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杀生和邪YIN,几乎现生就看到果报


   日期:2017/4/4 20: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因果感应来说,杀盗YIN妄四条根本戒,杀戒跟邪YIN最严重。什么叫严重?几乎你现生就可以看到果报。杀生重的人,我们不要说来生的善恶道,他今生就容易短命多病。你看那个杀鸡杀鸭的,到最后没有一个寿终正寝。

  邪YIN今生的果报——折损阴德。你给人家算命,本来可以做到行政院长、做一个部长,邪YIN在算命学上叫做破格,你高贵的格就被破坏了,功名就失掉了。邪YIN是折损阴德,杀生是短命多病,在今生当中就会看到的情况。

  为什么邪YIN本身的伤阴德很重?在儒家文化的思想认为,人跟人之间有一定的伦理,所谓的五伦,所谓的君臣、父母、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当中,哪一伦最重要?夫妻伦是最重要。因为夫妻伦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如果夫妻伦因为有一方邪YIN,彼此间的关系破坏以后,问题的家庭创造了问题的子女,问题的子女创造问题的社会、问题的国家。所以,五伦当中只要夫妻伦一破坏,其它的五伦全部受到伤害。

  佛法的对治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邪YIN的发生往往都是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久就采取行动,所以你刚开始就要注意。一个人没有受戒就没有目标,我们说做什么都可以,你的生命是充满了不确定。你受了戒以后,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你的生命就要有所规划,不能够等到彼此间的因缘已经很深了再来踩煞车,来不及了,刚开始的时候就要防犯。

  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这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众生都想离苦得乐、追求安乐。但是我希望我们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个安乐的本质。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安乐有两种,一种是有过失的安乐,这个安乐里面夹杂过失。譬如邪YIN就是。它会让你产生暂时的快乐,但是那个快乐当中有过失。所以佛陀讲一个譬喻,邪YIN就像刀上的蜂蜜。你吃刀上的蜂蜜其实你也吃不饱,刀上的蜂蜜有多少?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把蜂蜜吃下去,你舌头被割伤了,其实你付出的代价比你所得到的太多了。

  我们不要以为说佛陀不近人情,佛陀是看到了有些快乐是可以追求、有些快乐你不能追求,像邪YIN这种快乐是有危机在里面。那你说我们不能追求这样方面快乐,那我们追求什么快乐呢?佛陀要我们追求那种没有过失的快乐。一个小孩子喜欢吃蜂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为什么要吃刀上的蜂蜜呢?桌上的蜂蜜很多嘛,整杯的蜂蜜你吃下去都没有刀嘛。什么叫做没有过失的快乐呢?就是你要追求心灵的快乐,不要追求色身的快乐,色身的快乐都夹杂着过失。所以你身为佛弟子,你迟早要把你的心理调整一下,不要做过去这种习惯性的愚痴的行为,追求快乐、结果付出代价,然后又追求快乐、又付出代价。心灵的快乐是无穷尽的。

  我们能够修习善法,感到很快乐,拜佛、静坐、思惟法义,都很快乐。其实这种快乐也是一种感受嘛!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感受,其实所谓的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心念的感受而已。比如说你喜欢吃榴莲,其实你不是喜欢吃榴莲,你的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快乐的感受,你在乎的是那个感受。如果那个榴莲吃太多你不喜欢吃了,它产生厌恶的感受,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们在乎的是那个感受。佛陀在经典讲出一个譬喻说,说什么叫感受呢?狗啮枯骨。你看一只狗,它肚子很饿,它去追求一个没有肉的骨头,这个骨头没有滋味,狗去吃这个骨头,它吃得津津有味,恰好这个骨头是干的骨头,没有味道。它以为有味道,结果把自己的舌头咬破,流很多血。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说这个骨头真是甜美,其实这个骨头根本没有味道。

  我们去追求五欲的快乐,五欲本身不能给我们快乐,其实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一种快乐的感受出来,满足自己。所以,你要远离这个东西,要用智慧去观察,而不是说强迫自己、压抑自己,所有的修行都要以智慧来引导。我们应该慢慢地用智慧来观察,来调整我们的身口意,使令我们能够远离过失、趋向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报应)(五明学佛网:因果       报应)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开愿法师:打蛇遭报应 念佛得安宁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