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我们的谋生方法都不该伤害众生、制造恶业


   日期:2017/1/23 9: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引言: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佛教毕竟是个追求解脱与证悟的宗教,终极目标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对一个具有佛教思想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身兼世俗工作与自我修行?如何在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中达到平衡?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尤其台湾佛教在印顺导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下,已然走向修行的入世化,将修行和社会、世间结合。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修行,是不应完全脱离世间的,因为在尚未获得出世解脱前,我们的生活还是必须落实在世间的社会中。

  虽然以企业管理者的立场而言,企业经营讲求的是利润和营收,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身为一个经营者,追求利润要发心正确,营收来源要正当化,并以为员工谋取更大的福利心态去追求利润,这样企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员工才会有向心力。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并不是冲突的。事实上,经商的生活也可以变成修行的一部份、成为实现菩萨思想的大道场。

  如果认为修行就应该与世无争,不用去追求经营利润,这样的理念是严重错误的,因为企业本身有很多因素必须考虑,比如要妥善安排好员工的生活,要考虑股东的利益等,企业的经营实则攸关所有员工的家庭。从菩萨利益众生的角度来看,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妥善经营公司的营运,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能安心工作;让投资者没有亏损,皆能获利,这不也是一种菩萨道的行为吗?

  此外,即使不是经营者,一般人也应该注意,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的谋生方法都不该伤害众生、制造恶业,应该尽量符合佛法所谓正业、正命的生活,恪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的谋生方式。要知道,我们工作所得的报酬,是用来维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若是行有余力,更应将其中一部份回馈社会,为众生谋福利。

  由于企业是由人来经营,因此经营者的性格、价值观便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走向。一个经营者若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并提高自己的心境修养,对于企业的经营品质和格局都是有帮助的。而要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去接触、在生活中融入佛教思想便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佛教有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借鉴作用,在此藉本文提出一些供大众参考。

  二、四摄法的运用

  佛教八万四千多种法门,教义浩瀚无涯,要如何将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将佛教四摄法融于企业经营理念之中做起──四摄法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做到这四摄法,不仅在经商方面可以大大扩展人脉,在修行上也可与人广结善缘。

  第一、布施:布施可以让人快乐,给人无限欢喜,又可分为三种:财施,是指施舍财物,济惠贫乏;法施,是以法施人,使人明白真理;无畏施,是济拔厄难,让人远离怖畏。因此,布施不单是金钱而已,还可以给人利益、给人快乐。当别人恐惧无助时,我们给予力量,让他免于恐惧;当别人有疑惑时,我们给予指导,让他明白,这都是布施。

  布施的心态是:要有慈悲的胸怀、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做人如此,做企业依然。用我们的心去奉献,以布施的心态去面对客户。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此反作用力将感召别人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利润来源取于消费者,所以我们对客户和消费者应心存感激,因为失去了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企业应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回馈消费者,并尽可能回馈社会,布施社会大众,企业才能拥有良好的发展。

  布施观念是佛教思想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理念之一。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获致财富,是因为他们在过去透过布施的行为种下了致富的善因。能舍才能得,能够行布施,在心中种下善因,才是能于未来获得大量财富的人。

  此外,员工帮公司赚钱,企业者也应该教导员工如何致富、如何运用财富、以及如何使财富充满意义。企业经营者将布施观念教导员工,就是在教导他们如何造福、为将来种下无量无边财富种子的方式。若能明白布施能带来财富的道理,就能了解成功致富的关键。

  第二、爱语:爱语可以让人生起信心。佛陀是爱语的实践者,据经典记载,佛陀每见人来,则曰善男子、善女人,对众生无不是软言慰喻,众生见到佛陀莫不欢欣鼓舞。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常说好话,以鼓励代替责备,让员工有信心,以慈悲柔软语来与人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与客户间的往来,良好的沟通都是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更是增强企业凝聚力、亲和力的有效工具。

  第三、利行:利行是满足自他所有意乐;利行是自利利他,平等摄受。佛陀在过去世中,为了度化众生,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难行能行的利他行,莫不是以平等心、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利行也是帮助他人成就诸事,身常行善事,口常说善言,心常存善念,这都是利行的表现,也就是企业经营所重视的‘服务精神’。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利他经营’,狭义的‘他’指的是顾客、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广义的‘他’则包含一切众生。企业要从‘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一切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顾客的要求,这也是佛教的无我思想。

  只要我们学习‘自他交换法’的原则,学习以己之乐交换众生之苦,你就会真正明白众生的需求。尽自己的能力,以诚恳、欢喜的心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不仅能促进人脉,也能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第四、同事:同事是随己所有智慧及功德为他人说法,摄受建立一切众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同事是以平等心帮助成就诸来乞者。佛陀降尊就卑,示生娑婆,不舍慈湣,教化顽强众生,又常分身遍尘刹,摄受众生,这正是同事摄的最佳明证。

  以对方熟悉的立场来与他共事、相处,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无论是工作或修行,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工作中帮助别人成功,也是给自己带来成功的机会,主管的职能是指导和帮助下属完成任务,而员工职责就是努力完成上级的命令,为公司经营获取利润。不仅劳资双方互相资助,同侪间更应互相协助,强调团体业绩,创造双赢的局面。

  人生最可贵的,就是‘结缘’。结好缘,就是自利利他,不但让自己生活愉快,也让别人生命获得欢喜。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顺利,就要广结善缘。实行四摄法,就是广结善缘最好的方法,而且在生活中、工作中就可以做到。一般人工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赚钱、让生活更快乐,但没有一个安然自得的心,即使拥有再多钱财产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在家庭、国家、及至全世界等各层面,获得安乐的唯一根源其实就是利他的慈悲思想,这是企业经营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企业经营必须以利益众生为目标,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才会心安理得,企业也才能长期稳定经营下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