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宝法王:不离慈悲与菩提心,是修行道上最确凿的征兆


   日期:2017/4/17 11: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中怀着慈悲时,我们会与其他的众生更亲近,因为我们知道他很容易受苦,就像我们一样。透过将自己受苦的经验,应用在我们见到的他人的痛苦上,我们会有某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让我们生起坚定的决心,真正的慈悲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崇高之心》

  心灵上的探索并不是向外在的某处寻找智慧,而是去发觉原本就已经存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就像清理石刻铭文的表面一样,你越是去清理它,原有的雕刻就会变得越清晰可见。我们就像那块石头,透过我们心灵修持,逐渐让自己更清楚自己,而不是获得某个我们之前没有的东西。

  ——《崇高之心》

  那些勇猛的菩萨们即使在轮回当中也是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利他是他们的唯一所求,而住于轮回当中能够最有效的利他。

  ——《爱的六字真言》

  所有内外的混乱都是源自于内心,所以,内在的平静比外在的静处更为重要。因此,各位能够依止静处者,请尽力去依止。若身体无法处在静处,但是至少要在内心找到静处。

  ——《法王教你做菩萨》

  当内心怀着慈悲时,我们不会忽视他人的痛苦。相反那时会有一种想要结束那个痛苦的急迫感,就好像在你脚下点起一把火一样。当你具有这样的慈悲时,一看到痛苦,你就会想要跳起来,立刻行动来结束它。对于承担其他人、动物、甚至地球本身的痛苦,你不会有丝毫恐惧和丝毫犹疑。

  ——《崇高之心》

  当你让自己变得烦恼、不快乐时,你真的无法说是某人或者某件事让你心烦意乱。是你让你自己不快乐的。

  为什么要让自己陷在站不住脚的立场呢?当情况有改变的可能时,你努力去改变;当没有改变的可能时,你就接受这个事实,在其他有可能的领域中去努力。

  ——《崇高之心》

  是否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全然取决于您自己。您必须成为自己的老师,并且试着找出,使自己达成目标的方法。您要成为自己的裁判,试着让自己做对的事,防止自己做出错误的事。您要对自己负责。唯有您知道自己的秘密,无人能读您的心。当自己想要改变时,不要只依赖他人的帮助,自己却不采取任何的行动。

  ——《就在当下》

  成佛之道主要是由对慈悲与菩提心的培养铺设而成,不离慈悲与菩提心,即是修行道上最确凿的征兆。

  ——《爱的六字真言》

  所谓「佛教徒」的修持法,是藉由佛法而得到心的力量,了解人生的精髓与实义,这才是修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究竟利益,让自己如愿达到究竟的幸福与利益,而非得到外在物质或生存条件等暂时性的帮助。

  因此,对于一位佛教徒而言,修法并不是为了满足外在五根所执的贪欲之境,而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安乐,心的安乐才是究竟的安乐与幸福,将此视为修法目的,为此长远目标与利益,去精进努力。

  ——《心灵科学》

  慈悲和贪着之间的某些相似性,可能会令人产生混淆和误解。这两者都包含了某种关心,尽管在其他方面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贪着是以自己的私利为目标,其中牵涉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注。慈悲是以他人的利益为目标,涉及的是关心他人。

  ——《崇高之心》

  对于目标高远者而言,「暂时的违缘」并不能算是困难或障碍,「不达到目的」才是障碍。对于修持者而言,暂时性的任何困难,都为你提供了修心的机会与修持的时机。

  因此,对于佛教徒而言,真正的障碍是「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才是佛教徒的最大障碍、真正困难。

  ——《心灵科学》

  嗔恨的生起,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不满和不悦的状态。我们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心,看看是否有心理上的困扰,这是保持内心健康和快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嗔恨,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少涉入冲突中,而且当冲突真的发生时,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肯定会比较少。

  ——《崇高之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宝法王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大宝法王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