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防止被庸师误导


   日期:2017/2/7 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南怀瑾

  "我眼本明,因师而瞎",这句话说出来怪吓人的--我本来怪聪明的,结果被老师教傻了;我本来有一双慧眼,结果被老师教成了一双近视眼。

  所谓"师",当然主要是指授业师,除了学校教师外,还有各行各业的师父。如果老师智慧有限,或者私心太重,或者品行不端,是极有可能误导学生的。它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误导。将一些错误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智慧会急剧下降。比如过去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学生一听,干什么都不如读书好,还是读吧!结果读来读去,读得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读出了名堂,多数人都成了"废物点心"。

  古代的老师说不定还好一点,会把待人接物的礼仪教给学生。现代的老师连这点东西都能省则省,除了教学生要说"老师好,老师早"之外,其他的都不关心,一味地教学生勤读书,考名校。如果学生因为帮忙做家务,成绩有所下降,老师还会去家访,劝家长不要影响孩子学习。实际上,孩子做家务,帮家庭尽义务,本身就是学习,怎么能说"耽误学习"呢?

  二是目标误导。老师有义务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但是目标并非越远大越好。佛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学佛不见得这辈子就要求成佛,这辈子不行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直到几百上千万年之后还有机会。这辈子不能成佛,修到菩萨境界也可以。菩萨不行,修到阿罗汉也可以。阿罗汉不行,修到斯陀含也可以。再往下,当个普通僧人总可以吧?如果还不行,当个守戒居士也行。如果还不行,说明你对佛法根本不感兴趣,干脆卷包走人算了。

  儒家立的目标就太高,动不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还说得过去,哪有那么多国给你治?哪有那么多天下给你平?对大部分来说,这个目标肯定不现实。

  现代的老师,以前也鼓励学生树立高尚目标,当科学家、政治家,这家那家。这种目标肯定对大部分学生不适合。现在不谈什么高尚了,连目标也不谈了,如果谈的话,只谈考大学、找高薪工作。

  作为老师,有义务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确立愿意终生追求的目标。没有做到这一点,所有关于目标的话题都是误导。不谈目标的问题是更大的误导。

  三是知识误导。老师对知识掌握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固然会造成误导,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时候,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观念妄解知识,这就是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有一位学生抱怨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师们就用爱迪生的名言来教导我们: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然而老师却始终没有把爱迪生的话完整的告诉我们。"爱迪生的原话是:"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而那1%的智慧却比99%的汗水更珍贵。"老师把后面半句话省略掉,意思就全变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中国人以勤劳为美德,而这句话是反勤奋的。但这么一省略,学生得到的只是被曲解的东西。

  四是行为误导。老师身教的影响,可能更大于言传。老师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过关,在品德修养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对学生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上面讲了老师不少坏话,但学生的眼睛被弄瞎,却不光是专业教师的责任。从广义上来说,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对他施加过影响的人,都做过他(她)的老师。比如家长、邻居、同伴、新闻媒体,都要对他(她)的失明负责任。包括笔者在内,本意是想让你的眼睛变得更明亮,一不小心可能把你的眼睛弄得毛病更大。

  实际上,当一个学生走进校门时,已经被弄得"高度近视"了,学校教师只不过是使学生更看不清了。当学生走上社会后,受误导的机会更多,这才真的变成了瞎子。难怪有人声嘶力竭地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儿刚出生时是最明慧的,最接近佛道,个个都像一尊小菩萨,待人绝无机心,更无害人之心,亦无过多贪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纯出自然。以后离佛就越来越远了,苦恼也越来越多,每天阴着脸,几乎连笑都不会了。有人统计,每个婴儿平均每天笑300多次,整个一个欢喜菩萨。到了成年,平均每天只能笑十几次--是不是苦笑、假笑还不一定。这是眼睛不行了的缘故,看不到令人高兴的事情。

  但是,我们的眼睛不行了,也不能完全埋怨老师们,自己也有责任。如果自己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不那么容易受到老师误导了。释迦牟尼曾师从燃灯佛学习,他却否认从燃灯佛那里学到过佛法,说明他根本没有被老师误导。他还曾说,过去诸佛"是我弟子",这说明他没有被所有老师误导,因而慧眼独具。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他17岁师从柏拉图,时间长达20年之久。他非常崇敬自己的恩师,曾作诗赞美过道:"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不畏权威、不畏传统,并且毫不掩饰地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恩师存在严重分歧,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恩师的错误,以至招来一片指责声。对此,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完全可以说尽信师不如无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庸师害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求知者,不能敷衍搪塞。如果我们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眼镜片的度数就不会因为老师而增高,眼睛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明亮。

  (文章选自《每天读点南怀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庸师)(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庸师)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