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日期:2017/5/6 1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制度方面跟中国的儒家文化观念有一些不合。例如出家与素食,许多人不理解,产生误会。

  (一)“出家”为印度佛教的制度,传入我国,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观念形成对立。有人对一位法师说:若大家都信佛去出家,人类社会不就灭亡了吗?

  这位法师反问他:你愿不愿出家?他答:不愿。法师又问:你妻子愿意出家吗?他答:不愿。法师幽默地说:这就对了,人类就不会绝种了。

  这是个荒唐的问题,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世间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要结婚生子,很少有人要去出家的,即使在隋唐中国佛教鼎盛时期都是如此,何况现在末法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信仰为何物。从生理学方面看,儒家说“食色性也。”性欲是动物的基本生理要求,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执”。要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有坚定的信仰,深信因果,有大决心,为了弘法利生,有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才会逐渐淡化、消解欲火。当修到三果阿那含果时,禅悦之乐大大超过YIN欲之乐,才会视YIN乐如敝履。何况出家要有宿世因缘,要有现世条件,善根、慧根深厚,真正为信仰而出家乃大丈夫之所为。

  佛教徒分两大类:出家住寺的僧尼与在家修持的居士,前者是专业学佛,后者是业余学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绝大部分都是在家学佛,出家人在整个学佛群体中占的比例极少。如汉传佛教出家僧尼不到10万,而在家学佛的居士却有数千万之多。

  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将佛教传下去,要弘扬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出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它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他,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有出家人存在,表示佛教存在,佛法存在。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汉传佛教出家人示现三大特点:僧装、素食、独身。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为了事业,守独身主义,不为家庭琐事所累,而去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家庭欲累,而专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能真切发心,要正信特别坚定,对佛法要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持守出家戒,能勤苦修行,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为出家。如随便出家,出家而不作出家事,甚至犯戒,那非但没有利益,反而害了自己,又给佛教带来恶劣影响。

  有的人,一学佛便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有的居士一见年轻人学佛,就劝别人出家,使人不敢来学佛。这两种作法都是错误的,对佛教的正常发展极其不利。

  出家不易,应先做在家居士,搞清楚佛教基本道理,依法修学,自利利他。如真能发大心,各方面条件具备,愿意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独生子女出家了,怎样孝敬父母?

  出家,并非六亲不认,父母依然是父母,出家人对父母之孝心是更超越的。一位出家的孩子如何报父母恩呢?佛陀曾说:即使亲手扶养父母百岁,或令父母过着君王般、有权有利养的生活,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于万分之一。真正能报父母恩的,乃是精进修习佛法,再度化有缘众生,缘最深的当然是父母。报恩的最佳方式是使父母增长善法善行:不懂布施的,令懂得布施 ;不持戒的,令能持戒;生命没有归依的,令找到真正的归依。如此彻底的令父母生命品质提升,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在这一方面,出家的形象,加上出家所累积的善法功德,最容易影响父母,感化父母。

  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因孩子的出家,平日再吝啬的父母,在孩子出家的仪式上,总会献上一点供品。布施的种子就从此播下。出家,是一种更超然的报恩方式,让父母亲获得生命归依处。无论此生或来生,生命都会更有价值。佛陀成道后归国度化父母眷友,便是最好的例子。著名歌手李娜出家后,苦口婆心度化母亲,让母亲学佛信佛,这是现实中的例子。

  依佛陀的教导,出家修道,是以德行的提升来感化度化父母,共同修善向上。这是比一般世间的孝道观更为超越的。

  可见,出家并非是一般人所误解的“离家出走”,不是消极厌世,而是出离自私烦恼,解放狭隘的“心”家,他们探索、求证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不同于世俗的积极奋进,是更崇高、更美好的人生追求,这要有高尚的情怀和坚韧的毅力。通过生活形态的转变,为修行带来突破与助缘,最终自度度人,度父母。这比起离乡背井,远赴异国他乡追逐世间名利的游子而言,给父母的利益更大。

  有人说:出家人抛妻别子,太不人道,太不懂感情。

  未婚就出家的僧尼少牵挂,有利于专心办道。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半路出家,实不得已,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真理,为了明白宇宙人生的实相,为了救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只有辞亲割爱,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不是小仁而是大仁。

  至于感情,佛教认为:男女之情以性爱为基础,与性欲紧密相联,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排他性,属于有染污的贪爱。男女互相好奇,互相迷惑,互相吸引,互相利用,互相占有,又互相给对方制造烦恼和痛苦,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贪爱,被作为佛陀四圣谛中“集谛”的主要内容,过患甚多。贪爱令人热恼不安,欲火焚身,十分难受。由贪爱造业,纠缠不清,因业受报,跳不出六道轮回。贪爱、YIN欲障碍禅定、神通,使人难以开发出潜在的功能。《四十二章经》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这种情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不能执著。出家人要想彻底、快速了生死,必须断男女欲,必须斩断情执。

  有人说:现在有些大学生、研究生出家,自己不是白学了?社会和家庭不是白培养了吗?

  这些知识他们没有白学。佛教要求行菩萨道的大乘行者,必须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用的知识,所谓的“五明”。为什么?世法(世间学问)和出世间法(佛法)是相通的,是一不是二,世法掌握得越好,对佛法领会就越深。这就是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脑电专家、诺贝尔奖得主艾克理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容易理解佛法的原因。另外,学位高,也便于去度化同类的人,佛法叫同事摄。

  他们没有白学,社会和家庭当然也就没有白培养。现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而精神文明大大滞后,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宗教家为挽救世风、人心贡献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二)“吃素”:汉传佛教,特别重视素食,出家人素食是守戒。学佛的居士,常常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其实,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同步。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庭里的亲人感觉讨厌,以为素食、荤食,一家两锅太麻烦。

  学佛的居士,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它的人,觉得你在学佛后改变了以前的坏习气,贪心淡,瞋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使人觉得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生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矛盾,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汉传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培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等病痛,可以减肥。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你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一,对于弘扬佛法是有碍的,吓得许多人不敢来学佛。

  (三)持戒。有人说:学佛不自由,戒律太多。他们不敢学佛,怕受戒,怕犯戒。他们以为:不学佛不受戒可保自由,学了佛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于是说:学佛受戒后不可以造恶业,不学佛不受戒便可以造恶业了。

  其实,不论受戒不受戒,做错了事,便要负责,便要承担后果。这是自然规律,造了恶因,必有恶果。若不学佛受戒,对因果律不了解,做坏事的可能性更多,造下了恶因自己还不知道,其后果就可怕了,其下场就可悲了。若学佛受戒,懂得因果律,就会不造恶因。即使犯戒,赶快忏悔,及时回头,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行是不造恶因的保证,是获得善果的前提,是修习定慧的防护网。

  受了戒,虽会偶尔犯戒,总比不受戒而经常作恶好得多。因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便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便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钟有一分钟的功德。犯戒仅对某一时段特定的对象有害,持戒则尽形寿对一切众生有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学佛)(五明学佛网:佛教       学佛)  

 吴言生教授: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吴言生教授:佛教文化导论·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提纲) 

 唐仲容居士:谈学佛要点 

 唐仲容居士: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