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佛教框架体系(三)


   日期:2017/3/29 1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框架体系三

  前启提要:第一部分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第二部分是要清晰佛法到底在做什么;第三部分就是怎么做了。学佛既然是成就为佛的,佛法既然是成就为佛的方法,那么我们从因地到成佛的果地,要如何做才对呢?前面给出了“觉行圆满,理事圆融,圆满身口意,破除无明成就正等正觉。”可是说句实话,如果佛法我们理解到这里没了下文,这是蹩脚的、是不清晰、不通畅的,因为只知道佛法是什么,却不能指导当下的自己要去做什么,这个知道和不知道没什么区别,这样水平的觉悟和没觉悟是一样一样的。

  以证印悟。

  佛法最有力量的证明,不是我这句话和某句经文完全匹配、文字都一样,而是我们能不能在佛法里找到对治当下痛苦烦恼的方法,并去坚定落实,从而获得效果。佛法的有力证明,不在于雄辩、不在于你说的多有道理、也不在于我把佛法研究的多透彻,这都是摆设,最后必须落在实处解决问题,若不能解决问题,佛法无用。不是佛法没啥用处,而是我们没用明白,就像一个工具很好用,可是我们不会用,把好工具也用浪费了。

  有情皆需佛法润。

  我们在学佛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样的企图求索、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有一个什么求?这才是基础动力,这也才是佛法最应该有效果的地方。在第二部分我们提前说到离苦得乐的两个利益点,这对有情众生几乎是大小通吃的;只有少部分众生是不受苦也不求乐,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众生不这样。人生有三苦:行苦、坏苦、苦苦;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汇、五阴炽盛苦;世界有成、住、坏、空;世界里的众生必然也要经历同样的命运。所以离苦得乐是一切有情众生学佛的最基础动力。

  世事示无常。

  只是很多人近视眼,不去看会发生什么,导致两眼一蒙,随着感觉混日子。待到了诸苦如期而至时,才叹息悔不当初,这就没啥用了。我们看一看周围就能看到未来是什么样的,看看老年人的状态,就知道自己老时也会如此艰难;看看有病有灾的人的痛苦烦恼,会知道自己有病苦时也会如此难过,这事其实挺简单,只是很多人不会去这样思维、不会推己及人、不会用换位思考来分析。

  回归的障碍。

  从因地发愿成佛,到果地究竟成佛这中间有很多阻碍,我们都知道的有见思无明的见思惑、有尘沙无明的烦恼障、所知障、还有根本无明的遮蔽;再细说有四十一品无明;有分别、妄想、执著;有五利、五钝的错误见解,这些都是横在中间的拦路虎,能去得掉一个就进一步,去不掉就卡在那里不能前进。所以摆在我们最前面的就是五利、五钝这十种错误见解,其中以五利最犀利,也是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分别是:贪、嗔、痴、疑、慢;而五钝就不容易发现,分别是:身见、边见、邪见、进取见、戒进取见。或许很多同修对这十个不甚了解,只是听贪、嗔、痴最多,这三毒不是全部的障碍。

  法门如药。

  于是佛法里的种种法门,其实就是针对这些中间障碍而来,有烦恼就有对治的法门,就是有针对处理的方法;没有烦恼,这方法就没啥用。就像有病的人吃药,没病还继续吃药吗?再好的药,他没有病也不会整几个吃。同理佛法也是这样,你有烦恼,才有佛法的用武之地;我们没烦恼,没佛法啥事。所以这些法门中很多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你可以用,过了这个阶段就要用下一个,或者其他的什么;也有可以一路用到底的法门。

  智度生死以戒为基。

  我们最应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烦恼就是生死烦恼!也就是我们还在生死轮回中,解脱生死轮回是最大的一个阶段目标。要清晰全面地解决生死,就要知道生死怎么来的,这是智信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解决生死问题上有阶段手段,也有直接手段,其中阶段手段是持戒,你持好五戒、十善,可得人、天身,可以再入善道,有福报继续修持,这是阶段性的;也有直接的,比如禅定,经过专业练习和长时间的保持,在禅定中突破生死界限,破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成阿罗汉,这就是直接出轮回了。可是成阿罗汉或许很难,或许要很久的努力,而现在人是快餐时代,专研的精神不好,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定力,以此状态走这条路,无异于自寻死路。在所有的修持中持戒是必须做的,戒律清净随后的种种进程会有很好的保障,若戒律不清净,随后的进程就常常有阻碍;如果修持没出轮回,若戒律持守得好,还能得人天身,有福报继续修,这是最低的学佛保障。

  直曲二路。

  可是从近期很多学佛人的下场来说,不要说投生善道,能不落地狱就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为什么呢?根本原因,不能只说修行不得力,还是对戒律太不放在眼里,这个基本的保障没拿到手,就像你连给养都不拿,就冲进大沙漠一样。所以禅定这是一条所有修行中最快的路,也因为太快反而是险路,就像爬一座山,最快的线路一定是最危险的,而那个步步为营的路线一定是最慢的,所以走什么样的路,会有不同收获,乃至不同的路有不同的走法,至于能不能走到终点这就很难说了。走快了会掉道,走慢了又有被无常提前挂掉的可能,于是到底如何走?各位自己思维。

  净土方便。

  在出轮回上,净土法门横空出世,对我们来说是大好事,这不需要我们非得走通五阴境界、破五十阴魔、破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不需要我们有一丁点的修行证量。可是从唐宋净土兴起到现在,虽然理论上说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可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却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太聪明了,太爱耍小聪明,就算净土法门那么简单,也必须去落实真信切愿,不是靠小聪明天天有嘴无心的念几声佛号就能出轮回,就能往生极乐的。学佛的路其实就是针对自心的,自己不真诚,言行再谦卑、低调,都是傲慢骗人的。所以不管走直接出轮回的路,还是曲线往生极乐的路,出轮回都必须是真心才可以走通。

  方法。

  一、转烦恼为菩提。

  强调完必备心态,我们要探讨方法。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有名的,从最开始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开始,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来。于是我们有痛苦,就要去对痛苦做观察,去分析痛苦形成的原因,然后找到方法去解除促成痛苦的因素,这就是见道的方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如果能把这个方法推演,遇到烦恼,就去分析烦恼是怎么来的,找办法去解决掉烦恼,这就是在正道上,这样的烦恼是般若智慧、是菩提、是解脱;如果不能解决烦恼,烦恼就是烦恼,才不会是菩提,才不会生发般若,更不会促成解脱的。佛教里大量大量的这类方法,可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心态不对,这些东西运用不了,成了摆设。其中当然最最有名,也最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就是因缘法,一切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二者互相促成形成的结果,所以找内因、找外缘都可以解决烦恼,只是外缘的总量可以很多,而找内因就更容易,所以因缘法解决根本的落脚点在于内因;快速见效的落脚点在外缘。

  二、例观推演。

  佛教里有大量的观法,这些观法并不是一定要有天眼才可以去运用,而这些观法其实应该是心法,也就是你的心应该如是思维,你应该顺这个方向去思考,这样就可以运用佛教里提到的大量大量的观法,从而帮助我们从当下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比如无常观,如果你有执著,你对某事看不开,我们去做无常观,发现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那么你执著的那个事物,就应该是必然败坏的,你还烦恼什么呢?

  比如因果观,我们承受某不顺境界,这是过去自己没干好事,现在也没干好事,过去干坏事是主因,而现在没干好事是外缘,外缘帮助主因生发,所以一个不顺出来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怪不得别人,你还有什么烦恼?

  比如空观、比如不净观等等,这类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我们很多学佛人真的不会用啊,为什么呢?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了解、对佛教只是一腔热情,这不行的,热情会被耗尽,得不到真实利益和收获,这热情就会成为仇恨。就像四禅四天人,前半生二百五十大劫在禅定境界,后半生在咒骂佛陀,自己不读经,不知道佛陀说的这些路程阶段,不能怪佛法不灵。

  三、九字纵横。

  为方便大家理解佛法,我过去列举了九个字“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以此九个字去理解佛法、去阅读佛经,会有一些收获,也会发现当下要去行做什么。在理事通融上有闻思修;事上有戒定慧;在根本上有信愿行;如果非要加理上体相用,就成了十二个字。可是体相用不大方便初学来用,所以就很少提。

  四、圣俗二谛体相用。

  我们说一下这十二个字都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若我们想理解佛教经典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学会体相用,从而要有圣俗二谛的分开,形成了二副体相用。也就是在圣人角度的体相用,和在俗间的体相用是不同的,所以讨论这个就非常辛苦,要不断的变换角度,两个都不能偏,不能独占其一,如果只站在圣人角度理解体相用,对俗人的我们没有指导作用;如果站在俗谛说体相用,又不能尽解佛法深奥。体相用在于帮助我们通理的,也就是若我们想弄明白佛法到底说的道理是什么,不会用体相用,佛法肯定研究不明白。

  五、信愿行。

  这是修行的三个基础。一切信仰没有信是不可能成就的,学佛是这样的,乃至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就像一个电器,你不相信他可以有用,就算理上完全没问题,可是事上你也不会去用这个电器;于是需要别人给你演示,你一看,哦可以这样,你的信力上来了,相信了才会去使用。

  愿,这是每个有情众生最最宝贵的力量,是每个众生能扭转生命走向的唯一高效能源,在所有的种种力量中,其他的力量都讲求平衡、对冲、客观等等,而只有愿力,可以无休止的存在、可以无限量的激化、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行,通过行持去落实信愿。就像念圣号,就应该是在念经,什么意思?你的这一句圣号里,应该把经文中对此佛菩萨的感情全部念出来,所以一句圣号里的感恩、感动、震撼、毛发悚立完全可以落实的;而我们念圣号做不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是对经文不理解,对此佛菩萨的圣德不清晰,你念的没感情,也没用心。

  信愿行这个匹配可以说是万能的,是修行的基础之基础,你信什么、愿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的是什么。就像大人对孩子说“这糖你不可以吃”,结果一会大人自己吃一个,孩子看到了也会偷偷去吃。行做了什么完全反应出信愿的基本状态,而净土法门强调信愿,如果我们真信切愿,这个行持不用别人叮嘱,自己会牢牢不放的坚持去做;如果反过来只强调行,却不能用真信真愿,这个行就是装模作样糊弄人了,所以佛教里强调行,却是在信愿的前提下,而不是抛开信愿单说行持的。

  六、戒定慧。

  戒定慧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这是三无漏学,一切诸佛皆说此法。持守什么水平的戒行,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保障,在禅定中会获得对应的影响,戒是基础,定是手段,慧是结果。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定上讨论的,基础并不复杂,也不多样;而我们烦恼痛苦不同,适用定的手段就不同,最后都会彰显慧,这是一个整体的法门,也就是通过这个路程可以到达智慧这个结果上。至于获得什么智慧就又要反推,以什么戒为保障,以什么定为手段了。所以戒定慧是落在事上的、是行持上的。

  七、闻思修。

  前面的体相用是理上的,信愿行是基础上的,余下的就是一个闻思修,可以贯彻这些,把这些全部通过闻思修贯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当提到闻思修可以贯彻的时候,是否有同修在想如何去做呢?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一个闻了;然后就去思维要如何做呢?这其实已经在激发我们求索的愿了;在这个思维里,就要看各位能不能信了;能信就会想用什么手段去落实,不能信就会止步于此。

  所以在闻思修的带动下,可以贯穿全部方法论的部分,你听到这句话,是否想着:我也想贯彻全部方法论,知道佛法的总纲领?信不信啊?信了,才能讨论愿不愿;不愿意,会有不愿意的行产生;愿,会有愿的行产生;于是愿的人,就会想再多看几遍,我要学会他;不愿的人就会走马观花,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看第一遍都是浪费时间。

  八、愿为枢纽。

  愿在其中是否能激活成为分水岭,不愿的人就不能跟随前进了,若我们都愿意获得这个方法,去掌握贯彻佛法的方法论的总纲领,就要思维这个东西怎么达成?进入到思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观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对这个事情的观察中,从而四圣谛可以用、十二因缘可以用、无常因果可以用、空观三法印可以用、四观、不净观、十六观都可以用了。

  到这里已经走过了闻、思,走过了信、愿,最后就是找到方法去落实,差修和行。于是修和行,又完全落在戒定慧的具体方法中,这就是一盘大棋。于是对于经文佛法,我们能不能理解其中的点滴?可以用这九个字的方法去深入进去,以闻思修来带,如果能激发愿,就肯定会落实到戒定慧的行持上。

  于是有人有病,戒应该做什么?先要把肉类戒了,对不对?先要做出一个基础状态,持了五戒;然后再讨论是去放生、还是去护生、是去做善、还是布施、是念经、还是印刷建造?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类到定上了,你做了这个印刷的事情,做多少够啊?你去放生,放多少才对啊?你去念经,念几遍才行啊?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念五千地藏菩萨圣号就可以有效,而有人五百部《地藏经》没效的原因。

  做这些事情,真的是看数字多少吗?咱们堆数字玩就可以了吗?用心多少啊,激发的愿是什么状态的啊?这都会决定使用的方法效率如何的。所以我们学佛,真的不是差在方法上,如果说差,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差在心态上,也就是用的心态不对,自然会收获不对的结果,种假种子,怎么可能有真收成呢?而有的人心态太急,就算种下的都是真种子,还没发芽都被他从土里挖出来,急着看结果,就是不肯去浇水,不肯给他发芽成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方法我说归类到定上,不是说入定,而是借用定的坚持。

  小结: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大体近六个小时粗暴的分享了《佛教框架体系》的三大块内容。本次的内容更多还是强调心态上,在方法上列举了九个字,可以适用初学同修一窥佛心,若是老参就可以加体相用去理解佛法深奥了。不过如果各位对自己有个明确定位,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其中找到方法,在经文里找到对治手段,去坚持落实,这就是学佛的正常进程了。

  当我们分析完佛教的部分,就要返回头剖析自己,到底要去哪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自己的根基水平如何?这就决定了,我们适用什么方法,暂时不适用什么方法,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糊涂账了。

  也希望我的这些唠叨废话,能对各位跟随的同修有一点点帮助,当然希望各位真的跟随,就会懂得三部走、三位配合到底在做什么。这一生能接触到佛法,别人学的怎么样,那是他的宿世因缘,我们要如何走这条路?这才是切己的重要问题。我一直强调佛教支持智信,不支持迷信,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明白佛教会带给自己什么,就懂得佛法真的是万金油,是万能钥匙;会不会用,全看各位的了,别人帮不上忙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修行)(五明学佛网:佛教       修行)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