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业果四总相


   日期:2017/5/15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反复思维业果定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业果定律极其细微幽隐,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忘却。一个人内心一旦忘却了业果定律,就会将取舍善恶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抛在脑后,以致行为上不断制造会导致未来痛苦的种种恶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惟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意思是说,仅仅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果定律还是不够的,应当反复思维,使内心生起确信,因为业果是“极为不现”之事,所以一般人很难对业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念。又说:“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于如来语,应修深忍,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所爱决定信解。”意思是,就像《三摩地王经》所说的那样:“即便是日月星辰全部都陨落,所有高山村落大地都崩溃失坏,虚空变成其它模样,如来也不会对众生说半句不真实的话语。”所以,我们应当对如来所宣说的业果定律生起坚定的信念,如果对业果定律没有生起决定的信解,则无论学习或修持任何法门,自心都不能生起让如来欢喜的决定信解。

  由此可见,业果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法门,是修行其它一切法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业果尚未生起决定的信解,则修持任何其它法门都将只是浮于表面,不会生起真实的功德。

  如何思维业果定律呢?应当从业果的总相和别相两个方面分别思维。所谓业果的总相就是业果定律的总体表现,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宣说了业果定律所遵循的四个总相:一、业决定果;二、业不作其果不遇;三、业已作其果不失;四、业之果增长广大。所谓业果的别相就是业果定律的具体表现,如杀盗YIN等十恶业分别会导致什么样的果报。这里,我们先来思维业果定律的四个总相。

  什么是业?身口意的造作即是业,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就是业。什么是果?我们的身心和外境即是果。在佛经里,“果”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异熟”。有时候人们也将“异熟”和“果”合起来,并称为“异熟果”。为什么将“果”称为“异熟”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造业的当下,果往往不能立即成熟,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成熟,也即“异时成熟”。例如,一个干了一件坏事的人当时看起来其身心和外境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可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其身心和外境之上就会出现一些不悦意的事情,也即干坏事的果报就会显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暂时也看不出这个人会有什么变化,但是这个人将来会以此而遭遇一些美好的事情。就像我们在世间田地里播下种子后,田地暂时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一样,要等一段时间之后,种子才能发芽,并长出枝叶花果,使得田地看起来和原来大不一样。将“果”称为“异熟”的第二个原因是“果”之表现往往和“业”之表现有“异”,也即业成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外境与原来的业有很大差别。例如,杀生的业在现象上表现为某人用刀等凶器杀了某个动物,而果报在现象上往往表现为这个人生病了,“杀生”之业和“生病”之果在现象上的表现迥然不同,所以“异熟”也有“异形而熟”的意思。犹如在田地里播下种子之后,长出来的枝叶花果和原来的种子往往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

  犹如播在田里的种子成长后有“枝、叶、花、果”等多种分支一样,一个业异时成熟之后的果由两个部分组成:成熟在身心上的果称为“等流果”,成熟在外境上的果称为“增上果”。成熟在身心上的等流果又分为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这两类。例如,杀业异熟之后,成熟在身心上的感受等流果是短命多病,成熟在身心上的同行等流果就是仍然喜爱杀生,成熟在外境上的增上果是环境不优美并且充满各种危险。

  这样认定业和果的法相之后,就要经常思维业果的第一总相:业对果的决定作用。譬如,假如我的身材矮小,这绝对不是其它什么偶然的原因来决定的,而是以前所造之业的感受等流果;假如我非常擅长于某种技能,这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前就曾经串习过这种技能,是以前所造之业的同行等流果;假如我所居住的环境比较优雅,乃至看到了外境上的一朵鲜花,这也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前所造善业的增上果。现前表现在身心上的苦乐感受(感受等流果)、性格(同行等流)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增上果)决定是以前所造之业的异熟果,过去身口意所造作的业是现前身心和外境的唯一决定者,这就是“业决定果”。

  业果定律的第二总相就是业未作其果不遇。犹如从来就没有在田地里播下荆棘的种子,就不用担心田地里将来会长出荆棘;如果从来就没有在田地里播下庄稼的种子,就不要奢望将来在田地里会长出庄稼。如果我们的行为一向端正、没有过失,就绝对不用担心厄运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我们的行为一向邪僻、充满各种谬误,则将来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安乐降临。世间人由于对业果定律的这一总相缺乏思维,于是遇到好事,就认为是运气好,是偶然遇到的;遇到坏事,就认为是自己倒霉,也是偶然的。其实,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是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招致的。遇到好事,没有必要沾沾自喜,而要了知这是以前自己所造善业的果报,要更加努力地去行善;遇到坏事,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而要了知这是以前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从今以后要断恶行善。看到别人遇到好事时,要知道这是他人过去行善的善报,心里应当随喜别人的善业和善果,断除嫉妒心,如果过去此人没有行善,今天绝对不会遭遇这个善报。思维“业未作其果不遇” 这一业果定律的总相,可以使我们坦然面对自己所遭遇的各种果报,无论是善报还是恶报,都要知道这些是自己过去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应当怨天尤人,而要勇于承当。

  业果定律的第三总相是业已作其果不失。好比在田地里播下种子,如果没有遇到失坏的因缘,则种子必定会发芽并长出枝叶花果;同样,身口意造下的善恶业,如果没有遇到使之失坏的因缘(如后悔等),则必定会招致将来的异熟果。如《光明童子因缘经》中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亡,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思维“业已作其果不失”的道理,可以使我们更加仔细地取舍自己的身口意。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行善者就不会有吃亏的感受,而且会毫不犹豫,因为内心深深地知道,将来某个时候,这个善业必定会成熟,善报不会不来;做坏事时,内心就会生起恐惧,因为这件恶事在将来会使自己遭遇种种不幸,恶业的果不会不来。

  业果定律的第四总相是业之果增长广大。古语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种子成熟为未来的万颗种子,这不是什么神话,而是在现实中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同样,“行一个小善将来得大善报,行一个小恶将来得大恶报”的道理也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业之果增长广大的道理。果会对业进行放大这一事实也被称为“士用”,“士用”是“堪为士夫所用”的简称,意思是士夫可以利用果对业进行放大的原理来为自己谋福利,行小善可以得大利,犹如农民利用“播种可以获得更多的果实”这个原理进行耕作而获利一样。因为“果”具有“士用”的功能,所以有时也将“士用”和“果”合起来并称为“士用果”。知道了果对业的放大作用,我们就会更加努力地断恶行善,并且会真实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所以,思维业果四总相所起到的转化自心的效果各不相同。思维“业决定果”,可以使我们断除业果愚,知道如何创造美好的未来。“业未作其果不遇”和“业已作其果不失”实际上是“业决定果”的另外两种说法。常思维“业未作其果不遇”,可以使我们在受报时坦然面对现实,更加增上断恶行善的决心;常思维“业已作其果不失”,可以使我们畏惧业果,谨慎取舍自己的行为。思维“业之果增长广大”,可以使我们更加精细勤勉地取舍因果。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因果)(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