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马占国:慈悲护生,合理放生


   日期:2017/4/17 1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的自然环境中。放生本是中国大乘佛教传承和提倡的优良传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但是近年来,随着放生人数的增多,放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放生物种、放生方式逐步多样化,放生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做好慈悲护生,合理放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

  一、护生放生的文化渊源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到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记载。《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

  其实,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已有放生的习俗。《列子·说符篇》记载赵国邯郸城民众在正月初一贡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每每都会厚赏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以显示诸侯有好生之德,放生作为人性本善、慈悲怜悯的一种表现,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认同。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与发展,佛教教义教规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佛教戒杀护生的理念也逐步传播开来。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都有放生禁屠之举。

  二、护生放生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放生的意义在于涵养仁恕精神、践行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够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就能从根本上消减滥捕滥杀,对于促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放生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提倡放生,可以培养,增加人们的慈悲心。哲理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通过放生,可以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之心,使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升华,有利于引导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让人们懂得仁爱地对待每一个人,从而使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其次,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十分重要,放生能够有效地保护动物,构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特别是放生一些有益于人类的动物,能有效地遏制害虫的滋生和增长,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让大自然成为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使大自然更加美丽、祥和。

  第三,放生能让人们了知生命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非常珍爱对自己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只要能保存性命,其他的许多东西都可以被舍弃或者付出。《华严经》中云:“诸根法中,命根为首。”因为在所有根当中命根最主要,所以只要命保得住,舍弃手臂、腿脚、眼睛、耳朵等肢体或器官也不要紧。

  三、当前佛教放生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佛教放生激励大家体恤众生、慈悲利生,戒除杀伐之心,善行菩提之道。放生为了护生,护生才是目的。然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放生乱象,越来越饱受社会的诟病,甚至造成人们对佛教修学问题的严重误解。佛教界放生乱象,在各地都普遍存在。佛教界这种放生形式客观上已经演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可以发现其行为模式是捕捉动物、囚禁动物、买卖动物、“放生”动物。

  这样造成的可以预见的结果有:1.动物可能被放生到不适当的环境,因为不能适应导致大量死亡;2.放生外来物种,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使原生物种面临危机;3.放生的动物经过捕捉、运送、囚禁等过程,非死即伤;4.放生大量某一物种,无序繁殖,造成其他生物群体被侵害乃至消亡;5.放生有毒有害生物,会伤及其他群体包括人类的生活与生命安全,激起民愤;6.放生买卖市场直接或间接导致稀有生物被肆意围捕,造成有关人员违法乱纪;7.放生如果形成“黑色产业链条”,容易滋生某些人贪欲,污染人心,危害社会;8.放生乱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将有害于佛教慈悲精神的社会影响,不利于正能量的发挥。

  此盲目放生没有积功德,反倒有罪过。试想,如果我们一边热衷于“慈悲放生”,一边却造成生态的破坏,漠视甚至严重危害其他生命群体的生存和生命,就谈不上“慈悲为怀”、“功德无量”。这种悖离信仰精神的行为,不仅强化了虚浮、粗陋、浅薄的信仰心态,扭曲了信仰者的价值追求,而且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针对佛教界放生乱象的产生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人们有“一念之私”,将放生当成了满足私欲和粉饰自己的工具。

  四、护生放生应具有的正确途径

  针对现代社会放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佛教协会高度重视,早在2014年就向全国佛教界发出了“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倡议,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前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要慈悲为怀,量力而行。提倡多种形式宣传戒杀护生、健康素食的理念,劝化世人慈悲护生。寺院或团体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应该多组织讲座,讲解放生意义和方法,制作放生指南等来宣扬正确的放生理念和方法,提倡随缘尽力地放生,不刻意追求数量和形式。

  二要精心组织,讲究科学。要了解放生动物的习性和放生的环境,确保被放生动物与放生环境相协调。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或机构寻求咨询和帮助,努力避免放生动物对人类生命、生活或放生地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主办方要精心组织,尽量减少放生动物在放生过程中的意外死亡。放生法会,应按照佛教仪轨如法进行,体现拔苦与乐、普度众生的佛教宗旨。

  三要结合实际,把握几点:一是无定物,无论陆走飞禽,遇即量力买放。二是无定日。不可限定日时。避免贩者从中渔利。三是不固定位置。今日此地,明日他处。四是不公布;五是不泄露。六是随缘而做。

  综上所述,佛教界开展放生活动时,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科学合理方式,使放生活动善愿结善果、好心成好事,同时放生活动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界、宗教界的多方指导,配合和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放生及早回归其本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护生       放生)(五明学佛网:护生       放生)  

 惟觉法师:吃素与放生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温金玉教授: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 

 温金玉教授:吕碧城与戒杀护生 

 道坚法师:放生是什么意思 

 道坚法师:无节制的放生行为全导致更严重的杀生吗 

 明一居士:放生改运 

 妙祥法师:放生·护生——上妙下祥法师在秦皇岛放生文化交流 

 妙祥法师:放生·护生——东林寺心开法师向大悲寺妙祥法师请 

 印广法师:放生特别开示 

 仁焕法师:放生仪轨 

 陈坚教授:论智顗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