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念佛行者只念佛就好,其他之行非往生之业不用修吗?


   日期:2017/5/10 7: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念佛行者只念佛就好,其他之行非往生之业不用修吗?

  法然上人《十二条问答》云:

  问:或言念佛以外之余善,非往生之业故,不可修之,然乎?

  答:譬如人行道上,主人一人,随从甚多,往生业之中,念佛者主人也,余善者随从也。不可因随从之余善而嫌之。

  第十条问答很重要,是本愿行者应该要好好的深思,因为少部份的本愿念佛人对本愿的道理有所误解,因此会执着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其他的行都不用修了。

  请问诸位:这样知见对不对?不对!不是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其他的修行都不能修,那这样违背圣道教法。世尊一代时教讲了许多圣道教法,不是要让我们修行的吗?如果不是,世尊讲好玩的吗?当然不是!怎么学习阿弥陀佛本愿念佛人,其他任何的修行不可以修呢?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法然上人在第十条问答设问得非常之好,一定是有人误解才会如此设问。

  【或言念佛以外之余善,非往生之业故,不可修之,然乎?】

  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外的修行,不是往生报土之业因,所以不可以修,这样对吗?这样不对。法然上人的回答虽然很简单,用譬喻之语,但是很清楚,我们知道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虽然道绰禅师在《安乐集》说世尊一代时教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舍圣道门归净土门,虽然善导大师说世尊一切教法有正行有杂行,舍杂行为正行,但是不少的念佛人对「舍」与「归」,这二字的意义有所误解。

  所以师父要费一点时间解释「舍」与「归」的道理,要不然有的人认为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剩下的都不可以修,这样才是本愿念佛的修行,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念南无阿弥陀佛和修其他的行是心态的关系,有矛盾吗?有冲突吗?这是个人心态的关系,念南无阿弥陀佛:

  会因为你修布施而妨碍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吗?绝对不会的!

  会因为守戒而妨碍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吗?绝对不会的!

  会因为忍辱而妨碍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吗?绝对不会的!

  会因为精进而妨碍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吗?绝对不会的!

  同样的道理不会因为修诸行,妨碍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

  如果你一餐饭必须吃两碗饭肚子才会完全饱,你已经吃了两碗饭了,你再吃一点甜点,会影响你肚子饱吗?会不会?不会啊!绝对不会。

  舍与归虽然是祖师所开示的修学净土法门的要领,但是意思千万不可误解。「舍」是放下的意思,「归」是依靠的意思,放下与放弃是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每天茹素念佛,但不执着茹素念佛的功德,这叫放下。如果我们没有茹素也没有念佛,这叫放弃。放下是有造作,放弃是没有造作。你出五万元印佛经广度众生,但是没有执着出五万元善款印经度众生的功德,你将出钱印经度众生当作报答佛恩佛德弘扬佛法,是本份事无有功德可言。请问:这样是放下还是放弃?放下!你没有出五万元、没有印经、没有做功德,这样是放弃。所以放下与放弃我们要明白意义。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不可执着,无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执着就成为福德,如果无着就成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这是《六祖法宝坛经》的经文。

  念南无阿弥陀佛,修其他的行这样就妨碍往生西方清净报土吗?

  绝对不会!因为往生西方清净报土在六字果号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修精进、修般若,对你修学南无阿弥陀佛本愿妙法是助成而非是妨碍,只在你的心念如何思惟。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感念阿弥陀佛发愿修行,成就万善万行无为无漏的功德在六字果号,使我得受、称念、往生、成佛,所以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我修行人的本份事,是我念佛人应该要做的。因此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般若,让人对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肯定,这个人很精进,一天佛号念好几万声,确实是一位纯真信仰阿弥陀佛的行者,人家对你的肯定,使人家对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妙法的肯定,使人家对念南无阿弥陀的向往,使人家想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没有执着修精进的功德,这样有妨碍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吗?不但没有妨碍还有助益。对不对啊?

  所以本愿的行者,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因为少部份不了解这样道理的本愿行者,听到人家在助念,啊!又是杂修了,听到人家行布施,啊!又是杂修了,听到人家精进念佛,啊!又是杂修了,这样说人家公不公平?不公平!你怎么可以随便说人家杂修呢?杂不杂修,人家的心境你知道吗?

  所以杂修与专修、正行与杂行、圣道与净土,这其中的分类我们本愿念佛人要非常的了解,舍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应无所住是有造作还是没有造作?有!有造作但没有执着,对不对?而生其心就是有造作菩提心,有布施五万元,有,这就是事上没有执着布施的功德,这就是无所住,就是理上,所以应无所住是在理上而言,而生其心是在事上而言,应无所住是说「空」,而生其心是说「有」,空有不二。「舍」就是应无所住,「归」就是而生其心,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内心对阿弥陀佛名号绝对救度的本愿一心归命,在事上我们称念六字果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称念阿弥陀佛、意业思念阿弥陀佛,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更需要行布施、更需要守戒律、更需要修忍辱,对不对啊?

  所以念佛之外的余行余善,我们千万不能排斥,念佛人怎么可以排斥圣道的教法?很简单的道理。六字果号南无阿弥陀佛是如何而来的,法藏菩萨修布施、修忍辱,修精进、修持戒、修禅定、修般若所成就的,对不对啊?

  所以在因位叫做六度万行,在果位叫做六字果号,六字果号的万善万行功德,就是因位修诸六度万行所成就,所以圣净一如,怎么可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跟修诸功德互相违背呢?不会!而且法藏菩萨发愿要救度十方众生有摄生三愿: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请问大家:如果你是法藏菩萨,你的智慧是古佛究竟圆满智慧,你会不会发第十八愿跟发第十九愿互相冲突,会不会?不会啊!你会不会发第十九愿跟发第二十愿互相矛盾,会不会?不会。

  所以如果念佛的人排斥修诸余行的人,这样岂不是用法藏菩萨的第十八愿破坏第十九愿,这样对不对?不对啊!第十八愿是法藏菩萨所发的本愿,第十九愿就不是法藏菩萨所发的本愿吗?第二十愿就不是法藏菩萨所发的本愿吗?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叫做念佛往生愿之本愿,第十九愿叫做临终接引愿,就是临终接引愿之本愿,第二十愿植诸功德愿,就是植诸功德愿之本愿,所以不可以有排斥的心。如果念佛以外的余善不是往生之业就不可以修,那么我们念佛的人岂不是不可以行布施、不可以行持戒、不可以行忍辱、不可以行精进、不可以行般若,这样哪有和世尊所说的一代时教相应,没有相应啊!很简单的道理。

  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报土成佛要精进念比较好,还是要懈怠念比较好?精进念比较好啊!哪有说懈怠念比较好的道理。不管有信心没有信心、不管用什么心情念佛、不管用什么方法念佛、不管用什么态度念佛,都是一定精进称念比懈怠称念较好的啊!精进称念不是行精进度吗?就是啊!所以学佛一定要越学越圆融,如果越学越排斥、越学越偏执,那一定是观念出了问题、知见出了问题。

  譬如交通而言,有了车子之后就把脚踏车舍掉吗?脚踏车有脚踏车的作用,车子有车子的作用,你要到远途,当然开车要方便快速得多,但是如果你到近程,骑脚踏车可能更方便,对不对?如果你到前面一公里处的菜市场买菜,你需要开车去吗?不需要吧!骑脚踏车更方便,因为菜市场你开车去也没有地方停,骑脚踏车去随便找个地方要摆放都很方便,各有其用。不可以因为有车子之后就排斥脚踏车,脚踏车没有用了把它丢掉。不可以因为学净土法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圣道法门都没有用,通通把它舍弃,那这样圣道的教法就会毁灭,你是在破坏佛法不是在弘扬佛法。所以我们学习阿弥陀佛本愿的行者一定要越学越圆融,越学越究竟,心量要越来越宽大,排斥的心要越来越小。

  师父常常在讲:我们念佛人要更希望圣道教法兴旺才好,因为圣道教法不论禅宗、密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俱舍宗、唯识宗,都是佛菩萨所说的真理,我们希望这些佛法也兴旺,不是只有净土宗兴旺而已。如果只希望净土宗兴旺其他的宗派消灭,这样的心跟念佛相不相应?不相应!念佛佛号法门兴旺就好了,其他的法门都消灭,这样哪对!这样心胸就很狭窄了,这样就和阿弥陀佛的名号不相应了,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不相应了,和西方净土不相应了,这样是错的。

  所以大乘行者排斥小乘,这样的心态不对;小乘的行者排斥大乘,这样的心态也不对;显教的行者排斥密法,这样的心态不对;密教的行者排斥显教,这样的心态也不对;圣道行者排斥净土行者,这样不对;净土行者排斥圣道行者,这样也不对。我们一定要了解这样的道理,要希望所有世尊的教法都兴旺,这样的心才跟阿弥陀佛名号相应。对不对?这样的心也才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

  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是涵盖一切六度万行,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涵盖一切八万四千教法。你把四十八愿每一愿读一百遍,道理了解了、融会贯通了,深入佛心,你会发觉法藏菩萨所誓言的四十八愿是希望十方的众生因各人的因缘修诸功德,也就是四十八愿涵盖四千八万教法,怎么可以只念佛就好,其他都不要修了!如果修学本愿念佛的行者其他都不要修了,要不要断恶修善啊?要不要孝顺父母啊?要不要奉事师长啊?要不要慈心不杀啊?要不要行十善业啊?要不要遵守戒律啊?要不要发菩提心啊?要不要深信因果啊?要不要自行化他啊?要不要上求下化啊?当然都要啊!而且是无碍的。

  如果你吃饭夹菜用筷子,喝汤要用什么?喝汤要用汤匙啊!现在师父要喝水,这个水是用钢杯装的,如果炒一盘菜出来,用这个钢杯来装菜合不合适?不合适啊!炒菜要装菜当然要用盘子。万物各有其用,万法也各有其用,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

  麦克风有麦克风的作用、鲜花有鲜花的作用、闹钟有闹钟的作用、引磬有引磬的作用、杯子有杯子的作用、电扇有电扇的作用、照射灯有照射灯的作用。就以照明而言,我们大殿上面是轻钢架灯,用轻钢架灯照明,古代人用什么照明?油灯、蜡烛。你有了轻钢架灯、有了日光灯、有了电灯,你就不要油灯吗?就不用蜡烛吗?说不定油灯、蜡烛将来会派上用场,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停电的时候啊!怎么可以说我有了电灯、有日光灯、有轻钢架灯,酥油灯就不要、蜡烛就不要,就把它丢掉了,不行!这样是不对的。

  法然上人在答案说譬喻,虽然回答很短,但是教我们正确修学念佛法门的态度,不可以因为念佛以外的诸行万善不是往生之业因,就不可以修,不是这个意思。

  「譬如人行道上,主人一人,随从甚多,往生业之中,念佛者主人也,余善者随从也,不可因随从之余善而嫌之。」

  在人行道上主人一人,随从很多,往生的修行之中,念佛就是主人,余善就是随从。不可因为随从也就是修诸余善而嫌弃,不可以的!事实上就往生西方清净报土而言,当然是念佛,因为这是第十八愿的法门。但是法藏菩萨所誓愿的往生因愿还有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第十九愿也是阿弥陀佛悲心要救度十方的众生回归净土,怎么可以舍弃呢?而且法藏古佛以誓言要救度十方众生是如来智慧观机逗教,十方众生当中有许多人很喜欢修余善、有许多人很喜欢参禅、有许多人很喜欢学密、有许多人很喜欢守戒、有许多人很喜欢修小乘、有很多人喜欢修观音法门、有很多人喜欢修弥勒法门、有很多人喜欢修地藏法门、有很多人喜欢修其他他相应的法门,所以佛陀在教化众生,他是随顺众生的因缘,善巧方便摄化。

  众生喜爱念佛,佛陀就跟他说念佛法门。

  众生喜爱参禅,佛陀就跟他说参禅法门。

  众生喜爱持咒,佛陀就跟他说持咒法门。

  众生喜爱守戒,佛陀就跟他说守戒法门。

  因机设教,观机逗教。那我们现在不了解佛陀说八万四千法门的用意,修禅就把其他的法门通通排斥,这样不对!念佛就把其他的法门通通排斥,修小乘就把其他大乘通通排斥,修大乘就把小乘的法门排斥,这都是不对的态度。

  所以学佛的人问问自己所作所为、所想所思和世尊的佛心有相应吗?世尊为什么要说那么多法门?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摄生三愿?为什么不发第十八愿一愿就好?要发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救度十方的众生,从佛方来思惟佛祖的心,在修学佛法就不会越修心胸越窄。

  不论念佛、不论参禅、不论诵经、不论守戒、不论持咒、不论断恶、不论修善,你用自力心造作就是自力嘛!你用他力心造作就是他力嘛!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行者,更要好好的断恶修善、涵养心性,让圣道门的行者更肯定念佛是很难能可贵的修行。对不对啊?当然是这样啊!

  没有念佛的人都懂得要孝顺父母了,念佛的人却不懂得要孝顺父母。许多的观念都是一念之间而已,正邪在一念之间。以前没有念佛对父母态度不好,现在念佛了就要对父母越好,对不对?以前没有念佛,不懂得要孝敬父母、奉事师长,现在念佛更要孝敬父母、奉事师长。以前没有念佛,不知道吃素是长养慈悲心,爱护众生的慈悲行为,现在念佛更要戒杀、放生、吃素,培养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生命,对不对啊?这样人家才会对你的念佛肯定,人家也对阿弥陀佛的教法肯定,人家看到你的行为越来越好,就会想要念佛,对不对?要让阿弥陀佛脸上有光啊!如果了解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慈悲怜愍,不论吃素念佛或者吃肉念佛,都绝对救度。

  所以本来以前没有学习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反而还会吃素,现在学习了阿弥陀佛念佛法门之后,对于阿弥陀佛慈悲不弃的救度了解了,反而吃鱼吃肉,这样对不对?这样不对。学佛修行知见非常的重要,所以法然上人所设问这条问答很值得我们本愿念佛人深思。千万不要观念错误,千万不要修偏差了还在指责别人杂修杂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