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会辨别善恶(一)


   日期:2017/5/26 1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今,有不少刚进入佛门的人想知道佛法的大意,但由于缺少明师的指点,故不得其门而入。据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困惑,于是他决定去参访当时的一位得道高僧“鸟窠禅师”,因为这位禅师居住在深山老林的鸟窠中,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鸟窠禅师。见到鸟窠禅师后,白居易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这句话,难道佛法就这么简单吗?”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确实,鸟窠禅师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经概括了佛法的所有内涵。为什么三岁的小孩都会说这句话,而八十老翁甚至也做不到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做不得”(也即不能取舍善恶)的根本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判断善恶的正知正念,而没有判断善恶的正知正念又归结于没有对善恶进行仔细辨别和分析,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尚处于未知和谬知的状态。例如,儒家《大学》中阐述了“止于至善”的八个步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实,这里所说的“正心、修身”就是“取舍善恶”,“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取舍善恶之“果”,而“意诚”(也即具有判断善恶的正知正念)是取舍善恶之“因”。如何才能“意诚”呢?这里说得很清楚,必须“格物致知”——也即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格物),以获得判断善恶的智慧(致知)。

  如何辨别善恶呢?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阐述了他自己一生对善恶的思考和观察,非常值得我们参考,他说:“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意思是说,如果对善恶仔细加以分辨,就可以发现善恶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对这些都应当深深思维并加以明辨。如果一个人行善却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出现自以为自己在行善,实际却是造恶的现象,这样就会枉费苦心,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什么是真善和假善呢?袁了凡说:“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意思是说,一个人行善,如果是为了利益他人,则是真善,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则是假善;内在真实善心发动下的行为和语言是真善,没有真实的善心而只是空有善的外表则是假善;去除我执,三轮体空而行善是真善,执著于自我而行善是假善。由此可见,去除了自私心、去除了我执、以纯粹利他之心而行的善是真善,以自私自利而发动的行为和语言,即便表面上看起来善,但实际上仍是假善、伪善。

  所谓端善,是指内心没有夹杂“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而行的善。反之,如果是受五毒烦恼驱动而行的善,是曲善。例如,现在人见了老好人,一般都说他好,认为是善。但是,这些所谓的老好人的善举,只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别人的称赞而已,所以是曲善。正如孔子所说:“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不讲原则地满足众人愿望的那些老好人,实际上是败坏道德的贼人。圣人的行为则不同,他们恪守善恶的底限,只要是给大家带来痛苦的事情,即便得罪人,也坚决不为;而那些能够给众人带来安乐的事情,即便是得罪人,他们也会坚持原则地去做,不会循着世人颠倒的善恶标准而行。所以,袁了凡告诫人们说:“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意思是说,凡是积善,不可以只随外在耳目的境界——也即只图将外在的善行和善语呈现在众人的“耳目”面前,而不去注重内心,行善时应当唯一仔细观察内心深处的细微心念,默默洗涤行善时所夹杂的不良动机和“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如果行善纯粹是济世之心,念念想的是救济世人,这是端善;如果外表行善,心里只要有一毫讨好世间的心,这是曲善;行善纯是爱人之心,这是端善;行善还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这曲善;行善时,纯粹是恭敬人的心,这是端善;行善时,稍有一点玩弄世间的心,这是曲善;这些都要加以仔细辨别。

  实际上,讨好世间是贪心,愤世嫉俗是嗔心,玩弄世间是慢心,行善时如果有这些贪嗔烦恼夹杂,善就已经被扭曲。例如,现在有些世间的老师,为了不得罪学生,即便明知学生身上存在一些致命的缺点,也不去加以批评指正;一些领导为了博得大家的好评,也不惜用原则做人情;甚至佛门里面一些所谓的“上师”,为了不得罪弟子,能够继续从弟子那里获得供养,对弟子身上的缺点也从来不闻不问,有的甚至开许弟子吃肉,开许弟子不必修前行、修菩提心即可进入正行,那些愚痴的弟子也感恩戴德地说:“我们的上师真慈悲!”这些都是因贪图名闻利养而表现出来的曲善,不是真正的善。又有些行善的人行善时掺杂着对世人的怨恨,他们一边行善一边数落他人的过失,仿佛世间只剩下其一人是善人一样,这是因嗔心而使得善成为曲善的例子。又有些人,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行善,将自己凌驾于众生之上,好像自己是救世主一样,这是因慢心而使得善成为曲善的例子。也有些人,因看到别人行善,内心生起嫉妒,于是自己也去行善想超过压倒对方,这是因嫉妒心而使善成为曲善的例子。修心是一件极其细致的事情,明白了“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在我们心中潜伏得有多深,就知道修心需要多么认真。明白了善的真假和端曲,就会明白为什么鸟窠禅师会说,断恶行善这件事“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如果一个人外在的善行是受“贪嗔痴慢嫉”等烦恼驱动,则无论外表多么冠冕堂皇,仍是伪善和曲善。

  求真,就会接近真理;端正,就会渐趋觉悟。相反,虚假,智慧就会渐受蒙蔽;偏曲,心智就会渐渐堕入迷乱。所以,宗喀巴大师归纳修行的要诀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如果我们的心受“我执”控制,媚世、愤世、玩世、蔑世的心态潜伏在内心深处,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善就成了伪善和曲善,这些“影像善事”最终根本不会将我们导归究竟的安乐。相反,如果努力向潜伏在内心的“我执”开战,行善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用一颗纯净的济世心、爱人心、敬人心来摄持,我们的善行就会渐趋圆满,人格也会日渐诚实和端正。

  所以,在取舍善恶之前,应当努力地去学习、去“格物致知”,以培养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去加以仔细地观察和思考、了解与辨别,就会出现认恶为善、指善为恶的颠倒行为。(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