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云开: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日期:2017/3/21 12: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修行是一种极高品味和格调的生活艺术

  修行人在一般的世人看来,或多或少都会投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将之归类为一种特殊的族群。因为他们一直想不透,为什么不把心力投向个人名位和事业的发展,多赚点钱,改善生活品质,享受物质丰盛的人生,得到世间应有的尊敬;却将青春投向难以把捉的心灵上,追求看似虚无缥缈的修行上,这样的作为似乎有点不切合实际。虽然这样的看法他们平时不说,但脑海里有这样的想法在所难免。

  其实,如果把修行定义在「修正想念行为」和「提升心灵的境界」,那么修行无疑地就是一种极高品味、极高格调的生活艺术和意境。任凭世间任何的艺术家,如画家、音乐家、文学家……等,都很难跟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相比。

  艺术家是用他们的画笔、音符、诗句来美化人生,而修行人却用心灵的真、善、美来美化人生。拥有生活的艺术是修行人必备的根器之一,修行人如果没有这样的素养,想保有安祥,恐怕事倍功半。如果我们生活的艺术比不上一般世人,显然地修行还没有入门,修行想要上路,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途要走。修行一事决不是枯燥无味,决不像「枯木倚寒巖」般的冷冰冰、毫无生趣,反而是热情洋溢、生气盎然。因此,伟大的慈父 耕云导师开示:「修行人需有艺术家的涵养。」又在 耕云书笺开示:「保任安祥须加一点喜悦。」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沉睡的心灵在一片黑暗中透露出一丝细微的光线,不久它将酝酿出晨光熹微,再而光明四射,唤醒大地及所有生命的甦醒,充满着朝气蓬勃、神清气爽、神采飞扬,安享在这温暖、安适、幸福和喜悦的「阳和般若」中。

  当我们的心灵又再度提升到某种状态时,它将展现出生之喜悦,触目皆是菩提,处处充满生命的生机、跃动和朝气,在在展现出人间少有的诗情画意,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阵清风都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喜悦、幸福和感动。古德有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苏轼说:「江上的清风明月,不用閒钱买。」懂得生活艺术的人,就会发现幸福塬来竟是这么廉价。所以伟大的慈父 耕云导师开示:「禅是人类最高的生活艺术。」

  二、把修行当作一种兴趣和享受

  修行一事,如果就其严肃庄严的一面去看,修行是人生的使命、唯一和最真实的目标,也是了脱生死的凭藉;如果不修行,那么人的心灵犹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四处飘荡,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宿,生活好像失去了意义,他的一生好似醉生梦死,终究煳裡煳涂又荒唐地过一生。他日临命终时,就会有「一灵真性、何去何从」的惶恐。可是修行一事,如果就其轻鬆的一面去看,修行是人生一项极为高尚的休閒活动,也是最大的乐趣。它和一般的休閒活动一样,例如登山、养兰花、摄影、运动……等,不但里面深有诀窍,而且还会令人深深着迷、乐此不疲。古人之所以「废寝忘餐」、「念兹在兹」,一定不是勉强而来,也不全然是为了某种使命,而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是人生稀有的绝佳享受,涵泳其中,可吸收宇宙间最高级又强大的生命力,否则这种事一定撑不了很久,身体和精神没多久就会被拖垮。所以修行确实是一种休閒、乐趣和享受,由此可资证明。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把修行当作一种休閒和兴趣,修行不但不容易相应,也不容易成功。试想,如果把修行当作一种使命,那么既是使命,就有负担;既有负担,就有重量;既有重量,就不得轻鬆;既不得轻鬆,那能轻飘飘、心安又喜悦呢?古人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犹如庄周梦蝴蝶般的自由自在,翱翔天地间。这种的意境和享受,决不是把修行当作使命的人可以获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休閒和兴趣,否则焉能如此。

  我非常肯定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因为缺少了这个认知,人生很容易迷失方向,缺乏「择善固执」的坚持,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随波逐流,那么生命就只有堕落和沉沦,很难净化提升。但是个人以为对于修行的使命感只是用来确立大方向、大塬则,如果应用于平时的修行上,相信它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在实际的修行上,还是须将它视为一种休閒和兴趣,这样的修行才「可长可久」,而且才能拥有绵延不断的生命能源和动力。否则难保不知难而煺,甚至产生厌倦或被累倒。

  虽然我常常说,学禅必须真修、苦修,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古德「古庙青灯」、「坐破七个蒲团」、「千山万水行脚」的精神,又说:「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人听了,就觉得修行好像很辛苦,还是放弃吧!其实我这么讲,着眼点在于修行是一种自我的战斗,因为我们修行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试想一个人的偏去个性,都具有很强烈的惯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一般人来说,摆脱偏去个性是何等艰难的事,如果不花点功夫和心力,怎么有可能扭转呢,所谓「不耕耘,那能收穫。」天下决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可是一旦突破了自己的偏去个性,摆脱了一项的束缚,就得到一项的解脱;既得到一项的解脱,就得到一项的轻鬆;既有一项的轻鬆,就会得到一项的喜悦和享受。摆脱很多项的束缚,就是得到很多项的解脱,同时也赢得人生很多项的胜利,然后就会得到很多项的轻鬆、喜悦和享受。这样的成果达到最高点,就是佛经所说的「究竟解脱」,而且也是至尊 恩师所开示的「赢得人生最彻底、最完美的胜利。」

  我也曾说过,修行要上路、进步,必须做强力的自觉。其实做强力的自觉,也是怀着轻鬆、享受的心情去做的,否则也是做不来,也做不长久。它的作用就在于深入地去做细腻的自觉,统一自己的心念,当然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束缚和压迫感。所以根本不会因此愈抓愈紧,以致不潇洒自在。如果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态去做自觉,相信也做不下去。因为透过强力的自觉,才能挖掘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安定和喜悦。伟大的慈父 耕云导师开示:「修行人必须坚守独行道,享受孤独和寂寞。」一般人或许会以为这样子的坚守太无聊、蛮痛苦的,味道并不怎么好受。其实不然,当内心得到了安祥之后,心里绵延不断地涌现出喜悦和阳光,孤独寂寞对他来说,是难得一享的清福,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叁、用艺术家的手法处理修行的问题

  依笔者修行的体验,只要能触动内心深层或深处〈由衷〉的感动、感恩、喜悦、兴趣和享受时,均能带动自己的心灵向前跨进一步或一大步。例如,有时候我对某一篇偈句或某一段修行的开示倍感兴趣、感动、受用时,就会时常在脑海里提起,一有空閒的时候,好好地品味、咀嚼、享受它一番,此时往往就会把自己带到甚深安祥、喜悦或禅定之中,把自己的生命带到最高点。虽然这种生命的巅峰是短暂的,不一定能保持很久,但是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就会由陌生到熟悉,由习惯到自然,慢慢地形成自己人格的特质和内涵。基于「修行是一种艺术」的理念,修行人必须时常製造这样的情境,也就是古德所说的「发机」。事实上,安祥禅友要製造这样的情境并不太难,例如吟唱、聆听安祥禅曲,读、写、听至尊 恩师的讲词、耕云书笺或观潮随笔,回想或模拟在至尊 恩师面前或法会时的安祥心态,回想或模拟自己曾经展现过的甚深安祥,读诵金刚经、六祖坛经或圆悟禅师心要,品味古德的诗词偈句,参加安祥禅的座谈会,撰写安祥禅的心得报告……等等,都可找到契机的情境。这种「发机」的主动权操之在我,你我何不善加利用呢!因为一种方法用久了,难免会弹性疲乏,因而降低了它的相应和感动程度,所以必须交互运用,让自己的心灵常常有相应、感动的时候,时常将生命带到最高点。而且要不断地往上推进,最后达到生命的登峰造极。这样,心灵就会时常进步,免得有一段期间在塬地踏步或陷入煺转的困境。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修行,障碍重重,修行非常不容易。更何况古德说:「在家修行,犹如火中生莲。」难度极高,但是对一个有智慧、想真实修行的人,仍然挡不住他的脚步。为期修行成功,更需要用生活的艺术来面对佈满荆棘的修行旅程。儘管在修行的过程中,安祥很容易被中和、生命能量很容易被冲淡,所以日常生活中就要提高警觉、小心翼翼,儘可能降低「漏失安祥」的情况和程度。所以有空或独处时,就要做强力自觉,洗心煺藏,回復安祥和生命的能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自己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避免疲累的感受、精神不济或欲振乏力,这是一种魔〈折磨〉,不但会拖延自己的进步,而且还会被累倒,甚而煺转。对于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人会表示异议:「理论虽是如此,实务上却很难做到。」儘管这样的说法没错,但是以上的塬则如何运用到实务上,当然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就是说它需要一点点的智慧再加上生活的艺术。

  四、修行人的如意与喜乐

  在我和一些禅友交往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禅友还不了解安祥的内涵,以致修行不太相应。安祥是一个总称,也是人生无缺点计画的总体成果。如果遇境逢缘有一项的缺点暴露或漏洞出现,那么就有可能会破坏既有的成果,暂时或长时地丧失安祥的心态。安祥的内涵是感恩、知足、喜悦、轻鬆、如意、心安、通畅、开朗、无愧、信心、仁慈、智慧……等。如果带着无奈、挫折、失意、执着、烦恼、痛苦、情绪波动等等的心态,想要获得安祥,就像缘木求鱼。因为安祥是和无奈、挫折、失意的心情完全不相容的。所以修行之初,应该善于解释安祥,以安祥作为反省和改进的基準,那么才有可能获得安祥喜悦的心。所以古德把本心称做「如意珠」,换句话说安祥又名「如意珠」,据闻众生成佛之后就能「心想事成」。「心想事成」的人生当然是既如意又通畅,到时候想不快乐喜悦都不行。

  如果你是一个心安又喜悦的人,必能感召吉祥,人生通畅,春风得意,喜气洋洋,充满喜乐,安享幸福美好的人生。虽然有时会因往日的恶因和业障,遭受暂时的挫折和痛苦,但大都会逢凶化吉,有时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但最后却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人生是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心不安而杂乱,必会感召不好的境遇,人生充满失意、挫折、无奈和痛苦,产生恶性的循环,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记得十几年前,曾经听到伟大的慈父 耕云导师和人聊天时说到,祂有时捧起一碗白饭吃时,都感恩的掉泪。小小的一个恩惠和享受,就能触动内心的知足、感恩和喜悦。

  修行人的一种快乐就是生活的充实。修行的成功是必须靠时间和耕耘的累积。西谚:「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当我们能获得安祥的时候,为了日后能够平安地返回生命的故乡,就会珍惜日后的光阴,不断地净化、提升、茁壮自己。所以他的生活不但过得很充实,也充满「希望」的快乐。不像一般人为名为利非常忙碌,除此之外,没有长远又真实的生活目标,如同无舵之舟,不知何去何从。

  修行人的一种快乐是享受心灵的喜乐。有一阵子,当我修行又向前跨进一步,享有深度的安祥,内心不只喜悦,那一阵子很自然感到喜气洋洋,好像家里办喜事一样。其实那一阵子,生活非常平淡,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乏善可陈。这样的生活,若换成一般人来过,一定会觉得无聊,甚至会闷得发慌,恐怕撑不了多久就会受不了。因为我内心有喜乐,所以我可以安享这种平安、孤独、寂寞的生活。

  五、修行人对生死的豁达

  修行人的生活是理性的,绝不是盲目和迷信的,他不但有目标,而且是有计画、进度的。所以他一定有完善的生涯规划,包含工作、经济、生活、人际关係……等。自他得法之后,在菩提的道路上不断地往前迈进,信心十足地踏上回家〈心灵的故乡〉的路;当他由浅浅的安祥深入到内心开始展现法喜的时候,他从此开始享受人生。对一般人来说,人生苦短,但对一个内心充满安祥的人,生活确是一种享受。他知道要非常珍惜往后的人生,再往深处、细处去净化自己,随缘度日,淡泊名利,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捨去对世间的执着,最后云淡风轻,活着对他而言只是责任义务,不是一种权利,也毫不留恋。他满心地期待,有朝一日修行圆满,赢得人生最后和彻底的胜利,完成生之使命,然后以欢喜心等待死亡的到来。

  记得 恩师圆寂前,我最后一次拜谒至尊 恩师,当时 祂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了,不但无法走路,而且身体很虚弱、很不舒服。当时 祂跟我说了很多关于生死的话,例如「有缘佛出世,无缘佛灭度」、「大日如来佛土的景况」、「童年遇到一个道家奇人告诉祂: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早年祂修行的情况」……等等。当时我对这些话语并不以为意,只当作是一般聊天的话语。直到后来我才勐然想起,这些无非都在预示 祂即将离开人间,虽然 祂明知自己来日无多,可是当时 祂都还一再地安慰大家说:「祂的使命还很多、很重,将活到九十几岁。」往者已矣,再怎么追思已无济于事。不过事后最令我惊讶、感动、讚嘆和欣羡的就是当时 祂传给我的心态,除了安祥、禅定之外,却是非常的喜悦,洋溢着喜气,显然地肉体的痛苦并不能剥夺 祂内心的喜悦, 祂即将面对死亡,却无丝毫的感伤和恐惧,反而好像要办一场喜事一样。这样的经歷和我人生的体验大相迳庭,所以随后我就发愿,希望今生今世能够像至尊 恩师一样,真实地掌握住这种永不动摇和永不变质的安祥喜悦,不因任何条件而改变。

  其实我们不要小看、忽略我们这短暂的一生。只要我们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做自我解脱的工作。我们不要忽略自己人性的尊严,应该好好把握目前现实的人生,积极主动地往内心去开拓自己的净土和极乐世界,不能一味地去相信未来或许会有所转机,或是期待他日应该会有奇蹟、神蹟出现。这种信念我们不敢说它一定不存在,但是任何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诉之于看不见的未来,恐怕还有许多的变数存在。而且「求人不如求己」,靠别人往往是靠不住的。何不好好把握当下、好好珍惜现在既有的光阴努力修行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地去做自我解脱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不但自己可感受到心灵觉受的提升,也可掌握自己修行的进度,最后还可体验「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的心灵觉受。试想,如果现在活得很痛苦,一直都没有改善,那么累积多了,就会形成惯性,这种惯性就会形成你人格的内涵。既是这样的人品,那么死后应该就会物以类聚,投生到适合你生存的世界。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不光明、开朗、快乐,而期待死后会进入光明的世界,这是在梦想奇蹟出现,是「守株待兔」者的幻想,并不符合佛法的因果律,也不符合物理学的惯性定律。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生命能量的展现,生命也有其惯性,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业力。就如同你想到世界知名的学府任教,可是你并非学养俱佳的学者,这间学府怎会聘任你呢?亦如同你没有通过各项必要的考试,一直痴心想进入知名的大学就读,这是不太可能的事。

  我曾几次在内心短暂地展现出大喜乐,证明安祥禅确实是安乐法门,真实不虚。尤其是参加安祥禅座谈会的时候,更加明显。当时感觉人生没有任何一种享受比得上这种喜乐,当下简直就是净土,当下简直就是极乐世界,何必苦苦地期待死后的未来,做出不切实际的期待,只要保持当下的安祥心态,就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找到了净土和极乐世界,而且祂近在咫尺,就在你我的心中,不是在遥远的东方或西方。如果能够长时保持它,的确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当然如果能够带着这个心态离开人间,死也无憾。难怪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六、结语

  伟大的慈父 耕云导师曾经开示:「儘管同样的一批人听同样的法,将来他们的成就、所证的境界也都不一样。」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要想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要想让今生修行的成果非常丰硕,除了要自我去调整、塑造一些根器如智慧、抱负、远见、胆识、气魄、坚持、毅力、果断……等之外,再来就必须懂得将生活的艺术运用在修行上,这样才能适应任何人生的境遇和时代的要求,千万不能故步自封、依然故我,否则今生明明知道安祥禅是无上稀有之法,也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乾瞪眼,一切好像和我无关,而白白地丧失了大好时机。这样的结局不是太可惜了吗?这样的人生不是太亏待、太辜负自己了吗?

  再者,虽然修行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不是就没有一个中心的塬则可以遵循?其实是有的,那就是「以安祥解释一切,用一切解释安祥」,以安祥的心态做一个立足点、出发点,进而衍生出无量无穷的妙用,这就是艺术的层面。不过有些人难免会用自以为是的理念或自己所想像的佛法来修行,导致修行陷入了困境而不自知。所以我们更要清楚地认知「安祥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感受」,如果生活中缺少了美好的感受,或是这种美好的感受降低、煺失了,那么一定是我们的解释和认知有错误,那就需要好好地思维、反省一番,决不可蛮干。如果我们认知得很正确〈正见〉,又能够行得很正确〈正行〉,那么我们生活的品质和格调必然会清新脱俗,而与众不同了。到时候你就会发现塬来修行就是这么的快乐和享受啊!叫你放弃修行,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快乐       修行)(五明学佛网:快乐       修行)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普献法师:追求快乐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