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上班一族如何发心利益众生,如何祈请加持财富圆满!


   日期:2017/4/13 15: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上班的发心:

  上班前发愿:为了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故,我参与工作。

  正行:专心工作,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方便的时候对其他人念几句观音心咒(或其他有信心的佛菩萨心咒),默念也可以。发愿所有众生尤其见闻念触我者,悉皆皈依三宝、早成佛果。

  下班: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一切接触的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成就究竟安乐菩提果位!(可用普贤行愿品作圆满回向)

  实际上,以上正是“三殊胜”教理运用于工作、生活。

  二、祈请加持财富圆满:

  这样发愿并不合适:有些佛弟子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财富圆满,“许愿”请加持带来财富,事成之后将如何供养上师三宝来报答。

  这样发愿是合适的: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圆满的现状,我发愿忏悔自他众生往昔的种种过错,并发愿从当下开始广行布施、远离贪吝、利益众生,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财富圆满。同时还可发愿:愿我的财富成为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因缘!

  学会“发愿”至关重要。即便有些事情目前无力做到,只要始终坚定一个愿望,象保护种子一样守护她。发心广大、行持踏实,始终会有开花结果、善愿圆满的一天。

  我们现在拥有的财富,都是无常的自性,应该视为不是自己的、而是众生的,自己只是暂为保管和支配而已。作为大乘佛子,应该发愿将财富用于利益众生,特别是三宝事业,哪怕是世间法的使用,也可调整发心,发愿使这些资财成为众生成佛的因缘。

  在发愿和行持的过程中,不可因为暂时因缘不具足而放弃,若能以稳固的信心、持久的恒心对待,那么出世间的智慧也会渐渐升起,同时与精进闻思修行结合,最终一定会达到福慧圆满的彼岸。

  三、关于“现世福报”: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只有自己往昔积德的善因,才能出生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的果,如果有了这样的因,那么善果不求自得。相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那么就算是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会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公案:有些想通过修财神、护法神等得成就获财富的人也是一样,如果自己没有往昔所积累的布施果报,那么护法神们也爱莫能助。从前,一位深居山里的修行人生活拮据,一无所有,于是他便开始观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已经达到了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可是却没有获得任何悉地。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因为你以前布施的果报一分一毫也没有,所以我实在无法给予你悉地。”一天,在众多乞丐的行列中,这位修行人得到了一碗稀粥。回来后,单坚护法神问他:“今天我给你悉地了,你知道吗?”那人说:“我仅仅得到了一碗稀粥,而且不只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道您所赐的悉地到底是什么?”单坚护法神说:“盛粥时,你的碗里落的一大块油脂,就是我赐的悉地啊。”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一位弟子曾问塔波仁波切:“如今末法时代,对於一个修持正法的修行人来说,很难得到衣食资具,我们是修财神法或者修学摄生数,还是乾脆走向必然的死亡?到底怎样才好呢?”

  仁波切答道:“即使修财神法,若无有往昔的布施果报,也难以达到目的,而且内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为了今生利益去修财神法也是相违的;摄生术也是同样,在繁荣兴旺的古代,当土石水木等营想充足之时容易修成,而营养已殆尽的当今现代,修摄生术也不可能获利;趣(驱)入必然的死亡也无有利益,像如今这样的暇满人身将来难以获得。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信念,则永远不会缺衣少食,未曾有过修法者被饿死的先例。”

  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的饥慌,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阿格旺波尊者自传》中有句话很有意思:“世间的财物,当你专门去追寻时,(可能)怎么找都找不到;而当你不去找它们的时候,(它们)却又一大堆一大堆的送过来了……”这段话引人深思,财物、姻缘或者其他福报,都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源于之前种下的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因果有净信,真心真意地帮助众生,从不计较得失,努力而不执着,这是最合适的态度和做法,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我们在现实中却总是忘记这一点。

  佛经中关于自利与利他的比喻:种谷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种谷喻为六度万行,谷喻为众生的利乐,稻草喻为自己的利乐。若能放下自私心,真心真意地利益众生,这样就足够了,自利之事将会不求自得,完全不需操心。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发心到成佛,没有考虑过自己,一直都在利益众生,结果他积累了无量福慧资粮而成佛了。又如《入行论》所提:凡愚求自利---结果众生还在保守轮回之苦,牟尼唯利他---结果释迦牟尼佛已成就无上佛果。

  所以:

  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宜远离嫉妒、勤修随喜;

  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哪里来,宜自身勤行布施、忏悔业障;

  不必只是执着于外在的供施,更关键的是调好发心、时刻检视起心动念;

  不必追求今生利益,唯一回向无上菩提;

  不必关心有何果报、何时现前,只需坚信“此因必得果”、真心真意地帮助众生...

  总之,修法和其他善行,一颗纯洁的心足矣,无需追求世间八法,而是唯一发心利益众生、唯一回向无上菩提。以这种清净的发心摄持,并且每天不间断地作、真心真意地行持,不用等到来生,今生就会有改观,很快就会见到明显效果。又或者说,下半生比上半生增上,一年比一年增上,一月比一月增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