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悲智双运


   日期:2011/1/19 1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悲智双运  蔡礼旭老师主讲  (共一集)  2005/3/11  澳洲净宗学院(节录自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52-118-26集)  档名:52-370-0001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昨天提到,为人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现在人所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假如我们走到书局去看,坊间那些畅销书都是写些什么样的内容?大半可能都是如何赚进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还是提到如何快速致富。人的脑子里面哪个目标最重要?钱!当他是这样去追求人生,那会走出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对於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得不深入去认知。有一句话提到,努力有结果,但是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假如你取舍人生错误了,可能一生努力到头来你会抱憾终身。在中国大陆这二十年来,有一千二百位大企业家自杀身亡。诸位同修,一千二百位大企业家,小的不算。请问他们为什么得到了一般的人觉得很羡慕的一种成就,而他们终究走上绝路?而却有很多的人一直在往他们的路上继续走,那岂不是飞蛾扑火?所以我们给予下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就至关重要。

  这么多企业家自杀是结果,诸位同修,原因出在哪?这也可以由我们自己常常观察社会上的这些成功人物,或者在您身旁也有些企业主,你慢慢去观察就可以把原因找到。我也曾经跟一些企业家接触过,当他有机缘能够闻到正法,他内心非常喜悦,他告诉我,这些企业家、很有钱的人穷得只剩下钱而已。企业家有四种情况,第一种叫劳心劳力。几十年很奋斗工作,日以继夜,他的动力在哪里?在名、在利。结果到了四十来岁,也赚了很多钱,突然有一天去身体检查说:先生,你得了肝癌,你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他当场会觉得晴天霹雳,躺在病床上很难受,因为他所有的财富能不能带得走?带不走!这些财富会留到谁的手上去?他在那里想:我的太太还年轻貌美,她又找一个人嫁,那我这些钱不都入了那个男人的口袋里面去了吗?愈想愈不甘心,本来还可以活三个月,后来?这种下场就很冤枉,把身体整个都搞砸了。其实这样的企业家,家庭状况、孩子教育一定也无法掌握好,纵使他真的赚很多钱,不肖子孙只要一出来,也会化为乌有。

  第二种情况叫锒铛入狱。在赚钱的过程铤而走险,到最后露出马脚,东窗事发,就被关起来。我记得这次从中国飞到香港的旅途上,看到一篇报导,俄罗斯的首富,最有钱的,已经下狱了。所以人生路途当中有很多诱惑,假如没有真正的道德跟定功,迟早都会误入歧途,败丧下来。当这些企业家还没有被关起来的时候,可能他的亲朋好友都对他啧啧称赞,连自己的父母可能还沾沾自喜。所以为人父母眼睛真的要张亮,要有智慧,不能追求这些虚幻,到头来还惹了一身的罪业。

  在汉朝末年,董卓取得了很大的权力,拿著权力搞了很多坏事,弄得民不聊生。后来董卓被抓起来,被判灭族,连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同样要共赴刑场。当是这样的结果,人生就非常悲哀。我们也曾经遇过长辈,退休以后还有个满稳定的经济生活,后来因为孩子野心很大,借了一大堆钱,结果生意失败了。老人家除了所有的钱都付诸东流以外,还必须固定时间上法院处理孩子的财务问题。假如是这样的话,除了毁了自己的人生,还连累了父母、连累了亲友。

  第三种情况是,确实事业经营下来还积累了一些财富,但是身体搞垮了,可能三、四十岁就开始变成药罐子。这样的情况多不多?当一个人健康都失去了,有没有自在的生活?不可能!所以广告也说,一个人肝脏好的话,人生是彩色的;一个人肝脏不好,身体不好了,人生就是黑白的。我在海口住的时候,刚好前排叫做饮食一条街,专门吃饭的。有全国各地的,有湖南菜、有江西菜、有新疆菜,有很多不同的餐馆,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诸位同修,今天假如一个礼拜让你吃五天这样的食物,你会怎么样?可能吃到第三天胃口都提不起来,都快吐出来。我就有经验,常常过年前会接到很多红帖子,因为我们这个年纪大家都是遇到了结婚的时间。常常那段时间很有可能会接到八张、十张的帖子,又很接近,记得有一次一个礼拜就吃了好几顿大餐,吃到最后真是很不舒服。所以对饮食应该是清淡、简单,才会过得轻松愉快。

  俗话也说「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假如日食五餐好不好?那反而太过,身体都吃坏了,现在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家财万贯也是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你买了很多的房子,你每天睡多少?夜眠还是六尺。所以物质的需要是很低的,不需要耗掉我们大半的时间去追求,应该追求真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诸位同修,什么是真实的人生?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万般将不去,追求那些万般将不去的东西是不是真实?根本到头来空忙一场。但是身命有限,慧命无穷,我们唯一带得走的就是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生命,而有真实的智慧就会法喜充满;这个法喜、这个乐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那叫真乐。现在人都是从外而内要追求快乐,就好像打麻药一样,打一下觉得不痛苦了,不痛苦了他叫乐,但是过一会他又继续烦躁、继续空虚,就会很痛苦。

  企业家前面三种情况不是我们要去追求的,第四种情况就是能够对人生全面的安排,全面的圆满,不只是事业,还有家业、还有道业,甚至於多做社会服务工作。所以卢叔叔就跟他的孩子讲:你要念书念到多高,爸爸都支持你,但是爸爸给你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正确的人格,还有你的学识,其他的东西一样也不留给你,一分钱也不给你。诸位同修,这样好不好?当你这样对孩子讲的时候,孩子的心里怎么想?会不会怪你?其实我们要理解到,孩子的心非常清澈,当父母从小就是做出服务社会的态度,孩子打从小就觉得很尊敬父母。当你告诉他,我们这些钱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要把它拿来成立一些公益组织。讲这段话的时候,孩子对父母是打从心里的佩服。

  卢叔叔曾经就提到,他说: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然就会出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为自己太没原则,不会拒绝。当你很有原则的时候,你所有的这些生意伙伴他就会来顺应你的原则。卢叔叔就提到,他坚持每个礼拜天不应酬,中午一定跟家里的人一起吃饭,这样他的家庭生活就能够稳固,常常都有跟家人沟通的机会、引导教育孩子的机会。

  诸位同修,现在我们看到市面上提到IQ很重要,EQ很重要,现在还有HQ很重要,CQ很重要,PQ很重要,不知道以后会出多少Q我也不知道。诸位同修,西方的书籍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很多样化,这样他有版税可以赚。但是中国的圣哲人谈道理,都是把所有复杂的东西整理成非常简单的纲领。诸位同修,佛陀一句话就把诸法实相讲完了,「万法因缘生」,有哪一法离开这句话?佛陀又讲「身口意三业」,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离开这三个?都没有。所以谁最会归纳?佛陀、圣哲人最会归纳。结果这个归纳法谁发明的?西方人发现了,说这是我发明的。中国圣哲人还有佛陀,几千年前早就都把它用得非常的彻底,但是他们不会以为这是我的功劳,因为这些圣人都非常的谦卑。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IQ?什么叫EQ?我们举两个就好了。什么叫IQ?他们叫智商。什么叫EQ?叫情商,情绪智商,我们说感情好了。IQ重要还是EQ重要?理智重要还是感情重要?诸位同修,我们看这样的书看太多,佛法都契不进去,因为佛法是不二法。我们看看,感情丰富的父母有没有理智?假如他感情丰富,没有理智,他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而他那个感情是真感情吗?不是真感情,真感情一定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设想。为什么家长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因为他爱之反而害之,而这个「爱」是用他的好恶、他的喜好,他觉得这样我比较喜欢,我就这样做,他觉得我喜欢先夹菜给我儿子吃,你管不著;我喜欢孩子要多少钱,我就拼命给他,你也管不著。所以他说他很爱子女,但是他那种爱不是真感情,而是欲望,那个谈不上真情。

  真情的人必然有真理智,这才是正确的。佛法讲要「悲智双运」,而悲跟智是一不是二,真性里面具足慈悲、具足智慧。我们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根本就不要去分别它,只要我们处处替对方著想,替对方的利益去著眼,那你做事当中,就同时具备理智,也具备真情、真意。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人比较理智,做起事情来中规中矩。那可能他在做事上连他的太太对他都颇有微辞,这样的人生就不尽圆满。有些人的理智看起来工作也很努力,事实上他的本质里面是要成就自己的名闻利养而已,而不是真正能够体恤到身旁所有亲友,甚至於员工的需要。假如他是这样的出发点,到头来他的事业终究还是会败丧下来。所以我们立身处事应该是时时提起理智、提起慈悲,悲智双运,这样才正确。

  当追求这些外在的物质,人生会虚幻一场,这样的判断能力,在古代也有很多的故事流露出来。老子他要出关以前,有个官员就跑过来问他:老子,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比较老实,小的比较聪明,我老了以后是要依靠大儿子还是依靠小儿子?老子就拿出了一把零钱放在桌上,他就对大儿子说:你只要过去打你父亲一下,这些钱统统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老实,他心里就想,怎么可以打父亲?死都不能这样做。所以怎么样劝他就是不肯。接著这个小儿子比较聪明,老子就跟他说:你就碰一下就好,这些钱就是你的。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了父亲一下,然后就把钱收进来,自己还在那里很得意。老子就对他父亲讲:你知不知道以后要靠谁?诸位同修,你们以后要靠谁?

  但是现在好多的父母都在一直把投资都放在这些聪明、读书又读得特别高的,结果他们所有的投资,他去了美国以后有没有再回来?没有,甚至於你还自己花钱去美国看看他。结果他刚好又娶了一个外国老婆,你去住了一段时间,他的老婆还会拿一张帐单给你,你住这一阵子要给我多少钱,到时候你就叫天天不应,那也是自己造成。反而都是那些学历比较低的孩子在照顾父母,因为书读愈高可能愈傲慢、愈自私,书读得少,最起码不会傲慢,比较谦恭。果不其然,他的晚年是大儿子照顾。后来他去世了,联络他的小儿子回来看他,他小儿子已经在其他的地方做生意,对著去传达的人说:我来回又要一段长的时间,我又少赚多少钱。后来也没给他父亲送终。

  所以人生努力的方向很重要,我们到底把孩子、把往后的子子孙孙往哪里去带?当我们重视的是道德、是德行,那我们这条路可能会带动百年、千年以后的子孙,都迈向正确的康庄大道,所以学贵立志。诸位同修,你要带你的家族走多少年?怎么都没有声音?怎么这么没有信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最起码也要拿范仲淹先生来做榜样。你以后都想八百年不衰,应该怎么样带后代子孙,相信你看事的角度绝对会相当不一样。

  我们刚刚也提到,真实智慧才能让人生快乐,而真实的智慧也来自於好学才能够学到。《大学》里面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是人生的目标。「明明德」,明德用佛家语就是我们的自性,当我们明白了自性,明心见性,自己就成就了,那时候就法喜充满;明明德也是自觉。「亲民」,亲近众生,亲近人民,才能够了解他的需要。进一步要「新民」,这个「新」就是帮助众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在《大学》里面提到,就是自己还有让众人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最重要的要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起,这是觉他。最后「止於至善」,当我们明明德,当所有的众人也能够明明德,我们就自他圆满,所以止於至善在佛家就是圆满成佛。诸位同修,我们看到儒家修学的目标跟佛家修学的目标完全相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为什么中国人能够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圣哲人把我们的根基都扎稳,所以要好好珍惜老祖宗的智慧。那当你在明明德当中,就会有喜悦出现。

  人生在哪些感受当中会让你快乐?哪些情境当中你会觉得非常喜乐?哪些情况?诸位同修,你们这几天都很痛苦吗?你们这几天有没有感觉喜乐,为什么会感觉喜乐?法喜充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我们的明德在力行当中透一点出来了,这个光芒,诸位同修,要让它持续放光,不能回去以后又遮起来。我在高中时代听过两句教诲,当时候确实当场就肃然起敬,眼前一片光明,但是三十秒以后就黑暗了。第一次是听到「岳阳楼记」里面,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然眼前好像放光明,觉得这句话让我肃然起敬。后来就没有再放光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孔明的《出师表》,突然读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人生真痛快。但是这个光芒直到十多年以后,遇到师父上人才重新再点亮。

  诸位同修,人生有多少个十多年?不要再让自己、还有让我们的下一代浪费人生十多年的时间。当我们真正认知到智慧的可贵,圣贤教诲的重要,我们那些很纷乱的思惟就会放下。就是因为还没有了解到重要性,才会顾虑东顾虑西,「我儿子假如不学这么多才艺,以后会不会跟不上」,就一大堆烦恼,都来自於没有深刻体会。这个智慧的教育纲举目张,整个人生都可以全面圆满发展起来。在马来西亚有位朋友他就说:每次来听课的时候,大家都是状态很好,好像都开悟了,也是雄心壮志好好回去施展一下。突然在坐飞机的时候,开始有点眼前模糊,有点清楚又不会太清楚。结果一回到家里,遇到冤亲债主,就开始怀疑圣贤人说的是真的吗?悟、雾、误,到最后就退心,那可不行。

  我们学贵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们现在的根器学习绝对不能中断,一定要长时薰修。而这个薰修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每天一定要听师父上人讲经,这绝对不能断。我前三年,真的每天都听师父讲经,当人与人当中出现一些不愉快的时候,只要我们坐下来听经,差不多听个十分钟,问题就没了,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障碍不在外,障碍是自己的分别执著。结果一听经,听师父开导以后,心量就扩宽了,一扩宽,障碍就通过去了。所以就持续几年的时间不敢离开老和尚的教诲。慢慢你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时时遇境界就慢慢能提起的正念,当场就把这个执著转化掉。

  我们修学也要常常勘验自己的功夫,有没有年年不一样,有没有月月不一样,有没有天天不一样,假如天天不一样,那你一定法喜充满,你一定会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们不气馁,一定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本觉本有,不要想得太困难,俗话说「登天难,求人难」,我们增长道业,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没有想像中这么困难。

  为什么会喜悦?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成长的喜悦。很多朋友他五天课上下来,都会提到他这辈子从来没有笑得密度这么高。其实当一个人明白道理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甚至於发现自己的过失也很高兴,最起码这一生不会死得不明不白。所以那位四十岁的武警,他第三天就一直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终於了解到为什么太太离开他,为什么孩子跟他不能沟通,为什么同事跟他这么有距离,原来他太容易生气了,动不动拳头就举起来。

  后来第四天的早上要吃饭,因为我们先到,厨房还在准备,这位同修他就跟我说:蔡老师,来,我跟你坐一下,我们两个聊一下。我看他讲话的一种气氛,觉得很诡异,我就有点心理不安,我说有什么事吗?结果这位朋友他就站起来,走到我的前面,他说:蔡老师,我这一生只拜父母,只拜老师。他那分真诚的态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马上想到大事不妙,赶快跳起来。结果他就把我的纤细的双手按住,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让我拜。他这么样的坚持,我们心里就想:他因为太感动了,能够听到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这么宝贵的教诲,所以他那三拜最重要是要回馈我们列祖列宗的教诲。

  而当我们看到一位四十岁的壮汉也有这么至诚、真诚的一面,我们内心也觉得很悲哀。诸位同修,他是不是不肯学?这是修道的利器,但是却人生耗了几十年都还没找到人生的门。从这件事当中,我们要深刻体会,我们这么幸运能够闻到正法,一定要有义务介绍给还没有闻到正法的人,让他们的人生能够发亮,能够真正找到康庄大道。这是成长的喜悦。

  我们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同修共聚一堂,都能够一起成长,一起切磋,你们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一个人的道业要不退,也要依众靠众。有同修就告诉我,他说曾经他也在电视上看光碟,因为沙发一躺下去很舒服,看差不多十分钟、二十分钟就睡著了。但是现在来到现场,每次一坐就是一个小时,感受学习的状态跟在家里看碟完全不相同。所以,依众靠众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态度非常的好。一个人在家念佛,跟两、三百个人一起念佛,气氛一不一样?相当不同。所以「相观而善之谓摩」,当我们看到他人的长处,我们懂得效法、学习,在道场当中一定会有很多善知识,我们要起而效法。

  我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居士林,因为学佛好多年都还没有见过师父上人,我就想一定要去行拜师礼,所以就飞到新加坡去。结果一到了新加坡,同修告诉我:老和尚出国去了,九天以后才会回来。我去新加坡只能留十天,我每天盼著奇迹出现,都到办公室去说:师父回来了没有?所以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认识我。到了第九天,师父回来了,那时候我刚好在吃饭。有同修进来说:师父下飞机了。我们听到师父回来了很激动,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泪流满面,两个同修跟我一起去,看我哭成这样,他们都不敢说话。哭完以后,那种眼泪掉完,内心会很舒坦。过了一个小时又有同修来说:怕师父太累,今天不来了!明天礼拜天,师父礼拜天不来居士林。结果我从充满希望,变成不来了。突然我们感受到不来也是来了,不来给我们更大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著相,真正最重要的要遵循师长的教诲,依教奉行,那才重要。所以念头一转过来,当天也睡得很好。

  隔天我就把一些应该整理洗一洗的东西先处理好。在洗东西的时候,一些办公室的同修,不止一个人,因为都知道我要见师长,都跑到我洗东西的地方说:师父来了。我就跟两位同修去见师父,一见到师父,我马上礼就顶下去,师父说:不拜,不拜。我就接著又拜第二拜,又拜第三拜,拜完以后内心很舒坦,也满了我的愿。后来要离开的时候,悟忍师就告诉我:拜佛拜三拜,拜人、拜师父拜一拜就好。我很高兴悟忍师教了我一个正确的观念,但是我自己也欢喜,因为我也没有拜错,我是要拜师礼,所以三跪九叩。其实事事无碍都圆满,我们不要自己想法转不过来,自己障碍自己。很可能别人提供我们意见,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又觉得不高兴,那就自寻烦恼。

  刚好那一次去,有位台湾的同修带著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才七、八岁)在那里绕佛,结果这个孩子一绕都二、三个小时不下来,害我都不敢休息。看到这个小朋友这么样的精进,也给了我们相观而善的机会。所以依众靠众能够常常刺激我们。

  再来,人生还有哪些事会让你真正的快乐?我们想一想,老祖宗有哪些教诲跟快乐有关系?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还没有学佛法以前,好像觉得朋友要交很久才会亲,但是学佛法以后,结交这些同参道友,好像半年的时间,感觉上已经经过几十年那种光阴的感觉,很亲切、很亲热。当然那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很有可能都是累世的同参道友。但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这一次再同参,不能再轮回了,一定要成就,要有这样的共识。

  「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助人就是在亲民、就是在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够让生命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当我们真正能够念念为众生,那时时都很充实、很快乐。要让孩子懂得助人,绝对不单只是言教,还要身教,甚至於是你要让他亲自自己去做、去感受,用一个环境的影响。刚好有一班的学生,他的老师很认真教《弟子规》,去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就跑来跟他说:老师,我们打算明天三八妇女节,每个同学带两朵花来。老师很惊讶:为什么带两朵来?他说:一朵给学校的女老师,一朵献给我们自己的母亲。老师听完也很高兴,孩子自己想到要付出,要表现感谢,他当然随喜功德。隔天他的学生每个人就拿著花在校园里面送给这些女老师,在送的过程,有个男同学就跑回来,然后笑得很开心,他就跟他的老师讲:老师,我把这个花拿给这位女老师,她笑得合不拢嘴。那老师就接著跟他说:你在这个当下体会到什么?小朋友说:施比受更有福。当他真正常常施予他人,他内心就会有喜悦跟法喜,当孩子都能尝到这种法味,世间的这种欲望他就没有兴趣。

  后来我就带著学生,有一次差不多四、五个学生去参观一个重度障碍的收留所。那些孩子都是智商不足,有的连走路都不能走,可能都要人照顾,口水都会流下来。我们去了以后,就让这些孩子亲自喂他们吃饭。当他们看到这么多人这么痛苦,这么需要帮忙,一来,他会感觉到自己很幸福,要好好珍惜,好好感谢父母;二来,也了解到社会当中有这么多可怜的人,他才会引发善心。所以我们当长辈的,也要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付出,去服务他人。这是助人为乐。

  再来,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弟子规》里面有资料可以寻找。孟夫子说人生有三乐,哪三乐?其实都不离自利利他。夫子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当我们敦伦尽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内心会非常非常的踏实。我们也想到为什么黄庭坚都当了大官,他还是坚持要帮他母亲洗尿桶、洗粪桶?因为母亲的恩报不完。一个人在知恩报恩当中,他就有内在的快乐。还有兄弟无故,兄弟之间常常能聚在一起,互相关怀,互相提携,也给后代做好榜样。上行下效,家风非常的朴实,这也会觉得此生没有白过,经营得很有价值。

  第二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成语讲的「俯仰无愧」,内心坦坦荡荡,这样的人保证好吃又好睡;一个人能好吃好睡,那是最大的福报。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诸位同修,假如想说我以前已经做错了,我就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从前我们没学到,只要我们至诚忏悔,这些冤亲债主也会原谅。但是你可不能有事没事又把以前那些做错的事放在脑子里,这样好不好?那又重新复习,都是干这些坏事。所以过去不可留,留著是一句佛号念念分明,有机会就赶快自利利他,慢慢的我们的心里就会愈来愈无碍、愈来愈充实,慢慢也能够达到不愧於人的心境。

  第三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诸位同修,你们会说我又不是老师。每个人一定都是他人的老师,比方说为人父母是谁的老师?是孩子的老师。四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成就孩子的人格,当他的好榜样。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而已;社会教育是他有德行的根以后,能够出来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最后宗教教育才让孩子的人生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是孩子的老师,一定要好好做好。

  假如你在公司里面,是下属的长官,那你也是他的老师,你也要当榜样给他学习。当你的下属甚至於是你的同事,他在与人交谈当中说到:我这一生就是遇到了这么好的同事、这么好的长官,我很多的价值观才能够正确,我的家庭才能够经营好。当你的同事、你的下属,甚至你的朋友,对你是这样的评价,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你身旁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赞许你,你也会觉得这一生过得非常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选自净土法门法师专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悲       智慧)(五明学佛网:慈悲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