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净土宗是一个只关心死后利益的宗教吗?


   日期:2016/12/5 1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派,以其殊胜的理论和简易的修行方法,一直吸引着大多数信徒,特别是普通百姓的皈依。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如此。

  一些人认为,净土宗只是关怀“死”的宗教,对死的重视,忽视了现实人生的生活;净土宗关注他方佛国净土,而不是人间佛教提倡的人间净土,因而与人间佛教的提法有矛盾。这些观点,其实是对净土宗和人间佛教的双重误解。

  一、生活和生死

  人间佛教的确强调佛教的弘扬应以人类为基点,重视人们现实生活的改善和人类社会的建设。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而非生死问题。”他认为佛法的精神乃在为解决众生那种通过相互残杀来满足自己生存的生活方式,使之转变为互相“资益”的生活,从而发起大悲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其实生死问题的解决就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彻底解决。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人间佛教应保持佛法出世间的主旨和了生死的主题,具有超越性、神圣性,这样的人间佛教才真正是“契理”的佛教,符合佛陀本怀、大乘本旨。著名佛教学者陈兵先生在其《重读释迦牟尼》一书中,曾这样总结佛陀:“(生死问题)成为促使他出家修道的一大契机。此后他以全部的生命投入对生死问题的解决,‘了生死’因而成为释迦牟尼思想及其所创立的佛教的核心宗旨。”憨山大师《梦游集》中云:“从上古人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可见,不论人间佛教如何描述和定义,其宗旨仍然不出“了生死”三字。

  “生活”和“生死”,本来不是两个相矛盾的问题,“生死”可以看作是生活问题的主要方面,而“生活”也完全可以用“生死”中的“生”字来代替。从这个角度看,二者实质上可以归属于同一个问题。太虚大师所反对的,主要是清末佛教界中盛行的“死的佛教”、“鬼的佛教”,也就是太虚大师所说的“鬼本位论”的佛教,“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太虚大师认为,“所谓死,实即生之一部分;我们要能了生,才能了死。相反的,若只了死,非唯不能了生,而且也不能了死”。可见,太虚大师仍是把“了生死”作为“人生佛教”的核心,他提倡的“生活”,即是对“生死”的深层阐释,是对当时佛教现状的深刻反省。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死”的问题不重要呢?实际上,从古到今,任何思想学说都十分重视死的问题,世界上各大宗教,总是把对死的解释和超脱放在其教义中的重要位置。海德格尔曾说,如果不能对死的意义有所领悟,则终难把握生的价值。对任何文化体系来说,对死之意义的理解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准确的说,对生与死的基本意义的理解,是人生价值系统确立的基础,而价值系统乃是特定文化的核心。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一种对宇宙人生的解释体系,一种文化,对死之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对于广大普通佛教信徒来说,多数人开始时是由对死亡问题的关注而接触并信仰佛教的,因此,佛教对死的问题的关注,正是人间现实的需要。净土宗与其它修行法门相比,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死的恐惧和重视,来帮助人们解决生死的问题,也就是换个角度来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而已。

  二、净土宗对生与死的理解

  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净土宗对生与死的解释仍遵循着佛教因果、轮回、业力之说。然而和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又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在“生”的方面,净土宗强调“厌秽欣净”。智者大师在他的《十疑论》中强调“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行。”厌离行,主要是放弃对自己身体的贪著,也就是放弃五欲。欣愿行主要是对西方极乐净土的庄严发起信心及爱慕,而发愿往生。其实也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众生都是执著爱惜自己现前的生命,而净土宗却指出我们目前生命以及环境的污浊和无常,强调西方极乐国土的种种殊胜,使人放弃对自己“生”的执著以及对“死”的恐惧。蕅益大师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实际上,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无所谓清净不清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而成为秽土,正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从这个角度看,净土宗虽然强调现实人生的苦、空、无常,但从根本上来说仍是强调我们的心的不清净;虽然强调极乐佛国的种种净妙庄严,实际上仍是突出修行人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见与“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人间净土”相同,净土宗所遵循的,依然是“心净则国土净”的大乘思想。诚然,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修习净土宗的人变得很消极,什么事情都不想去做,整日把“无常”“空”等口头禅挂在嘴边,成为掩饰自己消极懒惰的借口。然而,这种情况实际上在整个佛教的各个宗派中都是存在的,这些信徒其实已经偏离了佛陀原本的教旨,对净宗信仰者来说,更是偏离了净土宗的本旨。《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在真心发愿往生,至心念佛忆佛的基础上,“修诸功德”,“植众德本”,只有具足充分的“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往生净土。《观经》中更是明确指出了这点:“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可见,真正的净土信仰者,必须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的大乘行者;亦必须是敢于深入红尘,在人间实践佛陀教法的修行人。

  其次,净土宗对“死”的问题高度重视。各种净土文献中,随处可见指导净土信仰者如何处理死亡的言词。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思想的影响,重生淡死的倾向很重。佛教虽然有丰富的理论来解释“死亡”,但汉地佛教中强调死亡,并直接指导整个死亡过程的宗派,则主要是净土宗。净土宗重视死亡,是因为死亡既是往生净土的一个必经过程,更是决定修行者能否顺利往生净土的关键环节。以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为例,其中详细的指导了一个人从接近死亡到完全死亡所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这种重视程度是汉地其它宗派所没有的。实际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死亡,没有直接面对死,没有真正思索死的人,其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人们不愿提及死亡,只不过是暂时的不去面对而已,但是,谁又能真正洒脱到对死亡毫不在意呢?净土宗关注死亡,实际上正是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死亡,是人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抛开死亡问题而只谈论生活的问题,那并不是真正的“人生”。特别是现代人,大量的疾病、犯罪、灾难,使得死亡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临终关怀”运动就是很好的证明。而净土宗,正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给予死亡极大的关怀,使修行者能以平静的心态和安稳的身体状态顺利度过人生最后的一个环节,最终达到往生西方净土的目的。对死亡的关注和指导,正是净土宗“人间性”的又一个很好的证明。

  第三,净土宗强调生死中“菩提心”的重要性。据《无量寿经》所教导,三辈往生都要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必备的条件。彻悟大师说:“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净土宗居士们推动社会公益、难民救济事业,兴办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正证明了弘一大师在其《净土法门大意》中所说:“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印光大师总结净土法门大旨“以菩提心为根本”。可见净土宗正是太虚法师所说的“大悲大智以护群生”的大乘佛法,是对人间佛教的极佳实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佛教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