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新白话版(二)


   日期:2017/5/24 1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书摘一

  念佛的人只要能真真切切的念佛,自然可以借佛的慈悲愿力,免除那些刀、兵、水、火。就是过去世的那些因果业障所牵引的灾祸,以及本该下地狱的重报,转成现在这一生的轻报。偶然遇到这些灾祸,但因为平日有真切信愿的念佛,一定会在此时得到佛的接引。如果是现在证到三昧了,那当然就已经进入到圣人的行列了,自己的身体像影子一样,刀、兵、水、火,都伤害不到。就算是现在遇到什么灾,实际也没什么痛苦。只是茫茫世界,有几个这样的人呢?(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书摘二

  念佛三昧,说起来好像容易,能达到实际很难,但只要控制住心很认真的念佛,时间久了自然得到。即便不能得到,也因为真信切愿、一心清净的念佛功德,必定稳稳地蒙佛接引,业障未消就可以往生。关于“事一心不乱”,若是按照蕅益大师所评判,能达到这个境界的都不是这一世才开始修行的人,何况“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呢?因为断了“见思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乱”,破除无明证法身自性,才叫做“理一心不乱”。如果内在是隐秘的菩萨心行,外在表现为凡夫的样子,那么这两个一心不乱本是一体,对这种人都不算难事。如果是真正的罪障烦恼缠满全身的凡夫,那么“事一心不乱”都不可多得,何况“理一心不乱”呢?(增广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书摘三

  打坐很久不觉得久,念佛很久不觉得久,这是心神凝聚的原因。但不可以把这个状况当成很有修行。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工夫,自然可以提高。如果以为这个状况很了不起,那这个状况也保不住啊,何况继续提高呢?“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这是意识跟着妄心跑、正念转变了才出现的情况。初修者这种情况比较多,如果工夫有把握能保持,那还可能不至于颠倒错乱啊。不过这个颠倒错乱,还是属于工夫的范畴。如果没有工夫,那连这个糊里糊涂的念也不可得了,何况明明白白没有差错呢?

  般舟三昧,不是今天的人能修的了。你这样说,是好高务胜呢?还是真为生死大事呢?如果真的为生死大事,就应当按照一般凡夫的修法;如果是罪障深重福慧很浅的凡夫,胡乱效仿已有证量的圣人所修的法,结果必然会著魔而退失道心。就请停止这个念头吧,也许还可以得益啊。(文钞三编·复恒惭法师书二)

  书摘四

  念佛是以信愿为主的,如果有真信切愿,决定能得往生。至于要证三昧,不可不发这个心,实际上现在的人绝对很少能证三昧的。因为能证到念佛三昧,现在这一生就已经超凡入圣了,千万不要随便轻视它。(文钞三编·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书摘五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阿弥陀佛的佛果,作为凡夫因地的发心,必然能亲证到念佛三昧,临终一定能登上上品莲花。只要真的愿意老实念佛,决定能成就。但是世上的人念佛的多,证三昧的太少太少,这是因为没有全身心都放下只单念一句佛号。所以心与佛难得相应啊。你的放下既然很真切,决没有不成就的道理。(增广文钞·复法海大师书)

  书摘六

  全身心都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念的时候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就是不开口,心中默念,也必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因为心里一起念头,就有声音的相状,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中的声音,还是明明朗朗。能经常听得清楚,那么心思集中到一处,精神不散乱。所以眼睛也不乱看,鼻子也不乱闻,身体也不贪图安逸,所以叫做“都摄六根”。这样念佛,名叫“净念”。因为把心念集中在佛号上,那么杂念虽然还不是完全没有,但已经减少很多很多了。如果能常常不断的念,便可以得到比较浅的一心不乱,念的比较深入就得念佛三昧了。(文钞三编·复夏寿祺居士书)

  书摘七

  念佛的方法,各随各自的情况,不可以执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法。但在一切的法中,要选择最主要的,莫过于用耳朵专注的听。念从心中升起,声从口中发出,音从耳朵进入。行住坐卧,都是这样的念,这样的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是这样的听。默念的时候,心中还是有声音的相状,不是没有声音的啊。《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的时候能用耳朵专注的听,就是都摄六根的道理了。因为心里念属于意根,口里念属于舌根,耳朵听眼睛就不乱看,鼻子就不乱闻,身体一定不能贪图安逸放松懈怠,所以叫“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专注的念,杂念就渐渐停息,甚至达到没有的状态,所以叫做“净念”。净念能够经常相继不间断,就可以达到念佛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另一个名称。我们平常人随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去念,虽然不能很快达到三昧,也自然会与三昧比较接近。切不可以把达到三昧看得很容易,就想要快速达到,那样会引起把魔招来的麻烦事。得念佛三昧的人,现在这一生已经进入圣人的行列了。所以要有自知之明。(文钞三编·复徐志一居士书)

  书摘八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念佛的心,专注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就是控制意根。口中必须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控制舌根。耳朵必须听得清清楚楚,就是控制耳根。这三根集中在佛号上,这样眼睛决不会乱看。念佛时眼睛应该垂下眼帘,就是放下眼皮,不可以睁的太大。眼睛既然控制了,鼻子也不会乱闻,那么鼻子也控制了。身体必须恭敬,那么身体也控制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既然能控制而不散乱,那么心无妄念,只有念佛,这才是净念。六根不能约束,虽然在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那是难得真实利益的。如果能经常的“都摄六根”而念佛,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那么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都可以渐渐得到了。(文钞续编·复幻修大师书)

  书摘九

  净念如果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自然可以心归一处。浅一点就得到一心,深一点就得到三昧。三摩地,也是三昧的别名,翻译过来叫正定,也叫正受。“正定”的意思是,心安住在佛号中,不再向外乱跑。“正受”的意思是,心所容纳接受的,只有佛号功德,一切外在的境像因缘都是不可得的。能真正都摄六根而念佛,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文钞续编·复杨炜章居士书)

  书摘十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所宏扬阐发的净土,不追求玄谈妙理,只是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人修持。至于他所开示的专杂二修,带来的好处更是无穷。专修指的是身业要专一礼佛(凡是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都是),口业要专一称佛(凡是诵经咒,能志心回向西方净土,也可名专称),意业要专一念佛。那么这样专修的情况下往生西方净土,一万个里面也不会漏掉一个。杂修指的是同时修其它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是专一的,所以难以得到利益,这种情况一百个里面很难得有一二个,一千个里面很难得有三四个能往生的。这是金口所说非常诚恳的话,千古都不会改变的铁案啊。二位应当以这个道理自利,也应当以这个道理利益一切众生。至于持咒一法,可以作为助行。不可以把念佛作为次要的,把持咒作为正行。应知道持咒法门,虽然也不可思议,但是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在于对极乐世界的信愿真切与阿弥陀佛的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啊。(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书摘十一

  善导大师的“专修净业”,可以说是主张专注一心的。永明大师的“万善圆修”,怎么说是不主张专注一心呢?这种认识真是一错错到底了。应当说:“净土法门,有专修也有圆修。因为众生根器不一样,所以才有各位祖师所讲的法不同。善导大师教人一心持佛名号,不要杂修其它法门的道理。是怕中下根基的人因为杂修导致心念很难归到一句佛号上,所以开示要专修啊。永明大师教人万种善法都可以修,并回向净土的道理。是怕上等根基的人修行偏到一边去了,结果福慧不能圆满成就,所以开示要圆修啊。”(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书摘十二

  除了念佛以外,属于第二念“夹杂”的,这样的例子多的难以细数了。举主要的来说,比如求什么大彻大悟,得什么精通佛教的大总持等等,不是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啊。必须清楚净土这一法门,是以信愿行三个法则为宗旨。行就好像车和牛,愿就好像驾御车和牛的人,信就好像前面的导向。前面导向和驾牛车的人,正是完成牛车的前进方向啊,所以早晚必须向佛发愿。那么有不念佛的时候,也不可以太死板,就是一念遍满万年,也不妨碍每天做什么。如果认为有不念佛的时候,有发愿的时候,就成了间断或夹杂,很难办成,那试问这种一心念佛的人,也曾经见过外物听过声音,也曾经穿衣吃饭,举手动脚,有没有?如果有,那这些都不算间断夹杂,为什么单单发愿却是间断夹杂呢?如果没有,那除非是法身菩萨。但是法身菩萨,端居一个地方不动,而现身尘世间化身无数。那个间断夹杂,更是太多太多数不清了。(增广文钞·复濮大凡居士书)

  书摘十三

  善导和尚说:如果想要学佛理教义,从凡夫的状态开始,直到佛的境界,所有一切的法门理论,没有不应当学的。如果想要学实修,应当选择契合本人机理的方法,专一精进努力用功,才能快速得到实效。否则经过无数大劫,还很难出离轮回。所谓契合本人机理的方法,没有超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了。(增广文钞·复邓新安居士书)

  书摘十四

  像你这样所定的章法程序,对着经礼拜,拜下去时想着偈语,然后拜起来念佛观佛,当然不如在供经的佛龛前,专一礼拜阿弥陀佛,那么专精一致。且不要以为缘想一个佛,不如缘想多个佛的功德大。必须知道阿弥陀佛,是全身遍满法界的。所有十方法界诸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就全体具足了。就像装饰天庭的帝网宝珠,千颗宝珠光影都包含在一颗宝珠里了,一颗宝珠光影遍满千颗宝珠。举一颗宝珠就看到全部宝珠,不少不多。如果是长久修行的大菩萨,任何外缘境界都不妨碍他的宽广,外缘境界越多而心越专一。如果是初发心学佛的人,外缘境界如果太多,那么心识纷扰散乱,而障碍深智慧浅,就可能招来各种魔事干扰破坏。所以我们的佛祖世尊,以及历代的祖师,都是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意义就在这里啊。待他念佛念到证得三昧,那么成百上千的法门,无量的佛法妙义,全都具足了。古人说:“已经洗浴大海的人,必然是用过百川水。(因为大海包含了百川水)”“已经到了含元殿,就不须再问到没到长安。(因为含元殿就在长安)”可算是最好的形容了啊。(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佛家养生之道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你有烦恼吗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世界就是你自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漫谈从生死解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家的超脱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