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日期:2017/3/4 23: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师: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个很大的问题,过去也常常说。佛陀教法分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或者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一佛乘。五乘的分法是最后的一佛乘相同于三乘中的大乘;五乘把三乘细分了,其中人和天分开,小乘也分为声闻和缘觉两个部分。

  人乘是怎么做得现世福报,比如怎么求现世财富,怎么得现世健康,怎么去做才能再世为人?毕竟很多人并不会马上理解生命在六道里轮回的部分,也不会理解轮回的种种苦,所以有的人还会求再为人,在人的层面如何如何。这部分人佛陀当然也不弃,引领他们获得利益,给他们方法获得利益。

  天乘就更厉害了,怎么做能投生天上,怎么样能获得天福,怎么做能保住天寿,怎么做能获得更殊胜的快乐?这一大部分是天乘要涉及的。佛陀住世的古印度很多外道修行的目的仅止于投生天上,所以天乘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天道分的非常细,有二十八层天,分三大部分:有修福投生、有修禅投生、有修空投生的。想投生到不同的天上就要凭借不同的业力行为,当有人仅仅是希望投生天上,结果去了四天王天,佛陀会告诉他忉利天更厉害;有人投生忉利天了,佛陀就会告诉他还有更厉害的,更快乐的地方,以这些利益引领这类人前进。到合适的时候佛陀会告诉他,天道也在轮回里,天福也早晚会有一天享尽再入轮回。

  小乘分声闻和缘觉。声闻乘的结果是阿罗汉,缘觉乘的结果是辟支佛。小乘修行最高能达到辟支佛,但是不能契入菩萨乘,也就是小乘和大乘还有本质区别。

  声闻是听闻佛陀讲法而成就的阿罗汉。从一果阿罗汉到四果阿罗汉共四段进程,不同的阶段要修持的内容也不同,一果、二果虽然都是圣人,但是还没有严格意义地出轮回,所以一果、二果还需要在六道转,完成到达三果的修行。到三果阿罗汉了,就不再需要投生轮回了,在生死里也仅当下一生,可以不再入轮回,但是又不是真的修完毕,在其他环境没有地方可待,就在色界天的最高五层中修持,以达到四果境界。到了四果阿罗汉就可以彻底的出轮回了。

  小乘修行根本目标是对治自己的见思二惑。一果阿罗汉要破除三界共八十八品见惑,在见上没有错误才可以成为一果阿罗汉,所以一果阿罗汉必须在天眼的层面。如果这个人没有天眼不可能成为一果阿罗汉,因为他不可能看到三界的所有事物,自然也无法破除三界事物的干扰和错误。

  二果到四果阿罗汉要做的是在见惑破除的基础上去破除思惑。也就是思维上的错误,三界思惑共八十一品,这个是刚性的,不是瞬间就能跨越的。三界的思惑如果都能破除,是要在思维层面下很大功夫的,所以才有在色界五不返天修行的情况出现。

  如果我们不能启动自己的思维,无法自己思维佛法,不可能达到二果阿罗汉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修小乘佛法不肯自己思维,完全照搬照抄其他人的说法见解,就算把所有经文都背下来,也不可能成为二果阿罗汉。

  到达四果阿罗汉就是已经破除了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在见思两个方面不再有疑惑,这两个方面也不会再给他制造麻烦了。

  到四果后就是要看心、守心,让心避免十二种粗重的心动,这十二种心动是牵引投生十二类生命的源头。不动这个心就不会投生对应的环境,所以可以不入轮回了。

  小乘的最高境界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到了这里必须要有慧眼了,也就是在慧眼层面以上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辟支佛。慧眼是一个什么状态?他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看到灵灵闪烁的智慧在其中。就像六祖惠能,初听旅客念《金刚经》,随后说到“心内常生智慧”,这种状态就已经是慧眼层面了。也就是在任何处、任何事、任何思维、任何见、任何触中都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这种人确实应该算是根性很利的,可能有的同修是这样的人,不过这种人比例真的不高。那些老实、听话、肯干的人,能成阿罗汉,要想上升到辟支佛果没有自己的久修善根是无法企及的,也就是想修到辟支佛果没有长久的铺垫是没希望的。所以小乘的修行,乃至现在很多人提的小乘,一般也是到阿罗汉果就止步了,因为再上就不是靠几生几世的修持能获得的了。小乘到了阿罗汉是天眼级别,到了辟支佛必须是慧眼级别。

  大乘和小乘拼的地方也不同,小乘拼自己修行,看心、守心做好就可以了出轮回。大乘不止于此,大乘是以慈悲心为基础,菩提心为方向。也就是说小乘就算到了辟支佛果也无法启动菩提心,勉强可以有慈悲心,但是想落实菩提行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于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体现在他的无言,他没办法说话,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可观察八万劫内的生死因果,无法观察到更远的源头,所以他不敢说话,因为不知道这事是怎么回事,说了担心说错。我们知道佛陀收了一个老人出家,这老人被很多阿罗汉拒之门外不收他出家,阿罗汉们在八万劫内没看到此人的一丁点的善根所以不收他出家,而佛陀收了,因为佛陀看到此人在无量劫前在某佛前发愿,有这样的一个前缘。所以阿罗汉的慈悲在于忍,要忍着不说、忍着不动心、忍着不去表达、忍着看大家随自己的业力前行。就算前面有大坑阿罗汉也不能说,因为这是本人的业力使然,必须要去经历这些,不经历,不能醒,所以干扰他人的因果进程是不慈悲的。

  辟支佛也有慈悲心,但是也无法表达,因为他没办法表述圆满。而辟支佛就嚣张了,他体现慈悲的手段可以比阿罗汉多,他可以在身体的周围释放出非常多的神咒,就像我们看动画片看到的那种如飘带一样的咒轮,辟支佛以流露这些神咒等等来利益大众。

  大乘的慈悲是以法眼基础去做的,也就是大乘的慈悲是以授法为主体。比如一个烦恼要如何解除,以什么方法破解?这是大乘要研究的对象。如果面临了种种烦恼都解不开,就不是在走大乘的路了,所以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不入轮回,大乘的玩法就是要入轮回,在生死里体会那么多烦恼痛苦,理解那么多痛苦烦恼,才能真地感受众生的痛苦,从而激发大慈悲心,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有人说“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可是菩萨道不是在人世间受苦遭罪就完毕了,而是在受苦遭罪的同时要能在其中体会,并且破解这些痛苦烦恼。所以我说过:“你所面临的痛苦烦恼,不只是你自己的,还是众生的。”你能解决了这个烦恼,才能把这个方法告诉给同样痛苦烦恼的众生,帮助他们也解决这个痛苦。如果我们没有手段没有方法,众生的痛苦解除不了,这个菩萨道就是还没走到位,这个菩萨道还没抓到精髓。

  于是大乘的根本就是在于:在生死的体会感悟中、在烦恼和痛苦的磨练中掌握解决的方法,并能以此方法开解此类众生,这是大乘的根本。有的人有了方法没有慈悲心,也就是把法握着,看到众生有苦有求了也不肯伸手,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大乘的门槛在慈悲心,大乘的根本在于传递解脱的方法,而大乘的目的并非是自己不入生死、不再受轮回,而是以慈悲心帮助更多众生也同样不受生死、得到快乐。这是大乘的正常心态,这样的大乘才契合佛乘,才适合叫做一佛乘。我们看看佛陀的行做,对十方众生、九法界一切众生完全的帮助,完全的利益,有什么样的要求就给予什么样的帮助,佛陀是在救度一切众生,那么菩萨道就是在学习救度某类众生。什么时候菩萨道能做到对九法界众生都能救度了,就能叫做真正的一佛乘了;什么时候对十方众生都能救度了,是需要有大慈悲的心量了。所以慈悲心是根基,但是如果只有慈悲没有方法能传递,这个慈悲也是空慈悲、假慈悲、样子慈悲。

  严格来说大乘行者是佛子,是佛陀的儿子,是佛陀的亲子,因为这孩子和爹更像;而小乘好像是抱养的,怎么养也不是一条心。大乘的目的和行做标准与小乘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以求自己安乐为根本出发,而是以救度自己的痛苦为出发点,能救度更多众生同享快乐,所以大乘和小乘表面上看是差着慈悲心,但是若深说完全是不同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       小乘)(五明学佛网:大乘       小乘)  

 其它: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普献法师:大乘or小乘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评月溪法师的《大乘绝对论》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7.大乘与小乘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略说大乘佛学 

 其它:十二因缘与大乘三系(杨云唐) 

 杨云唐居士:大小乘的形成 

 杨云唐居士:从大小乘谈现代佛子的心行 

 其它: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姚卫群) 

 陈兵教授:大乘根本加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