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新白话版(十)


   日期:2017/5/25 1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书摘七十四

  你所说的甚深利益,不必要在境界感通上求,应当在往生西方净土的信念上认定,才不会辜负这一番佛法僧三宝加被的深恩啊。钟英的宿世善根固然很深,但智慧没开。夜半念佛,见到一位金甲神,害怕是魔来试探,就不敢继续念了,怎么无知到这种程度呢?凡是念佛人,只要是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会妄想见佛见境界之类的事。因为心如果归到专一不乱了,见佛见境界,都不至于随便生起欢喜,不见佛不见境界,也没有什么欠缺。心没有归到专一,急着想要见佛见境界。不要说所见的是魔境,就是真的佛境,因为心妄生欢喜,于是得到一点点就很满足,结果退失和懒惰了,就是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啊。应当以至诚念佛为正事,不要存有见佛见境界的心。

  倘若正在念佛时,或者会有忽然显现佛像及菩萨天神等像。只要心存正念,不生起执著,知道所见的像,是唯心所现,虽然是清清楚楚地显现,实际上不是真实的东西。因为心很清净的原故,现出这样的景象,就如水很清净,月影便清楚的映现,毫无奇特。完全不要生起夸耀张扬欢喜的心,更加专一自己的心,认真念佛。能够这样的话,别说佛境显现有利益,就是魔境显现也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不执著,心能归一清净。佛现前心就更清净,魔现前心也因为清净不执著,魔没有办法干扰,心更加清净,道业自然增进。

  现今是偶然有所见,就产生畏惧,不敢念佛,他的心已经失掉正念。幸好不是魔来出现,倘若是魔来出现,由于不敢念佛的原故,就可能让魔进入他的心窍,使他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他怎么不知好歹,到了这种程度?害怕是魔现的话,正应该认真恳切念佛,那个魔自然没有容身的地方。就如光明来了阴暗自然不存在了,正来了邪自然消灭,哪里还有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是魔,那就是完全授权给魔,自己有对治的方法,全都不用,那就是任魔随便干扰啊,可悲可悲!

  念佛偶尔生起悲感,也是好处,但不可以总是想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心里常想有这种感觉,那就必定会著魔,而不可救药了。应该让心清净,没有什么东西在心中,因这个清净心念佛,自然没有一切境界。即使有魔境,我以如空的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定自然消失。(文钞三编·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书摘七十五

  接到来信,知道你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定期闭关,希望这样达到圆满大愿。我看了非常欢喜,所谓最后的训言,我怎么敢当?只是我怎么可以不把我的真诚完全奉献出来呢?虽然本来知道座下你用不着我的这种啰嗦,但一般朋友之间的交往,是贫是富各尽本分,那智者和愚者的交流怎么就不是这样呢?我只是尽到真诚就可以了,不计较别人用不用得着啊。我暗自认为座下你这样的心,确实属于不可思议。

  但是在闭关中用功,应当以专一精进不变为主,心果然能得专一,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专一之前,切不可用浮躁妄动的心先求感通。达到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有感通心就更精进专一。所谓明镜立在台子上,遇到形相就映照,镜里镜外各种样子,与我镜子有什么关系?心没有专一而急切求感通,那么这个求感通的心,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何况以浮躁妄动的心特别企盼感通,可能会引起魔事出现,破坏清净心。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我大胆为座下推荐这话吧。(增广文钞·复弘一法师书)

  书摘七十六

  念佛一法,大约有四种,所谓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这四法中,只有持名念佛一法,统摄各种根机的众生最普遍,下手最容易,不会引起魔事。如果想修观法,必须熟读《观无量寿佛经》,深知这个心可以作佛,这个心就是佛,以及心净佛就显现,境界不是从外来的,完全是心的显现,不生起执著,既然不执著,那境界就更深妙,心更精进专一。能够这样,那么观想的利益,可就不是一点点。如果观境界不熟悉,佛理思路不清楚,以浮躁妄动的心,急切想要境界出现,这完全是妄想,与佛与心,都是不相应的,也埋下了魔胎。因为凭这种妄想见境界,心就更加浮躁妄动,必然招惹多生多世的怨家,来现出境界。既然最初学佛的目的不对,怎么能知道那是魔业所现?于是大生欢喜,心绪不能安宁,那么魔已附体,丧心病狂,纵然是活佛现身救度,也没有办法啊。所以必须衡量自己的根性,不要只是好高好胜,结果是求利益反而受损失啊。善导和尚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确实是恐怕有人不善于用心,结果落入魔境啊。那么应该自己详细审思,加上志诚恳切,也是消除浮躁妄想魔境的一个妙法啊。并且应该竭尽心力去实行,就很幸运了。(增广文钞·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书摘七十七

  接到来信,知道你每天诵读精进勤恳,我欣慰无比。你所说的“黑影”,不是佛菩萨的影子,也不是怨家对头所现的影子。佛菩萨既然要现影,必然是清楚明了能看见面目等。如果是怨家,应当表现它可畏的样子。这个影子可能是过去世有缘的孤魂,希望借助念佛诵经的力量,得以超生善道吧。应当在课诵完回向后,再专门为它回向,劝它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净土,那才是对它有益,才不辜负现影的一番苦衷。另外凡是修行人,要心有主张,见到好的境界,不产生欢喜,见到不好的境界,不产生畏惧。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所见的境界,都可以作辅助修道的缘,否则,都成了障碍修道的缘。再有凡是修行人,都应该“以至诚恭敬为本,以慈悲谦逊为怀”。心中所想,身体所做,虽然不能完全与佛相应,也必须努力勤勉,以达到不违背佛心佛行,那就可以说是真修行人,真佛弟子了。(文钞续编·复杨佛典居士书)

  书摘七十八

  你说的听到空中有清磬的声音,是静到极点所现,后来知道是牙齿和舌头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外面的环境发生的。从这一点应该知道了,才不至于生起一种希奇玄妙的想法,因此生起自负傲慢的心,那就不是得到利益的地方啊。你所说耳根会发声音,净土经典不太提倡,因为净土法门,它的要点是在于信愿行等,你说的这等境界,是用功人自己发生的各别境界,善知识怎么可以事先到处张扬?如果张扬出去那是得益的人少,受损的人多。如胡女士的《自知录》一样,专门表示看到遇到的境界,实际上这些境界,还是想像出来的,她是要借这些东西扩大她的名声,所以特意做出这种不思议境界。假使我不阻止,那不知要印多少万,吸引人落入魔境啊?(文钞三编·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书摘七十九

  近来修行的人,着魔的很多,都是由于浮躁妄想的心,希望殊胜的境界出现。不要说那境界是魔,即使那境界真的是殊胜境界,一产生贪著欢喜等心,就是受损不受益了,何况那样的境界未必真的是殊胜境界呢?倘若有的人有涵养,没有浮躁妄想的心,没有贪著心,见到各种境界,等于没有见到,既不发生欢喜贪著,又不发生恐怖惊疑,别说殊胜境界现前有益,就是魔境现前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不被魔转变,就能上进的原故。这种话我不常对别人说,因为你有这种事,所以我不得不说啊。你最初礼拜佛所见到的菩萨像不可靠,如果是真的,就不会因为对它念《观无量寿佛经》却不相应而消失。然而你因此信心更加增强,也是修行的好因缘,所以不应该常想见到幻像,只要志诚礼拜就可以了,这样才没有其他忧虑。

  临睡觉时眼前出现白光,以及拜佛见佛好像是悬立在虚空中,虽然属于好境界,也不可贪心执著,以后不再企望见到,应当不会重现。观察你的根性,好像是过去世曾经修习禅定的,所以才多次有这样的幻相出现吧。明朝官员虞淳熙在浙江天目山高峰闭死关静修,时间久了,于是有预知能力,能预知天气的阴晴、世人的祸福。他本是归依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大师听到他的事,寄书信去严厉斥责,认为他落入魔网,后来就不知结果了。所以须要知道学佛人,要识大体,否则得点小利益必受大损失。不要说这种境界,就是真得了神通,都必须置之度外,才可以得到漏尽通,如果一贪心执著,就难以再上进,或者退失堕落,不可不知。(增广文钞·复何慧昭居士书)

  书摘八十

  想要得到真实利益,应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的去修行,决定会得到真实利益。古时大德教别人,只为别人说用功的方法。有谁将自己所见的境界,搬出来显示给别人呢?远公大师为净土宗初祖,直到临终时见佛来接引,才与弟子说:“我已经三次看到圣相,今天再次见到,我要往生了。”如果论远公的身份,比胡女士高出的,哪里只是高天和深渊的差别?又哪里只是三次看到圣相,就没有别的一点好境界呢?然而如果到了心空境寂时,又哪里还有什么境界?所谓“心佛相应,心佛双亡。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存,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虽然没有念而常在念,就是有念而没有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这里有什么境界?如果念到这里,不妨碍西方净土的清净境界,彻底全部彰显。但由于妄念寂灭情识消亡,所以在这里更能得益,决不会生起大欢喜,误认为是什么感应的消息,结果著魔发狂。倘若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时,心中念念想着境界,这个境界出现,肯定会遭受灾祸。《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还不是浮燥妄心所感应的魔境界,而一产生欢喜,认为是证到圣果,就成魔子了。何况最初就是以魔心所感应的魔境界为佛境界呢?(文钞三编·复李少垣居士书二)

  书摘八十一

  魔境界、胜境界的分别,在于与经教是不是相符合。果真是圣境界,令人一见,心地当下就清净,没有一点浮躁妄想执著的心。如果是魔境界,那么心就不清净,便会生起执著浮躁妄想等心。再说佛光虽然极其明亮,但不刺眼,如果光亮刺眼,便不是真佛。佛出现了就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判断,它就更明显。魔出现了用这个道理判断,它就隐藏消失了,这个是勘验判断真伪的冶炼大洪炉啊。夜间见到白光,以及虚空清白等境界,是心很清净时所显现,你怎么可以用“法界一相、寂照不二”来自比?这样自比,就成了把凡夫随便当作圣人了,那罪过可不是一点点。你说是二句经文,我没见到出处在哪里,可能也是过去生中记忆的文字,未必就是经中的文字吧。修净土法门的人,不把种种境界当作什么事,所以也没有什么境界发生。如果心中专想见什么境界,那境界就多了,倘若不善于控制心,可能就会受损害,不可不知。(增广文钞·复何慧昭居士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佛家养生之道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你有烦恼吗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世界就是你自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漫谈从生死解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家的超脱与回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