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烦恼使人丧失理智


   日期:2017/3/16 9: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理智实际上是正知正念的另外一种说法。“正知”就是心对自己和外境的正确认知,“正念”就是面对某个对境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口意应该如何正确取舍。生活在此世间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得到种种安乐、遣除种种痛苦,但是如果没有理智——也即心中丧失了正知正念,则面对种种外境根本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取舍,因此根本不可能真正离苦得乐。

  佛经里面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相对之后就会产生“六识”。“六识”产生的同时,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会伴随着生起,佛经中将伴随着“六识”所生起的种种心理活动称为“心所”。所谓烦恼,实际上是伴随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心识所生起的心所。例如,当我们的眼睛和外境的一朵鲜花相接触时,就会产生认知鲜花的眼识,伴随着这个眼识的产生,由于习气的作用,心里自然会生起一种“乐受”心所,“乐受”心所产生之后,心中就会习惯性地对外境的鲜花生起一种恋着不舍的心所,这个对外境鲜花恋着不舍的心所就是通常所说的贪心烦恼。又如,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诽谤时,伴随着这个耳识,在习气的推动下,心中会生起“苦受”心所,“苦受”心所产生之后,心中会习惯性地对制造诽谤的外境产生要断除和摧毁的心所,这个要断除和摧毁外境的心所就是嗔心烦恼。

  当烦恼心所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的心就会丧失理智,对外境产生错误的、颠倒的认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意思是说,只要烦恼在心中一生起,我们的心智就会受到染污,对自己所缘的外境会产生一种颠倒的执取和认知。确实,我们仔细观察自心就会发现,贪嗔痴慢嫉等五毒烦恼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心中一生起,就会蒙蔽自心,使自心丧失理智,从而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六根所缘的对境。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眼睛上面蒙上一片红色的玻璃片,则我们的眼睛就会受到蒙蔽,所看到的外境将全部被染上红色的色彩;与此类似,当烦恼心所伴随着六识在心中生起时,我们的心就会被蒙上一层厚厚的“色彩”,使得我们无法看清楚外境的真实面貌。

  先来看看贪心烦恼在我们心中生起时,我们是如何丧失理智的。比如,恋爱中的人会对异性产生恋着不舍的贪心烦恼。当这种贪心烦恼在一个人的心中生起时,这个人的心中顿时就会觉得自己眼中的恋人很可爱、很动人,并且对自己很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例如,平时曾经百般呵护自己的父母亲,其重要性在自己眼中也远远不及恋人那样重要,更不用说其他的朋友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等,此时和恋人相比似乎也变得无足轻重,严重的甚至连江山社稷这样的大事也会“退居二线”。再仔细观察一下,当此人未对该异性产生贪心的时候,此异性在这个人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人也不会对该异性付诸太多的关注。是什么使得该异性突然在这个人的心中变得身价百倍?显然是贪心烦恼。俗话说:“旁观者清。”一个未对该异性产生贪心的旁观者会非常客观看到,此异性和其他人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此人对该异性产生的认知完全是一种一厢情愿的颠倒认知。由此可见,贪心烦恼生起的时候,我们就会“看重”并且“美化”所贪的对境,而事实上外境并非像贪心者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和美好,“重要、美好”只是贪心强加给外境的属性,难怪常言说:“恋爱中的人十个有五双智商是零”。确实,贪心会使一个人颠倒执取对境,错误地认为对境很清净可爱,并且沉溺在这种所谓的清净可爱之相当中不能自拔。

  其次,再来看看嗔心烦恼在我们心中生起时,我们是如何丧失理智的。显然,当我们对一个人生起嗔心的时候,就会失去辨别是非的理智。嗔心在心中才生起,我们就会牢牢地执取对方的损害相、不可爱相,并且一再地加以强化,此时自心会非常颠倒地认为此人非常讨厌。其实,此人身上根本没有什么“讨厌”存在,“讨厌相”只是嗔心强加在此人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而已。可是,当我们的心被嗔心烦恼所控制的时候,就会顽强地认为这种“讨厌相”在对方身上真实存在。

  又比如,当傲慢烦恼在我们心中生起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只有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其他任何一个人和自己相比,都不值一提。其实,当自己稍微冷静下来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无论从财富、智慧、长相、能力等各个方面来说,超过自己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在傲慢烦恼驱使下贴在“自我”身上的“天下第一”的标签实在是可笑之至。

  关于烦恼生起使我们丧失理智并使得行为走向极端的观点在儒家《大学》一文中也有详细阐述。《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说,要使得我们的行为正确则心对外境的认知一定要正确。如果心不专注所缘境,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同样,如果心里产生“忿懥、恐惧、忧患”等烦恼时,心就会颠倒地执取所缘境,对所缘境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从而会进一步使得行为不正确,所以要使得行为正确就必须去除心中的烦恼。又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意思是说,要想使得家庭幸福美满则在家庭中的行为就必须客观公平,不能有所偏颇。但是,人们往往会对自心所“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的对境产生偏颇的行为。对某个对境产生贪心时却能够客观地看到该对境坏的一面,对某个对境产生嗔心时却能够理智地看到该对境好的一面,这样的人在世间是很少见的。所以,谚语中说:“人们因为对自家的孩子有贪心,所以很少能够认识到存在于自家孩子身上的缺点;人们因为希望自家田地中的庄稼茂盛,所以即便自家田地里的庄稼真的已经长得很茂盛了,但他们仍然不觉得茂盛。”所以,心中有烦恼,行为就会偏颇;行为有偏颇,家庭就不可能太平。

  心就是这么古怪!当烦恼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真的会成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会对外境产生错误的认知,此时我们大多数的取舍都会偏离客观事实。既然取舍偏离了事实,我们必然会遭遇种种失败。所以,每一个希望离苦得乐的智者都必须认识到烦恼是我们获得安乐的最大敌人,是世间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烦恼,并详细观察烦恼对我们所造成的危害,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用戒定慧的利器调伏心中的烦恼。不能调伏烦恼,则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我们都不可能得到。因此,智者一定会将“认识烦恼、调伏烦恼”作为生生世世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完成!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烦恼)(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烦恼)  

 普献法师:烦恼像婴儿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3.烦恼与菩提 

 杨云唐居士:如梦如幻的烦恼 

 杨云唐居士:勇敢面对烦恼 

 杨云唐居士:让烦恼打开天窗 

 许士群居士:烦恼的根源分析--集谛 

 陈兵教授: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 

 惟觉法师:习气的困扰及化解烦恼之道 

 惟觉法师:如何跳脱烦恼的束缚? 

 惟觉法师:如何消除冲突矛盾与烦恼? 

 王雷泉教授:“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 

 王雷泉教授:“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