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佛教徒应当怎样做慈善?


   日期:2017/2/8 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布施体现了佛陀的慈悲精神,体现了佛教不共的特色:佛教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断烦恼、了生死。皈依三宝之后,福慧圆满的佛宝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法宝,是我们依循践行、积累资粮终至圆满的方法;僧宝,住持三宝,引领我们正确地学习佛法。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的居士,都以三宝为皈依境,其所谓的修行之路,就是积累福慧二资粮的过程。

  佛教以财布施为方便行与众生结缘,最终目的是施众生以无畏

  佛教中有小乘、大乘、金刚乘三乘:小乘道追求出离三界,自我解脱。小乘道的实践,让人们知道生命是可以解脱的;进而更加坚定地行菩萨道,充满信心地帮助其他众生得解脱,所以大乘是小乘的升华,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自利才能利他。作为菩萨行仪,在摄受众生利他行当中,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来摄受众生,其中布施就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虽然财布施,能帮助众生解决物质上的拮据,予众生以暂时的安乐;但众生内心的烦恼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待因缘具足了,再告诉他们佛法的智慧,进行法布施;众生依法修持,最终解决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达到生命的圆满,远离怖畏,跳出三界,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财布施只是与众生结缘的一种方便,其究竟目的还是为了施众生以无畏,帮助有缘众生超越生死,解脱轮回。

  虽然现在有法师专门做财布施,也有法师专门做法布施或无畏布施,但我们整个佛教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僧团。因为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文化是多元的,甚至种族、信仰也是多元的,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附加上自己的教条,很有可能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做慈善、做财布施的时候,既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又尊重他的信仰,不侵犯他的文化,这就是佛门的慈悲:帮助别人又不打扰别人,让别人切身感受到“佛教真的很好”。 佛教的这种尊重、这种慈悲之怀,打破了宗教狭隘的观念,实际上这也是宗教,是大宗教。

  是以,如果有佛教团体着重行财布施,去做慈善,为需要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也是合理的。但是佛弟子在做财布施的过程中,不能丧失自己佛弟子的身份,要更加勇猛精进地修行,甚至要修得法无畏,自己离怖畏了,才能更勇猛地行菩萨道。

  佛教徒该以什么形式来做慈善?

  佛教有三种境界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是在物质、肉体层面的的布施;法布施更偏重于精神、智慧的层面;帮助治愈众生身体和精神的疾病,放生救命,救众生于涂炭的恐惧,都是无畏布施。

  佛教徒做财布施,更有公信力

  现在有些地方只需非常简便的手续,就能设立一个慈善机构,虽然世界上做财布施的慈善团体数量不少,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普通的社会大众很难识别这些慈善机构的公信度。

  在佛教中,一个人能够做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证明他的佛教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这时候他来做财布施,因为他懂因果,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信任,相信他会善加利用所有善款。

  僧团做慈善,其本身就有一种公信力,能够做得更大、更有规模。台湾的慈济为什么能在全世界都这么有名?就是因为其创办人证严法师,本身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出家人,慈济又是由整个僧团共同经营,坚持不懈将近50年的时间,让慈济有了公信度,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

  佛教徒应当更加注重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我们沉沦三界,为贪嗔痴所恼,每个人自身的烦恼都足以打倒我们。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能是精神的贫乏者,也可能是人生方向的迷失者。怎样才能不被负能量所控制,把生命释放在一个祥和阳光的生命状态?这就需要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再来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除了由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危机之外,人自身的精神状态、人生的迷失是更大更普遍的一个危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佛教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的范围更加广阔,服务的人群更加广泛,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危机。

  所以,佛教不共的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是社会上很多慈善团体有钱也做不了的,是慈善的“蓝海”区域,空间广阔,非常重要,却少有人能做。有条件的话,佛教徒应当更加注重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因为这是由佛教的能力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功能,这是其他的宗教或者慈善团体无法涉及的。

  佛教徒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做慈善?

  儒家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但儒家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儒家提倡人发自本能的善,如恻隐之心是人所本具的,由本具的恻隐之心,而引发的善是一种天良的流露。如果经过后天的比较,觉得“做好事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做好事能给我带来社会财富”,以这样的心态对比之后再去行善,就是一种后天的善,很有可能是伪善。发自本能的善与经对比而产生的善,两者相较,肯定是本能的善更具正能量。

  我们把本能的善称为“感性的善”,把后天对比产生的善称为“理性的善”,这两种善社会都需要。“感性的善”是人为善的最初本能,以“感性的善”为动机,保护这种善意的本能,然后延续它,使它变成理性的,变成一种为善的坚持,进而把为善制度化,使其成为有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可实践的“理性的善”,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造福社会。当我们实施“理性的善”时,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做?我当时的动机是什么?这即是佛教所讲的“不忘初心”。

  所以“理性的善”要不断地用“感性的善”来修复,让“理性的善”能回归到为善的初心。“感性的善”要通过“理性的善”去实践,形成规模化、组织化,进而利益社会、造福社会。

  佛教徒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所展现出来的佛教修养、智慧,乃至佛教全然利他的慈悲情怀,会感动受施者和所有的参与者。

  慈济并没有以佛教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前几天印尼地震,造成几百人伤亡,慈济第一时间为灾民送来大米、饮料等生活必需品。当这件事被新闻报道出来的时候,所有看到新闻的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被这个行为所感动,无形当中就已经彰显了佛教的特质。

  ——摘自2016年12月14日新加坡《佛友资讯》杂志专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喜法师       慈善)(五明学佛网:传喜法师       慈善)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传喜法师:殊胜的地藏菩萨圣号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