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会辨别善恶(三)


   日期:2017/6/7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知道,一个依靠田地生活的农夫必须精通播种庄稼的各种知识和技巧,才能从田地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作为一个农夫,首先必须知道种子和庄稼的对应关系,也即在田地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将会收获什么样的庄稼。有了这样的知识,农夫就可以通过播种得到自己想要的庄稼或果实。例如,如果想得到西瓜就必须在田地里播下西瓜的种子,如果想得到大豆就必须在田地里播下大豆的种子;不想得到无用的杂草或荆棘,就不能在田地里播下杂草或荆棘的种子。其次,农夫还要知道哪些庄稼是稀有难得的,在市场上是受欢迎的,哪些庄稼只是普通的,在市场上不是很受欢迎的。除此之外,农夫还要知道如何使得庄稼长得更加茂盛、更加快速,果实结得更加丰硕;哪些是庄稼成长的障碍,哪些是庄稼成长的助缘;如何去除庄稼成长的种种障碍等等。

  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心田上耕种的农夫。我们的起心动念和举手投足都会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下种子,这些种子将变现成自己未来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如果我们在心田里播下了恶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痛苦的身心和外境;如果播下善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安乐的身心和外境。此外,即使同是恶的种子,将来招致痛苦的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善的种子,将来招致安乐的大小也有天壤之别。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端善、是善”会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善报,而“假善、曲善、非善”则不会使我们得到善报,相反还会招致恶报;“阳善”只会使我们得到空洞的名声,“阴善”却能够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回报。如果我们不能辨别善的真假、端曲、是非、阴阳,就不能真正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辨别善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安乐而不希望得到痛苦。

  善除了具有“真假、端曲、是非、阴阳”的差别外,《了凡四训》中还提到了“偏正、半满、大小和难易”的差别。

  什么是善的偏正呢?须知,偏正有动机的偏正和结果的偏正。动机不善是偏,动机善是正;结果不善是偏,结果善是正。所以,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动机正结果正、动机正结果偏、动机偏结果正、动机偏结果偏”这四种情况。

  为什么动机正,结果却有偏正的差别呢?这是由行善时是否具有观察外境的智慧造成的。行善时,如果能够客观地观察外境,具有正确判断事态发展趋势的能力,我们就能够正确取舍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正”的结果;相反,如果没有如理观察外境的智慧,只凭自己的行善习惯和主观想像,想当然地行善,往往不一定会有“正”的结果,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

  吕文懿是明朝时一位德行高尚的宰相。吕公最初辞去相位,返回故乡时,海内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样。吕公回家乡碰到一件事:有一个同乡喝醉了酒,对着吕公恶骂。吕公修养好,对仆人说:“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计较。”然后就关上门谢客。过了一年,这个醉鬼犯罪,被判了死刑,并关入监狱。吕公知道后,后悔说:“我以前的行为有偏差,没有能够帮助他。假如当初我稍微和他计较,就能够以小小的惩罚起到大的警戒,我当时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计较,没想到这会进一步助长他的恶习,以至于他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由此可见,吕公所做的原谅醉汉这件事是“动机正结果偏”的例子。

  又如,作为家长,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获得安乐的,因而家长对子女所作的大多数事情,其发心和动机必然是正的。基于这样的动机,有些家长就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事,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一手包揽了,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发善心”,但没有想到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得孩子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反而养成了好逸恶劳的秉性。孩子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会得到极大滋养,他们会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无需付出也能理所当然地得到回报。这种不良习性和心态的形成,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幸,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动机正结果偏”的典型范例。

  所以,仅有善的发心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具有智慧,具有认识实相和了知因果的能力。我们行善,首先要动机良善,其次要运用智慧无误地抉择,以求良好的效果。只有“悲智双运”才能达到“动机正结果正”的目标,否则“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往往容易变成“动机正结果偏”。《维摩诘经》上说:没有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束缚,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解脱。

  为什么动机偏,结果也会有偏正的差别呢?如果一件事对众人有益,我们用利益他人的心去做,就是“动机正结果正”;但是如果用自私自利的心去做这件事,只看到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做这件事的动机完全是冲着自己的好处去做的,并非为了他人的好处而做,结果事情做成之后,虽然客观上也会给他人带来好处,但给他人带来好处并不是这个人的初衷,这就是“动机偏结果正”的原因。

  从前有个大富人家,有一年遇到饥荒,穷人没有收成,饥寒生盗心,白天在市场上公开抢米。富商告到衙门,县官不受理,穷民更加放肆。富人私下把这些人抓起来,狠狠打了一顿,事态才平息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的动乱。在这件事情中,如果富人是为了穷人着想,担心他们动乱抢粮食而造下恶业,在这种动机下而采取这样的措施,就是“动机正结果正”。但是富人并不是基于为穷人着想而这样做的,富人完全是出于为自己考虑,为了自己的粮食不被他人所抢,而采取了这个措施,所以结果虽然正,但动机却偏。

  此外,现在很多人的工作也属于“动机偏结果正”。实际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例如,医生为病人看病,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教师教书育人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营业员卖商品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警察指挥交通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善事;官员将本职工作做好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善事;公交车司机开车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可是不幸的是,由于人心的自私,人们工作的发心往往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挣得一份工资而无可奈何地工作,这就使得原本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善事变成了“动机偏结果正”的善事。所以,如果我们调整心态,看重自己的工作给他人带来的利益,而不去看重自己所得报酬的多少,用这种心态去工作,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行持“动机正结果正”的善业。

  又如,放生时,如果我们只看到放生会给自己带来功德,给自己消灾免难,而内心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即将被杀动物的怜悯;更一般地来说,我们很多学佛人行持种种善业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能够离苦得乐,至于是否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和好处,他们全然不管;这些也是“动机偏结果正”的例子。

  知道了善有偏正的道理后,我们首先要努力去除偏的动机,努力使得自己相续中的动机和意乐变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自己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智慧,努力使得行善的结果也正。(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9