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性的慧根,佛性


   日期:2016/12/23 10: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

  ●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

  ●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

  ●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

  ●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

  ●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

  ●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行,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施善。

  ●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

  ●和为贵,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为高,所以才需忍让、忍耐、隐忍。

  ●忍,有时要让,有时要耐,有时要隐。所以,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韧”。

  ●福临心享,祸至神伤;祈福避祸,人自安康。

  ●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千眼,意在观世,千手,意在济世;人间福音,无过如此。

  ●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无私者才是慧觉。

  ●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者觉。

  ●人生悟道,在聪明的台阶上只能仰视,只能在智慧的峰顶才会鸟瞰。

  ●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

  ●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

  ●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

  ●修形养性和施善积德,既要点滴做起更要日积月累。

  ●赶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养性贵有恒。

  ●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

  ●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生命有限,爱心无限;无限的爱可以把有限的爱延长。

  ●爱无所求,被爱无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

  ●一已之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众生之爱,有益于社会的和谐。

  ●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

  ●爱可以扩展,爱可以延伸¨¨故大爱可以无过;爱要铭刻爱要珍藏¨¨故真爱永恒。

  ●一已之光只是一点明亮,只有点亮大众之光,才会燃成一片光明。

  ●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首先是被别人需要,然后是被别人赏识,最后才是被别人赞誉。

  ●人生难得解脱,难求洒脱;解脱只是自救,洒脱才是自在。

  ●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心灵的灵魂的净化。

  ●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

  ●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树立起来,人的声望更要用毕生的德行来养护。

  ●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

  ●恶性,往往认贼作父;善心,则可以化敌为友。

  ●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是咖啡¨¨¨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 佛性则是人性的慧根。

  ●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根       佛性)(五明学佛网:慧根       佛性)  

 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万行法师:你以佛性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众生,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