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图说64:攻讦宗亲


   日期:2017/2/3 6: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文:攻讦宗亲。

  文正赡族,晏子展亲,两公盛德,万世传馨。

  世有疏本支而密异姓,舍至戚而联他人。厚所薄而薄所厚,吾不知其心为何心。

  原文:

  【注解】“宗”谓同族,本一脉之分;“亲”谓姻党,皆累世之好。“攻”者攻其短,“讦”者讦其私。皆肆毒于骨肉之间,凿丧其天性之厚者也。处宗亲者慎勿以偶尔猜嫌,不思忍耐,致成大恶也。

  【证案】席益有堂叔尚文,家资甚丰,益屡借贷不偿,久而惹厌,不应其请,益怀恨欲中伤。时尚文犯赌,被获到官,通详未审。适值岁荒,斗米千钱,府县出示劝捐,尚文捐米三百石赎罪。府县以饥民待哺甚急,允其请。尚文免罪后,发愤读书,应童试,府县皆居第一,入泮。益喜曰:“前仇可报矣。”乃赴学院出首,谓尚文系犯赌罪人,不应辱宫墙。学院饬查,果有其事,褫尚文衣衿,府县均遭参处。益姻亲富户陈某早死,有妾春桃生遗腹子已十六岁,益涎其产,勾地棍孙大汉冒认为父,云十六年前春桃凭益买伊子作己子,告官出伪约为据,益从中证之甚力,官亦不能断。忽有老人旁观不平,上堂云:“某向充该坊乡约,十七年前大汉行窃事发,充徒五年,现有案卷。渠流落在外,至前岁方归娶妻,安得有十六岁子?”官检案果然,二人俱重责枷示,益自此为宗亲所不容,困苦颠沛,竟同于乞丐。尚文由例捐知州,时值赴任,贺客盈庭,益穿褴褛衣跪门求助,尚文曰:“前此首官,叔侄之情安在?真畜类也,吾看祖宗一脉,有买猪羊银十两,今以给汝,若不改悔,则猪羊不若矣。”益叩谢而去。后街上闲行,见春桃之子游泮,伞旗拜客。人笑指曰:“此孙大汉之子,尔作中出卖者也。”益掩面羞愧不敢回答。

  【附证】(一)陈忠肃公父尝为同族所虐,适族中有同怨者告翁曰:“某无理甚,我欲讼之官,烦君为证。”翁力为劝阻,其人曰:“某有大怨于君,君得不恨之耶?”翁叹曰:“宗族间何忍言一恨字,彼特学问未至,我与君既知义理,当以忍耐为主,安可效尤?”乃止。(《觉世篇注证》)

  【注释】陈忠肃公:陈文龙,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君贲,南宋民族英雄。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对其极为赏识器重。陈文龙中状元后,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几年后,拜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但陈文龙并不以为然。后来,陈文龙的正直敢言,渐渐忤怒了贾似道。襄阳失守,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不久,范文虎降敌,贾似道兵败鲁港时,赵潜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不听陈文龙所言,又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对军中的议论,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于部下降敌,文龙与家人均被元军抓获。面对凌辱,文龙指腹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遂被解杭州,绝食而逝。其母被监禁尼寺,病重无药,旁人无不落泪,其母言道:“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病逝。众人感叹道:“有是母,宜有是儿。”将其母收葬。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其叔陈瓒,都忠贞不屈,为国捐躯。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陈文龙备加褒扬。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仅在台湾和马祖,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就有16座之多。

  (二)兰溪县有叔侄同居,叔欺其侄,尽占亡兄之产。侄无可奈何,往金华府将控之。时正盛夏,憩井亭,见一赤蛇上树自投于地盘结,少顷,又上树掷下复结,如此八九次变为巨鳖。其侄恶之,前行至饭店,俄顷其叔亦至,持一鳖付店将烹之,侄询其得自亭井,遂力阻其勿食。叔固欲烹之,侄告其所见,众不信,遂于烈日中系鳖尾倒悬树上,久而渐长,复化为蛇。叔乃抱侄感泣,相与归家,推所占者与侄均分,式好如初。(同上)

  译文:

  【注解】“宗”就是一个家族,本来是同一个祖先的血脉。“亲”就是有姻缘关系的亲戚,大多都是几代友好。“攻”就是攻击其短处。“讦”就是揭露其隐私。这都是毒害最亲近的人,丧事忠厚的天性的极其恶劣的行为。对待宗族亲戚,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小矛盾,就不知道忍耐,最后铸成大错。

  【证案】有个叫席益的人,他有个堂叔叫席尚文,家里很富有。席益多次向叔父借贷不还,时间久了,堂叔很讨厌他,再去借的时候,就不借给他了,席益怀恨在心,想着陷害中伤堂叔。当时席尚文因为赌博,被抓到官府,案子还没有审结。当年是荒年,一斗米卖到千钱,府县贴出告示劝捐,尚文请求捐米三百石来赎罪。府县官员因为饥民嗷嗷待哺,情势危急,允许了他的请求。尚文免除罪行后,发愤刻苦读书,参加童子试,府县都名列第一,成为生员。席益高兴地说:“以前的仇,现在可以报了。”就到学院告发,说尚文是犯赌博罪的犯人,不应该入学院读书,有辱斯文。学院经过调查,发现果然有这事,剥夺了尚文入学读书的资格,府县的官员也受到处罚。席益的亲家富户陈某死得早,有个叫春桃的小妾留下遗腹子,已经十六岁,席益垂涎陈家的家产,勾结地痞孙大汉,让孙大汉冒认为遗腹子的父亲,说十六年前春桃是由席益作保人,买了孙大汉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告到官府,制造假文书作为证据,席益从中间作证,官府也难以判断。忽然有位老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堂作证说:“我原来做过他们乡的乡约,十七年前,孙大汉因为盗窃被发现,被发配充军五年,现在有案卷为证。那时候他流落在外,到前年才回家娶妻,哪里来的十六岁的儿子?”官员检查案卷,发现果然如此。席益、孙大汉二人被戴枷示众。席益从此以后不能被宗族相容,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和乞丐差不多。尚文捐官,做了知州,赴任的时候,前来道贺的宾客很多,席益也穿着破旧的衣服,跪在大门前求助,尚文说:“以前你到官府告我,叔侄的情分何在?你真是个畜生,我看在你和我同是祖宗一脉的份上,这里有准备买猪羊的银子十两,今天给你,你要不知悔改,就连猪羊都不如了。”席益拜谢而去。后来在街上闲逛,看见春桃的儿子要进学,正在拜会客人。有人笑着对他说:“这是孙大汉的儿子,你作中间人出卖的给春桃做儿子的。”席益羞愧得用衣服遮住脸,无地自容,不敢答话。

  【附证】(一)陈忠肃公的父亲曾经被同族的人虐待,族中有一同被欺负的人,对老先生说:“那人欺人太甚,我打算把他告到官府,烦请老先生作证。”老先生极力劝阻,那人说:“那人和老先生有深仇大恨,难道就不恨他吗?”老先生感叹道:“宗族之间,怎么能说出一个‘恨’字呢?他只是学问不足,我和你既然懂得道理,就应当以忍耐为主,怎么能和他一样呢?”于是不再告状。

  (二)兰溪县有一户人家,叔侄住在一起,当叔叔的欺负侄子,霸占了死去哥哥的财产。侄子无可奈何,准备到金华府去控告。当时正值盛夏,在井亭边休息,看见一条红色的蛇爬到树上,掉下来盘结起来,过了一会又爬上树,掉在地上又盘起来,这样有八九次,红蛇变成一只大鳖。侄子感觉很讨厌,就往前走,到了一个饭店吃饭,他叔叔正好也过来了,手里提着一只鳖,拿到店里让厨师杀掉炖了。侄子问他叔叔,原来是从井亭弄来的,于是极力劝阻叔父,不要吃它。叔叔坚持要吃,侄子把刚才见到的情景告诉叔叔,大家都不相信。就在太阳底下系住鳖的尾巴,倒挂在树上,过了一会渐渐变长,又变成蛇。叔叔于是抱住侄子痛哭,一块回家,把财产和侄子均分,和好如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太上感应篇       忠厚)(五明学佛网:太上感应篇       忠厚)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天佑忠厚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安士全书》:富贵家庭,如果有穷亲戚来往,就是忠厚有福气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