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世间百态

 陈光标:对于慈善,我乐在其中


   日期:2008/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内地首善

  他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农家,却靠着自身努力打拼为一个成功商人。

  浙商、闽商、晋商、粤商、苏商……各路新商帮中,不乏财富更多、名声更大者,他却是捐助穷人最豪爽的人。仅2007年一个年度,他捐出的善款便超过1亿元。他没有向银行借贷一分钱,也从不在受赠地区进行投资。

  这个经历酷似李嘉诚,目标亦是李嘉诚的年轻富豪,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因这个年度的慷慨之举必将摘下内地首善的桂冠,也必将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春天的到来。

  他叫陈光标,刚满39岁。

  “我的生活乐在其中”

  ——青年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人生

  特约记者/周桐淦 安宁 唐在陵

  陈光标,一个声名日隆的苏商。他的“名”,并不在于他有多富有,他的“名”有一个响亮的称呼——慈善家。10年来,他累计捐赠款物到位3.17亿元,其中现金2.18亿元,物资9900多万元,捐助范围达全国10多个省市欠发达地区,受益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连串的数据,是对他的“名”的最好注脚。

  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年纪不大、面相和善的商人。他是怎样一个人?何以致富?又何以对慈善事业乐此不疲?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走近了陈光标。原本以为陈光标是个需要破解的谜,而随着采访的深入,陈光标乐在其中的慈善人生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穷孩子”的善举

  在中国,历来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但陈光标似乎有些特殊,因为在他还是“穷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了。

  关于贫穷,陈光标有着深刻的记忆。他曾对熟识的《扬子晚报》记者周桐淦披露自己的隐私:“你注意到了我吃鸡蛋的认真?有意思!我一般每天只吃一只煮鸡蛋,的确是慢慢地吃、认真地品味。我有一种特殊的鸡蛋情结,或者说是隐私。”接着,他讲述了一个吃鸡蛋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文革”后期,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苏皖交界的西南岗农村,“文革”后期相当贫穷落后。我两岁多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相继饿死了。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常常因为村上的红白喜事而向别人家借个一两块钱。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块多钱的书本费也是父母东家西家两毛、三毛钱凑起来的。父母亲借了钱之后就常念叨,等鸡子下蛋后卖掉还债。那时,农村一户只能养两三只鸡,鸡蛋也就十分金贵了。在只有过春节才能尝点肉味的年代里,吃一只煮鸡蛋多么令人向往!一念之差,我偷吃了第一只生鸡蛋。

  父亲看出了问题,鸡子光啼叫不见蛋,以为是黄鼠狼偷吃了,便在鸡窝边支起两只鼠夹捉拿“凶手”。我的“偷吃”暂停了几天。然而,诱惑是挡不住的妖魔。当我又一次在墙角磕破母鸡刚下的鸡蛋准备生吸的时候,小我两岁的妹妹惊叫了起来。父亲大怒,和母亲一人操着木棍、一人舞着竹竿围追过来……

  现在想来,父母当时也是气愤至极。父亲是建国初的高中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那个年代也算是“虎落平阳”。但父亲却教子极严,母亲也是个好人。我比弟弟大8岁,我至今记得,弟弟躺在床上饿得直哭,母亲怀里却奶着邻居家的孩子。你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我不是个该打的坏小子吗?所以,这一段人生插曲于我是刻骨铭心的。古人劝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太语重心长了。多少年来,掉在桌上的饭粒我一定要捡起来吃掉,见到自来水龙头滴水我就要拧紧,街头倒地的自行车我会扶起,在菜场见到青蛙、乌龟我就要买来放生。我放生到玄武湖里的青蛙、乌龟等大概要按吨计了。而且,我做这些,有条件时都会带上家人、带上孩子。

  如果说偷吃鸡蛋的经历让少年陈光标深刻认识到了行善助人的道理,那么他少年时的另外两件小事就可以看作是他慈善行为的肇始了。

  我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理发。理发店对面有户人家专门是靠养牛、杀牛为生的。那天在理发的时候,我正好看见他们在杀牛,他们把牛吊起来,用大油锤直接砸牛头,我根本受不了这么残忍的场景,因为我从小就放牛,和牛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是看到旁边的牛在流泪,我心里难过得很。当天夜深的时候,我就偷偷跑进那户人家,剪断了拴牛的绳子,把后门打开,把所有的牛都放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到这件事情,我还会很快乐,虽然给那家人造成了一点损失,但我却救了好几头牛的命。

  还有一件事,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帮助人的快乐。那是小学三年级快开学的时候,我在暑假里每天拿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里提水挑到一公里外的镇子上卖,一分钱随便喝,每天能赚个两三毛钱。开学的时候要交书本费,也就1.8元,但我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还没有钱交这个书本费,家里人正在到处借,我就去学校帮他把书本费交了,把书给他领了回来。其实,当时我卖水赚的钱除去贴补家用,还有还别人的钱,已经没有多少了,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自己赚的钱去帮助别人,心里的那种快乐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小事其实不小。善良之心人皆有之,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陈光标都没有让一颗善良的心蒙尘——就像《扬子晚报》的评论:慈善的元素,在陈光标的血液里快乐地流动着。

  “少年万元户”的商场历练

  在和陈光标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一分钱随便喝”的卖水生意。虽然时隔多年,但每次提起,他的眼中仍然闪烁着自豪的光。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能够将村上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的井水和集镇上人们喝水的需要结合起来,已经让人惊奇,而他又打出“一分钱随便喝”的口号,则更见他的直爽与豁达。

  13岁时,陈光标告别了卖水生涯,转而利用暑假骑着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安徽农村卖起了冰棒。但冰棒生意很快就结束了,原因却让人有些意外:小孩子们想吃冰棒,大人却不给买,被缠烦了还会打孩子,陈光标看到了于心不忍,干脆白送给他们吃,这样的生意怎么继续?陈光标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止不住地笑,此时,助人的快乐超越了一切。

  后来,闲不住的陈光标又做起了收粮贩粮的生意,这让陈光标真正体验到了经商的成就感。刚开始,他踩着一辆旧大杠自行车,到附近的三乡五镇收粮食,再转卖给粮管所,赚取其中的差价。风里来,雨里去,汗水流过不少,辛苦吃过不少,但陈光标觉得值,因为一家人的生活就在飞速滚动的车轮里得到了改善。

  17岁那一年暑假,挣了两万多元钱的陈光标成了当时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其实,“经商”只是陈光标的课余活动,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业。17岁那年,他不仅收获了“少年万元户”的称呼,也如愿走进了高等学府,成为南京中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走出家乡那方天地后,一扇通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之门在陈光标面前开启。从此,他的人生,在省城南京掀开了更精彩的一页。

  时隔多年,再谈起这些往事,陈光标用了“五个不能忘”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我觉得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在世,有五个不能忘:一是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三是不忘老师的培养之恩;四是不忘亲朋好友帮助的滴水之恩;五是不忘回报社会。”

  10年创业:由商人到慈善家

  因为捐赠了巨额财富,陈光标这个名字突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面对他的慷慨,人们总是很好奇:这样一个在商场上名不见经传的商人,靠着什么积累下了巨额财富。

  谈起自己的创业历程,陈光标用了“很简单”这个形容词——

  我做企业到现在10年了,经历其实很简单。从1997年开始做企业,我是通过生产自己发明的新型电子疾病探测仪起步的,初期的创业的确很艰难,但是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后来,又生产销售灵芝口服液、灵芝胶囊等保健品,再后来做房屋拆迁,到现在做循环经济,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

  我们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河北、四川和香港等地设立了工厂,回收报废轮胎,利用德国先进生产线自动清洗、粉碎后加工提炼成再生橡胶粉,其中一等品用于制造农用车胎和摩托车胎,二等品用于制造塑胶跑道等,三等品用于生产橡胶改性沥青,我们回收处理的橡胶轮胎占当地回收总量的70%以上;我们还回收医用一次性输液袋、塑料针管等,做无害化处理后提炼硅橡胶,用于制造老年人颈椎牵引器等,并进行原料出口;我们在上海、天津、广东、山东、河北等地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工厂运用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制酸技术进行再生铅冶炼,解决了传统炼铅工艺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年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15万吨;另一个重要业务是废旧建筑物爆破与拆除。现在,看到南京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原来的建筑物有80%都是我们公司拆的。像奥体中心原地面建筑物、沪宁高速公路拓宽改造时几十座天桥的拆除等,这些都是我们近年来为大自然生态的改善与恢复所做的“慈善”工程。

  几年来,我们在全国拆迁下来的混凝土打碎作为道碴,8车道的高速公路可从南京铺到杭州,回收的废旧钢材吨数足够造几座长江大桥。我们的队伍以退伍军人为主,也是充分利用了社会闲置的有生力量。而且,这种再生资源的开发几乎是零成本。所以,10年来,我们坚持把企业利润的近30%捐赠慈善事业。这种爱的奉献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也为企业投资新材料制造等事业赢得信誉和发展良机,企业利润一直以60%以上的速度递增。这不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再生循环式和谐发展吗?

  谈起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再生资源利用行业,陈光标显得很兴奋。但从言谈中,记者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他的兴奋并不仅仅因为这个朝阳产业的光明前景,更多的是这个行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他的另一项事业——慈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做企业,我一直坚持诚信做企业,坚持守法经营,我不想贪多求快,有多少钱做多大事,都是拿自己挣来的钱进行扩大再生产,每一笔钱都是实实在在赚来的,这也是我能够放心捐赠的底气所在。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所以,我们董事会规定,我们的捐赠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四个方面。”陈光标这样介绍着他的慈善事业。

  “1997年的时候,公司刚起步,收入不到20万元,我就拿出3万元资助了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1998年,公司盈利也不过60万元,但我还是拿出了28万元为苏北农村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10年来的坚持不懈,陈光标用善良之心筑起了累计捐赠到位款物3.17亿元的慈善丰碑。

  但面对因之而获得的广泛赞誉,陈光标表现得特别谦恭:“我们的企业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我感到欣慰,更想说感谢:感谢毛主席,是他让我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感谢邓小平,是他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感谢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制订英明的农业政策,免除农业税,免除了农村1.5亿儿童的学杂费。感谢省、市政府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多年来对我们企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的理解,使我可以专注于慈善事业。”他感谢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没有提到自己。

  “中国慈善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尚未百花齐放。”陈光标这样评价如今中国的慈善环境。作为见证中国慈善春天到来的人,他向记者讲述了投身慈善事业中的一个小插曲——

  我在1997年到2002年期间捐赠款物近2000万元,因为中国有句古话——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我从没做过宣传。我父亲劝我说,不要怕,你要坚持诚信做企业,坚持守法经营,走你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中国这么多穷人,你捐这点钱算什么?在大海里就是一滴水,你应当站出来带个头,号召其他企业家也来回报社会!我就动摇了。那几年,我也常听说有些企业家承诺捐款多少多少,实际上却没兑现;另外,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从那以后我每次捐款捐物,捐到哪就把实物放在现场,现金支票开好,并请各部门来做见证,真金白银地捐赠!我在好几个场合表态:如果谁发现我的捐赠有伪善成分,我的公司运行有人为的劣迹,我一定给他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200万元。

  渐渐地,陈光标不仅把慈善事业越做越大,而且越来越热衷于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在2006年4月12日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富而有德,德富财茂》的文章,以他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资本和道德”的命题。

  在他看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关于财富,陈光标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作为一名企业家,我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社会。牢记恩情,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事情,这将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和最明智的选择。”

  身为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省红十字会副会长、省慈善总会副会长,陈光标一直念念不忘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006年9月,由陈光标提议发起并承办,中华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2006“中国民营企业家社会公益论坛”,深入探讨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2006年10月,陈光标再次发起并承办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专题研讨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2007年4月 ,在“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陈光标又倡议设立“海峡两岸慈善基金”,此举得到了包括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副主席关中、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内的台湾政要的高度评价。连战荣誉主席为此题词“光大黄埔精神,标新民族美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江苏黄埔公司还就双方在海峡两岸慈善基金的合作上达成共识,决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备忘录。陈光标的慈善事业,就此迈向了更高的层次。

  在与记者交谈时,陈光标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改革开放已近30年,但人们的慈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企业家认为财富只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没有看到,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府,就不会有企业家的今天。成思危副委员长说过,中国不能容忍资本无道德。中国也不会容忍重利轻义的资本主义风气。中国社会在飞速发展,一部分人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厚,但为富不仁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候,社会呼唤良知,时代呼唤道德,我们新一代的知识型企业家应该铁肩担道义,挺身济危困,用真心真情、真金白银回报把我们推进富人行列的祖国和人民!”

对于慈善,我乐在其中

  “我乐在其中。”陈光标指着手中那张围着上百条哈达在教室听课的照片,谈起了他的两次青海玉树之行——

  这是今年7月26日我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小学拍的。坐在课堂里,我脖子上堆满了藏族学生敬献的哈达,心中充溢着虔诚和激动。

  三江源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是祖国三条母亲河的发源地,最高海拔4800多米。2006年年初,我从一条电视新闻中看到这里的小学设在帐篷里,孩子们坐在地上就着板凳做作业。我的心“咯噔”一下,随即让公司工作人员与玉树教育局取得了联系。3月,我们一行3人踏上了去玉树的征程。那天早晨是6点从西宁出发的,汽车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路上盘旋时,我的头开始昏昏沉沉起来,只能一个劲地喝矿泉水,晚上7点半到达玉树,躺下后头疼得抬不起来。

  隔天上午9点半,州政府安排我们来到三江源小学。学生们排了一里多长的欢迎队伍,脸颊上两块大大的高原红把天真无邪的眼睛映衬得更加黑白分明,孩子们的头发都结成饼状,在山风中一撮一撮地掀动着。我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子,与孩子们拥到了一起……

  你说怪不怪,与孩子拥抱到一起时,我的头一下子不疼了。资助玉树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揽子方案也就这样达成了。2006年至今,我们在玉树地区援建了46所光彩希望小学,其中最高的一所坐落在海拔4800米的山村里,此外还捐建了10所乡村卫生所,捐助教学电脑500台,校服3000套。

  我这次就是去参加三江源小学落成典礼的。他们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就在新教室里和同学们一道听一堂课吧。我觉得坐在教室里听课是最幸福的时光。于是,就有了这一张照片。

  这一次去基本没有高原反应,同事们说是神灵护佑,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我是学医的,我深知除了季节的因素外,还有心情的原因。医学上不是把人的健康分为三类吗?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反映一个人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体内多巴胺、内啡肽、肾上腺素分泌正常,血液循环流畅,免疫功能也就超常增强。我在慈善捐赠中,收获最大的就是这种心理的和谐和精神的满足。

  从乡村走出来的陈光标,深知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2006年冬天,他发起并全额赞助了“心系农村”送戏下乡60场公益演出,为苏北农村群众送去优秀节目,每场观众都超万名。“60场戏下来就有60多万观众,能给60多万农民兄弟带来欢笑,我发自内心感到开心。”他说。

  陈光标还将公益演出的精神盛宴带到监狱系统,慰问一线的干警,看望失足的犯人。在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那次慰问,他看着这些身陷囹圄的“迷途羔羊”,心中百味杂陈。在慈善义演现场,他深情地说:“凡是改造进步大的孩子,如果将来上学深造或生活费用有困难,我们可以从公司的公益基金中划出一部分为你们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如果你们当中有的人父母、长辈年老体弱、无人赡养,我们也愿意给予一定的资助,消除你们的顾虑,让你们更安心地学习深造!”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说得台下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孩子泪眼汪汪。他们真诚地说:“谢谢陈总,谢谢那么多还没有唾弃我们的人,虽然我们走错了一步,但是有了像你们这样的好心人的关心,我们一定努力改造,争取早一点走出去,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回报陈总和社会的关爱。”

  “我对司法事业也是很关注的。”陈光标微笑着说。“今年2月到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慰问演出的时候,我给他们捐赠了100台办公和教学电脑,100套课桌椅,还有2辆大客车;7月份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成立,我又捐赠了60万元的款物,用来帮助那些打不起官司的弱势群体。”

  说着这些经历的时候,陈光标更像是一个数着自己珍藏的孩子,纯真的笑容甚至带着一点陶醉。在他的一举一动中,记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四个字——乐在其中。

  陈光标:一个从不贷款的人

  陈光标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

  他累计捐赠款物到位3.17亿元,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慈善家排行榜前十位,目前是全国最年轻的慈善家。

  在多年的商业活动中,他没有向银行借贷一分钱,也从不在受赠地区进行投资。

  采访手记:他是一面镜子

  采访陈光标先生,有一个很大的感触,他对于慈善事业真心的投入,并不能掩盖慈善事业中某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

  据报道,某家大型医药企业,不久前“大手笔”地向某大型医院捐赠价值几百万元的药品,但目的性昭然若揭——为今后的药品采购合作打基础。倘若真是没有功利性,捐赠对象应该是缺医少药的乡村卫生所。

  另一位上了中国内地慈善家排行榜的企业家,他的公司在西南某省建学校、建医院,捐赠金额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但这些用善款建设的学校并非公办,医院也不是全公益性质。据知情者透露,这些捐赠都有明显的股份合作的印记。

  此外,捐赠中经常出现一种所谓权益捐赠的形式,这是一种不确定性非常大的捐赠方式。

  当然,所有的善举都应得到褒奖,慈善家和慈善企业自觉自愿地将其所得拿出一部分无偿地献给社会,对于“慈善还没真正开始”的中国来说,极具引领价值。但是,所有的善举,都不能回避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12月下半月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善       捐助)(五明学佛网:慈善       捐助)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