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智慧之在家居士要尽家庭、社会责任


   日期:2017/4/27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常看到有些学佛人,学佛后什么都不管了,家庭不管,工作不做,该尽的责任也不尽,好像这样子才是学佛、才是解脱,这种现象在初学佛时比较常见。

  我们皈依三宝并不是就不要家庭和事业,所说的六根清静也不是不工作,不赚钱,不顾家,什么都不做。从佛说缘起(因果)的基本道理知道:现实当下的处境(家庭事业等)都是过去生自己所做的(业)感招来的,是宿世的因缘,并不真实和长久。要看淡、看破、放下对现世的执着,但放下不是放弃,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管。

  在家居士没有出家弘法利生的因缘,就应依佛所说,首先要尽到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准则,然后再修学佛法、护持三宝等,这样能更好、更圆满、更轻松自在地做好该做的一切,这是互不矛盾的。人都做不好,是谈不上学佛的。大乘佛教的精神不是消极厌世的逃避,而是积极利世地面对和转化。佛对在家二众的修学也宣说了很多经典:如汉传的《善生经》、《优婆塞戒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等,而且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有相当多的在家居士成就者。

  佛陀的人格境界是非常高尚的,太虚大师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和嘈杂,或许会让人感到心里不安和不知所措,我们去寺院时,很羡慕出家人的清净和安宁,所以回到家里,也试图过这样的生活,如果这样做,那就错了,是和佛法的精神相悖的,对在家人来说,脱离了家庭和社会,你的信仰已经无处安落。

  真心学佛的正信弟子,要对佛法有正知见,就要尽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家里人,带动他们一起学佛,这才是发扬光大佛教。学佛后,更要积极地去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并且因为学佛,有了智慧,要把各种事业做得更圆满。

  学佛后,不要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的妻子、丈夫、孩子和父母,不要再把他们当成你的所有物,而是要更加慈悲他们、随顺他们,因为他们是与你最有缘的众生。你会包容别人的缺点,宽容他人的错误,不再为多干些家务或是在单位多承担些工作而斤斤计较,而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奉献;不再为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如意而加以指责;也不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你的语言变得柔和,像一阵春风一样给人带来心灵的温暖。你会更加孝敬父母,不仅是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他们、完成他们的心愿;你要把你的爱心献给你的亲人、朋友及周围所有的人;你从原来的暴躁变为温柔,懒怠变为勤奋,奢侈变为简朴,浮华变为沉淀,欺诳变为信实。这样,你的父母、子女、伴侣、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都会从你身心的净化中,感到佛法的好处,从而会恭敬三宝、欢喜三宝,会在心里种下佛法的种子。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烦恼自然比较少,比较易于接受佛法,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在开始时都适应这种生活。对某些人而言,离世的生活,会使得他们整个身心都变得消沉懈怠,反而不利于他们的精神的提升与思想的拓深。

  真正的出离,并不就是将此身同尘世分离,而是指心的出离,把世间八风放下,把“得、失、毁、誉、称、讥、苦、乐”放下,做到“八风吹不动”。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说过:一个人可以住在林间修苦行,心中却仍然充满了染污不净的思想;另一个人住在城镇里,也不修苦行,可是他心境澄朗,了无微瑕。两者之中,舍利弗说,在城镇中过清净生活的人,远胜于住在林间的人,更为伟大。

  佛法是实践的,是时时刻刻用来体验的。怎么提升自己的境界?初学佛,我们需要在人、事中历练我们所理解的佛法的精髓,当觉得自己学佛后有所改进、与过去不同,开始要做一个崭新的自己时,就需要在生活中磨练,在与人、与事的接触中来磨练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做到事理圆融、人事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洛桑陀美金刚上师       责任)(五明学佛网:洛桑陀美金刚上师       责任)  

 陈兵教授: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赖永海教授:心灵净化与佛教的社会责任 

 在变化中承担责任(佛诞日供灯开示) 

 杨曾文教授: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陈星桥居士:以责任感和自信心开拓人生——读《法华经》一得 

 开愿法师:我们的愿望和责任 

 其它法师:佛教的社会责任(耀正法师)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落后给予我们的责任 

 林国良教授: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宋立道教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媒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