正遇到了,很可能还是疼哥哥,真好,给我长面子。所以教育不能看外面,教育得看到每个孩子他的心灵发展。今天我们疼哥哥,哇,太好了,成绩特别好,来,给你一百块、两百块,你什么都不用做,考高分就好了。妹妹成绩不好,妳真丢脸,家里的活都妳干,妳不要出去玩,妳没有资格出去玩。两个孩子心理都不健康,哥哥恃宠而骄,傲慢;妹妹没自信,一生都比较内向、压抑,这是比较好的。假如她个性很强,爸爸妈妈又偏心,她就会怨父母;发展得严重,怨这个社会。所以我们看到新闻,有些年轻人动不动拿着火就烧人家的车,那是结果,原因在他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老师、长辈无私的爱、公平的爱,所以他的心灵匮乏,慢慢的他怨恨的心提起来了。我们往往看到这些人很不可理解的行为,可是我们往源头一看,都是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十几岁懂什么?一个十几岁的人,他的人格因为没有好好教,扭曲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能怪他们吗?怜悯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都来不及了。

    所以大家去看,我们看那个婴儿房,刚出生的婴儿都长得非常可爱。我们进去,一天可能只开放几次让这些家人看。我们一去看,马上,哎,那个是我儿子,那个是我女儿,那个是我外孙,看了特别欢喜,天真无邪。而且不只看自己的孩子,很自然的就会被旁边那些天真的脸庞给吸引,不管他是白皮肤还是黑皮肤,都可爱,你说,哎,那个孩子也好可爱,那个孩子也好天真。有没有哪一个人看的时候说,我告诉你,那个孩子以后是杀人犯,那个孩子以后是忤逆父母?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刚出生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可是为什么这么天真的孩子,最后会变成这么忤逆的行为?你把他放在一起,你很难相信是同一个人。所以我们念到《三字经》说,“苟不教,性乃迁”,那个悲悯,慈悲心提起来了。他当人,这么难得的机会,就因为没有遇到圣贤的教诲,堕落成这样,体会到这一点,替他惋惜、替他着急都来不及了,哪还有可能跟他对立、跟他批判、跟他冲突?所以真的,现在的青少年,我们得要用足够的包容心、爱心来感动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几岁都还没有太严重的污染,等到成人以后要再救不是那么容易。我们都接触过高中生,也接触过大学生,都还很单纯,只要我们不嫌弃他,不跟他对立,都还是能把他引领到正路来。

    所以这父亲偏心,最后这个孩子真的读到博士,也很给他长面子,女儿只有专科毕业。后来他儿子回来,博士毕业,他本来还想带着儿子出去,给这些亲朋好友讲一讲,“你看,我儿子博士毕业,不简单”,想出去光荣光荣。结果还没有出去,他的儿子先来找他,他儿子说:爸,你有很多财产,还有很多房子,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还是先过给我吧!请问这个博士生讲得对不对?大家觉得他的话对不对?我们来分析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对呀,人生无常,他讲的话也没犯法,也没有错。可是他的话没有道义、没有情义、没有恩义,他的话足足可以把人给气死,这样才有厉害,这个才厉害。现在人就不犯法,可以把他的至亲给气死,这个人才是恐怖、厉害。他的父亲听到这个话,这么样栽培的一个孩子,二十多年了,得到这样的言语、这样的话语,一下子精神受不了,都快要精神崩溃了。他的孩子感觉不到他父亲的痛苦,看他父亲没有反应,到邮局去写存证信函,就是要公告,他要跟他的爸爸断绝父子关系。

    什么叫素质?不是会弹钢琴就有素质,不是会计算机就有素质,而是他有德行才是素质的根本,所有的才华都要为德所用,德才是他的元帅。可是假如无德,他会犯罪;假如无德,他会拿着才华去压别人,他甚至于拿着才华,会破坏一个团体的团结。现在很多有才华的人一离开那个单位,把一半的人都拉走,都忘记当初都是老板、老板娘胼手胝足,才把这个企业立起来,他只看到他的利益,他哪管这些恩德!所以有才华而无德的人,对家庭、对团体的杀伤力非常的大。而我们也要冷静,这个父亲在他孩子读书的过程当中,只看到了他的成绩,有没有看到这个孩子的心灵,他是长了傲慢,还是长了孝心?长了冷漠,还是长了处处为人着想的心?我们假如不找到根本,我们教育孩子、教育学生,最后都会让我们大失所望。

    后来这个父亲真的进了精神病院,这个时候谁出现了?女儿出现了。女儿刚好有学传统文化,那些长辈都赶紧告诉她,妳赶紧要用至诚的孝心,把妳父亲从精神病院拉回来。这个女儿带着她的丈夫,告诉她的父亲,“父亲,你养育教育我们三十多年,这一生报答你的恩都报不尽,所以这一生我们不向你再要一毛钱,我跟丈夫每个月还给你五千块台币,给你做生活费,这一生一定孝敬你。”至诚的心,把她父亲的精神状况稳定,从精神病院接出来了。而他的儿子后来结婚了,生了孩子。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最有福的是知恩报恩,一个人最折福的是忘恩负义。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善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善根的根本。所以最折福的,忘恩负义。他一生孩子,这个孩子不满周岁,进医院开大刀开了好几次。很可能上天是要教育他,让他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才知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让他觉醒。就像我们闽南话讲的,“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才知道父母的恩重如山。

    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要把家治理好,首先我们心地的功夫,心要平等、要真诚、要慈悲柔软。不只是治家如此,我们自己教一个班级,老师假如爱心、平等心,都是先照顾这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成绩好的孩子的善心就被老师点燃了,“你看老师很有爱心,都帮助这些跟不上的孩子。”慢慢的这些成绩好的孩子说,“老师,这个同学我来负责,这个我刚好会”,老师的善心就带动全班的善心。那成绩好的人健康,成绩不好的人也不断的向上努力。但是假如老师偏心,那成绩好的人傲慢,成绩不好的人,内心人格也不健康了。再推演到我们当一个单位的领导人,那也要用平等、真诚、慈悲心。而偏心了,得宠的干部就恃宠而骄,狐假虎威;被忽略的员工就怨声载道,那整个团体都是怨气,那个磁场也不好了。可是假如这个领导人都非常有爱心,去帮助、教导这些能力比较差的,那整个仁爱的气氛,就弥漫在他这个大家庭,在这个企业里面。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得到,我们的行为跟经典相应,那很多好的结果就水到渠成;我们跟经典不相应,身体就出现状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